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docx(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一:科举制同其他事物一样,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含了负面作用。它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事上下功夫。(二)全国举子甚多,而录用名额有限,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H)到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纳八股文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人们为了应试不得不学做八股,人的灵气和才思全被湮没了。(四)科举考试腐败,不仅表现在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还表现在有些皇帝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如永乐
2、皇帝有一次见殿试状元为孙日恭,认为“日恭”二字组合为“暴”,于国大不吉利,一笔将他降为探花,令名叫刑宽的为状元,据说是“以宽压暴”,这就近乎荒唐可笑了。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科举制,它的贡献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它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学问分子供应了参加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我国和民族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使用了较为广泛的人才,科举制的确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人才。(二)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我国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的确为我国和民族的进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慧才智。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之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一般说来,有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由于出身贫寒,又用心致志读书,所以居官后尚能清廉。人们熟知的寇准、范仲淹、包拯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