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专题)2024年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质生产力专题)2024年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2024年总工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新质生产力专题)同志们: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工会经济技术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工会组织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形成规律,牢牢抓住高素质劳动者这个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关键变量,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立足地方特色优势,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增势赋能。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2、一、发挥技能竞赛牵引作用持续为产业链赋能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工会组织要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抓手,牵好赋能产业链这个“牛鼻子”,以赛育人、以赛创新,引领职工建功立业经济建设主战场。一是把竞赛办在产业链上。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项目、基础性工程,创新拓展“工会+”竞赛模式,形成多级联动,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竞赛格局,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支点打通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使竞赛活动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和层面,强化带动重点产业集群稳定性和竞争力,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固链
3、。二是把竞赛办在区域产业上。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凸显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深化*三县一区交流合作,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职工技能竞赛新赛道,激发协同振兴合力,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三是把技能竞赛工作的重心摆在行业企业上。将行业企业劳动者素质提高、技能提升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针对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开展技能竞赛,推动更多技术技能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引领性劳动技能竞赛的带动效应,推动竞赛向更新、更宽、更深领域拓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二、加快工匠学院体系建
4、设为人才链筑基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需要一大批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工会瞄准人才链这个“动力源”,启动“1+10+100”工匠学院建设体系,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急需人才。一是积极筹建数智产业工匠学院。紧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与技能培训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核心,积极培养适应数智化新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工队伍。加大数字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为推动数智融合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是建设10个省级产业工匠学院。激活“工会+”联合培养新
5、引擎,统筹推进“工会+政府部门+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突出靶向发力、精准施训,强化实际操作、实战演练,坚持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双提升,努力构建横向对接产业,纵向联通县区的网格化工作体系,打造技能培训与工匠培育协同发展、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工匠学院培养模式。三是建设100个新质生产力实训基地。以产业链为依托,合作建设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佳等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着力打造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源头生成、跟踪培养、线上培训、线下进修的全闭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效。三、搭建职工创新平台为
6、激活创新链聚力创新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大职工要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先锋和尖兵。推动全面振兴向新”而行,必须要激活创新链,为广大职工在技术革新、科技攻关、发明创造等方面搭建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使职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是打造区域职工创新平台。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战略引领,谋划设计*三县一区工会交流协作活动,发起*三县一区职工创新创业联盟,联合研究制定优势产业(行业)技能技术标准,建立工匠共育机制,大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二是深化职工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平台。开发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线上转化(交易)平台,构建包括技术创新、项目转
7、化、产品制造、产业蜉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场景,以数字化应用打造全链条服务,实现职工创业项目孵化、创新成果转化,为职工扎根一线、立足岗位创新搭建载体和平台,促进职工技术成果应用“活”起来。三是建立职工群众性创新机制。成立职工创新创效柔性联盟,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产业链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加大职工创新项目的申报、评审、验收、推广工作力度,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热情,培育更多能创新会创造的工匠人才。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在2024年总工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交流发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
8、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组织力是工会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来源和保证。早在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时就强调组织力的重要性,在其宣言中明确“因为这样一个团体(产业组合)才能算是一个有力的团体,要这样一个组织法,劳动者才能用他们的组织力,做奋斗事业”。增强工会组织力,既是中国工会十八大的明确要求,也是实现各项目标任务、推动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借此机会,围绕中心组学习内容,我谈几点体会。第一,不断扩大工会组织有效覆盖是增强组织力的核心内容。将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是工会的法定职责,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当前,*职工、用人单位众多,但
9、工会组织覆盖仍有不足。面对职工队伍结构深刻调整和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工会要坚持“职工在哪里、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不断扩大有效覆盖。一是延伸触角,推动工会组建工作向新业态、新领域拓展。重点抓好“一大一小”企业工会建设,大型互联网企业、平台企业由全总和省级工会直接穿透管理,带动货运挂靠、快递加盟、外卖送餐代理商等关联企业规范建会;探索社区网格工会、城市综合体工会等组织方式,实现对小微非公企业有效覆盖。二是接长手臂,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为重点做好会员发展工作。强化职工主体地位,利用大数据分析职工需求,优化工会组织形式和区域分布,探索流动窗口入会、职工沟通会现场入会等便捷入会方式,加快推进
10、网上入会,广泛吸纳职工,实现想入能入、应入尽入。第二,健全完善工会组织体系是增强组织力的基础工程。长期以来,*总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要着眼于理顺能级管理,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条块互补的全覆盖组织体系,逐步建立越高质高效的矩阵式工会组织网络。一是发挥产业工会“领航员”作用。用好联合制、代表制组织形式,优化产业工会委员会结构,注重把新兴产业、非公企业吸纳进来,增强广泛性代表性。充分发挥产业工会在职工维权中反应链短、执行力强的特点,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发挥县级工会“桥头堡”作用。要在深化“县级工会加强年”成果基础上,重点解决县级工会人
11、、财、物、机制等瓶颈问题,推动叫响一批各具特色的亮点工作和服务品牌。三是发挥基层工会“终端”作用。拓展各地全域融合的“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推动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村(社区)工会建设提质,强化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扩面,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独特优势。持续推动服务、平台、资金、资源下沉,为基层赋能,让职工群众在企业内、家门口享受工会服务。第三,严格规范工会民主是增强组织力的重要保证。工会民主化程度越高,越能得到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是坚持工会民主选举制度。从二次劳大首次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全总执委会开始,民主选举制度经历了从确立、完善到巩固深化的
12、发展。要始终坚持并不断规范工会民主选举,确保工会领导机构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保障会员充分发表意见、行使民主权利。二是健全工会民主决策制度。工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做发扬民主的表率,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会领导机构作用,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重大问题要经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集体决策。三是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要坚持职代会这一基本形式,以非公企业为重点,以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覆盖小微企业,以头部企业建会建制带动新业态企业等,推广网上职代会、网上职工代表提案等互联网时代民主管理形式,增强职工民主意识,引导职工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第四,大力提升工会干部能力素质
13、是增强组织力的关键所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是提升工会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保证。一是构建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要从政治力、领导力、管理力、专业力、沟通力、执行力、创新力、团队力、规范力、数智力等多维度,明确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重塑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要发挥能力素质模型在工会干部招录选拔、考核评价、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优化工会组织特别是机关运作方式。二是加快提升工会干部数字化素养。要广泛运用先进理念、先进工具,推动工会干部善于从数据中洞察职工需求,让工会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要深入贯彻*总工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行动,快速实现工会干部由接触AI、接受A1.到熟悉AI、运用A1.的转变。三是抓好工会兼挂职干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要结合兼挂职干部类型、专业特长、岗位特点,坚持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构建起各展所长的履职机制。要从解决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经费保障、岗位设置、人才评价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着手进行全方位探索创新,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充实壮大基层工会力量。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