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城市建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城市建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海门市城市建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为正确定位城乡发展目标,科学指导城乡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依据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海门市城市总体规戈”(2008-2020)及有关专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十一五”规划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海门市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市委市政府分别以“城市规划年”、“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年”、“城市形象年”、“城市南进推动年”、“城市南进会战年”为建设主题,积极推动城
2、市建设。“十一五”期间,南部新城区建设推进不断加快,北部城区城市南进会战年等不同主题,掀起了城市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热潮。新行政中心、东洲国际学校、军事指挥中心、政法中心、新市委党校、消防指挥中心、国土交易中心、龙信总部等一大批公建总部项目拔地而起,运杰龙馨园、中南世纪城、宏日阳光水岸、海德花园、理想城、御林华府等一大批高品质楼盘逐步建成,城市发展格局悄然由“背向长江”向“面向长江”的华丽转变,一幅更新、更美的城市画卷正在江海大地次第展开。2 .高起点规划城乡建设,奠定了城乡发展基础。坚持规划龙头的引领作用。“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海门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海门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绿环水绕工程城市设计、海门南进轴概念规划、沿江片区城市设计、张骞广场概念规划、骞公湖城市设计、市民公园及周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滨江工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运杰龙馨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大国际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定相关政策,推进了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重点中心城镇为纽带、一般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重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余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实现了海门历史文化名镇零的突破。完成余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论证工作,规划明确了余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范围,整合了余东镇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了历史文化对城镇
4、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3 .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配套功能。“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绿化、环卫等公用设施建设资金近18.92亿元,兴建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功能。市域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等级公路里程约102公里,新改造一级公路约107公里,新改造城市主干线道路约11公里,新改建二、三级公路56公里。以“九横十二纵”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形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11公里,纳入省计划内的600公里,新建改造桥梁约400座,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交通网络日趋优化。城市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区建成区共新建、改建主次干道28条,新增道
5、路长度22公里,道路面积增加至318.38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从“十一五”期末的14.95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给水、排水建设:“H一五”期间,整个海门市新增直径75mm以上供水管道长度36公里,管网投资7523万元,新增受益人口4.8万人;实施长江水厂二期扩容工程,实现水厂日供水能力由5万立方米到10万立方米的跨越;实施以蓄水匡河清淤扩建、引水闸改造为主体的蓄水匡河扩容工程,缓解了海门城区日益增长的供水矛盾,并通过修建排水闸、防护网、安装监控设施和周界报警装置等措施,改善水源水质,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实施区域供水一期、二期工程建设,让沿线三厂、麒麟、悦来、三阳、货隆、王浩、正余、包场
6、、东灶港等九个乡镇喝上放心水。污染治理:“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建投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座,投资6900万元,新建污水主干管39.7公里,使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十一五”期间,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以三河截流工程、十二号横河污水整治工程、日新河污水截流工程等为代表的污水整治工程,大力整治了一部分城区的污水污染问题,改善了一部分河道的水质,增强了污水收集和雨污分流的能力。桥梁、驳岸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建、改建桥梁18座,有效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新筑城区河道驳岸5.97公里,防洪、抗洪、排涝能力逐步增强。电力设施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公共电网拥有220千伏线路10条、总长2
7、63.648公里,变电站3座;110千伏线路21条、总长241.256公里,变电站13座;35千伏线路30条、总长213.032公里,变电站13座;10(20)千伏线路177条、总长2080.991公里。园林绿化建设:围绕绿环水绕工程、东洲公园改扩建、听月湾绿地、黄海路绿地等公共绿地的建设,结合北京路绿化、南海路绿化、富江路绿化、上海路绿化等道路绿化的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园林绿地283.2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42.76万平方米。燃气建设:“十一五”期间,积极完善城区管道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累计铺设埋地燃气管123.8公里,安装楼宇燃气立管长度达48.2公里;完成丝绸路沿线3.2公里
8、燃气总管钢管置换PE管工程,做好与天然气接轨的准备;完成液化气供应站提升改造工程,以保障城区日益增长的高峰时段用气需求。路灯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区新增路灯线路长度432公里,新增路灯10809组,市区道路路灯装灯率达100%o环境卫生:“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行实施路面限时保洁制,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制,公共厕所提档升级制,环卫机械化作业制,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制等五大机制,不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设施的投入,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4 .高品质推动住房建设,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十一五”期间,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全市城市住房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市区住房建设速度更
9、为迅速,5年来,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达52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达6.5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可完成销售面积3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可达350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达150亿,一幢幢造型别致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区在建或竣工的高层住宅200多幢,涌现出了名人苑、运杰龙馨园、宏日阳光水岸、中南世纪城、东洲半岛、金色维也纳、证大东洲府、理想城、永泓花园、海德花园、贵都之星、御林华府等一大批优秀住宅小区,其中名人苑、金色维也纳、宏日阳光水岸、证大满庭芳、中南世纪城、亚特香堤雅境、御林华府、中大贵都之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住宅小区,东方巴黎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运杰龙馨园被评为国家2A级住宅小区、江苏优秀住
10、宅金奖,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二)存在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随着城市南进步伐的不断加快,海门市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城市化速度,城市建设的矛盾仍然很突出,任务仍很艰巨,主要问题有:L规划: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预见性、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相对于建设来说规划仍较滞后,部分地方城市布局分散零乱,造成建设用地利用率和基础设施配套率不高。2 .行政区域合并调整:“十一五”规划期间,未完成乡镇行政区域合并调整。“一个中心,二个省级重点中心镇,七个一般镇”的梯次分布的格局未形成。3 .绿
11、化: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照园林城市标准,我市城区公共绿地仍显偏少,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偏小,且分布不均匀,须进一步加强公共绿地建设。4 .区域供水:与乡镇水厂交接和协调工作滞后,一期工程主管铺设工程已经完成,但与乡镇供水管道如何连接,计量、收费等相关矛盾突出。5 .供电:城市电网供电宽裕不足,11OKV配变电所建设滞后,中压配电网缺乏系统化建设,部分输变电设备出现重载或过载现象,影响海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低压配网通过近几年的网建设与改造,供电能力、可靠性及电能质量大大提高,基本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但局部地区的配网仍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二、“十二五”
12、期间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一主题,紧扣“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三先”目标,立足海门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按照打造具有“滨江风情、宜居创业特色”的现代新城总体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推动海门城乡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1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坚持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和沿江、沿海开放开发战略,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和商贸居住
13、开发建设。2 .功能完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建设以建设“滨江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各大功能区,统筹兼顾市区各项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经营的协调,利用和整合城市资源,构建大城市格局,注重城市设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3 .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形成特色。继续推进城乡公共设施、环卫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是环境和生态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对防灾减灾设施和系统的建设,继续绿化、美化和亮化城市,改善人居质量,塑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水景观系统,提升文化品位。4 .建设有序、管理规范、措施有力。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提升内涵与扩
14、大外延同步,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经营城市。城市建设各职能部门强化管理,完善政策措施,规范运作。(三)总体目标任务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形成“一主一副”、主副城区相互呼应、相互交融、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助推城市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城区规模达45平方公里,人口30-35万。其中:主城区形成28平方公里的规模,人口25-29万;副城区形成17平方公里的规模,人口5-6万。按城市南进拓展,沿江展开的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空间向南拓展,努力打造苏中、苏北一流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形态,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坐标、新亮点。!1!“十二五”发展重点一是全力推进城
15、市南进,快速拓展城市规模。L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十二五”期间,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控规全覆盖;加强开发地块土地前期策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市规划区编制单元划分工作;完成市域基础设施布局研究工作;完成城市快速交通路网控制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为高起点、高标准的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 .突出主城区新区建设:以张骞大道两侧为核心区,按照“拓展规模、完善功能、彰显个性、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把新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新中心,成为全市行政、文化、商业商务中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商和商业街、西部集团凤凰
16、城、东恒盛国际公馆等已出让用地的建设推进速度;有计划适时推出用角河两侧成片开发、商和商业街南侧地块、府东小区、党校南侧地块等较为成熟区域房地产开发;加快推进新城区市民公园、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公共医疗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并引导南通三建、中南集团、中兴特钢、中联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企业在新城区的总部建设;有条件有步骤地推进老城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到新城区的迁建工作。“十二五”期末,新城区建成区规模达7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建设用地9.5平方公里,已建成约1.9平方公里),新城形象全面展现。3 .精心提升老城区形象: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十二五
17、”期间,完成老政府、公安局、人武部、文锋大世界、体育场、教育局周边、东洲市场北侧、师山新村、城北新村等地块的改造。有计划完成老小区改造、提档升级工作,完成通源市场、西郊市场、宏伟市场等室外市场整体改造、全面升级工作,改善老城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交通秩序,形成新区、老区良好互动的良性状态。4 .加快主城区东片区发展:按照积极向西发展,突出城市形象,提升镇区功能的工作思路,确立以中华西路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壮大,形成一个配套设施齐全、各项功能完善的主城区东片区商业经济圈;保护和扩建钟楼、棉纺仓库、四合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并以钟楼为中心,建设钟楼文化公园;充分利用丝绸路、秀山路东延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完善主
18、城区东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丝绸路、秀山路两侧高档居住社区,建成3个以上配套设施齐全、社区文化成熟的中等规模居住小区。5 .逐步推动沿江新城建设:在浒通河以东的沿江新城区,加快推进沿江化工企业的搬迁力度,并逐步利用沿江生态岸线的独特条件,按照先理念后设计、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开发、先定位后招商的思路,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精品化的总要求,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良好的居住景观环境。“十二五”期间,围绕与鹏欣集团合作的滨江生态城建设,积极推进骞公湖、张骞广场、嘉兴科创园、复旦科创园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的滨江宜居新市区。6 .积极推进西部城区科技新区建设:“十二五”期间
19、围绕“创新、创优、创特色”为主题,牢固树立“土地资源空间有限,科技创新空间无限”的理念,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IT产业、现代物流、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形成由神舟科技创业园、和洲汽车产业园、东洲物流产业园、新洲环保产业园、金洲有机农业园和南海湖生态居住区的“五园一区”的空间形态,成为海门科技发展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二是全心服务四大增长极,完善园区配套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素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全力服务“四大增长极”,即海门港滨江工贸区、海门工业园区、临江新区和滨海工业新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各项配套建设,加大海门的产业载体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形成
20、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起飞平台。L滨江工贸园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的电力、燃气、蒸汽、通信、雨水、污水等专项配套规划,计划完成大安路、大通路、长春路、大达路、大畅路、大兴路、大生路等路段延伸改造,总长度大约为25千米,新建大宁路、大为路、大庆路、四经路、六经路等,总长度大约为16千米,并同步完成高质量的绿化等配套建设,新增绿化面积大约为105.7万平方米。五年内基本完成立新小区等拆迁安置小区和立新河东、大达路北的工贸配套区建设,开创了为海门港工贸区全力服务的新局面。另外,在完善海门港工贸区自身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强与苏通产业园规划的衔接与沟通,特别是两区结合处的路网结构、基础设施配套等
21、,实现两区的和谐发展。2 .海门工业园区:加快叠石桥市场三期工程建设,完善市场配套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海门工业园区建成初具规模的小城市,建成海门市的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城北工业园、城中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和城南工业园,在大力发展传统家纺产业的同时,着力引进一些高科技项目,努力把海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家纺产业基地。3 .临江新区:统筹兼顾,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重点突出城镇空间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以交通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为导向,初步形成临江新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框架。重点构筑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做好宁启铁路及临江站开工建设基础性服务工作;配套建设供电、污
22、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形成优良的开发载体;充分利用现状岸线资源,进一步拓展沿江码头,发挥通江达海的优势;建设人工湖公园和中岛路沿路绿化带,塑造临江新区整体形象。“十二五”期间临江新区西部片区按照新区中心标准建设,提高公共设施标准;临江老镇区,以改造为主,逐步完善现状居住用地、新建一批环境优美的高品质的居住区。4 .滨海工业新区:“十二五”期间,围绕“大港口、大工业、大城建、大旅游”四大中心工作,利用东灶大港建设的有利契机,强势推进新兴产业大集聚、城市功能大提升、支撑平台大构建,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构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临港产业增长极。东灶港
23、镇境内水系纵横、水网密布,借助打造滨海城镇特色的同时,通过水系的整理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居住休闲和商业氛围,加深对东灶港的感性认知和消费休闲的切身体验度,塑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良、政策友好的特色滨海城镇。三是全面加强城乡统筹,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L实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完善、配套和制定相关政策,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放大包场镇在海门市域北部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以机械电子、汽车配件、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5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指导余东镇加快编制余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确保相关保护和开发工作有序展开,以切实保护千
24、年古镇风貌,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品牌。指导状元故里常乐镇加快编制骞公园和张骞故居规划、官公河文化旅游渡假区概念性规划,着力打造张骞文化、建筑文化这一特色的旅游乡镇。加强海永乡与中国农业大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创建高效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建设以生态休闲、高效农业、房产开发为特色的小集镇。四是合理引导房地产建设,促进市场健康发展。1 .房地产市场建设:以城市新区建设、北部城区功能提升、沿江发展全面展开为契机,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经济增长的协调、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半径适度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以商品住宅为主体,完善高中低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
25、体的需求;以商业、服务业为引导,完善城市功能。“十二五”期间新建商品房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全市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人均居住面积达3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99%o2 .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坚持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以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租房建设,并逐步将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十二五”期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400套,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建(收购)廉租住房50套,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廉租房租金补贴发放400户次,金额110万元;新增公共租赁住房750套(间)。
26、五是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助推城市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结合宁启铁路、崇海大桥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市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市区建成区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16.8平方米;绿地率达36%,人居公共绿地面积近7.5平方米;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路灯3000组,市区路灯总数达2万组,确保市区道路路灯装灯率达IOO虬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5万吨/日,全市供水普及率达100%。1 .加快推进铁路、高速、轨道交通、长途汽车站等对外交通站场建设,从本质上改善海门对外交通环境。“十二五”期间,紧抓宁启铁路立项建设契机,做好宁启铁路海门站、临江站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铁路站场周边配套建设工作;“十二五”
27、期间,推动崇海大桥立项建设进度,研究崇海大桥加挂轨道交通的可行性,进一步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启动长途汽车站选址、建设工作,全面改善海门对外交通条件。2 .完善市区市政道路建设,加强社会停车场所建设,梳理整治市区河道水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十二五”期间,以新城区城市建设为中心,加快实施江海路南延、南京路西延、海兴路南延、南海路西延、浦江路南延等道路工程的建设,适时启动并实施嘉陵江路南延、汇智路、育英路、钱江路、公园路、岷江路、瑞江路南延、解放路西延、秀山路西延、丝绸路东延等道路工程,市区新增道路面积300万平方米,合理配置市区主、次干道路网,形成新老城区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按照城市总
28、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对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以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化为骨架,园林绿化景观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大力建设公共绿地、道路配套绿化,狠抓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建设。3,完善通信设施建设,合理布置基站,提高基站、管线集约化程度。“十二五”期间加强对通信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维护通信建设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按照“相对集中、管网共建共享”思路,推进管线集约化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和地下空间资源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不断提高通信设施集约化程度。“十二五”期间,保留现状各运营商的综合通信局所6处,规划新增通信设施综合用地4处以上,新增
29、综合设施用地约1.22.O公顷。规划保留各运营商现有接入点33处,新增12个接入点,新增综合接入点用地面积按每处300-400平方米进行控制预留。提交现有37个移动通信基站集约化共享程度,新增24个共享基站。4 .合理布局变电所,提升电网建设水平,提升20KV地埋管沟的整体建设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建民生变和邢柏变等220KV变电所,扩建、扩容升级德胜变、新街变等10个现有IlOKV变电所,调整、梳理35KV电网,“十二五”期间,新架220KV线路90公里、IOOKV线路115.2公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压配电网架结构,提高全市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十二五”期间,根据高压配电网规
30、划建设方案,结合市政规划建设的要求,分年度安排、配套中压配电网出线建设。在新建城市道路和改建城市电网时按主干道路两侧5*3孔,次干道单侧5*3孔布置中压配电线路,乡镇中压配网线路以架空线为主;“十二五”期间,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标识、优化分布、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原则,投资2400余万元,在城区新建两处中型电动车充电站,建设一个规范、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系统。5 .进一步治理城区环境,完善城区排污系统。“十二五”期间,继续扩建第二污水处理厂,总规模16万M3d继续配套建设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城区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
31、6 .积极调整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提高管道燃气的气化率。“十二五”期间,海门将在城区西部建设一座规模约32.0万标立方米/日的天然气门站,用于接收南通方向入境的“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以及如东洋口港方向的管输天然气满足海门城区(含滨江新区、三厂)及周边乡镇的天然气输配需求;新建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和滨江新区大型工业用户专用高中压调压站各一座;新建滨海新区压缩天然气站一座;设置天燃气汽车加气站四座,实现出租车、公交车30%以上以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目标;合理布置管道走向及管径,在保留和改造现有管网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各类天燃气管网190公里,以满足天燃气的输配要求;对城区北边现有液化气储配站给与适当保留,以
32、满足暂时不具备使用管道天燃气的城区居民的用气要求。到“十二五”末,主城区及周边乡镇全部接入管道燃气,全市高中低压管网总规模达450公里,管道天燃气覆盖率达90临城镇居民气化率达98%以上。7 .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卫作业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十二五”期间内,在新城区新建嘉陵江垃圾中转站、月亮湾垃圾转运站,同时迁建东洲垃圾中转站,选址新建粪便无害化处理站、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应急垃圾填埋场各一座,对原有的环卫站所进行扩建改造;“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建2-3座一类公厕,并对现有的公厕进行改扩建,每年改造5-6座二类公厕,实现对城区公共厕所全面提档升级;添置机械清扫车五辆(其中两辆带高压清洗),垃圾收集
33、车、运输车、餐饮垃圾运输车、吸粪车等设备,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卫水平。六是加快公共配套建设,有效优化城市空间。“十二五”期间,加快全市域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资源整合,对市区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档升级。1 .“十二五”期间,城区加快推进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演艺广场为主体的市级文化中心建设;推进以30000人体育场、4500人体育馆、IOOO人游泳馆、体校等为主体的体育中心等建设;推进容纳800床位的人民医院分院、市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职教中心、高星级酒店、高档会所、科技创业园等公共配套设施。老城区加速推进江海路以东、人民路以北
34、、宏伟河以西、解放路两侧的城市综合体改造工作,完成老城区殡仪馆选址、迁建工作,优化城市公共空间。2 .“十二五”期间,增强乡镇政府统一调度的功能,把综合开发的效益运用到小城镇基础设施中去。在小城镇建设中特别注重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对集镇道路、给排水、路灯、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燃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超前安排,争取一步到位。完善提升建制镇初中、小学、文化馆、体育场馆、医疗保健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福利院、专业化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布局,提高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按照村镇文明住宅小区建设的标准,抓好一批规划科学、配套完整、造型合理、管理同步的小城镇住宅小区的建
35、设,切实改善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条件。(五)顺利实现“十二五”保证措施一是加强城建组织领导,形成城市发展合力。继续推行城建指挥部决策模式,强化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对城建重大项目的领导,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为城市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部门;市发改、国土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市公安、城管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对城市的交通、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二是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形成投资多元格局。政府制定好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投资者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以及BOT.BT等形式,参与城
36、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市场化。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放开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走专业化、企业化的道路。三是加强项目系统管理,确保规划按期完成。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优质高效。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海门市城市建设年度计划,逐年分解目标、下达任务、突出重点,对为民办实事工程,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按期完成。四是强化城乡调控管理,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完善城郊结合部的调控管理,对郊区农村居民点、重大基础设施等建设进行严格审批;逐步迁出对城区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工业企业和内河码头;严禁在各类城市生态保护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五是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市抓手,做到宣传教育经常化、人才培训制度化,提高海门城市建设者的技术素质,让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到海门城市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