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是他们心目中的法律,好像足以与帝国法律抗徒.尤其生要的是,侠名盛行之时,也是政治权力衰弱,帝国法律弛坏.批后等更猖5S之时:这时,本若“替天行迫”这一最高的“道义侠客的行怏仗义也就有了正值性和合法性的基础。总而自之,侠客的“私权”与国家的公权”始终里于相互冲突之中,始终勉于此消彼长的拉锯状态之中;而这,恰好是帝国法律不能容忍供客的真正缘由之所在。其次.侠客活动的社会空间是江湖,是绿林.这些都是帝国权力雉以深化,也无法进行有效限制的地方;那里,也是帝国法律不到的去必。在某种程度上,江湖和绿林乃是一个隐喻.意涵一个与“庙堂之上”相对的地下社会我者隐私社会:由于怏客的使命是铲除奸邪、消退不公、匡扶正
2、义,因此,江湖和球林也是一个志向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尚有依据智天行道”、“兄弟公义”、“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杀富济贪”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江湖规则,一套详细而微的组织机构和行为规范。这种法律就是与国家法相对的民间法。在传蜕中国社会,一旦王朝霭出推展欲坠的迹物,江湖世界绘第成为民众憧憬的志向世界。那些组织严密的江湖社会或者螺林世界.尽管不乏李逵“杀到东京,守了鸟位”的本能和冲动:然而侠客基本上都遵守“只反贪官,不反呈帚”的伦理准则,甚至抱有“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眉烈愿望,希望自己能为圣君效力,携个封龛璃子”的结果。一部水浒传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从江湖英雄到朝廷1犬的侠客故事。还有一些绿林英雄,也
3、每每成为清官手下的爪牙,诸如三侠五义、彭公案.地公案之类,皆是证据。最终,尽管侠客之仗义行侠不乏自报冤仇的情形,比如水浒传所述“武松杀嫂”和“血滋蜃密极即是闻名例证:然而.赴他人厄维.却是怏客朦得世人烫美和祟敬的根本缘田。这是因为,社会总有不平,人间总有果暗:尤其是在王纲解密、法律废弛、拈德沦丧的时候.状况更是如此。恶霸欺凌良濡,强梁压样贫弱,乃至权贵苛利细民之类的事情,总是难免。一如张潮幽罗影所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N;世间大不平,非剑不就消之。如若遭受这等厄困,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小民百姓惟有期盼侠客驾临.铲除强暴.杀坏权贵.挽救自己。我们说过,平民百姓羯到权参势要、贪官污吏、地皮流氓的
4、欺凌,清官就是他门的救星:但是,清目的作为只能依据法律而不汨超越法律之外。据此,保定屐到王法治他不得”的情形,那就只好求助侠客的解救.所谓“幸亏有那异人.怏士、剑客之旅去整理他.”(注:荔见际平原七剑十三侠,隔岸原小说史论集一武侠小说类型探讨(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0页。)在这个慧义上.小民百姓诉冤的途径,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阶梗:首先是官府、其次是清言、噩终是侠客。这就是说,假如在门里够平静百姓的冤抑,那么涌官也就无关紧要:一旦衙门腐败黑暗,制造冤抑,那么泊官就是平反冤抑的志向人物;终归,清官也是可遇不行求的“珍稀“人物.这样一来,侠客即是小民百姓的最终的一点若望。当然,这并
5、不是说.怏客就是施灵可见的英翩英斑;其实,他们也是“珍稀“人物。如若侠客果真能够“赴士之厄困”而仗剑行侠,自然很好,仅得仰恭:但是,也有一诳一味快意恩仇、睚眦必报、Bi血成性、自掌生杀权柄的所谓侠客.他们的存在唯恐只能说是国家与社会的灾难。传蜕中国文学名著M水浒传3所写武松和李拄,尽笆我们也能看到他们行侠仗义的行径,然而其中表现出来的是IS血成性和洸杀无军”的特征。例如.武松为替施恩报仇而“酹打落门神”尚有一丝侠义心肠:说究竟,其实也是江湖上的“黑吃黑”罢了。武松替兄报仇而“暴爆”乃是因为阳谷县官收受贿赂,拒绝受理案件.“杀搜纯属福通无奈.所以,也有官定的合理性和正值性。但是.武松为己报仇而“
6、血班鸳建楼”,只能说是滥杀无辜、哧血成性。(注:恩曼:武松:英凑建是旅逑?,中山高校法律评论1999年第1桂,法碑出板社,1999年。)再如,小说七十三回有一故事.说是李遑杀了通奸的一对男女之后.因为“吃得饱,正没消食必”:于是乎“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洋,君若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翻了一阵。“这简直是把杀人当儿戏。梁山英旌当中不乏开K店.劫客商.吃人肉的行止:也不乏些小眠肋.动辄杀人的举动。(注:哥见患蹙礼法的话语与实践:水浒与女性.中山S5校法律评论200C年第1,法律出版社,1999年。)据此,对侠客的仗义行侠我们不彘一味赞美,只有它的正面慈义。与清官信仰一样,尽管侠客有着“
7、安得到仙床下士,人间避取不平人”(注:(明)冯梦龙:C醒世恒言30.)的匡扶正义和扶助弱者的主动意义,然而,侠客信事实上反映出来的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的真正悲剧。诚如学者所说: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方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拂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魅全,存在若过多的依算心理。(注:脓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2页。)二、报仇与报应(一私的伸冤途径:报仇在法律史上,无论中外,不论古今,报仇都是一个基本回国。说究竟.法界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皆与报仇有尖,报仇就是法律的一种原始形态-
8、部落法或者习惯法:有所不同的是,谁来报仇?依据哪些准则来报仇?遹过什么途径来报仇?在初民社会,由于尚无公共权力,由个家族成员都有报仇的权利和义务(强制性的义务:限者公共权力的出现,报仇渐次受到限制,乃至完全禁止。在现代社会,好像己及没有报仇存身的可能.但是,报仇的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逝。况且“罪罚相当”这棒的刑法原则,其实与以牙正牙,以眼如眼这种“同态报仇”像则有若内在的安联.可以说,只是“同态报仇”原则的自然延长而己。现在.社会成员自掌生杀的报仇权力,已被国家独占:国家”收缴民众的报仇权力,乃是为了密开由“冤冤相报而造成的社会灾难,换句话说,国亥取代原本属于民众自掌生祭的报仇权力,是出于避开社会
9、因为毫无节制的报仇而同归于尽。值得指出的是,报仇制度本身也有一种”平衡“机制要求社会成员不要无窣侵扰别人,否则将会遭到对方的报仇。正是这种约束机制.给社会带来了秩序与和平。在这个意义上.报仇成了法律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也正因为如此,察阿斯认为法律起源于报仇。(注:爹见(关波斯纳法律与文学(增订,),中国政法高校出版社,2002年,第63页。)早期中国的国家斑生于西邦之间血雨腥风的杀伐争故,血缘冢族构成了政治国家的基础,因It,报仇这一氏族社会的部落法或者习假法得以保留下来。在中国,报仇不仅是法律的原始形态,而且也是文明时代法律和道德的玉要内容。约珞来济.先系基本上是报仇的自由时代.然而周礼。t
10、eg.调人对报仇已经有所制的,有所规范,实行“避仇”和书士”的方法。针对报仇可能造成”冤冤相报”的危害.孟子自说I”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注I孟子。尽心下)。)汉馥以隧,报仇逐步爆到国家法律的禁止,当然,也有例外。(注:事实上,汉代的报仇风气正是特别深厚的。魅见日】牧野汉代的报仇.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至要成果选译。通代先至泰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4-501页。)元朝法律规定,儿子为父亲报仇,杀死仇人,不必抵罪,只交五十两烧埋银;明涌法律稍加变通.准许儿子登时杀死仇人,否则治罪。(注;母见国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第?九
11、、79页。)在道谯上.报仇依旧受到赞许。这种法律与世镌之间的芮离,诚如转S3所说:“不许报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报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只端矣。”可问融是:”礼法二事.皆王教之跖.有It异同.必资论辩。”(注:详细内容参见旧唐书。刑法志)另外,传统中国法律尚有“私和人命”的禁令。这一律条的愈困不外乎是要求被占之亥通过司法途径报仇伸冤,然而也有引法报仇的意味。(注:f英)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张守东译,中国政法高校出版社.2000年,第94页。)这种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药典,法律自身的模棱两可恰恰表明,报仇乃是传貌中国血绿社会百姓大众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报仇问题上.精英官僚与平
12、民百姓的想法比较一样。信家虽说、仁者.爱人:但是,也讲“爱有等差在传统中国的“伦理社会”中.报仇也有等差。在礼记。搐弓)中,孔子指出I父母之仇,建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造市朝,不反兵而斗。兄弟之仇.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从父昆弟之仇,不为魁:主子旎,则执兵而陪其后。(注:为了保持文理通顺,引文稍有调整。)而礼记。曲礼说:、交游之仇,不同国。”可见,报仇同样必需遵循“伦理”的要求。伦理差序不同,报仇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差异。当然,在日常报仇过程中,这一除则并非那么教条。就法律而言,延置方法也有不同。比如周礼。地官。调人记有: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
13、之仇,不同国:岩之仇视父,师氏之仇视兄弟,主友之仇视从父兄弟,弗熊.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后世法律亦然.(注;盾律议。贼落”祖父母父出夫为人柒,宋刑统。贼盗)“茶属被杀私和大明律例。刑律。人命“尊长为人杀私和大清律例。刑律。人自、尊良为人杀和和“。这一等差的道德基设即是“孝道”。公羊传。障公十一年)所谓、子不报仇,非子也”表明,报仇是神圣的义务,强制的费任。对有仇不报的子孙来说.便是“忍辱之子”,“无耻之孙安得苟活入世之间。流传广泛的“赵嫌报仇故事便是一个例证。赵娥的父亲赵安被李寿所杀,三个兄弟相缄居故,作为弱女的赵煨矢志报仇,“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季寿不死,携亲祝息世间,活复何求?今
14、虽三弟身死,门户泥绝。而婚亲犹在.岂可信手于人?”于是日夜磨刀帘第,雄终手刃李寿,却下苜节,到官自首。(注:【普I皇甫遗:列女传,我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隼书局,1981年,第76-77页。)特殊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孩堇也能时刻牢记报仇的剧烈责任和神圣义务。依据瞪书。列女传记我;王某被兄嫂所系,1有三女,分别只有七岁、五岁.二岁,却也次藏报仇:长大之后,姐姐与二妹密谋:”我无兄弟,致使父仇不报,吾辈虽是女子.何用为生?我欲共汉报仇,汝惠511何?“二妹泣从姐命.是夜垃墙而入.杀了仇人,祭告父亲,到县诂罪。(注:尊见:B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第70-74、79页。)这
15、两个事例虽然引揩正史,但是却能反映平民百姓的扳仇意识。终住在于:第一,她们都是幼国女性,尚且牢记“父母之仇,势不两立”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赵娥自首,乡民百姓陵城往观,而目”为之悲喜慷慨联叹”和赞美做例,正可说明报仇是何等深化人心。(注:关于报仇的资料,参见王立、刘卫英编著中国古代很仇故事大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报仇,除了孝的盛德基础之外,尚有、义”的伦理基础。(注:在传城中国社会.、仁”虽然披孔子视作最高的道意规范或者境界.然而义却是建构社会帙序的一个基础性的伦理准则。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妇之义,兄弟之义,挚友之义,师生之义,这是中国社会秩序的怆理左础。其他义田、义仓、义冢、义事
16、、义士、义兵、义举之类,不一而足。详细的探讨,琴见刘伟航三国伦理探讨,巴荀书社,20Q2年,第192-264页。)对报仇者来洪,报仇乃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货任。赵堆报仇,、,海内闻之.莫不改容费苦,离其大义。“苟悦也说:“犯王禁者罪也.报仇者义也。(注:汉)苟悦:d申鉴二“时字)这里的“义“既有相宜”的意思,它说明白报仇具有正值性和合理性;也有道义“、“柒誉”和正义的意思,俗话、不报此仇,翁不为人”就包含了这些意思.报仇是,为人的前棉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法律禁止报仇,但是“道义”要求孝子必需报仇一这是伦理的建制:否则,即是没有荣誉不知、35愧的猪狗,法至猪狗不如。孟子管说人与统善之间的区分
17、”几希而“几霸”的内容就是人知道伦理道意。他说:“着恶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对孝子来说,父母之冤仇不报,死不双目。依据后汉书.何y6nge磔记载:何Y6ngW碘“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弊病将终.y6ngg西候之,伟高泣而诉。y6ng义,为报仇,以头ZhUiG侬茎。”(注:后汉书。郅怖传也有类似的故事。)基于义的报仇,尽笆属于私的解决一种自力救济,与国家”公的解决“有着明显的冲突:然而,入门还是空于报仇的根本缘由在于.在民众眼里,道义高于法律。从赵娥等人自苜来看.她们深知法律禁止报仇;但是仍旧决意报仇,可谓义之所在,奋不顾身,恰好说明“义是高于“法”的诉求。因为报仇是一种释放“冤抑”的途径,
18、一种伸张“正义”的方式.故而.即使天崩地裂,也在所不惜。招此,赴死报仇,是“志气”的体现:报仇以后,又能他白就法,视死如归,更是一种、志气”的泊染。借用唐人元稹侠客行中的供客不怕死,只怕事不成”的诗句,我们也可以说:报仇不怕死,只怕事不成。这是由“义”而产生的“第”,所啃义冉”唯恐就是这个意思。报仇还有一个道德基础,就是“报”。什么是报”呢?物联口出;“报”有很广泛的息义,包括“报告、“报答、报值、报仇、报应”等等I1.中心愿义则是“反应”或者”述报”,这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中国人偌任行动的交互性(爱与情.赏与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超自然之间,应有一种确定的因果关系。当一个中国人有所举动时
19、,他会侦期对方有所“反应“或者还报(注:蓼见(美)扬联g报一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中国文化报、保、包之意义.中文高校出版社,1978年,第49页。)简洁说来.“报也是礼尚往来”的意思一强制性的礼物交换:换句话说,人们之间的交互来回必需避循“对等互患”的原则.它是“正义”的要求。这种“对等互您”的原则,构成了传蜕中国社会的基础。娓此,“报”不仅强调还报,而且要求对等。就报仇而言,有仇必报乃是报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报仇必需遵循加害与报复之间“相当”的徐则,所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或者”以牙汪牙,以眼还眼”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可见,报要求加害与报仇之间保持平衡,这是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左明:否则,
20、无论加芸不报抑或报复过当.都会造成“冤抑“。但是.在详邰报仇近程中,这一“报”的原则往往难以遵循。如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双级惯楼“描写黄松的报仇举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担忧”冤冤相报,何时得了”的循环报仇.故而.无论加害者狂足报仇者.都会产生所谓、,斩草除根的杀人动机。闻名的报仇故事赵氏孤儿即是一例.依据纪召祥赵氏孤儿的描写:春秋时代,晋国武将唐岸贾为人闹险奸诈,荒妒文臣赵盾.数次昭者未蘸得逞,于是,就在普灵公跟前指速诬陷.最终皴使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被杀:并且物传灵公之命,遍追赵盾之子驸马赵朔自杀,将怀有身孕的公主囚禁起来,意图圻草除根。赵盾的门客程姿和灵公的旧臣公孙杵臼冒死救下赵氏
21、孤儿,并由程要抚养成人,最接为死者报仇雪恨。所圜“我将这二十年积下冤仇报,三百亡来性命偿。”(注;元:纪君祥:赵氏Ja儿,徐燕平编汪,元杂剧公案卷,华夏出板社,2000年,第316页。)离开其他问Ig不谀.这种血群的相互仇杀,一是为若达到“报”的平衡.二是为着避开“很的无限循环。居岸宽非要越尽杀绝赵府一家三百余口,乃是坦忧赵话友人的报仇;相反.赵氏孤儿报仇灭掉宙岸贾满门三百多人,既是报的要求.睢恐也有冤冤相报的担忧。必需说明的是,报仇并非仅仅是指仇杀,其他的损害或者侵扰也会导致报仇:也孰是说,只要有“冤和J就会有报仇.也不仅是指私人之间的相互报复,通过司法程序也可延到报仇的目的.只是在习惯上人
22、们不将这种伸冤方式称作报仇。报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个人之间的报仇,家族之间的报仇,村落之间的报仇,甚至国冢之间也有报仇。(Z)神的伸冤途径:报应假如报仇是一个造德问JS,那么报应或者冥判则是一个宗教间渔。(注:与“报应”显有关联的是臭判。关于“冥判”的法律文化探讨,目前尚不多见。)在传统中国,报应除了精英思想的影响,尚有民间宗教的影响;或者说,报应主要来自民间宗教的影响。马克思瞥经说过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信然!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皇将相,对“精神”限制的价值一向独有心会:所谓“神道设教”四字.业己道出其中的荀妙。不过,在没有宗教或者信IW衰g的日子里,生活世界的意义从何而来?这是一
23、个值汨深思的问题。在法律史上,法律与宗教始终笑系亲密:不仅法律茸后的蜂极依据淳于宗教,而且内容和形式也与宗救有关,甚至法律学问也被宗教人士(巫乖和祭司)独占。就法律意日而言,置如人间的法律不堪凭信.假如人间的罪恶得不到刖好有效的惩奥.蛭如、,冤抑得不到释放和平反.那末,把希望寄予于超验的神灵,实施精神的惩强,也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乃至必定的选择。通过报应机制,人们可以求汨一种心理补偿,人们建的包公的神话故事,就有类似的功墟。说究S1.在人间法律“法席”甚至制造罪恶的状况下,报应使是人们可以凭借的最终一点希望。在报应的背后,尚有劝善的意图.这种劝旨,其实也是现训”的手段或者策珞,总之,报应体现
24、出来的意通,如是尖于、公允与正义”的怨象与诉求:也就是说,报应乃是“罪与罚”之间的一种精神平在一罚恶贯善或者有罪必罚。传统中国报应思想的来源部为困难,磴括起来约有三种:一是儒亥的经典传统,二是本土的道教信仰.三是外来的佛教思想。比如尚书。汤诰记有“天道福善祸遽”之言.周易。i文言也有“积善之冢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冢必有余狭”之说,周易.系辞则有“善不枳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之语。早在先秦思想时期.这种信任自然和神灵的报应观念就己产生。(注:学者指出,这种、若恶报应”的宗教陶志偌却,自中国有文字记毂的历史起先,始燧是中国宗教的基本信仰。而且认为,这是一种囱正的替天行道。简要的探讨,给见美;
25、包筠雅(杜正贞、张林译)功过格一明清社会的迫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29页。)到了汉代,作为道教第一经典的C太平经又提出了”担当“(命运的分担极念。有人指出;某些罪恶可能只是上一代少数人犯下的,但是.其结果及于豕族子孙后代和同乡。(注:谷见杨联。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慈义,中文高校出版社,1978年,第59页。关于“担当”概念的简要来讨,参见除而坊教劝善书探讨,巴笏书社,1999年,第4-8页。)例如太平姓就说: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怒:或有力行恶,反得卷,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慝者,是承负先人N过,流灾前后积枭害虻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枳蕾大功,来流
26、及此人也。镌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姓,不能及此人也。(注,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页。)汉代以降.隋希佛教传入中国,并且成为传蜕中国的一大宗教,报应信仰更为流行。佛教认为,众生尚未达到“神奥”之前,总是见于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苦痛之中。所谓“善有W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乃是基本信仰。东普高僧慈远所作三报论和明报应论的文W,系筑地刷远了报应思想,流传甚广,影响甚巨。而后,随着偏、道、佛三教逐步合流,宋明以来.因果报应思怨也就成为民间宗教当中最具广泛影响的思想信仰之一。作为文学叙事的小说、戏曲、说唱、主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注:有关的探讨,鹤见刘兴汉“因果报应”
27、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吉林高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5期:王引萍:三言因果报应与编版意图论析,因徐伸专学报1998年第5期;孙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高校出版社,2000年,第238-252页。)例如,在包公故事中.就有大尖于报应的说法,很多作品往往伴有相应的、劝诫”意图.这一特色与宋明以降的“功过格“与“劝善书”的流行,战有关系。(注:关于“功近格”的探讨,龄见包筠雅功过格一明治社会的为德秩序:I日:酒井忠夫:功过格的探讨.刘俊文主播f日本学者磔讨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思想宗教.中华书局,1993年,第497-542页:依于“劝君书”的探讨,给见陈霰d道教劝善书探讨;游子安;劝化金能一潸代
28、善书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现在,我们以包公故事为例来探讨一下、伸冤与报应”问跑。在包公故事中,涉及报应的故事很多,效作归纳如下。(注:有关这一方囹的探讨,亦可尊见刘恒3由包公系列小说看传统中国的正义观,月旦法学杂志1999年第10期。)第一种,没有干奥运用报应柢念。话本三现身说“奇声暗室亏心者,更道天公鉴不清.”(注;程毅中轴注宋元小说冢话本续(),齐曾书社,2000年,第68页。)杂剧留鞋记讲“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昭室亏心,冲自如电。“(注:(明:源百叔坛元曲选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1271页。)传奇还魂记请“万事助人修碑磔,举头三尺有神明。“(注:灵白古代包公戏选,
29、黄山书社,1994年,第424、122、110页。)其次种,干腌运用报应概念。杂BIJ陈州素米有“虽然是输取输朦无定,也须知报应报应分明“(注:吴臼古代包公戏选,荚山书社,1994年,第424、122、I1.O页。)杂剧认金梳)有“若有若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的是有舌天,报应昭彰。(注:阙名:伏金梳皿儿寻坦记,刊于他本元明杂剧,涵芬核祓店.第3、12页。京剧乾坤睛有“吉天不行欺,未曾择怠早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姻。(注:见于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吃坤IW下卷.第35页。)第三种,凰于阻司或者”冥判”的叙述,乃是特别典型的报应故事。在龙图公案里,即有“久?、绝胴”和善恶罔报”、“寿天不均”之类的专篇故事。侦得留意的是.这种诉诸“天道与报应”的翅牛,反映出来的是传统中国两种法律秩序一“王法“与神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支持与背离的格局。包公故事提及的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