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68883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_0.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作者:赵海亮,刘佳,严丽英,张艳红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广东深圳【摘要】目的:建立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诱导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并探讨中耳黏膜中分泌型黏蛋白的表达,及其对中耳积液产生和发展造成的影响。方法:20只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比照组(10只)和试验组(10只);试验组建立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在不同时间段以钛试验法检测中耳枳液中的内毒素,E1.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对取材黏膜常规染色和APPAS染色,视察黏液腺、杯状细胞。结果:试验组中鼓室上皮黏膜内毒

2、素含量平均值是比照组鼓室上皮黏膜中含量的2.1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E1.l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试验组鼓室上皮黏膜中平均值是比照组中平均值的4.2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细菌的分解产物mdash;内毒素,导致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及中耳腔渗出,引起杯状细胞分泌新蛋白,从而导致产生中耳积液,甚至胶耳。【关键词】黏蛋白;分泌性中耳炎;内毒素分泌性中耳炎SME)是指中耳腔存在积液而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或体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好发于儿童,特殊是那些顽固性或持续性OME,患儿因听力障碍可能导致言语发育迟缓、学习障碍及心理、行为异样,因而引起广泛重视口。由于OME

3、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其治疗效果尚难以令人满足。目前认为,引起OME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但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而黏膜高分泌引起的中耳腔出现不易清除的黏液是其主要特征。本试验旨在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始动因素,从引起中耳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着手,探讨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如何影响中耳黏膜黏蛋白的分泌;揭示内毒素和黏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便深化相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供应理论和试验依据,并为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和儿童听力爱护做出有益探究,为其临床治疗供应新思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健康SD

4、大鼠20只,雌雄不拘,体重200250mg,电耳镜检查除外中耳疾患。随机分为两组,或验组选择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原菌mdash;mdash;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以序戊巴比妥(30mgkg)经腹腔注射麻醉后,经鼓膜前下方注入细菌悬浮液OJm1.,注射前在琼脂培育基上培育,保证没有活的菌株生长,以防引起急性感染;比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1.2 探讨方法术后1,3,7,14,18d用战苯巴比妥钠将大鼠全麻,在手术显微镜下视察鼓膜形态、颜色和色泽,之后随机处死两组中2只大鼠,取双侧听泡,用10%甲醛固定后脱鞘,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视察,取小块黏膜组织送电镜检查。黏膜常规染色和APPAS染

5、色,视察黏液腺、杯状细胞。在不同时间段以番试验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内毒素,E1.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1.3 统计学方法以计克机协助三维测量法分析组织学结果。全部统计资料由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0.052结果视察鼓膜状况:正常大鼠的鼓膜透亮,鼓室无积液,锤骨柄和光锥清晰可辨;造模后大鼠的鼓膜混浊,鼓室积液,光锥消逝。术后1d,ApPAS染色正常组和比照组中耳黏膜鼓岬处由立方或扁平上皮和薄层结缔组织(固有层)组成,黏膜下层有少数纤维母细胞和少许胶原纤维以及中性多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光镜下全部模型组咽鼓管上皮层次增多,谿液腺体扩张、数目增多,小血管明显充血并有中性粒细

6、胞浸润和大量增多的分泌细胞。术后1周模型组鼓室黏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明显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可见大量杯状(分泌)细胞集结,表面有微绒毛,细胞内有大量成熟的亮颗粒和少许暗颗粒,部分排放到黏膜表面,呈游离的团状,上皮细胞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形,核固缩或整个细胞结构不清,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增生。术后2周组和4周组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很多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新生血管增多,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中耳黏膜明显增厚,在细胞间和黏膜下层有很多黏液细胞和黏液滴。术后1,3,7,14,18d以量试验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内毒素,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内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值为(218.01

7、91.9)g106,是比照组鼓室上皮黏膜(101.57653.4)g/106的2.1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E1.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新蛋白,试验组鼓室上皮黏膜中平均值为(4918.01931.9)g/106,此比照组鼓室上皮黏膜中平均值(1001.45263.8)g/106的4.2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3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是小儿听力障碍的主要缘由,严峻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和智力发育。尤其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迁延不愈,如不刚好治疗则易导致鼓膜萎缩、鼓室硬化、慢性中耳炎、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等。其发病与中耳黏膜腺体和杯状细胞的增生

8、有关,黏膜高分泌引起的中耳腔出现不易清除的黏液是其主要特征2。黏蛋白是黏液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大分子蛋白质,目前探讨认为其高表达与中耳炎发病关系亲密。到目前为止,人体中至少有9种不同的黏蛋白已被确认,按其发觉依次命名为MUC1-4,MC5AC,MUC5B,MUC6838M1.CbMUC3和MUC4属于膜结合型黏蛋白;VUC2,MUC5AC,MUC5B和MUC6属于分泌型黏蛋白;MUC8尚未确定。现已证明MUC2,MUC5AC,MUC5B和MUC6黏蛋白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UP15.5,人们认为它们来源于同一原始基因,因此它们具有结构和基因序列的相像性。MCUI定位于染色体lq2124,

9、MUC3定位于染色体7q22,MUC4定位于3q29,VUC7定位于4ql321,MUC8定位于12q24.39o由于黏蛋白基因的激活和灭活具有器官特异性和上皮细胞特异性,因此某种特定的上皮细胞其黏蛋白基因表达模式不同。从总体看,黏蛋白可被分成两组:一组为分泌型黏蛋白(MUC2,MUC5B,MUC5C,MUC6),它以胶体形式存在于黏膜表面,其基因编码簇位于11P15染色体上。另一组为膜结合型黏蛋白,存在于上皮细胞的表层,MUChMUC3,MUC4均以跨膜形式存在。黏蛋白是由杯状细胞分泌的,分俏在上皮的表面,与细胞黏附、细胞爱护、管腔表面润滑、入侵微生物的捕获以及肿痛生物学等有关。黏蛋白多肽骨

10、架的宓基酸序列有以下特点:高度串联重复第基酸序列组成的结构域占极高比例;重复单位富含具羟基侧链的丝氨酸和苏宓酸;重复单位的两侧(N和C端)富含半胱氨酸。成熟的黏蛋白羟基侧链糖基化后形成O连接寡糖的糖蛋白;黏蛋白亚单位之间还可以通过半胱氨酸残基的筑基(HS)侧链相互作用形成二硫键,构成黏蛋白聚合体,使得黏液具有胶状特点10。其中MUC1,MUC4和MuC5AC的表达始终局限于表面上皮细胞,前两者(为膜结合型黏蛋白)表达于杯状和纤毛细胞,MUC5AC只在杯状细胞表达。内毒素是细菌死亡时释放出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为脂多糖,能引起中耳黏膜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密度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11、,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破坏正常黏膜运转系统,促进中耳积液的蓄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迁延不愈。Yanagihara等11报道,向大鼠气管内滴入绿脓假单胞菌内毒素,引起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募集和广泛的气道上皮细胞表型的变更,即有大量的新液细胞的增生与化生,MUC5AC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均增高。此外内毒素也可经过经典途径及替补途径激活补体,使嗜碱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作用于靶细胞,从而引起血管犷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趋化因子能吸引白细胞向炎症病灶部位聚集,促进吞噬。在发挥吞噬作用的过程中,释放溶酣体醉等生物活性物质,除破坏抗原性异物外,同时也可损伤邻近

12、组织和加剧炎症,参加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本探讨表明:细菌感染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中,鼓室黏膜内毒素的含量及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黏蛋白的分泌也明显增加。这与上述文献相符,说明内毒素可能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出现黏性渗液的始动因素:在急性中耳炎发展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过程中,中耳积液与内毒素和黏蛋臼含量存在某种关联。由此推断,针对某一特定时期运用降解内毒素的药物,可以提高机体对内毒素耐受力的糠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助于减轻内毒素对中耳黏膜的损害,并消退中耳渗液。抗流感嗜血杆菌抗体对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中耳炎可能具有爱护作用。【参考文献】l0rlinMN,EffgenSK,HandlerSD.Effectofoti

13、tismediawitheffusionongrossmotorabilityinpreschoolagedchildren:preliminaryfindingsJ.Pediatrics,1997,99(3):334337.2NellMJGroteJJ.StructuralchangesintheratmiddleearmucosaduetoendotoxinandeustachiantubeobstructionJJ.EarrchOtorhinolaryngol1999,256(4):167172.3GumJR,ByrdJC,HicksJW,etal.Molecularcloningofh

14、umanintestinalmucincDNAs,sequenceanalysisandevidenceforgeneticpolymorphismJ.BiolChem,1989,264:64806487.4GumJR,HiCkSJW,SwallowDM,etal.MolecularcloningofcDNsderivedfromanove1humanintestinalmucingeneJ.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90,171(1):407415.5Bobek1.A,TsaiHBiesbrockAR,etal.Molecularcloning,sequencean

15、dspecificityofexpressionofthegeneencodingthelowmolecularweighthumansalivarymucin(MUC7)j.BiolChern,1993,268(27):2056320569.6HoSB,RobertonAM,Shekels1.1.,etal.ExpressioncloningofgastricmucincomplementaryDNAandlocalizationofmucingeneexpressionJ.Gastroentero1ogy,1995,109(3):735747.7KeatesACNeucsDP,Afdhal

16、NH,etal.Molecularcloningofamajorhumangallbladdermucin:completecterminalsequenceandgenomicorganizationofMUC5J.Biochem,1997,324:295303.8ShankarV,PichanPEddyR1.etal.Chromosomallocalizationofahumanmucingene(MUC8)andcloningCDNAcorrespondingtothecarboxyterminusJ.mJPespirCellMolBiol,1997,16(3):232241.9Noll

17、etS,MoniauxN,MauryJ,etal.HumanmucingeneMUC4:organizationofits5regionandpolymorphismofitscentraltandemrepeatarrayJ.Biochem,1998,332(3):739748.10MoniauxN,EscandeF,PorchetN,etal.StructuralorganizationandclassificationofthehumanmucingenesJ.FrontBiosci.2001,6:11921206.IllYanagiharaK,SekiM,ChengPW.1.ipopolysaccharideinducesmucuscellmetaplasiainmouselungj.mJRespirCellMolBiol,2001,24(1):6673.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阅读器一一文献检索阅读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