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仓场.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5420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东京仓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宋东京仓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宋东京仓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宋东京仓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宋东京仓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宋东京仓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东京仓场.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宋东京仓场开封市文物工作队葛奇峰北宋东京最盛时有户13.7万户左右,人150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P348。为了保障规模如此庞大的城市人口的物资供应,北宋政府在东京城内外修建了大量的仓场设施来储存粟草、金帛、兵作等物品。那么,这些仓场设施都设于何处?数量多少?如何管理?有无考古资料印证呢?本文仅就此对北宋东京城内外的仓场设施作一简单论述,谬误之处,请方家指正。一、仓场的设置京城处修建仓场的历史由来已久,汉唐时仓场设施就已是京城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到了北宋,东京城常住居民百余万,驻军20万左右,皇宫、官府机构及官工匠有10万以上,僧尼道有二三万人,妓籍人口有万人之众,另外还有

2、相当驻军人数的军队眷属P347-348。另外,开封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在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天下之枢”,更是一跃成为全国水路、陆路交通中心。便利的交通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空前繁荣,全国各地的物产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京城东京。据记载,“天禧末,京城所积仓粟一千五百六十万石,草一千七百万五千余围”,英宗治平四年,“京师粳米支五岁馀,久且陈腐”。浩繁的物资流动不仅满足了京城百万人口之需,而且促进了东京城仓储业的迅速发展,于是大量的仓场设施就在东京城内外应运而生了。仓场储存大量的物资,不仅可以“以资国费”,调节市场粮价,而且可以缓解“岁之丰俭”、“水旱之虞”带来的灾难,并解“边境之急”时的燃眉之需。P2

3、74-275东京城地仓场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全。如果按照仓场储存物品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粮仓、草场、茶库仓、(金帛)藏库、麦仓、竹木场、碳场、箭库、(作坊)物料库、军器库等数十种;如果按仓场储放物品的来源或仓场的作用、性质不同主要可划分为船般仓、税仓、(作坊)材料场、军器库、内廷藏库等。船般仓:船般仓即是储放舟船所运物资的仓场的总称。船般仓的兴建跟漕运是息息相关的。自隋唐以来,漕运均是以通京师为主要目的的,即所谓“国都之漕”。从唐代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将东南上供物资运达京师,就漕运所经江、汴、河、渭各水域,“缘水置仓,转相受给”,“其大略自江入淮,自淮人汴,自洛入河,自河入渭,各自置

4、船,淮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各自征输,水次各自置仓。如集津仓、洛口仓、含嘉仓、河阴仓”等。到了宋代,京城从长安迁到开封,漕运路途大大缩短,但纲运转般之法也从唐代沿袭下来。北宋发达的漕运使得“凡漕运所会,则有转般仓”设立,如真、扬、楚、泗等州均设有数量不等的转般仓。作为北宋漕运中枢的东京城,为收纳四方运至的物资,遂在京城内外设立了大量的转般仓。宋代初期,端拱六年(公元988年)徐休复上言中曾说到:“京师内外,凡大小二十五仓。”这25仓中多数为接受东、西、南、北四河运抵京师物资的船般仓。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1)受江淮所运者,谓之东河,亦谓之里河仓。其仓共有十个,即永丰、通济、万盈、广衍

5、(通济有四仓,景德四年改第三日万盈,第四曰广衍)、延丰(旧广利,景德中改。大中祥符二年,增第二)、顺成(旧常丰,景德中改)、济远(旧常盈,景德中改)、富国等。(2)受怀、孟等州所运,谓之西河。有永济、永富二仓,还有专门储放石炭的河南北十炭场等。(3)受颍、寿等州所运,谓之南河,亦谓之外河。其仓有广济第一仓。(4)受曹、濮等州所运,谓之北河。有广积、广储二仓。(5)草场,则有汴河南北各三所,骐骥、左右天厩坊,天驷监各一所。(6)又有茶库仓,或空则兼受船般斛斗。(7)还有专门的上下竹、木务。以上诸仓的设置,是北宋初年的情况,随着赋税收入的增多及漕运的畅通,京师的仓库建设也不断扩大。至北宋中期以后,

6、汴河仓区自城东虹桥元丰仓,一直沿河到东水门里,加上陈州门里的麦仓子,州北夷门山上、五丈河储仓,”共约五十余所”,比宋初增加一倍多。宋人周邦彦在其汴都赋中曾对此作过描述“永丰万盈,广储折中,顺成富国,星列而茶布。其中则有元山之禾,清流之稻,中原之菽,利高之黍,利下之稼;有鬻有芭,有机有柜,千箱所运,亿縻所露。”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对仓场装卸、支纳之日,热闹非凡,仓区成市的热闹场景的描述,“日有支纳下卸,即有下卸(司)指挥兵土,支遣即有袋家,每人肩两石布袋。遇有支遣,仓前成市。近新城有草场二十余所。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阖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辆)不绝,场内堆积如山。”如此壮观的劳动场景,从

7、侧面也折射出了船般仓规模的宏伟。税仓:东京城仓场从数量上看,税仓是仅次于船般仓的一类仓场。税仓主要是指储放租赋的仓场,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I)京畿之租者,谓之税仓。北宋时期,开封府界有田1133167亩,官田51664亩,按开封中田每亩产量1石,税收1斗之通例,年税粮应有IOO万石以上。(2)受京东诸县者,有广济仓。(3)受京北诸县者,有广积第一、左右骐骥院、天驷监凡三仓。(4)受京西诸县者,有左天厩坊仓。(5)受京南诸县者,有大盈、右天厩二仓。(6)受商人入中者,谓之折中仓,有里、外河二名。(7)又有茶库仓,或空则兼受船般斛斗。(8)草场,则有汴河南北各三所,骐骥、左右天厩坊、天驷监各一所

8、,以受京畿租赋及和市所入。税仓中除却储放京畿租赋及商税的仓场外,还有一部分为“折中仓”。在宋代东京商业活动中,“入中”贸易占有特别显要的地位,它不仅贸易量大,而且与当时许多重要的经济行业关系密切。所谓“入中”,开始时宋政府募商人入纳粮草于指定的西北沿边地区,给以“要券”,又称交引或钞引,到开封其他州军取钱、盐、茶、香菇充值,称为“入中”。后来,此种办法加以推广,无论商人入纳刍粟、现钱或官府所需之物,也不论是沿边、京师或其他地方,只要是官府允许的这类贸易,统称为“入中”。在入中过程中,官府将商人入纳之货价以茶、盐、香菇等折价配与现钱给值,又称“折中”。宋初在开封设折中仓,储蓄商人入纳之物。太宗时

9、又规定,商人所运粮食,每一百万石为一界,分别存放于里河折中仓与外河折中仓。淳化二年一度改为折博仓。此外,京师所需的矶及木材、马草不足时,也用“入中”来解决困难。(作坊)材料场:北宋东京城官营手工业,在生产规模、组织分工方面都较前代有着长足的发展,成为北宋王朝赖以存在的经济支柱之一。北宋时期,在工部将作监下属有专门的内修司、东西八作司、竹木务、事材场、麦稹场、丹粉所,作坊物料库、退材场、窑务、第泊场等机构,这些机构虽然主要是管理修缮营造等事宜的,但其辖下的材料场数量相当的多,其附属的手工作坊亦相当大。据宋代东京研究统计,“东西作坊、文思院、后苑造作所、东西八作司、广备指挥五个单位,就有204作,

10、去其名称相同的各作,尚有一百五十六种北宋东京的手工业,种类繁多,除上述各种作坊外,重要的作坊还有制矶、陶瓷、造船、制药、裁造、刺绣、曲酒、刻丝、织染、水磨、印刷等。以水磨加工业为例,简单介绍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作坊仓场的设置。东京城水道纵横,水源充足,为水磨加工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这里水磨林立,为他处所不及。北宋初年,官府置水磨务,“掌水硝磨麦以供尚食之用”,东务在永顺坊,西务在嘉庆坊。水磨不仅加工面粉,而且加工茶叶。宋政府在京师亦置有水磨茶场,其多集中在城东,汴河岸边之丁字河,元丰六年(1083)春,因浚蔡河,开断水口,宋廷乃决定在通津门外,用汴河水置水磨百盘。这个有百盘磨的加工区,范围应该相

11、当广大了,由此也可以窥见整个东京城水磨坊规模之一斑了。军器库:北宋时期,政府在工部下专设军器监,专事军器制造、存放、管理等事宜。军器监辖下的东西作坊拥有作坊物料库、皮角场、南北造箭二库,后苑造作所、后苑烧朱所等。此外,直隶内庭的还有造船务、火药务等。有宋一代,军器制造业以京师为主,如南北作坊,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620余万只。京师所造军器每“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视,置五库以贮之”。除此之外,东京城内还有许多官营军民两用的冶炼和铸造作坊。据记载,徽宗崇宁年间,曾作九鼎。九鼎之中有一帝鼎,又曰隆鼎”,用金22万斤,其移动时需“万众曳之”。记述从侧面也可反映出当时铸造作坊规模之庞大。内廷藏库:内

12、廷藏库指的是储放皇家财物的仓库。北宋初期,根据赵普的建议,宋廷下令,每年各州的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原来送到京师的税物,归于三司掌管的位于相国寺西、御街之东的左藏库。太宗时又置景福殿库。平定荆湖、川蜀之后,宋三司每年的财政逐步充裕,宋神宗元丰二年,就另在内廷讲武殿后别为内库,贮藏三司每年的财政节余,号为封桩库,由皇帝直接掌握。到了北宋中期以后,赋税收入大幅提高,在元丰初年,宋廷就又在内廷修建了元丰库,岁发坊场百万缗输之;到了大观年间,宋廷又在内廷修建了大观东、西库;绍兴二十六年又置丰储仓;后又置宣和库等。这些内廷藏库到底储放多少财物,现已无从知道其具体数字,但我

13、们可以从靖康元年金兵占领开封后掠夺财物的数字中窥斑见豹。北宋末年,金兵攻入开封,“检点府库,发现宋太祖时之封桩库,神宗时之元丰库等,皆充满盈溢。”遂从诸库中虏掠走IOOO万匹绢,1千万斤丝,6800匹河北刻丝,此时库中尚余400万匹绢。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相见出当时内廷藏库规模之庞大,藏品之丰富。内廷藏库金银储量之巨,在文献通考国用考中亦有相关记载,“熙宁二年,诏令今后并令纳左藏库,逐年于左藏库拨金三百两,银五十万两入内藏,(并)遂为定额”。也就是说,熙宁二年以后,皇帝每年从左藏库中调拨金三百两,银五十万两放入内廷藏库,以供皇室挥霍。二、仓场的管理北宋政府对仓场的管理可以分为对仓场管理人员的

14、设置与监督和对仓场内储放物资的管理两种。北宋初期,“京师内外,凡大小二十五仓,官吏四百二人,(每库)命常参官、供奉官(从八品)、殿直(从八品)各一人,专知、副知各二人,凡七人共掌之J宋初东京城内每仓均设有监官,每界二人,共二十五名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元丰后,二十五仓属司农。到北宋晚期,“益增广收汆,置监管二员,监门官一员,命右司为之提领,后以属捡正。非奉朝廷指挥,不许支拨。”为了预防仓吏贪赃枉法,太宗时,“恐仓吏给受不平,遣皇城卒变服侦逻,廉得永丰仓持量者八辈受原为奸,悉斩之,监仓免官治罪。”到了熙宁二年八月,神宗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

15、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但同时又立法对赃贿者施以重罚:给禄之后,如再侵克受贿,“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宋政府虽然也不断强化对仓场的管理,但终因政府惩贪先严后宽,并“玩法曲纵”,监管不力等原因,仓吏侵克欺盗现象一直未有断绝,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宋一代,归户部司农卿管辖的多为船般仓和税仓,而手工业作坊仓场和军器库由工部的将作监、军器监分别管理,内廷藏库则由宋廷直接掌管。宋代以前,就粮食而言,北方多窖藏,草为平地堆垛。但因东京城水渠纵横,水面广阔,地面多有潮

16、湿,所以粮草霉变一直是困扰东京仓场的一大难题。为改善仓场的储存质量,咸平二年(公元996年)时任提点京城仓草场的谢德权对仓场储存粮草的方式进行了改革,据宋史卷三百O九谢德权传记载:“先是,唐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殿为台以藉之,遂无腐败。”三、仓场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勘探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寻找东京城内外的仓场遗址一直是近年来我队考古工作的一个重点,但因线索太少,文化遗址埋藏过深而始终未有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如此,经过我们多年来的努力,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和与仓场有关的遗迹现象。1995年,我队在今开封县汪屯乡汴河故道两侧的屠府坟村和高楼村一带进行钻探时发现在距今地表14米左右有一蓝色砖层,后利用钻探

17、机强行将砖层穿透,经测量砖层厚约70厘米,且砖与砖之间系用白灰牢牢地粘在一起,从探出砖层的迹象分析,此层兰砖应是平铺在地面之上的。该层砖下即见生土层。后经调查,上述两村的许多人家在以前打“轧井”时曾普遍在地下8至13米的深处发现一层兰砖,村民多盛传该处为北宋时期东京城军事防御的“转兵洞”。但勘探结果显示,该遗迹现象约呈长方形,南北宽度约为23米,基本上呈西北、东南走向,砖层为平铺,无弧度。根据此次文物勘探的结果,结合遗址所处位置及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判断,该处遗址应为北宋时期位于东京城东南附近一带的汴河粮仓遗址。按北宋地面平均以10米深计,粮仓距当时地面深约4米,形制约为地下窖藏式。当时,根据东京

18、城一带地势低湿的特点,在窖藏的底部普遍平铺了一层厚厚的砖层,以利于粮食防潮。后来,仓被废弃或破坏,其地下部分就形成空洞。以上分析正确与否,尚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屠府坟村一带开展更多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来验证。四、结语早在周世宗扩建大梁城时就先立标帜,标内划定街道、仓场、官衙等位置,然后才开始营建。宋王朝立国后,历宋一代,各类仓场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扩修,同时这些规模宏大、种类齐全、管理有序的仓场也促进了北宋东京城的持续繁荣,为保证东京城150多万人口的物资供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起到了调节物价、预防“水旱之虞”,备“边患之急”的作用。这些仓场中,以储放漕运物资的船般仓为主,船般仓规模最

19、大,储量最巨,多位于汴河、蔡河、五丈河进入东京城的水门上下,并沿运河两侧分布,约共五十所,归户部司农卿管理;税仓虽亦归户部司农卿管理,但其主要分布于里、外城之间,约共二十所,储放的多为京畿各州县的赋税物资及商税所得;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包括军械作坊)的材料库约有百所之多,多分布于里城内外各个作坊之中。这种仓场种类最多,但作用却相对单一,归工部的将作监和军器监分别管理;内廷藏库约共十所,多分布于皇城内外,其内贮放物资多为金、银、绢、帛等贵重物品。其性质就是专门为皇室服务,其管理权亦归宋廷直接掌管。注释GX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考,浙江古籍出版社十通本,1988年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14)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癸未,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18)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