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局、文旅局专题党课:逐“绿”而行 向“新”而兴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局、文旅局专题党课:逐“绿”而行 向“新”而兴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态环境局党爆:逐而行向三r而兴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文艘局专蜃党课:加快设施游强国,推动*游业高质发展生态环境局党课:逐“绿”而行向“新”而兴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林区焕发青舂活力”政治嘱托,围绕答好“林区三问”新答卷,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
2、升级,提速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努力在培育绿色生产力上先行示范,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将我市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转型发展、可持续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绿色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共进。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持续动力。(一)绿色构筑了新质生产力的厚重底色。绿色发展理念强调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
3、济社会效益,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市时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加快绿色我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必须守住绿色发展底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勇当开路先锋、争做示范标兵,为全面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二)绿色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成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
4、务使然,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价值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的底色和成色。绿色生产力能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生态环境需求是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绿树的需要,也是对高质量生态环境品质的需要。发展绿色生产力,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征程上,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以市场化的手段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5、,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三)绿色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新任务,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羸得发展主动权、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当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浪潮之中,全球产业链面临绿色重构,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有助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合作基础。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建设自主可控的绿色供应链体系,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
6、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向“新”而行,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二二、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动能习近平总书记4月3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我市坚持把森林“四库”生态理念贯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绿色优势动能。(一)以河湖治理为抓手,着力打造涵养生态的“水库”。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市通过念好“建、消、管三字诀,聚焦
7、“建制度、消存量、管质量”三个责任,有力助推河湖建设行稳致远。出台分段分级管理制度、河长履职方案、水体管护手册等,不断完善责任体系、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好管护保洁责任网。建立四级河长体系,探索形成“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官”的工作模式,配套建立信息通报、线索共享、联合执法等相关制度,促使河湖管护工作实现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始终把消“斑”整治作为保护河湖、呵护水生态的重要一环,以更高规格、更大力度、更强措施,纵深推进涉河涉水问题清理整治。开展河湖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整治河湖“四乱”,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河湖面貌得到极大改
8、观。强化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加强数据监测和互联共享,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李生河湖。(二)以大食物观为根本,着力打造藏粮于地的“粮库我市拥有林地面积334.8万公顷、原始红松林7.6万公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异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为我市在全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奠定坚实基础。科技赋能,向耕地要食物,通过良种供应、标准化种植、订单农业等方式,向科技要产量、向质量要效益。科学开发,向森林要食物,建设浆果、坚果、山野菜、食用菌等180个特色种植基地。坚持向林下要空间、向森林要食物,全方位开发利用野生山林产品,我市森林大厨房哈尔滨体验店开业运营,推出“我市时令森林宴二
9、我市蓝莓、红松籽、桦树汁等“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走上全国人民睿桌。深挖潜力,向江河要食物,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稻渔综合养殖、冰雪渔业经济等,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好水、好鱼、好牌、好价、好效的“五好”冷水渔业。(三)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着力打造金山银山的“钱库二我市充分依托和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聚焦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冰雪经济新高地,持续放大“旅游+”融合效应,推动溪水特色民宿、五营汽车营地、“乌带公路”网红打卡地等特色旅游向融合式、场景式、体验
10、式转变,实现多行业多领域融合发展。以发展生物经济、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生物科技在育种、医药等领域推广应用,强化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6个项目列入省生物经济“双百工程聚焦建设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道地药材核心产业带。扎实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体系。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开展“数据要素X”行动,积极促进智能化、绿色化互促共融,推动钢铁和冶金建材等“数实+数绿”双融合,提升绿色产业体系的韧性、效能和质量。(四)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着力打造固碳增汇的“碳库”。林业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一种重要补充机制,是开展生态补
11、偿的市场化渠道,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我市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抢抓、深挖“双碳”目标的发展机遇和经济价值,积极在林业碳汇交易上先行先试,努力在扩绿、兴绿、护绿上下功夫,探索发展碳汇经济新路子。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巩固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成果,不断增厚“绿色家底”。全市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O万立方米以上,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动态调整资源转化核心项目库。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出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深化”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打造林长
12、制北方区域我市样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建好用好我市森工森林防灭火“天空地一体化”森林监测体系,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进行火险火情监测。三、着力强化新质生产力绿色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抓住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关键环节,探索有效做法和实践路径,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一)优化整合绿色资源要素。要素资源是生产力的基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夯实绿色要素新支撑。
13、必须激活要素经济潜能,不断扩大高端、优质、新型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绿色供应链。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提升资源环境要素交易效率。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开发项目,加强生态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森林碳汇等生态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培育高层次、高质量绿色产业人才队伍,推动区内高校加快布局绿色低碳学科专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依托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高端绿色产业人才。(二)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加快形成新
14、质生产力必须打造绿色科技新引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将绿色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绿色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向“高”处攀,建立健全关键技术攻坚清单目录,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为发展壮大绿色生产力提供强支撑。推动数字赋能向“深”处行,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引导更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上云用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平台建设要向“实”处落,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
15、技创新平台,优化市级科技专项支持重点和方式,把创新要素更好地集聚越来,把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出来。(三)完善绿包发展支持机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激发绿色机制新活力。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支持机制,激发绿色生产要素活力。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创新政策实施方式和执行体系,逐步建立促进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双碳”工作的整体研究和系统推进,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打造森林碳汇城市。发挥环保标准引领倒逼作用,推进新兴产业环保标准设立,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生态环境高标准体系服务绿色生产力供给。在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设备更新
16、改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做大“碳汇经济”、“氧吧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文旅局专题党课: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我国旅游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强调“看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当代旅游业发展趋势,深化了对旅游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建
17、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定不移地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一、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引领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2024年一季度,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作用明显;全国出入境人员超1.41亿人次,同比上升1
18、17.8机假日旅游人潮涌动,旅游过年已经成为新民俗。2024年春节假期八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旅游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一)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旅游是最终消费、综合消费,关联性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十三五”时期,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o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超过100O万人
19、,旅游带动综合就业近8000万人。随着旅游市场需求升级,旅游消费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现代旅游业进入了“品质需求引导供给创新,创新供给推动需求升级”的良性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随着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数字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体育+旅游,旅游+康养蓬勃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新需求和新业态持续涌现,新一轮旅游投资和创业创新的高潮正在来临。(二)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文明创造新使命,增强文化自信、提
20、升文化软实力是旅游强国的时代要求。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精神文化层面需求越来越突出,更加期待书生意气的研学和家国天下的旅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工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现代文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旅游业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间外交,到当前以中外旅游年等形式增进国际交
21、流合作,旅游发展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软实力。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贺信中指出,“希望中意文化和旅游界人士共同描绘古老文明新时代对话的绚丽景致,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十四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致贺信:“旅游是中美两国人民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桥梁J新时代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从未动摇,政策工具也越来越完善。目前,我国已经与23个国家签署了普通护照免签协议,对12个国家实施了单方面免签证协议。随着国力增长和政策优化,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将继
22、续扩容。游客出去了,交流合作也要与时俱进。加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国别研究,创新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主动设置议题,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升我国在世界旅游发展体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使命。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供给体系日臻完善,绿色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兴起,人民群众在旅游中体验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需求,也在牵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以及旅游业创新研发和服务提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
23、发展需要多措并举,方能行稳致远。(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保障游客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彩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二随着城乡居民出游人数的增长和旅游经验的成熟,游客不仅对旅行社、导游、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而且对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提出了升级要求。尤其到了节假日和暑期旅游旺季,游客满意度更是观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人民群众对解决旅游旺季热门景区和文博场馆预约难、停
24、车难、强迫消费、诱导消费、价格欺诈、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有着越来越迫切的期待。为发展入境旅游,还要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要学会倾听游客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发出的声音,适时将游客满意度纳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让人民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能否从旅游发展中受益,2020年6月8日至11日在宁复考察时指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2023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
25、要求,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昔日矿坑变身油菜花田、荷花藕塘,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黑龙江省谟河市北极村,做好“冰雪”文章、发展冰雪经济,乡亲们吃上了旅游版。部分旅游目的地发展过于关注来访游客的增长和投资机构,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将旅游带动目的地城市和乡村的产业发展、居民就业和生活水平提高,纳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并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实现。(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升传统产业能级。旅游业经
26、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旅游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规模众多、类型多样,包括以旅行社、在线旅行商和导游为代表的旅行服务商,以酒店和民宿为代表的旅游住宿商,以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为代表的旅游休闲运营商,以及地图导航、语言交互、移动支付等科技创新企业。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旅游业发展质量,以及资本、技术和研发创意等要素后续投入的水平。广大游客的品质需求正在倒逼旅游供给侧创新和结构优化,依托山山水水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建景区、收门票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正在被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场景创建驱动的现代旅游发展模式和新业态所取代。旅游强国建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培育更有竞争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旅游
27、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监测体系,持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研发投入、延伸产业链、增强带动性和国际性水平,形成“大集团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经营、小微企业数字化创新”的产业新格局。三、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强国建设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必须牢牢把握目标任务,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系统谋划、科学布局、优化供给、深化改革。(一)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28、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同步布局,大力推动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旅游发展议事协调机制,加强旅游高端智库建设,构建国家旅游发展理论和前瞻性的政策研究体系。培育新型国家旅游线路,形成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旅游空间格局。地方要研究解决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形成因地制宜、因领域制宜、与时俱进发展旅游业的新举措。(二)提升旅游供给和服务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重点推进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
29、培育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最佳旅游乡村,更好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旅居者生活需求和旅游者度假需求。旅游休闲街区要挖掘传统文化,彰显本地文化自信并形成可视可触可感的生活环境与街区氛围,以时尚、健康和科技塑造街区的未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集团和服务品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有、民营和股份制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扶持新型旅游市场主体,帮助传统业态向市场化、现代化过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推动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旅游企业强化科技应用和文化创造,加快培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投等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便利度和
30、体验感,倡导旅游向善,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温度的关爱服务。(三)充分保护、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有效推动了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创新,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广为市场接受的森林游、草原游、山地游和观鸟、科普、研学等旅游新产品。发展旅游要对历史文化做扎实深入的研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和传承,要“留人、见物、有生活二面向方兴未艾的城市漫游、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立足地域特
31、色,保存乡土文化,完善配套设施,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营造更多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休闲环境。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有序发展生态旅游和研学旅游。依托国家文化公园,用好世界级、国家级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更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物主题游径。(四)实施国内旅游提升和入境旅游促进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推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协调发展,是旅游强国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近年来,出境旅游已经
32、进入稳定发展期,确保我公民在海外旅行的安全、便利、平等和品质,应是新时期出境旅游的政策取向。要进一步扩大免签入境国家名单、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加友好的支付、语言和互联网环境。组建市场化导向、专业化运作的国家旅游推广机构,将旅游纳入“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机制、中国一东盟等多边议题。办好文化和旅游年、国际旅游交易会,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示范区名单。完善旅游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完善旅游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旅游安全救援部门联动,优化国际合作机制。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着眼旅游强国建设目标,加强国家旅游战略研究和“十五五”旅游规划。提升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党对旅游工作的统一领导,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主抓、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旅游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