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抖动)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抖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二)心虚害怕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担心,恶听见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担心,心烦懊恼,胸闷脏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占红苔黄腻“(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伤心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1.严密视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改变。重症患者遵医崛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
2、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协作做好急救工作。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削减搬动患者;3 .遵医嘱中药泡洗。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二)胸闷胸痛1.亲密视察胸闷胸疵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陨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改变。肯定卧床休息,遵医嘱赐予氧气吸入。出现异样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协作处
3、理。遵医嘱用药,并视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4 .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6 .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蜴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赐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三)气短乏力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削减探视。2 .加强巡察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平安防护。3 .遵医嘱中药泡洗。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
4、等穴。(四)夜寐担心1.环境宁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相宜,避开噪音。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脱等穴。工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避医嘱予中药泡足。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害怕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1)严格按医嘱调整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限制速度。(2)严密视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
5、状,刚好报告医生,予以处理。(3)其他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02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3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4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 .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开应用(其他详见附录2)o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合理支配休息与活动,帮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哲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2 .季节交替温差改变大时,留意预防感冒。3 .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熬炼,依据患者状况制定活动支配,活动量应按按部就班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亲密视察患者心
6、率、呼吸、血压改变,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峻不适刚好报告医生处理。4 .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二)饮食指导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养分丰富、简单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开煎炸食物。2 .心虚害怕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忌食辛辣香燥食品。3 .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莘并、甘蔗等:也可选用慧旗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4 .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
7、角、荔枝、葡萄、雒鱼、鲜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三)情志护理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惊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心情。2 .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开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退患者的惊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志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更。3 .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相识,主动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五、护理难点患者自我护理实力差,疾病复发率高。解决思路:1 .教会患者H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2 .建立促脉证患者F1.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
8、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支配,逐步实施。3 .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F1.我疾病管理的F1.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实力。六、护理效果评价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口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口否口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口心虚害怕证口痰热内扰证口气虚血瘀证口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心悸口1.病情视察口2.体位
9、口3.氧疗4.用药护理口5.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贴敷口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口次,应用时间:天4.穴位按摩口次,应用时间:天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请注明,下同)胸闷胸痛口1.病情视察口2.氧护理口5.其他护理措施:1.耳穴贴压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贴敷口次,应用时间:天3.穴位按摩口次,应用时间: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疗口3.生命体征监测口4.用药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天4.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气短乏力口1.夜寐担心口1.次,应用时间:天5.艾灸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6.其他:应用次数:次
10、,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体位口2.平安防护口3.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贴敷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生活护理口2.其他护理措施:1 .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按摩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其他(请注明)1.2.3.好较好一般口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足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时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足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足一般不满足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健
11、康指导/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好用性强口好用性较强口好用性一般口不好用口改进看法: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口期护士长签字:附录1:中药应用留意事项附录1:中药应用留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状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详细服药时间可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相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就、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12、2 .服药温度一般状况宜采纳温服法,对有特别治疗须要的状况应遵医嘱服用。3 .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1.,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1.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4 .用药前细致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示医生关注。5 .亲密视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别人群尤应留意,发觉异样,刚好报告医生并帮助处理。6 .服用胶囊不能挫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糅,应摇匀后干脆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细致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 .依据药
13、品说明书举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运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 .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运用,前后运用间隔液。5 .除有特别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 .亲密视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样等特别人群和初次运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察和监测,出现异样,马上停药,报告医生并帮助处理。7 .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马上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开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
14、外用中药的运用运用前留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留意视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瘙等局部症状时,应刚好报告医师,帮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马上停止用药,同时实行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留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精确选择穴位。8 .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状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难受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9 .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匀称,精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10 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11 视察患者状况,若有不适应马上停止,并通知医师协
15、作处理。12 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运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13 视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状况。14 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状况。二、艾灸留意事项1.遵医嗯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15 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状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部部不宜施灸。16 留意室内温度的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17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留意保暖及爱护隐私。18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
16、四肢。19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刚好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20 留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炎,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马上施灸。2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H行汲取。如水疱较大时,需马上报告医师,遵医嘱协作处理。22 施灸完毕,马上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23 .初次运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渐渐增加剂量。I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状况。三、拔火罐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 .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帙
17、状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难受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艇部禁用。3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留意保暖及爱护隐私。4 .操作前检杳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依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相宜的火罐。5 .拔罐过程中视察火罐吸附状况和皮肤颜色。留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刚好起罐,防止烫伤。6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 .在运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相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难受。8 .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始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峻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
18、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 .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状况。四、刮痣留意事项1.避医嘱实施刮痛治疗,依据部位选择相宜的刮瘩用具。2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状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状况者禁止刮曲(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痛油及刮痛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实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 .室温保持在2224C,暴露刮疡部位,留意保温煦隐私爱护。4 .刮痛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痣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疡,禁
19、用暴力。5 .刮癌时不行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瘩。6 .关节部位、有柱、头面部禁止采纳重手法,刮痣时间相对较短。7 .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痣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 .刮痛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假如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痣,应马上停止,快速让其平卧,饮一杯融盐水,报告医师协作处理。9 .告知(D操作前:刮痴时局部可有难受、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状况,应刚好告知。(3)治疗后:刮痣部位可出现痣点或瘀斑为出痴,出痴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难受、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痛后局部
20、留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开洗浴。10 .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状况。五、穴位按摩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 .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状况。(2)对难受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 .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 .操作时用力要匀称、柔软,留意为患者保暖及爱护隐私。5 .操作时要亲密视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6 .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六、穴位贴敷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2 .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状况。(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 .充分暴露贴
21、敷部位,同时留意保暖并爱护隐私。4 .官药的摊制厚薄要匀称,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肯定的湿度。5 .视察局部及全身状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运用,马上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6 .贴敷期间,应避开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开烟酒、海味、辛辣及牛举肉等食物。7 .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七、穴位注射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8 .遵医嘱正确用药,留意药物配伍禁忌。9 .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状况。10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11 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开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
22、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12 留意视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协作处理。13 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八、药熨法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2 .按医嘱打算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C的中药热奄包。3 .护理评估(1)药熨部位的皮肤状况。(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3)对热的耐受程度。(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4 .药熨前咽患者排空小便。5 .选择合理体位。6 .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刚好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C,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C,以
23、免发生烫伤。7 .视察患者反应及皮肤状况,若患者感到难受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马上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协作处理。8 .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九、中药保留灌肠留意事项1.遵医崛实施中药保留灌肠。9 .护理评估(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2)有无药物过敏史。(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驾驭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10 操作时留意保暖及爱护患者隐私。11 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12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
24、肠管扩张,产生剧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汲取少。13 抬高臀部IO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纳宜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1.O14 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15 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留意对肛周皮肤的视察及爱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音剂。16 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巧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马上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17 .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
25、便的状况。十、中药全结肠灌洗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2 .护理评估(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2)药物过敏史。3 .患者宜取左侧卧位,留意保暖及爱护患者隐私。4 .灌洗前做好肠道打算。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5 .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温柔,避开损伤肠腔。6 .药液温度以3739C为宜。7 .治疗过程视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视察排便、肠功能状况。8 .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渍或湿疹。9 .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状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一、中药离子导入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2
26、.护理评估(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2)孕妇、婴儿慎用。(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留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4 .操作环境宜暖和,暴露治疗部位,爱护患者隐私,留意为患者保暖。5 .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整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刚好调整电流强度。6 .视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状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状况,马上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7 .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状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二、中药泡洗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8 .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2)严峻心肺功能障碍
27、、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9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留意事项,如有不适,刚好与医务人员沟通。10 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马上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11 操作环境宜暖和,关闭门窗,留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爱护。12 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13 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C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14 治疗过程中视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状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马上报告医师,遵医嘱协作处理。15 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
28、干皮肤,留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蜴予修剪。16 .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Om1.温开水。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状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三、中药塌渍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溃。17 护理评估(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驾驭相宜的温度。(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18 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留意保暖及爱护隐私。19 依据治疗部位选择相宜的药垫,药液匀称浸泡,干掰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20 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行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落敷的温度宜在4560
29、C之间。21 治疗中留意巡察和视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协作处理。22 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状况及患者的感受等。23 、中药湿敷留意事项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部敷。2 .护理评估(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快速扩散者不宜湿敷。3 .暴露湿敷部位,留意保暖并爱护隐私。4 .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留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C为宜,防止烫伤。5 .操作中视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马上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6 .如有特别专科用药,遵
30、医嘱赐予相应护理。7 .留意消毒隔离,避开交叉感染。8 .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十五、中药外敷留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状况。(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4)婴幼儿患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留意事项,如有不适,刚好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4 .操作环境宜暖和。5 .充分暴露敷药部位,留意为患者保暖及爱护隐私。6 .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7 .中药涂抹厚薄匀称,保持肯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相宜。8 .视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马上
31、报告医师,遵医嘱协作处理。9 .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状况及患者的感受等。十六、中药熏洗留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2 .护理评估(1)熏洗部位皮肤状况。(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留意事项,如有不适,刚好与医务人员沟通。4 .操作环境宜暖和,关闭门窗。5 .暴露熏洗部位,留意遮挡,留意为患者保暖及爱护隐私。6 .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C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C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7 .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32、8 .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刚好调整药液温度。9 .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10 .操作中视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状况,若有不适,马上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I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状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七、中药熏蒸留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2 .护理评估(1)视察熏蒸部位的皮肤状况。(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留意事项,如有不适,刚好与医务人员沟通。4 .操作环境宜暖和,关闭门窗。5 .暴露熏蒸部位,留意遮挡,爱护患者隐私及留意保暖。6 .熏蒸药
33、液温度以5070C为宜。7 .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8 .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9 .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刚好调整药液温度。10 .治疗过程中视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状况,若有不适,马上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I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帮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状况及患者感受等。十八、中药药浴留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2 .护理评估(1)急性传染病、严峻心肺脑疾患、严峻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4、。3 .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留意事项,如有不适,刚好与医务人员沟通。4 .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5 .操作环境宜暖和,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6 .留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限制。7 .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察。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视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状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显目眩等症状,马上报告医师,遵医嘱协作处理。8 .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9 .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10 .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I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12 .留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13 .操作完毕后,记
35、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状况及患者感受等。十九、中药涂药留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2 .护理评估(1)既往史及过敏史。(2)涂药部位的皮肤状况。3 .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4 .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5 .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6 .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7 .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马上停用,通知医师并帮助处理。二十、中药雾化留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中药雾化吸入。2 .护理评估:病情、药物过敏史。3 .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用口缓慢吸气,用鼻缓慢呼气,以使吸入的雾粒在气道沉降。4 .视察患者吸入药液后的反应,如有不适马上停止,通知医生并协作处理。5 .操作完毕后,记录雾化吸入时间及患者感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