《市政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20*市政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Constructionstandardofbuildingintelligentperceptionfacility(征求意见稿)20*发布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市政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ConstructionstandardofbuildingintelligentperceptionfacilityDBJ50-xxx-20xx主编单位: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重庆市住房和
2、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2018)655号)文件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5.施工与调试;6.验收;7.运行维护。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重庆
3、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参编单位:XXX主要起草人:XXX审查专家:XXXXXX1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 系统架构44.1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44.2 功能和技术要求44.3 信息安全65 设计95.1 一般规定95.2 市政交通空间感知设施95.3 市政公共空间感知设施206施工与调试246.1 一般规定246.2 安装256.3 调试287验收308运行维护32本标准用词说明33引用标准名录34条文说明351 general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2 term错误!未定义书签。3 Basicrequire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4 systemarchitect
4、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1 Municipalintelligentsensingsystem错误!未定义书签。4.2 Functionalandtechnic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4.3 informationsafety错误!未定义书签。5 design错误!未定义书签。5.1 generalrequire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5.2 Spatialperceptionfacilitiesformunicipaltraffic.错误!未定义书签。5.3 Municipalpublicspaceperceptionfacilities错误!未定义书签。6 Co
5、nstructionandcommissioning错误!未定义书签。6.1 generalrequire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6.2 install错误!未定义书签。6.3 debugging错误!未定义书签。7 nccept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8 operationand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Descrip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referencedstandards错误!未定义书签。Articledescrip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o.为规范和指导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形成集约化、多功能
6、、全覆盖的数字化感知体系,实现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远程调控、数据共享和信息发布,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本标准将规范和指导我市市政智能化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数据信息采集应用能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提升建设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智慧城市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和决策支撑,提升城市治理水平。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新建、扩建和改建市政工程中的智能感知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条文说明:本标准重点围绕城市市政交通空间、公共空间的市政智能感知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进行规范。1.0.3重庆市市政智能感知
7、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智能感知系统intelligentsensingsystem是指利用互联网、局域网、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种具有市政信息感知能力的感知设施,服务于各种市政智能应用的系统。2.0.2市政智能感知设施intelligentperceptronfacilities是指集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芯片等核心电子元器件,具备现场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与数据通信功能的基础设施。市政智能感知包括市政交通空间感知设施和市政公共空间感知设施。2.0.3市政交通空间感知设施Spatialperceptionfacilit
8、iesformunicipaltraffic是指在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立交等交通构筑物空间范围内,针对交通运行、空间环境、设备状态和设施安全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的监控量测设备。市政交通空间感知设施包括交通感知设施、环境感知设施、安全感知设施和设备设施四大类。2.0.4市政公共空间感知设施Municipalpublicspaceperceptionfacilities是指对公共空间范围内地理事物、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的监控量测设备。市政公共空间感知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管理及智慧养护三大类。3基本规定3.0.1市政智能感知设施的建设包括设计、施工、验收及运
9、行维护等环节。3.0.2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具备交通、环境、设施和安全的信息感知能力,集成各智能感知设施的基础数据,实现共享交换,以满足市政工程的监测功能、管理和信息互联等需求。条文说明:市政智能感知系统的目的是对辖区内所有建(构)筑设备和建(构)筑物内的应用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确保辖区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的运行状态,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快捷的工作环境。3.0.3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开放接口,提供标准化应用程序接口。3.0.4市政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具有安全性、开放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3.0.5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应遵循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验收原则。4
10、系统架构4.1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4.1.1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4.1.2 感知层应包括身份感知设备、位置感知设备、图像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设施感知设备和安全感知设备,通过多种终端采集人员、车辆、照明、电梯、供配电、给排水等信息。4.1.3 网络层宜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局域网等多种网络数据交换和网络访问。4.1.4 应用层应包括现有应用、新开发应用,以及对各应用的集成管理。4.1.5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能统计历史数据,分析发展趋势,应实时监视各子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信息以图形、文字、动画的方式显示。4.1.6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能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
11、实现数据统一加密存储、显示和管理。应能及时对系统故障进行预警和报警,并能迅速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故障并排除。4.1.7 系统数据应包含:通过感知层获取的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基础数据、数据交换产生的专题数据、建筑智能应用的业务数据、互联网爬取的公开数据。4.1.8 数据格式应符合数据生命周期要求,支持系统进行管理决策、制定活动过程和范围。4.1.9 数据格式应符合数据质量维护要求,支持系统进行数据清洗、校正。4.1.10 数据格式应符合数据连续性要求,支持系统进行数据连续性检查,实现数据可溯源、可关联、可取证、可进行数据身份校验。4.1.11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的数据格式应符合重庆市城市信
12、息模型(ClM)数据标准的要求。4.2 功能和技术要求4.2.1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如下:1 .应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应急预案及分析功能,制定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分析突发事件,综合管理、调动各子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 .应实现故障报警综合处理功能,故障警报信息应具高效性、定位准确性、针对性、全面性。3 .应具有报警管理功能和报警等级划分。4 .应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子系统间联动控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5 .应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将各个系统传送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并按规则进行记录,并应能产生管理报告、报表。6 .应提供系统运行记录、故障报警记录和用户日志的
13、查询,查询结果可以生成报表。7 .应提供直观、方便的管理工具,支持用户多级管理、权限控制和审计。8 .应监视消防报警系统状态,但不宜对其进行控制。4.2.2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的技术要求如下:1 .应根据用户使用和管理需求,把用户软件平台、硬件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平台等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集成系统。2 .应优先确保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敏感信息应按照数据安全的规定进行加密处理,或通过不可嗅探的光通信网路、光通信物联网传输。3 .应根据信息安全等级,提供本地/云端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的能力。4 .应具备与各子系统联动能力。5 .应具备本地网络数据交互能力,及本地信息化数据分级处理的能力,能够合理分配网
14、络资源,调整信息上报频次,并能优先处理重要紧急的数据。6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具有集中管理功能,各子系统应具有独立的监控功能,不宜接受集成系统的统一控制。7 .应采用模块化设计,统一数据接口类型,可以根据业主需求灵活客户化定制,做好接口预留,确保系统扩充的方便性和经济性。8 .应具有报警管理和安全措施,应有多级操作权限管理功能。9 .应支持多种报警传送方式。10 .市政感知系统的感知层设备应符合主体建筑的使用年限、防水、防尘、布设密度的需求。如感知层设备主体布设密度较大或处于屏蔽、遮挡、复杂电磁环境内,宜避免采用无线布设方式,减少设备间串扰及丢包率。4.2.3 市政感知系统设备的供电应优先考虑
15、直接馈电的方式,或采用符合系统需求上报频次和使用年限的自供电产品。4.2.4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开放接口,应预留系统对接接口,应具备提供标准化API接口或按第三方非标准协议对相关数据进行接入的能力,能够对接平台及数据文件导入等多种数据汇聚方式。4.2.5 系统接口设计应符合国际通用接口、协议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遵循统一、标准、开放的原则,能够对接其他市级平台或第三方平台。4.2.6 应优先遵循现行的标准制定数据共享交换规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系统需保证较强的兼容性,统一开放的数据共享交换接口,预留给第三方系统对接使用,并提供对外共享交换的数据资源目录管理功能。4.2.
16、7 应具备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和图片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的接入能力。4.2.8 应能支持海量多源异构异网数据的接入能力。4.2.9 应设定严格的注册认证与鉴权机制,确保数据共享交换的安全性。4.2.10 应支持对数据共享交换APl接口的异常状态进行监测。4.2.11 数据共享应遵循国家关于数据保护和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分指定的相关信息安全规章制度。4.2.12 系统APl接口设计应符合国际通用接口、协议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遵循统一、标准、开放的原则,能够对接其他市级平台或第三方平台。4.2.13 应支持对APl进行增删改查及分组管理,对APl授权管理和分组管理,能
17、够对API调用情况进行统计及访问流量进行控制,实现对API访问黑名单IP进行管理。4.3 信息安全4.3.1 应根据数据业务安全要求设置安全等级,并设置安全防范管理等要求,运用电子信息、信息网络和安全防范等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安全维护。4.3.2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采取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措施。4.3.3 市政智能感知系统应采取入侵防范、访问控制的安全边界安全防范措施。434应采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安全计算环境防护措施。4.3.5 应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设置包括数据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入侵报警、入侵急停等系统。4.3.6 应采用多级存储方式持久化系统关键数据,并宜采用碎片化存储方式存储
18、。437应满足数据网络化、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结构化架构及网络化数据体系,拓展和优化公共数据安全管理的应用功能;4.3.8 应制定数据安全应急响应预案。4.3.9 各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和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等有关规定。4310数据实时性类型划分应符合表4.3.10的相关要求:表4.3.10数据实时性的技术要求数据类型实时性(时延)上报优先级示例高度动态数据100毫秒最高车辆、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实时状态数据瞬时动态数据1秒高红绿灯相位、交通拥堵、视频
19、数据、违章抓拍等数据瞬时静态数据1分钟中路侧基础设施信息、路面积水等数据持续静态数据5分钟低路面、隧道、桥梁等静态设施稳定性监测数据条文说明:分优先级上报是为了提高数据的实时性与有效性。4311市政感知数据的上报频次和精度,对数据类型做如下要求:高动态数据瞬时动态数据瞬时静态数据持续静态数据4.3.12 市政感知数据的上报频次和精度应优先满足平台侧和相关管理单位的数据要求。4313市政感知设备应根据其所在的场景,选择有效的点位布设,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4.3.14 市政感知数据根据其重要程度可大致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安全等级,其对应的加密要求可参考下表:表4314数据安全分级与要求数据分类安全
20、等级安全要求传感网骨干网1.交通执法、社会治安等监测数据高SMl/SM4/光网络SM2/SM32.车路协同、信息发布、交通诱导等高SMl/SM4/光网络SM2/SM33.流量、拥堵等道路运行监测数据高/中SMl/SM4/光网络SM2/SM34.桥梁、隧道等结构工程监测数据中无强制要求SM2/SM35.路面稳定、安全等静态监测数据中无强制要求SM2/SM36.公共服务设施指示、附属设施状态等信息低无强制要求无强制要求4315数据安全分级应不低于其对应的安全要求;未被提及的数据分类,应根据其所在的场景,评估安全等级和网络通讯方式。5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应根据市政交通空间(道路、桥梁、隧
21、道等)和公共空间的不同场景需求配置市政智能感知设备。5.1.2 市政智能感知设备应能够对市政具体设施、安全、环境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或能够接受指令并作出相应动作。5.1.3 市政智能感知设备主要应用于道路监测系统、桥梁及隧道结构监测系统及市政设施监测系统。5.1.4 市政智能感知设备应具备对市政道路(含边坡及挡墙)、桥梁及地下道路的风向、光照、噪声、空气、火灾、温湿度、给排水等方面进行监测、探测的功能;其中挡墙监测应具备对挡墙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滑动位移的监测功能;桥梁监测应具备对风荷载的监测功能。5.1.5 路面、边坡、隧道等道路设施的智能感知系统设计建设,应符合重庆市城市道路物联网监测技
22、术导则(试行)内的有关规定。5.1.6 管廊、泵房、变电所等建(构)筑物的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应符合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工程建设标准DBJ50/T-407-2022内公共建筑有关规定。5.2 市政交通空间感知设施I交通感知5.2.1 交通感知设施应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交通事件监测、交通视频监视、交通流信息采集和交通信息发布等,其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交通流信息采集应具备采集交通流量、车速、车道占有率、车头时距、车辆排队长度、车辆密度等交通流数据的功能,以及高清自动抓拍闯红灯、人车让行、拥堵状态识别等功能;2交通信号控制应具备单点自适应、多时段
23、定周期控制、手动控制、绿波控制、区域协调控制等多种控制策略功能;3交通信息发布应具备发布交通诱导、违停、交通事件等信息的功能。5.2.2 交通感知设施应用应包含但不限于表5.2.2的规定配置。表5.2.2交通感知设施应用配置表类别一般路段特殊路段交叉口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其他道路长期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物流或公交专用道平面交叉立体交叉交通信号控制OO交通视频监视OOO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OOOO交通流信息采集OO交通信息发布O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5.2.3 交通信号控制设备的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利用交通检测、智能控制、信号配时、交通仿真等技术自动协调和控制区域内交通信号配
24、时方案,均衡路网内交通流运行,使停车次数、延误时间及环境污染等等降至最低。2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应支持单点自适应、多时段定周期控制、手动控制、绿波控制、区域协调控制等多种控制策略。条文说明:1充分发挥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益。5.2.4 交通视频监视设备的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集道路上的交通实况和图像信息,应实现交通运行状态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包括前端控制、违法取证、视频服务、储存管理和系统管理五个方面。2在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制高点、交通事件多发点进行设置。5.2.5 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设备的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以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机动车超速违法取证系统、机动车压黄线、逆行违法取证系统
25、以及车载系统等作为采集设备,采集的证据统一由系统中心管理软件进行录入校核。2在违法行为多发点设置闯红灯、超速等监测记录系统。5.2.6 交通流信息采集设备的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交通流检测技术采集交通流量、车速、车道占有率、车头时距、车辆排队长度、车辆密度等交通流数据以及交通事件信息,通过指挥中心处理后为指挥调度、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发布等提供决策依据。2主要覆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其他系统信息采集点没有覆盖的重要路段。5.2.7 交通信息发布设备的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通信息发布设备通过1.ED诱导屏、交通诱导可变标志、手机、电视、电台、电话、网站等多种媒介,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
26、的交通运行状况、道路施工、交通事故及其他交通事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信息,提示或建议交通参与者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II环境感知5.2.8 环境感知设备包含各市政设施(挡墙、城市地下道路、城市桥梁)环境监测,人口人流车流密度监测,监测范围包括人口密度、温湿度、有毒气体、烟雾、噪声、水污染积水水深、化学品、核辐射污染等等。环境感知设备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备采集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状态信息的功能;2应具备采集固体颗粒物浓度功能;3应具备采集室内外温度差功能;4应具有采集烟雾、有毒气体功能;5应具有采集人行密度、流量功能;6应具有环境污染报警功能;7应具
27、有采集积水水深功能;8应具有化学品污染监测功能;9应具有噪声污染监测功能;10宜具有核辐射污染监测功能。条文说明:环境感知设施应具备对市政道路(含边坡及挡墙)、桥梁及地下道路的风向、光照、噪声、空气、火灾、温湿度、给排水等方面进行监测、探测的功能;其中挡墙监测应具备对挡墙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滑动位移的监测功能;桥梁监测应具备对风荷载的监测功能。5.2.9 环境感知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5.2.10 满足市政信息化需求和规范化运行管理要求。2感知设备安全性要求参照GB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第2章和第5章3环境感知设备应根据所监测设施的特性进行选型,根据不同需求应
28、具备防水、抗潮湿、抗强干扰、抗腐蚀等特性。1)环境感知设备外壳应选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2)温湿度监测设备应具有抗潮湿、抗高温、抗低温等特性。3)风向监测设备应具有抗强风、抗强光等特性。4)光照监测设备应具有抗强光、抗电磁干扰等特性。5)水探测设备应具有防水、防腐蚀等特性。6)空气监测设备应具有防锈蚀、防酸蚀等特性。4安全感知设备应根据所监测设施的特性进行选型,根据不同需求应具备防火、防爆、抗压、抗扭等特性,且量程及精度应满足监测需求,能及时感知监测对象特征变化。5通讯感知终端应根据所监测设施的特性进行选型,根据不同需求应具备防火、绝缘、抗电磁干扰等特性。6隧道运营管理附属建筑报警区域及设备设
29、置、联动控制等应按现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确定。5.2.11 市政交通智能环境感知设施应按照如下规定配置。1市政道路智能环境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0-1的规定:表5.2.10-1市政道路智能环境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类别噪声监测有害气体探测火灾监测积水探测一般路段快速路O主干路O次干路OOO其他道路OOOO特殊路段长期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物流或公交专用道OO重要构筑物桥梁段O隧道段交叉口平面交叉立体交叉OO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积水检测设置于道路凹点。条文说明:由于道路积水主要集中在凹点且宜发生内涝,因此表5.2.10中积水监
30、测主要监测道路及地下道路凹点积水,并满足重庆市城市道路物联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内的规定。由于城市地下道路的特殊环境需求,因此表5.2.10中有害气体探测及火灾监测主要应用于城市地下道路,其设置及要求应满足重庆市城市道路物联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内的相关规定。2市政边坡及挡墙智能环境感知系统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0-2的规定:表52102市政边坡(含挡墙)智能环境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挡墙环境感知设备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温湿度监测O风向监测OOO光照监测OOO噪声监测OOO水探测O空气监测OOO积水探测有害气体探测火灾监测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O-宜配置。3市政桥梁智能环境感知
31、系统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0-3的规定:表5.2.10-3市政桥梁结构智能环境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城市桥梁环境感知设备安全等级大桥、特大桥中桥小桥温湿度监测O风向监测O光照监测OO噪声监测OO水探测OO空气监测OO积水探测一有害气体探测火灾监测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积水检测设置于道路凹点。4市政地下道路智能环境感知系统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0-4的规定:表5.2.10-4市政地下道路结构智能环境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城市地下道路环境感知设备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温湿度监测O风向监测O光照监测O噪声监测O水探测空气监测积水探测O有害气体探测O火灾监测O注:
32、一应配置;。一可配置;。-宜配置;积水检测设置于道路凹点。5.2.12 环境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积水探测设备应安装在道路凹点等易涝点区域,每处应至少安装1个水探测设备。2有害气体监测及火灾监测应安装于隧道内。3风向监测设备应根据市政设施运行需要设置。布点位置应避免外界破坏、干扰,且便于日常维护、检修。4光照监测设备应安装在测量区域内光照均匀的位置。布点位置应避免前方遮挡。5噪声监测设备应根据市政设施运行需要设置。布点位置应避免外界破坏、干扰且便于操作。6水探测设备应安装在蓄水池、水箱、集水坑等市政供水、排水区域,每处应至少安装1个水探测设备。7空气监测设备应安装在监测空间四周。空
33、间面积小于5011f的应设置2个,空间面积大于5011f的应至少设置4个。IV安全感知5.2.13 安全感知设施应具备对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市政安全等方面的感知功能,以保障市政道路(含边坡及挡墙)、桥梁及地下道路及相关设施设备安全运行。5.2.14 安全感知设备应具有采集人员密度、结构安全性、市政设施环境安全、行为安全和其他突发事件等涉及市政设施安全信息的能力。安全感知设备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采集人员密度的功能;2应具备监测市政设施结构安全性的功能;3应具备市政设施环境安全的检测能力;4宜具备行为安全检测的功能;5宜具备突发事件检测的功能;6宜具
34、有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5.2.15 市政交通智能安全感知设施应按照如下规定配置。1市政道路智能安全感知系统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4-1的规定:表5.2.14市政道路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一般路段特殊路段交叉口类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其他道路长期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物流或公交专用道平面交叉立体交叉安全人员安全感知环境安全OOOO设备市政安全OOOO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0宜配置条文说明:市政(管道)安全主要指管道结构安全,避免管道结构损坏造成路面沉降、管道溢水等事故,且在特殊路段应加强监测,并满足重庆市城镇排水管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内的规定。2市政边坡(含挡墙)智能安全
35、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4-2的规定:表52142市政边坡(含挡墙)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挡墙安全感知设备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人员安全环境安全O结构安全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3市政桥梁结构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4-3的规定:表5.2.14-3市政桥梁结构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城市桥梁安全感知设备安全等级大桥、特大桥中桥小桥、涵洞人员安全环境安全O结构安全注:一应配置;O可配置:。一宜配置4市政地下道路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4-4的规定:表5.2.14-4市政地下道路结构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城市
36、地下道路安全感知设备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人员安全结构安全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5.2.16 安全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员安全感知设备应安装在人员密集处的主要出入口、通道、井盖等位置。布点位置应能清晰监测人员行为活动,避免强光照射。2环境安全感知设备应安装在易燃易爆场所或需要监测环境变化的电井、泵房、化粪池、设备夹层等场所。布点位置应能及时反映环境变化。3市政(管道)安全感知设备应安装在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湿陷性土等特殊地区的管道等的敏感位置上,能准确反映结构变形、裂缝、管道损坏等特征。根据结构物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为一级应适当加密监测点及提高监测频率。监测点应结合
37、结构的受力特点布置,选择受力较大或影响结构整体安全的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IV设施设备5.2.17 市政交通空间感知设施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安全感知设施应具备对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市政安全等方面的感知功能,以保障市政道路(含边坡及挡墙)、桥梁及地下道路及相关设施设备安全运行。2设施设备感知应具备环境设施感知终端、安全设施感知终端及通讯设施感知终端,以保证其他设施正常运行。5.2.18 市政设施感知设备范围包括供配电、给水排水、电梯扶梯、空气调节、设备能耗、公共照明、漏水积水和有害气体(含给排水管道内)等全部或者部分,以满足对市政信息设施的规范化高效管理
38、。设施感知设备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设施感知设备应具备监控功能;2设施感知设备应具备安全保护功能;3设施感知设备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4设施感知设备应具备自动启停和自动调节功能,并应以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为前提;5设施感知设备终端应能进行记录监测设备在启停、运行及维修处理过程中的参数,且记录数据应包括参数和时间标签两部分,相应数据在数据库中的保存时间不小于半年,并可导出至其他存储介质。6应对供配电设备、给水排水设备、电梯与自动扶梯设备、机械通风及排烟设备、公共照明系统、市政设备能耗进行监测。5.2.19 市政交通智能设施感知应用应按照如下规定配置。1市政道路智
39、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8-1的规定:表52181市政道路智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表一般路段特殊路段交叉口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其他道路长期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物流或公交专用道平面交叉立体交叉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2市政边坡(含挡墙)智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8-2的规定:5.2.182市政边坡(含挡墙)智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挡墙设施感知设备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环境设施O安全设施通讯设施OO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3市政桥梁结构智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8-3的规定:表5.2.18-3市政桥梁结构智能设施感知系
40、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城市桥梁设施感知设备安全等级大桥、特大桥中桥小桥、涵洞环境设施O安全设施通讯设施O注:一应配置;O可配置:。一宜配置4市政地下道路结构智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表5.2.18-4的规定:表5.2.18-4市政地下道路结构智能设施感知系统配置表智能感知设备城市地下道路设施感知设备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环境设施安全设施通讯设施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5.2.20 设施感知设备是监测相应设施有无、设施工况和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的终端设备,包括设备设施感知终端、安全设施感知终端和通讯备设施感知终端,终端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设施感知终端应安装在所需监测的设备设施
41、上。如应在每个配电箱、变电器上安装1个供配电设备感知终端;应在每个水泵等设备上安装1个给排水设备感知终端。2安全设施感知终端应安装在所需监测的安全设施上。且每个安全设施都应至少配备1个设施感知终端,且应布置在设施运行最不利点。3通讯设施感知终端应安装在所需监测的通讯设施上。且每个通讯设施都应至少配备1个设施感知终端,实时监测通讯设施的安全防护和运行状态。5.3 市政公共空间感知设施5.3.1 公共空间感知设备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信息基础建设(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无线宽带网、电子信息屏、多媒体触摸屏、视频监控、智能广播、求助设施、感
42、测设施)和数据基础建设。2智慧管理应包括智慧监控管理、智慧灯控管理、停车场监测管理、智能厕所管理、手机app及导览系统等。3智慧养护应包括植物水肥管理(土壤PH值、水分、盐分、土壤温度、肥料含量)、植物病虫害监测、植物冻害预警。I基础设施建设5.3.2 基础设施建设的配置应符合表5.3.2的规定:表5.3.2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配置表项目内容绿地类别设施感知设备安全等级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视频监控求助设施O人流量监测OO噪音监测OPM2.5监测O温湿度监测O注:一应配置;。一可配置;。一宜配置5.3.3 信息基础建设的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重要地段应采用高清
43、摄像头。2在市政景观主路等重要场所安装报警柱等求助设施,报警柱宜集成音视频报警、视频监控和广播喊话等功能。3对人流量监测应包含对出入口人流计数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游客滞留热点地区统计与监控,流量超限自动报警等。4公共空间宜合理设置温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臭氧传感器、噪声传感器、负氧离子传感器等各类感测设施,实现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实时监测。5.3.4 数据基础建设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共空间应建设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接口开放的数据管理中心;2具备完善公共空间基础矢量、影像数据,包括资源分布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照片及文字介绍等;3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可实现数据的远程访问和调用。II智慧服务5.3.5 可通过视频监控、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感测技术,实时感知公共空间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