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铝山路西延段道路工程-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铝山路西延段道路工程-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能源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铝山路西延段道路工程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3)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标准DBJ50/T-295-20181 .设计依据及采用规范、标准1.1 设计依据(1)我公司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2)本项目相关资料;(4)我公司其他各专业提供图纸;(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版)(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7)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年-2030年)(8)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9)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年-2030年)1.2 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1)低影
2、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7T-292-20I8(2)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4)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6)城市道路与开发空间低影响开发设施(15MRl05)(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8)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I6MR204)(9)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10)透水路面试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11)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维护技术标准18DBJ50/T-276-2
3、017(12)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DJBT-103(13)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11)(14)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15)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试行)2020年其他相关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2 .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补充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维护技术标准18DBJ50/T-276-2017;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DJBT-103;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等:回
4、复:根据专家设计依据中补充相关规范标准。详见设计说明11.1.2章节。2、应有各下垫面分析;回复:根据专家补充下垫面分析。详见设计说明1143章节及HMS02下垫面分析图。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35号文件相关要求,本次设计道路工程增加相应海绵城市设计。本项目参照壁山区海绵城市近建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2019.04)中路幅宽度小于24要求制定本次设计海绵城市的控制指标。1)径流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70%;2)年径流污染去除率50%;5 .设计目标(1)道路1.ID设施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2)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1.ID设施对道路路幅范
5、围内初期雨水进行净化:(3)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1.ID设施延缓雨峰,满足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缓排指标;6 .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1.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1.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1.l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7 .设计内容7.1 设计思路3、给水及燃气管道设置于生物滞留带下方,应注意各管线检修井与海绵设置关系;回复:根据专家意见,优化给水燃
6、气等位于生物滞留带下方时管线与检查井的关系,补充管网防水处理。4、雨水口设置应保证雨水均进入海绵设施: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本次设计雨水口设置保证雨水进入海绵设施。5、补充透水铺装下渗雨水收集措施;回复:根据专家意见,补充透水铺装下穿孔管设置,详见HMS-041.ID设施平面分图设计图。6、末端按智慧城市预留监测点设置;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在线监测系统,详见设计说明主要工程数量表及11.5.9章节。3 .工程概况铝山路道路起点接与现状黛山大道相交,起点桩号为KO+OOO,向东延伸,经过规划道路,铝山路终点和锡山路相交,终点桩号为K0+895.300,全长895.300米,设计起点坐标X=66
7、190.212,Y=28162.489,终点坐标X=66071.118,Y=29048.010o铝山路线形较为平顺,道路沿线共计1条平曲线,平曲线半径为1800m,设计时速为30kmh,对平曲线半径为1800m,未进行超高加宽设计。4 .总体目标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1)公交停车港处不布置生物滞留带。2)采用雨水篦子将道路雨水引入生物滞留带(公交停车港、道路交叉口及未设置生物滞留带处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雨水口)。3)生物滞留设施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措施,于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6米的填方段防渗膜敷设在靠
8、近车行道路基一侧(后简称半包);6米的高填方防渗膜敷设于整个滞留带下(后简称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4)道路纵坡W2%时,生物滞留带可不设挡水堰:道路纵坡2%-7%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道路纵坡27%的道路两侧不设置生物滞留带,采用普绿化带,保持景观整体性5)人行道至少保证2.5m以上的人行通道宽度。6)污水管道布置于生物滞留带时所有污水检查井需采用防渗措施。7)道路1.lD设施的雨水滞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植物尽量选择对污染物去除作用佳的耐旱耐涝本土植物。(本次设计仅含土建部分不含植物设计)。7.2 设计内容本次设计优先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径流汇集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带
9、,通过生物滞留带对雨水的滞留、过滤、蒸发、抑制降雨径流,使汇流时延长,峰流减小,发挥控制面源污染、洪峰流量削减等方面的作用。本工程中采用的雨水综合利用措施不改变现状道路的雨水管道系统,但是道路范围内雨水在排放到雨水管道系统前需先通过生物滞留带进行雨水洪峰、面源污染、径流总量进行控制。7.3 道路断面及下垫面分析7.3.1 道路断面本次设计道路为双向4车道,路幅宽度为26m,具体分配如下:B=3.Om(绿化带)+2.011(人行道)+16.0111(机动车道)+2.0m(人行道)+3.0m(绿化带)=26.0mo7.3.2 下垫面分析根据道路相关设计资料,其下垫面情况如下,单位(n):道路总面积
10、(m2)车行道路面积(m2)人行道(m2)绿化带(m2)生态滞留沟宽度(m)生态滞留沟(m2)综合雨量径流系由综合流量径流系26405.6516367.335786.13574.7233677.470.730.76本次设计雨水控制范围为道路红线范围内的汇水范围,总面积为26405.65m,7.4 1.ID设施的选择为了更好的实现雨水径流控制,结合土壤渗透性能,综合考虑场地建设进度和前期的雨水控制措施,优先选择以渗透、调蓄、净化为主的技术,本项目主要选择生物滞留设施(净宽3()m,布置在人行道绿化带内)、人行道透水铺装两种低影响开发措施,根据汇水情况,通过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对雨水进行汇集,另外
11、,考虑选择路缘石开口、雨水检查井改造、绿化带微地形处理等技术。7.5 径流路径通过上述1.ID设施布局,道路原设计排水方式转变为生态排水模式,雨水径流路径如下图,雨水经过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进行渗透、滞蓄、净化,可对道路初期雨水进行源头水量减量以及水质净化的效果。径流路径示意图7.6 计算过程7.6.1 总体控制指标计算本次设计根据道路绿化带及人行道布置选用生物滞留带(净宽3.0m)和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这两种1.lD设施,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道路总面积(m2)车行道路面积(m2)人行道(m2)绿化带(m2)生态滞留沟宽度(ra)生态滞留沟(m2)综合雨量径流系综合流量径流系巾2
12、6405.6516367.335786.13574.7233677.470.730.76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一览表受控总面积(m2)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滞留设施调蓄容积V调蓄(mD实际控制降雨量(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4693.470.76588.4045.12904人行道(透水铺装)5786.138521.915非受控绿化带574.72902.186道路总面积26405.65经校核可见,设计生物滞留带能有效控制70.67%的雨水径流,故本项目设置滞留沟满足要求。7.6.2 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VT计算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292-20184.3.1规定的容积法进行计算。V
13、r=IOXHXRvXF式中:V1.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11);F汇水区域面积(ha);H设计降雨量,mm,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RV-雨量径流系数,多种用地性质时采用加权平均值。本条道路可控车行道及生物滞留带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70%,对应设计降雨量根据要求采用17.9mm,雨水径流系数RV按下表进行取值。表761不同下垫面雨量径流系数故本条道路受控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90%,设计降雨量采用表中数据,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序号下垫面类型面积(ml)径流控制率(%)面积占比(%)加权平均化径流控制率1受控车行道路面面积110169055.6570.672生物滞留带3677.473不受控车行
14、道面积5351.33020.27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RV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9铺石子的平屋面0.6-0.7绿化屋面(覆土厚度与OOmm)0.30.4混凝土和沥青广场、路面0.80.9块石等铺砌路面O.5O.6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0.4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Rv非铺砌的土路面0.3透水铺装路面0.150.3绿地0.10.2水面1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10.2地下建筑覆上绿地(身上厚度50%,满足设计要求。经校核可见,VQVs,设计生物滞留带能有效控制70.67%的雨水径流,年径流污染去除率50%,满足设计要求。Hl一设计持水区深度,取20Cm(当绿化
15、覆盖率不足时需加设5cm树皮覆盖层以保持土壤湿度);以一士壤层厚度,取50cm:%一砂滤层厚度,取10cm;出一排水层厚度,取30cm;Hs一超高,溢流水位以上超高取值10cm;8.4.1 存水区本次设计存水区净深度取20cmo8.4.2 土壤层土壤层采用种植土,本次设计取值50cm,渗透系数IXlO-5ms,量详道路工程数量表,另绿地植物的耐淹时间过长将会影响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渗透设施容积深度确定以后,需要用绿地的淹水时间进行校核。绿地淹水时间与持水深度、土壤渗透系数有关,校核是按照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即空池标准水深(渗透设施蓄水高度达到挡水堰的高度)时,雨水全部下渗所需的时间。to
16、=h3600Ko式中:to一有效蓄水容积排空时间,h;h2设计持水区深度,本次设计取20CmOKo一滞留带介质层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IO;ms;经核算本次设计有效排空时间为694h,不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满足要求。8.生物滞留带设计8.1 总体布置(1)生物滞留带设施进水区、存水区、覆盖层、土壤层、砂滤层、地下排水层、溢流设施及种植物等相应构造。(1)道路雨水经过雨水算子流入沉砂池,均匀布水后汇入种植区,通过种植区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的下渗、缓冲,净化径流,缓排雨水,当雨水量超过生物滞留带的容量经溢流雨水口溢流排到现状雨水系统。(2)公交停车港处不布置生物滞留带。(3)采用雨水算子将道
17、路雨水引入生物滞留带(公交停车港、道路交叉口及未设置生物滞留带处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雨水口)(4)植物尽量选择对污染物去除作用佳的耐旱耐涝本土植物本次设计不含植物部分,由业主另行委托景观设计,景观设计需满足海绵城市设计要求。8.2 平面布置本次设计沿绿化带布置.3.0m宽生物滞留带。8.3 纵断面布置生物滞留带蓄水层高度20cm,生物滞留带纵坡同道路坡度。8.4 竖向布置生物滞留设施带最小深度:H=H1+H2+H3+H4+H5式中:根区;尽量选用本地植物,并且避免使用有生物入侵风险的植物;所选植物应能忍耐较长时间干旱和短期淹没。乔灌木乔灌木不是生物滞留池所必须,但其能提供舒适、有特色的栖息地,
18、使得整个街区或公园功能完备。配置乔灌木时应注意如下4点:树木宜选用本地树种,树冠相对稀少,使地表植物获得阳光和水分;设计时要考虑树木的耐旱耐湿能力:不能选用落叶植物;且树木根系宜浅,避免根系疯长破坏管道。8.4.4 砂滤层砂率层采用中粗砂,厚度为IoCm。8.4.5 排水层排水层采用2030mm水洗砾石,厚度30Cmo8.4.6 透水盲管透水盲管采用DN200UPVC透水盲管,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设计纵坡与本次道路纵坡保持一致,钻孔孔径15mm,孔间距IOcm,排孔数为6,盲管上下层砾石厚度为5cm,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200gm208.4.7 土工布本次设计土壤层与砂滤层,砂
19、滤层与排水层间均需要设置土工布,土工布采用短纤刺非织造土工布,纵横向断裂强度工8KNm,有效孔径0.0702mm,8.4.8 苗木要求景观设计时生物滞留设施植物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1)耐48小时周期性水淹.净化污水能力强并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水陆两栖植物(湿生植物,耐湿植物)。(2)根系发达,但不宜选择具有侵略性根系的植物。生物滞留设施内有土工布、穿孔管等结构时,应避免选用深根性植物。(3)植被要求覆盖整个生物滞留池表面,表面覆盖植物是生物滞留池的必要组成部分。植物越密集,植物高度越适宜,污染去除效果越好。当雨水被暂时储存,雨水和植物之间的联系加强悬浮颗粒的沉淀和相关污染物的吸收。(5)植物根系
20、在填料层中不断生长,防止填料堵塞。植物为生物膜的生长提供基础条件,帮助生物滞留池去除污染物,尤其是氮和磷的去除。值得提出的是,草皮不适合种植在生物滞留池内,因为草皮的根系不够发达,不能快速生长以有效防止填料层堵塞。(6)选取的植被既要能保证处理效果,也应具有良好景观效益。一般生物滞留池植物分为三类:地表植物、灌木和乔木。地表植物地表植物主要处理污染物以及防止侵蚀,配置地表植物时应注意如下5点:地表植物须覆盖生物滞留池整个表面;在具有延伸高度的生物滞留池内设计高叶密度的植物,有利于有效的水处理;植物布置均匀密集布置使水流均匀、防止冲刷并在过滤介质内产生均匀的本次设计雨水溢流孔的尺寸为BXH=O.
21、5X0.15m,经计算,过流能力为20.71.s,满足内涝重现期50年的设计流量要求。9.2 溢流南水口及溢流雨水检查井溢流雨水口每隔30m布置一处雨水溢流口,当雨水检查井布置于生物滞留带时,将雨水检查井井盖设置为圆形雨水溢流口,当生物滞留带中无雨水检查井时需每隔30m左右新建方型溢流检查井,每连续生物滞留带最低点处需要设施溢流雨水口,避免雨水溢流到路面,溢流口按高于滞留带底25Omm设计,根据设计需要溢流水位标高可调整,铸铁溢流口为成品,采用铸铁材料,满足铸铁检查井盖CJ/T3012标准要求,承载等级满足轻型井盖强度要求。方型、圆形溢流口最大过流量分别为3O1.s.5O1.s,方型溢流口井体
22、参考05S518中第24页单算雨水口做法,圆形溢流口井体参考雨水检查井大样图做法。溢流口做法参考方型溢流雨水口大样图及雨水检查井改圆形溢流雨水口大样图大样图。9.3 雨量及水质检测根据规划拟在区域雨水排出口设置一个雨量监测点,监测排出口排水量及水质。9.4 管网防水处理(1)位于生物滞留带内的检查井需采用对井身采取有效防渗措施。(2)路灯电缆护管交接处应密封连接,防止渗水。(3)综合管网构筑物外壁防水做法可参照西南11J201柔性防水屋面做法,按照IlI级防水考虑。渗透系数O.O()lms,单位面积质量工200gm2,断裂伸长率50%,撕破强力三0.2KN,顶破强力叁1.4KN。8.4.8 防
23、渗膜防渗膜布置原理: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采用防渗措施,于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本次采用全包处理。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28.0KNm,CBR顶破强力21.4KN,耐净静水压0.4MPa。8.4.9 透水铺装详道路设计图及说明。9.其他附属设施9.1 生物滞留带阶梯跌落溢流堰流量校核生物滞留带阶梯跌落溢流堰开孔为有底坎直角进口宽顶堰流,可按宽顶堰堰流公式计算:Qmax=cmby2gh32式中:b一一雨水溢流口宽度(In);h一一雨水溢流口高度(In)c侧收缩系数,取值0.922;(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P
24、106页表2-30)m自由溢流的流量系数,取值0.32;(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P103页公式2-39)9页共9页(1)生物滞留带及透水砖铺装等1.lD设施验收需满足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290-2018相应要求。(2)检查井应设置防坠落设施,做法详见排水工程防坠落网做法大样图;(3)本说明未明确部分以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范为准。(4)生物滞留带内每隔30m设置警示牌等安全警示标志。11.主要材料表编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生物滞留带m3677.47植物由业主另行委托2沉砂井座46做法详见大样图3溢流雨水口座46成品,雨水篦子材质与车行道下的一致,做法详见大样图(含溢流口)4PE排水管m727dl505不锈钢收水槽(宽度20cm,深度20cm)个46详见大样图6透水盲管m1085DN200,UPVC,环刚度SN=8000Nm7透水铺装项1具体详见道路专业8在线监测套1注:以上工程量仅作为估算参考,实际发生量以施工现场核实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