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39121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挖空训练 字词积累全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言挖空训练字词积累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5大败,不可斩也;讼狱不决,不可刑也,是罪不在民故也。慢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日: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日未有顺事。言先教也。故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不可,尚贤以道之犹不可废不能以惮之道三年而百姓从风矣。邪民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诗日:尹氏大师,维周之氏;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注】,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今之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则

2、从而制之,是以刑弥繁,而邪不胜。(节选自春秋战国异辞卷四,有删改)材料二:夫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岂顾不用哉?所谓礼者,贵绝恶于未发,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御天下十余岁而大败,此亡他由也。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累

3、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泰事以观之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六,有删改)【注】毗:辅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尚贤A以道之犹不C可D废不能以惮之道G三年而百姓从H风矣。I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表示反诘,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B.责,文中指要求,与现代汉语求全责备中的责意思相同。C.恶,罪恶,与人皆有不

4、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中的恶意思相同。D.审,慎重、谨慎,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圣先贤向百姓宣布治国原则后,会自己身体力行,会采用种种措施教化百姓,最终才会惩罚仍然不服从的人。B.礼义教化混乱,那么即使设置了很多刑法,百姓也会失去正确方向,社会也会因出现的种种恶行而陷入混乱。C.受人的认知特点的影响,礼义的教化效果不如刑法的约束效果易见,因为礼义只能在不良行为发生前进行制止。D.商周把国家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传承六七百年;秦国把天下安置在法令、刑罚之上,很快就覆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5、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讼狱不决,不可刑也,是罪不在民故也。(2)秦王御天下十余岁而大败,此亡他由也。14 .结合材料,说一说在治理国家时应如何处理礼与刑的关系。(3分)【参考答案】15 .BDF【解析】句意:就重用贤明的人教导民众;还不能做到,就应该罢免没有才能的人来威慑他们。这样教导三年百姓就顺从教化了。句法分析:以道之是尚贤的目的,A处不能断开,B处断开;不可是一个整体,表示行不通,C处不能断开,D处断开;以惮之是废不能的目的,E处不能断开,F处断开;三年作道的补语,构成动补结构,G处不能断开;从风是一个整体,H处不能断开。11 .C【解析】二者意思不相同,C项羞恶之心中恶是憎恶的

6、意思。12 .C【解析】因为礼义只能在不良行为发生前进行制止错误。13 .【答案】(1)诉讼案件没有判决,不可以施加刑罚,这是罪责并不在民众的缘故啊。(决,判决、裁决,1分;刑”,施加刑罚、惩罚,1分;是,这,1分。句意1分)(2)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完全覆灭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御,统治,1分;亡,没有,1分;由,原因,1分。句意1分)14 .【答案】先用礼义教导百姓向善向好;这样之后如有奸邪之人再施以刑罚;礼义与刑法并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由原文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不教而贵成功,虐也若夫庆赏以劝善等可知,应先用礼义教导百姓向善向好;由原文邪民

7、不从,然后埃之以刑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等可知,教化之后,仍有奸邪罪恶发生,则施以刑罚;由原文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可知,治理国家应礼义与刑法并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呜呼!君主犯了过失,臣下把他杀掉,难道可以吗?不去教育自己的民众,而只是判决他们的诉讼,这是在屠杀无罪的人啊。军队打了败仗,是不能把他们全部杀掉的;诉讼案件没有判决,不可以施加刑罚,这是罪责并不在民众的缘故啊。法令松弛而严加惩处,这是残害;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季节,而征收赋税却不受时节的限制,这是暴政;不进行教育却要求成功,这是暴虐。这三种行为得到了制止,刑罚才可以施加给人们。尚书上说:即使按照

8、合宜的原则用刑、按照合宜的原则杀人,也不要立即执行,我们只能说自己还没有把事情处理得当。这就是说要先加以教导啊。所以古代的圣王向民众宣布了治国的原则后,主上先身体力行。不能实行,就重用贤明的人教导民众;还不能做到,就应该罢免没有才能的人来威慑他们。这样教导三年百姓就顺从教化了。奸邪的人还不依从,就用刑罚等待他们,人们就会知道他们的罪过了。诗经上说:太师尹氏,你是周朝的基石。掌握国家的大权,整个天下靠你来维持。你要辅佐天子,使民众不迷失方向。因此刑罚虽然有厉害的威势却可以不用,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必实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社会却不是这样:教化混乱,刑罚繁多,民众迷乱糊涂而堕落,就立刻进行制裁

9、,因此虽然刑罚更加繁多,邪恶却不能处罚完。材料二: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在某一行为即将发生之前制止它,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易见,而礼的作用难知。用奖赏来勉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如金石;实施这样的法令,准确无误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能认为先王不使用奖赏和刑罚呢?人们所说的礼,可贵之处在于能杜绝罪恶于尚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孔子说:审理讼案,我与别人一样;然而我一定要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都不如先消楚

10、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商汤、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延续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完全覆灭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是一个大器物;现在人来安置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商汤、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子孙相传数十代,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如今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去观察、分析呢?教师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呜呼

11、!上失(过失)之,下杀之,其(难倒)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审理)其狱(案件),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讼狱(诉讼案件)不决(判决,裁决),不可刑(施加刑罚)也,是(这)罪不在民故(缘故)也。慢令(政令)谨诛(严加惩处),贼(残害)也;今生也有时,敛(征收赋税)也无时(时节),暴也;不教而责(要求)成功,虐也。已(停止)此三者,然后刑可即(靠近,施加)也。书日:义(合宜的道德、行为、道理)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无义)日未有顺事(把事情处理得当,称心的事言先教也。故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不可,尚(推重)贤以道(教导)之犹不可废(罢免)不能以惮(威慑)之道三年而百姓从风(风纪,教化)矣。

12、邪民不从,然后俟(等待)之以刑(状语后置),则民知罪矣。诗日:尹氏大师,维周之氐(根本);秉国(执掌朝政)之均,四方是维(维系);天子是毗【注】,俾(让,使)民不迷。是以(因此)威厉(厉害的威势)而不试(用),刑错(通措。置,安放)而不用,此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此之也)O今之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迷乱,糊涂)而堕焉,则从而制之,是以刑弥繁(更多),而邪不胜(尽,完)。(节选自春秋战国异辞卷四,有删改)材料二:夫人之知,能见(看见)已然(已发生的事),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禁止)于将然之前(状语后置),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状语后置),是故法之所为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赏赐

13、)以劝(勉励)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实行)此之令,信(准确无误)如四时(四季);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岂顾(何必,怎么能)不用哉?所谓礼者,贵绝恶(罪恶)于未发,起教(推行教化)于微眇(微小)(状语后置),使民日迁善(趋向善良)远罪而不自知。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出谋划策)者,莫如先审(清楚,明白)取舍。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御(统治)天下十余岁而大败(完全失败),此亡(通无)他由(别的原因)也。汤武之定取舍审(慎重,谨慎)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放)诸(之于)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汤武置天下于仁、义

14、、礼、乐,累(连续不断)子孙数(几)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为什么)不引(引用)殷、周、秦事以观(观察)之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六,有删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日: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公日: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日:君无恶焉。臣闻之,下

15、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景公日: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日: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i争,知政教得失。尝谓公卿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日: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王珪对日:木从绳则正

16、,后从谏则圣。陛下开圣虑,纳刍薨,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日: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i争,诚亦合死。太宗日:公言是也。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注正闺:宫中的小门。刖跪:断足的人。古代受刑的人多服役看守宫门,文中即指守门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对一

17、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治A天下者B非用C一士之言也D固有E受F而不用G恶有距H而不入者哉?I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文中指坚持,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光伞吾的固意思相同。B.藉,文中指凭借,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意思不同。C.刍薨,指割草砍柴或割草砍柴的人,多用于自谦,文中指粗浅鄙陋的意见。D.矜,文中指夸耀,与李密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羞惭而不去上朝,是子知认为刖跪敢于直言是国君的福分,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赏赐跪,并免除了他的赋

18、税。B.在晏子看来,国君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臣下就不进言那么君王就听不到,在下位的不说话,在上位的听不到,上聋下哑,会妨害国家治理。C.王珪认为,国君听从规谏就会圣明,现在太宗广开言路,他愿意竭尽所能。太宗赞同,下令以后宰相进宫商量国家大事,让谏官跟随,参与政事。D隋炀帝昏,虞世基身为宰相,不敢直言进谏,没有尽到一个臣子应该尽的责任。太宗始终认为,虞世基罪恶深重,应该和隋炀帝一同被处死。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i争,知政教得失。14 .如何进谏和纳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

19、概括。(3分)【参考答案】10 .(3分)BDG11 .(3分)AA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为本来,意思不同;B项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的藉意为垫着;C项解说正确;D项犹蒙矜育中的矜意为怜悯、同情。)12 .(3分)D(太宗始终认为有误)13 .(8分)Q)(4分)明智的人揣测君王权衡时势,调和那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敢危害君主,向下不危害自身。(译出大意给2分;度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每当见到有人陈述事情,一定给予和悦的脸色,希望听到直言规劝,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译出大意给2分:颜色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3分)臣子权衡时势,敢于直言:君主营造宽松的环境,反省短

20、处,虚心纳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不劝谏就危害君王,坚持劝谏就会危害自身。明智的人揣测君王权衡时势,调和那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敢危害君主,向下不危害自身。所以对国家来说国家不受危害,对自身来说自己不会危险。景公大白天披散着头发,驾着六匹马的车,驰出宫中的小门,跪击打景公的马使车子返回,说:你不是我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我靠您和各位大夫的辅助,能够率领百姓敬守宗庙,现在被削跪羞辱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跟诸侯并列吗?晏子回答:您不要厌恶这件事。我听说,下面没有直言规劝的话,上面就有昏庸的君主;百姓有很多不敢直说的话,君主就有骄横的行为

21、。现在国君有错误的行为,而朋跪有直言规劝的话,这是国君的福分,所以我前来庆贺。请赏赐他,来表明国君喜欢善行;礼遇他,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于是下令加倍给跪钱财并免征赋税,一时朝野平安无事。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对国家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臣下就不说话,臣下不说话,那么君王就听不到。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作哑巴,在上位的听不到就叫作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是什么?治理天下,不是听用一个人的话,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听的呢?材料二: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进见的百官,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当见到有人陈述事情,一定给予和悦的脸色,希望

22、听到直言规劝,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臣。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君主和臣子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安定。王珪回答:木头经过墨线的比量就能锯直,国君听从规谏就会圣明。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粗浅的意见,我处在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意竭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商量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入,参与听闻政事。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贤明的君主反省短处更加贤明,昏庸的君主掩饰短处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夸耀自己,维护短处拒绝纳谏,果真也实在难被冒犯忤逆。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算不上大罪。等到炀帝被

23、杀,世基该一同被处死吗?杜如晦回答:虞世基身为宰相,处在应当说话的地方,竟然没有一句话进谏,的确也应该被处死。太宗说:你说得对。炀帝难道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罪恶累积灾祸太多,导致灭亡的吗!教师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不谏则危(危害)君,固(坚持)谏则危身。智者(明智的人)度(揣测)君权时(权衡时机),调(调节,调和)其缓急而处(处置)其宜(适宜),上(向上)不敢危(危害)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危险)。景公正昼(白天)被(通披)发乘六马出正闺,刖跪击(拍打)其马而反(使返回)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公曰:寡人

24、以子大夫之赐(敬辞用于别人施与自己的,这里指辅佐),得率(率领)百姓以守(保住)宗庙,今见戮(通修侮辱)于刖跪以辱(使受辱)社稷(见于,表被动),吾犹可以齐(并列,平等)于诸侯乎?(状语后置)晏子对曰:君无恶(憎恨)焉(代词,这件事)。臣闻之,下无直辞(直言),上有隐(被蒙蔽)君;民多讳(忌讳)言,君有骄(骄横,骄奢)行。今君有失(过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礼待)之,以明君之受谏!于是令刖跪倍(增加)资(资产)无正(通征,征税),时朝无事。景公日:朝居(居朝执政)严,则曷(通何,什么)害于国家哉?(状语后置)晏子对日: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

25、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缄默,不说话,哑巴),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哪里)有距(通”拒,拒绝)而不入者哉?(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举止姿态)。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宽容)颜色(脸色),冀(希望)闻谏谗(直言规劝),知(了解)政教得失。尝谓公卿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凭借)忠臣。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日:惟君臣相遇(相处共事),有同鱼水,则海内(天下)可安。王珪对日:木从绳则正,后(国君)从谏则圣。陛下开圣虑,纳刍薨(指割草砍柴或割草砍柴的人,多用于自谦,这里指粗浅鄙陋的意见。),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竭尽)其狂普(愚妄无知,谦词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商量,处理)国计(国家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参与)闻政事。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反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耀)夸,护短拒谏,诚(确实)亦实难犯忤(冒犯忤逆)。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大罪)。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应该)同死否?杜如晦对曰: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应该说话,当言)之地,竟无一言谏i争,诚(确实)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对,正确)也。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自身)不闻过,恶积(累积)祸盈(满),灭亡斯及(达到)!(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