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6452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宣讲稿报告6篇.docx(7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学习二十大精神党课: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学习二十大精神党课:坚持党的领导共赴中国式现代化学习二十大精神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深刻背景与光明前景党课讲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宣讲党课讲稿: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课讲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二十大精神党课: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努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

2、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J这个论述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却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统一体。迄今为止,学术界从不同维度对两者分别进行了阐发,但有关两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依然比较薄弱。本文即在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进行条分缕析的基础上,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历史大势,是创造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路径。中国在走

3、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出了人类文明的新硕果,深刻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J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站在人类实现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高度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J这两段论述都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说明它既有现代化的共性,又独具中

4、国的个性。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这条既蕴含现代化共同特征又体现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走出这条道路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一)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基于历史、国情与使命的迥异,现代化道路并不能固定一个模式,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开启的现代化征程,走过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外源到内生的艰苦探索。早在1933年,申报月刊就曾发起过“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当时主要围绕现代化是采取“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展开,主

5、流观点聚焦在中国现代化的路向与手段之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以“五年计划”(规划)为引领,把人民意愿与国家意志共同融入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我国现代化历经“四个现代化”战略、“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擘画了一幅历时性发展、阶段性超越、动态性演化的中国式现代化轨迹与蓝图,勾勒出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的现代化跨越图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落后局面,党和国家根据发展实际开始编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陆续提出:“把中国建

6、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要分“两步走”的设想。这一战略构想对于后来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一五”计划切合实际,执行得好,1953年至1957年的GDP年均增长9.2%,极大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旗开得胜、初见成效。但后期由于特殊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二五”计划、“三五”计划、“四五”计划、“五五”计划实施不得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实施成效不足,GDP年均增长率波动较大,现代化进程遭受挫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提升了社会主义

7、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效率。“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邓小平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J在党的十二大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定了,这就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

8、走”发展战略,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据统计,“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有较好的实施,GDP年均增长分别为10.6%、7.9%、12.3%、8.6%,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引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质跃。“十五”计划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效果显著。自“十一五”开始,党中央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反映了现代化内涵和功能的转变。据统计,“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

9、二五”规划对现代化有更为实际的路线图,GDP年均增长9.8%、11.3%、7.9%,凸显现代化战略的科学性。“十三五”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下制定的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J“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亮眼的成绩充分验证了“五年计划”(规划)对

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支撑价值。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我们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历史轨迹和实践逻辑看,“五年计划”(规划)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有效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源性品格和独立自主的后发优势。(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J这为我们剖

11、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个“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视角和价值参照。从实践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开辟出来的文明样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表达,是社会主义本质逻辑与文明超越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关系性向度、制度性向度、价值性向度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理论范式。从文明演进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优秀文明延续、迭代与创造之路,深度拓展了世界性现代化的内涵层次、深度效度、指标体系,呈现渐进性、并联式、螺旋式的发展态势,构成了不同文明形态交融的时空格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实践探索、目标引领、路径创新的发展逻辑,在横向、纵向坐标上擘画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

12、筹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宏伟蓝图。第一,以经济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强国。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关键。经济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层面的发展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加快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强国。第二,以政治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政治文明,建设民主的现代化强国。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核心。政治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必备要素,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推进政治制度及其运行体制的现代化,

13、形成高度的政治文明,彰显人民民主的政治光辉,加快建设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第三,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持久力量。文化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根与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推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现代化,形成高度的精神文明,加快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强国。第四,以社会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社会文明,建设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关键一招。社会建设是塑造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坚

14、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学、劳、医、养、居、弱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推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文明,形成高度的社会文明,加快建设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第五,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托底工程。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化治理,建立全周期有效执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同向而行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等,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形成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总体

15、布局的科学谋划清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系统性、全面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载体,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全方位铸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功能上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在总体布局中具有不同定位、担任不同角色、具备不同功能。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物质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政治文明是现代化中国式道路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精神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支柱。社会建设是条件,社会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环境支撑。这些要

16、素共同统一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推动人类文明聚焦新的价值形态。从发展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从聚焦单一的物质建设到聚焦“五大建设”同步发展。从价值形态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从聚焦单一的物质文明到聚焦“五大文明”协调促进。从发展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从聚焦单一的富强到聚焦“五大目标”协同共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能强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助推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文化引领、公平正义良善、生态美丽洁净的新文明形态格局,为行稳致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坚实的文明价值集合体。(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时代意涵和价值世界上从来不

17、存在定于一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和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般原理与国情世情相结合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鲜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意涵、价值、立场和标准等方面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源型与原创型相统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而且对资本、人、自然价值有了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价值体系,重新确立了现代化的

18、新标准,彰显了人类文明光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彰显了文明的整体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超越资本本位确立人民本位,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摒弃资本异化的现代化。中国这样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J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把握“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历史使命,有效驾驭和监管资本,赋予资本文明气息,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让资本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服务”,将庞大的人口体量视为利益共同

19、体和重要资源,激活人口红利,规避了资本主义文明相互掣肘的风险,重塑大体量人口实现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反观,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遵循资本增值逻辑,严重漠视人的正当权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资本利益带来普遍性幸福,反而衍生人的异化与社会的分裂。马克思指出,资本塑造了“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资本从市场领域逐步向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渗透和扩张,建构了“资本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其“反文明面”蚕食了人的正当利益,也在反噬西方社会自身。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而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必然对世界现代化创造彪炳史册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0、绝不是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普惠性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超越逐利剥削实现共建共享,注重现代化的共享性、公平性、人民性,是普惠性的现代化。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更为注重实现共同富裕的“全体性”“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际成效证明了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普惠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兼容和相互促进的。反观,西方现代化的两极分化模式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缺

21、失,造成不同阶层对抗、撕裂、冲突,这些顽瘴痼疾成为一道至今无解的难题。两极化与阶级固化成为了一套定型机制,社会日益分为穷人和富人两个阶级的对抗世界,严重侵蚀社会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协调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扬弃过度物化追求精神富足,注重现代化的协同性,是多向度互相成就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丰盈的精神内涵具有强大的思想认同力量。实现现代化,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中国式现代

22、化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极力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的精神危机。反观,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蔑视人性和自然法则,而且掩盖在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外衣”下,造成了精神层面的凋敝危机。马克思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唯物史观明鉴,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根源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荒原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可以超越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人民铸造了基于共同信仰和追求、奋斗目标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3、绝不是人与自然决裂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和谐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撰弃主宰思维实现生命和解,注重生命体的整体和谐,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道德理性道路。党的二十大重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必然和谐共生的条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式现代化跳出“污染一治理”的循环怪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全周期管理,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构建自然、人与社会唇齿相依的文明新形态。反观,蔑视自然法则成为西方现代化的后遗症。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

24、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使人类文明面临生存的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对自然环境肆意征服和疯狂破坏的历史进程,自然法则让渡于资本法则,在创造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导致世界性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绝不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包容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超越丛林法则实现合作共赢,注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独立自主的内生性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

25、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J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站在世界正义的一方,打破西方国家依靠侵略扩张实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想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出一条“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一幅共商、共建、共赢的现代化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反观,西方现代化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赤裸裸地泯灭了人类合作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全程留下了殖民

26、主义、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不文明的历史痕迹,奉行丛林法则、追求全球霸权,追逐零和博弈、蔑视世界正义,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倒车”,成为阻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破坏性力量。总之,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场景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任何模式和标准的简单延续、拿来套用、复制粘贴和旧版升级,而是符合国情原创型的自主性道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有全新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必要前提和理论准备,而且重塑了世界现代化格局,更加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更加彰显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书写了世界现代化进程更加辉煌的篇章。学习二十

27、大精神党课:坚持党的领导共赴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也是艰难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荣之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J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接续了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充分展

28、示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先诞生了现代化的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并由党提出了先进的、可行的现代化方案,进而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广泛地动员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有必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社会主义史、世界文明史三重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腐朽封建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

29、有的劫难。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必须推动现代化(在近代史上具体表现为近代化)以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命运。(一)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国家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资产阶级民主派等政治团体先后以不同的思想主张尝试推动现代化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但都终告失败。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探索之路上应运而生,并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有别于当时各个党派、团体提出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现代化方案不仅有

30、科学理论的指导,还注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党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出发,提出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要创造这一根本的社会条件,就必须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推动现代化,以社会革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一面继续用强力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势力作战,一面要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造出一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这意味着从建党之初,党就敏锐地意识到不仅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消灭阶级压迫、扫清现代

31、化进程中的阻碍,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属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党敏锐地发现当时仅有二百万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而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核心,“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我们应该号召全国工人农人在本党旗帜之下去加入此种战争二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把握住了整合现代化力量的另一重要问

32、题一一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民族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解放运动中团结各族人民,建立起各民族的联合,建立起巩固的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正是通过“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接续奋斗,形成了坚强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功整合、动员起广大的社会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历史,建立了人民政权,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33、,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社会变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实际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二)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果断实行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党充分意识到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

34、代化事业的建设,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正是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回答了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核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在新形势下推

35、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着重解决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且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设计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将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实现了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性跨越。(三)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奋斗十五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相交会。这

36、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现代化任务要根据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适时提出了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等方面构成的、系统性现代化发展目标。不仅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更加科

37、学、更加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方案。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构想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改变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还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

38、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坚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二、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出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百年现代化探索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阶级实质,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方法、路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资产阶级时代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

39、业社会的转型,而“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建立在现代大工业体系上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演进,但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并不是服务于广大劳动群众,而是服务于资产阶级这一少数群体,带来了惊人的剥削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内在矛盾不仅无法通过内部化解,而且其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J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不可持续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

40、。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不仅高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为后发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赶超提供了方向指引。要推动这一历史进程就需要掌握思想武器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一一共产党发挥主观能动性。”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一论述表明了共产党在现代化中的历史性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革命掌握政权,进而带领群众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共产党不仅了解推动现代化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还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从

41、始至终起到最坚决的推动作用。对于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在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必须集中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达到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的目的。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的构想,其本质就是为了恢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通向共产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提升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推动现代化的这一思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现在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后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因此党带领中

42、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后,再次带领中国人民投入到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建设之路上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也是革命”的重大论断,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超越性。社会主义中国经过百年奋斗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并在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竞争中不断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与此同时采

43、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的后发国家或始终难以摆脱“依附地位”,现代化进程无以为继;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进程趋于停滞。而发达国家不仅难以摆脱内在矛盾所带来的周期性危机,其现代化成果也发展为与人的现代化所对立的异化牢笼。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实践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决议明确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彰显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人被现代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所束缚,

44、人被自己的本质性活动所异化。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于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是扫清人的异化状态的现代化。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的历史地位。前现代化时期,人民受到种种苛捐杂税、徭役征发等封建压迫,处于人身依附状态。资本主义的兴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它不仅不能克服生产相对过剩所带来的危机,还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以冰冷的利益关系遮掩了一切价值,造成了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现代化还加剧了民族间的压迫,“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45、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为获取原料和市场发动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华民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也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中国人民在百年探索中尝试了多种现代化方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并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进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衡量现代化的最终尺度。现代化意味着物质丰富、精神提升、文明进步。但是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内在社会危

46、机和发展中国家遭遇的发展困局来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无法提出异化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不仅将工人异化为劳动工具,也将资本家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具象化存在。从本质上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且应该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人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旨归。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全面而自由的人的联合体”作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为达成这一最终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方向和基点。人民群众最为本质的需求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

47、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在实践上依靠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推动现代化。现代化的结果不仅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取向,还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属于人民的政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基础和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全体人

48、民共同富裕道路。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三)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新方法。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政权在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前现代国家成为现实。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现代化成为各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列宁提出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资金、技术等有益成分推动社会

49、主义建设。苏联建立后,斯大林建立起以高度集权、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优先、单一按劳分配制度为特征的现代化苏联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提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现代化水平,但是实践证明其中存在党政不分、经济效益低下等内在结构性弊端,最终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新方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际和经验,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一时期党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强调发扬党内外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改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带领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