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519931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24)XX)、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24)XX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

2、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1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

3、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2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3 .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1 .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4、”,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 .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

5、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5 .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

6、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3 .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4 .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5 .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

7、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6 .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7 .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8 .协同联

8、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9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杳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10 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

9、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24)XX号)及XX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XX教发(2024)XX号)等文件要求,按照XX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

10、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一)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二)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

11、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

12、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

13、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

14、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根

15、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

16、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四)工作安排。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

17、讨会。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各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修订20XX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

18、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进一步完善XX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一)加强组织领导。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

19、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

20、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2024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4)XX号)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

21、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市高校、全部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提升。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

22、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评选一批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工作重点(一)准确把握课

23、程思政建设内容紧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北京特色,体现首善标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

24、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爰、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

25、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

26、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能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不断加强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基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

27、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不断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通过建设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建设社会实践类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三)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

28、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

29、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

30、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藕”的医者精

31、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32、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五)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

33、,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校内知名教师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四、工作要求(一)突出北京特色各高校要坚持以首善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弘扬北京红色文化,传承XX红色基因,充分利用体现XX革命历史和精神、历史文化底蕴、“四个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果,深入挖掘体现首都优势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34、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全面发挥XX高端人才聚集优势,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XX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在高校师生思想深处牢牢扎根。(二)强化校内统筹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系统性工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循序渐进、以点及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推进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作为教师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好统一思想、难点攻关等工作,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

35、合、同向同行。(三)推进系统建设各高校要全面评估本校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形成“课程思政年度报告”和督查促进机制。要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对标对表,研究制订适用于本校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教育教学的每一具体环节中查找不足、弥补漏洞,保持特色、提升质量。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工作,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本校教师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健全激励机制各高校要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中落细落实,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在各类教育教学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五、组织保障(一)组织领导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统筹指导全市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立“XX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各高校成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项领导小组,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联动、院系推进的工作格局,保证课程思政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二)保障激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强化统筹,对各高校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给予支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奖评选等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