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原文赏析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原文赏析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原文赏析村先生,貌足恭,训蒙大学兼中庸.古人4浮进大学,先生蹬等追先觉;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蹬等追先知。三子读书尚结舌,便将大义九经说,谁为鱼跃孰莺飞,且请先生与析微.不求入门骤入室,先生学圣工程疾。村童读书三四年,乳臭满口谈圣贤,偶然请之书牛券,却寻不出上下论.书读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我意启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说明豁:论月须辨无嫦娥,论鬼须辨无阎罗。勿令腐气人头脑,知识先开方有造,解得人情物理精,从容易入圣贤道.今日国仇似海深,更仇须鼓儿童心.法念德仇亦歌括,儿童读之涕沾襟.村先生,休足恭,莫言芹藻与辟雍;张国之基在蒙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赏析】林纾
2、,字琴南,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桐城派”古文家.他一向不以作诗为重,对诗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存必传之心,不求助传之序”(根庐诗存自序).但他涉足诗坛所作闽中新乐府五十首,值戊戌变法之前,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前期思想中的维新倾向,整部诗集都贯穿着学习西方,改良社会,救亡图存的思想,爱国热情溢于言表,具有晚清新诗派标榜爱国、鼓吹维新的共同特点.其中村先生一诗,以对儿童的启藤教育入笔,强调其重要性,并且由此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在整部诗集中具有代表性.村先生题下自注:讥蒙养失也.蒙养,就是对儿童的启蒙开化教育.林纾感慨村先生(乡村私塾中对儿童进行启荥教育的老师)在教育中的错失,作此诗以讽之,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寄托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愫.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开首村先生,貌足恭,训蒙大学兼中庸句,给我们描绘一个乡塾先生的情状,表面上甚是谦恭,他给那些鸿蒙未开的蒙童们传授儒学经典要义,以期迅速培育出才华卓绝的天才.这位开篇谋面的“村先生,实际就是作者要讽刺、醴挞的对象.接下来,作者就来写村先生的错失.自“古人小学进大学至先生学圣工程疾是写村先生不顾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握苗助长的错误方法。古人小学进大学,先生徽等追先觉;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蹦等追先知两句是用古人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映照村先生方法的错误。由力与家塾(或党庠)而进大学、登高必自卑都是写古人学习是循序渐进,从初级到高级,逐渐积累知识.村先生则蹦等(越
4、级)地追先觉”、“追先知,想把高深莫测的道理知识(如前面提到的大学、中屈等类)灌输在蒙童脑子里,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童子读书尚结舌,便将大义九羟说”是补充实例来写村先生的盲目教育。传授精深古奥的九经(一股指四书五经)要义给这些惜增懂僮的尚结舌的儿童,必然使他们如鞭云里雾里.下句作者就借蒙童们无法弄懂的要义来为难村先生,鱼跃、莺飞这些典故,众人认为玄奥,村先生也无法解释清楚,正是自酿苦酒自己喝.所以作者概括村先生的错误方法是:不求入门疆入室,先生学圣工程疾。其结果是使蒙童深受其害,变成对社会无益的“多余人.接下来三句,褐露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恶劣的社会影响。村童读书三四年,乳臭满口谈圣贤,偶然请之
5、书牛券,却寻不出上下论,用这种教育方法训导出来的蒙童们,满口圣贤之道实际却丝毫不得其解,并且所学内容更丝亳无益于社会,即使请他写一个买卖牛的文契,也没法下笔,不知怎样论证.这种不良后果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景乡响:书读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在这里,作者是以诗中这位村先生作为剖析对象,实际在展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脱离实际、不求甚解、扼杀儿童才智的错误教育方法,这不Qf乍者创作闽中新乐府的意图是完全一致的.林纾(闽中新乐府自序中说:儿童初学,骤语以六经之旨,茫然当不一觉,其默诵经文,力图强记,则悟性转室.村先生前半部分就形象地描绘了这种问题严重的教育状况.针对时弊,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诗歌
6、的教育作用.自序中又道:“人人以歌诀为至,闻欧西之兴,亦多以歇诀感人者.”村先生后半部分就正面倡导诗歌的教育作用,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我意启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说明豁。”正面提倡以诗歌特殊的感人力量教育儿童.并且作者还提出要把科学知识融进教育事业之中,论月须辨无嫦娥,论鬼须辨无阎罗。只有让科学知识占据蒙童们洁净的头脑,才能杜绝当时社会上陈腐透顶的学术空气毒害天真无邪如同白纸的少年儿童,才能造就出良正于国有益的栋梁之才,这就是诗中的勿令腐气入头脑,知识先开方有造”句之意.“解得人情物理情,从容易入圣贤道”是作者主张教育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并且要向儿童濯输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易入圣贤道而为维新变法,
7、维系统治的人才.这里作者虽出于阶级局限,肯定圣贤之道,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维新思想,但针对村先生陈腐误人的教育方法来说,还是有其时代进步性.下面一个层次针对时事,结合欧洲振兴的实例,进一步强调在启蒙教育中诗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作者联系当时中国大地上列强争箱割据的惨痛现实,把救亡图存的思想寄托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上,要报国仇,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儿童从小予以正确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兴国拒敌的栋梁之才.他从欧洲复兴的实例出发,强调爱国主义宣传中诗歌教育的巨大感染作用:法念德仇亦歌括,儿童读之涕沾襟,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大片土地给德国(普暂士),法国人民就用
8、诗歌的形式来启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绪,作用非常显著.因为诗歌这种抒情文学样式,通俗易懂,艺术感染力极强,通过诗歌教育可以使少于接受爱国主义思想,自觉地为振兴国家民族奋斗。最后用一个奇句。诗人回应诗题,首先奉劝村先生休足恭,莫言芹藻与辟雍,芹藻,原是两种水草,因诗经鲁颂泮水称泮官之水生芹、藻,故而借指泮官辟雍同泮官一样,都是古代高级的学校.这句是说不能再脱离实际不顾教育对象,而应从启蒙孩童开始。末句强国之基在羲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和上句意思相承续,提出不能再用陈腐沉闷的学术空气窒息儿童的智慧发展,只有着重加强后藤教育,充分开启儿童爱国主义的激情,用科学文化知识稣他们,我们的国家才能得
9、到振兴,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不再受列强欺凌,点明了全诗深邃丰富的主题.总观村先生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把深沉的主题与颇具感染力的形式较好t螃合,显现出大家手笔,是闽中新乐府的代表性作品,给晚清诗坛上吹来一阵清新的空气.这首诗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色:一、即事名篇,全创新词”.闽中新乐府作于戊戌变法之前,当时变法维新之风很盛。维新派一员的林纾自然地踊跃挥笔.他在诗作上继承白居易、元稹等唐代著名诗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精神,借旧瓶装新酒”,以旧体诗形式,创新诗歌内容,成就卓著。村先生以一位乡塾先生为描写对象,以之命题,由他采用的推苗助长式的辛勤教育方式,谈及给社会带来的贻害无穷的恶劣后果;下面倡导
10、加强启蒙教育,着重强调以诗歌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达至暧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把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上.这种思想主题是非常深刻的。二、感情真孽深沉,林纾此时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富于维新精神,他的诗论主张和诗作同“诗界革命潮流是合拍的。反映在作品当中,借题发挥,从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一少儿启蒙教育者笔,抒发其内心激情.诗人在当时民族危亡之际,出自一片爱国之心,平生倔强不屈人下,尤不甘屈诸虎视眈眈诸强邻之下”(林纾爱国二童子),把良挚深沉的感情凝聚在诗句中: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强国之基在荥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这首诗是一个爱国者在国难当头之际从内心迸发出的
11、感人诗章.其感人之处就在于突破了个人狭隘感情的抒发,而能面对残酷现实,抒写反帝爱国的一腔激情.三、通俗浅显,感染力强.林纾力辟的“同光体”当时占据诗坛,影响巨大,但多数人诗风生涩奥衍,清新通俗的诗着实不多.闽中新乐府中不少作品写来通俗易便,明白晓畅,一改诗风。村先生中,或纠偏,或讽刺,或倡导,或号召,无不通俗亲切,如叙衷肠,作者用语并不避俗避熟,而是俚词鄙谚旁收杂罗”(魏瀚:闽中新乐府序),如书读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法念德仇亦歌括,儿童读之涕沾襟,强国之基在蒙养,儿童智慈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等,无不通俗上口,同黄遵宪的一些诗歌异曲同工,这与作者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分不开.这首诗确实也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能够激发起读者的反帝爱国激情,有着巨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