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上的宣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上的宣讲稿.docx(8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上的宣讲稿【共十篇第一篇】司法系统在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上的宣讲稿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是一次凝心聚力、推动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了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宏伟蓝图。作为司法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神圣使命,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司法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深刻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2、,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等文件,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1 .深化司法改革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举措。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道防线。深化司法改革,就是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让人民群
3、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 .深化司法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深化司法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提升司法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 .深化司法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化司法改革,就是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
4、司法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些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司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部署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1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要进一步厘清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各类别司法人员的职责权限,推动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制约有力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司法效率。2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的司法管理体制,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要加强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提高司法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3 .推进司法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
5、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建设,实现司法办案全程留痕、可追溯、可监督。要加强司法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司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司法工作的智能化水平。4 .加强司法监督制约。要建立健全司法监督体系,完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要加强司法公开,推进阳光司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三、全力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实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屈三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践。全省司法系统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推动司法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1 .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改革方向正确。要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司法改革
6、全过程和各方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司法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2 .勇于担当作为,狠抓改革任务落实。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要对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工作要求,细化实化改革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时保质完成。3 .注重统筹协调,形成改革强大合力。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支持和配合。要充分调动广大司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改革的良好局面。4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改革实效。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了解司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
7、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确保改革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效管用。5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能力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司法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建立健全司法人员教ff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同志们,深化司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投入到司法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希望全省司法系统各级党员干部能够以此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屈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为契机,进一
8、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司法工作新局面!谢谢大家!【共十篇第二篇】在全市工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上的讲稿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产业作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塑造全球竞争优势的新锚点。未来产业的发展”不是要构建一条生产线,而是要构建一套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系统性思维,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借此机会
9、,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宣讲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一、“四链”融合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论述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重要关系,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明确指引。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特色体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二而未来产业正是依托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旦跨越过“爬坡过坎”的起步阶段后,将呈现出显著的裂变成长效应、先发锁定效应、融合赋能效应,将
10、成为我国面向2035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形成国内新支柱产业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这启示我们,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系统性、全局性的思维。美国在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中指出:“今天的科学和技术事业更像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条生产线。”未来产业从一颗“种子”到一片“森林”,需要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协同、互促融合,通过技术流、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等的交互,相互作用、彼此协同,来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以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动能培育等发展
11、目标。二、“四链”融合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具有科学的融合逻辑。产业链是核心,创新链是动力,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关键要素。创新链与产业链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牵引下互融互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资金链、人才链,最终实现“四链”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融合。(一)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现未来“技术”向“产业”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一是要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英国学者吉本斯等提出,知识生产
12、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以单学科研究为主、以大学和学院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向跨学科性的、聚焦应用情景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需要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创新模式。科学家善于技术创新,“把钱变成纸”;企业家善于产业经营,“把纸变成钱”,要最大限度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各展其长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如深圳,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理技融合、研用结合”,让企业根据技术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出题”,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联合技术攻关“答题”,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突破。二是要着力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主要侧重于从科学转化为技术的“1T0”阶段,以及从技术到产品、
13、实现产业化的“10T00”阶段,而对“无中生有”、原始创新的“0T”阶段关注不足。而未来产业所需的服务需要涵盖创新的全流程,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如美国未来产业研究所,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领域的科研力量,连接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等资源,覆盖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创新的各类环节,服务于成熟度从1级至9级的技术,形成了“理论探索-基础研究-工程化中试-产业化”的全流程创新链条。(二)围绕产业链对接资金链,实现科创与金融的双向奔赴。金融作为“源头活水”,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支撑,尤其对于需要巨大研发投入的未来产业而言更为关键。但由于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项目投入大、风险高
14、、周期长、成功率低、可抵押物少,这种特性会让遵循市场化运作机制、以盈利为导向的资本望而却步。为破解这一问题,各地纷纷探索懂科技、懂未来的“耐心资本”建设,帮助未来产业跨越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商业化的“死亡之谷”。一是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科技早期领域。例如北京经开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构建了“产业升级基金+专项子基金及种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模式,靶向投资新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精尖产业。二是协同金融机构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创新适应科技企业特征的专属信贷产品。如江苏省推出“苏科贷”“人才贷”“苏知贷”等政银合作信贷产品,引导撬
15、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未来产业的经营主体。三是加快培育高质量创业投资机构,引导市场资金支持,引流资金活水。例如美国硅谷拥有高度密集的风险投资集群,科技型企业无论处于种子期、初创期,还是成长期、成熟期,都有相应的融资渠道,技术与资本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联合产业”模式。北京市高度重视激发社会风投机构活力,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设立CVC机构,对投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养老健康等重点支持产业的,每年根据其实际投资规模给予支持奖励。(三)围绕产业链培育人才链,让人才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习近平总柠记指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
16、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产业具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特性,需要培养更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交叉型人才。这一方面需要发挥“双一流”高校的引领作用,推动理论教育与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及时将各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进展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也需要进步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注重“产”与“学”、“学”与“用”、“技”与“术”的深入融合,畅通卓越工程师培养发展路径。如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建
17、立区内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供求关系的专业谱系图,实时诊断专业与职业对应变化关系,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未来技能人才。人才的创新活力不仅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还取决于人才的使用。对于未来产业而言,更需要充分尊重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以放权、赋能为重点,将真才实干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充分释放创新人才活力。例如青年人才在传统科研组织模式下往往存在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等问题,深圳市光明科学城针对这一困境,实施了全市首个“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育行动”,精准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光明科学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揭榜挂帅,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三、深化“四链”融合,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推进路径面
18、向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要着力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以未来产业培育产业新动能、抢抓发展新赛道、打造国家新优势的发展目标。(一)创新支撑“四链融合”的组织模式,构建协同作战的创新生态。未来产业需要更为多元的技术融合、更高能级的创新突破。传统依靠单一主体单打独斗的科研组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需要通过“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的协同合作,构建力量更多元、资源更集中、目标更精准、协作更灵活、转化更高效的新型跨组织协同创新模式。是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卜的联合攻关模式。通过权责明晰
19、、运行高效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与协同攻关机制,有效统筹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技力量,集中资源实现关键技术领域的加速突破。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在政府引导卜.,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扮演好科技创新“出题者”“答题者”和“应用者”的多重角色,汇聚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以创新联合体形式开展未来产业技术定点攻关。三是要推广完善“学院派”创新创业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技术、创意、能力等优势,鼓励其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创业,并通过联动各类校友资源、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提供政策支持,推动科创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二)建设支撑“四链融合”的转化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
20、创新服务。把握未来产业的演化机制和发展特征,差异化构建服务于OT、ITO、IOTOO等创新阶段的服务载体。一是围绕产业“种子期”,建设一批聚焦概念落地、样品生产的概念验证平台。服务于初创阶段,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问题。二是围绕产业“发育期”,搭建i批聚焦推进产品化、商业化的中试熟化平台。提供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转化服务,打通从技术成果到实际产品的通道。三是围绕产业“壮大期”,建设一批支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加速园。搭建公共平台,帮助企业高效匹配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原材料、人才、金融、咨询等的高效低成本服务,快
21、速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三)壮大促进“四链融合”的投融资规模,培育面向未来的耐心资本。引导金融更好服务于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政企结合、政银协作培育“耐心资本”,实现“投小投硬投未来:一是要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引导力量,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科创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产生杠杆效应。对于未来产业这类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硬科技”领域,政府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又能起到“信号”作用,为市场树立信心,从而起到对社会资金的流向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创新科技信贷产品与服务。支持银行机构针对未来产业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选择权贷款、股权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
22、。在开发新型产品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以精准刻画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特征并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三是充分吸引社会创投资金,撬动更多资源流向未来产业领域。建立国资创投尽职免贵、容错容亏机制,鼓励引导基金管理团队放开手脚,有信心、有底气在项目早期投资阶段发力。通过税费减免、财政奖励等措施,鼓励各类创投机构加大对科技型项目支持力度。常态化开展风投赋能未来产业项目路演活动,拓宽产融对接渠道。(四)激活支撑“四链融合”的智力资源,建立锐意创新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以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亟须培行一批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方面,要加快高层次人才储备,构建多主体教学、多层次
23、培养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教行改革,突破工业时代界限分明、相对孤立的学科分类体系,针对未来产业的融合性研究与发展需求,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职业教育创新,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院校布局、专业安排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为未来产业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另一方面,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潜能,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深入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围绕科研人员、转化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创新主体,保障其科技成果转化回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
24、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创业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人才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免除人才创新的“后顾之忧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共十篇第三篇】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国有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建设主体,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在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科技
25、创新和产业创新带动企业转型,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以及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一、充分认识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一)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二)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
26、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呈现新的特点。国有企业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行业产业的影响力强,在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创新高质量发
27、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积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基础好、实力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I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最重要抓手。(四)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在能源、交通、通信、
28、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领域、要素保障领域比重较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对产业链上下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无论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还是在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或者般竞争性领域,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经营效率核心标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二、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
29、革的重头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国企加快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指能促进依靠人才、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发生颠覆性突破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就是要从调整生产关系着手,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种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的跃升。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两个重点,开展功能使命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性改革。(一)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技创新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有企
30、业是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一方面,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国有企业必须要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要重点对具有行业共性的基础性、前沿性、紧迫性、颠覆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当前尤其要在芯片、高端软件、高端装备技术等领域实现尽快突破。要加快建设国有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平台,整合全社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另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采取切实措施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要完善国有企
31、业科技创新机制,吸引聚集和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要素的积极性。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国有资本应该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责任资本。(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通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着力开展新兴产业启航行动,着重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提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扎实开展产业焕新行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更新改造、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方面要走在行业前列,引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国企要强化重点领域
32、布局,通过市场化方式,强化国有经济在国防军工、粮食能源资源等领域的控制地位,增强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要强化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提升对运输通道的掌控力;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维护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要牵头产业链上卜.游企业的合作协同,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维护产业安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采用市场化方式整合重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国有资源配置,使国有资本
33、更好流向具有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增强核心功能的领域,激发国企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三)推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与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企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要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企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强化国有公司董事会建设,做到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形成权责法定、权贵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国企公司治理水平。进一
34、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构建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灵活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级员工干事创业的枳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准方向、增强企业活力和员工内生动力。(四)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要进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制化监管水平,实施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监督工作体系,切实加强监管,为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是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使新质生产力发展既
35、有活力又有秩序;二是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指引,优化考核办法,在国企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引导国有企业因业、因企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从而规范决策与运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是要完善权责清单管理,动态优化授权事项,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提升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的运行环境。【共十篇第四篇】宣讲稿: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尊敬的各
36、位领导,同志们: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快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培育发展壮大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动力机制,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宣讲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一、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设,从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范引
37、导、强化市场激励、加大配套支撑等着力推动,逐步形成全面推进的格局。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低碳发展奇迹。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卜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层面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
38、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实施,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足迹管理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基本构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稳步持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绿色低碳发展规范与引导。是绿色消费政策引导社会消费模式转型。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等政策陆续出台实施,绿色消费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二是
39、逐步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商品包装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快递包装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等绿色采购政策陆续出台实施,规范了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包装要求等。据统计,2022年全国强制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520.4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9.7%;优先采购环保产品847.6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7.遥,对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新风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绿色低碳管理手段F1.益丰富。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实施,绿色制造等领域的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加快推进。发布了包括微型计算机等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团体标准,纺织服
40、装、F1.用消费品等多个行业也正在推进碳标签政策研究制定工作。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激励政策。是绿色财税政策引导支持效果显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资从2012年8253.6亿元增加到2022年9013.5亿元,中央财政相继设立近20种专项资金,重点解决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及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排污费平稳过渡到环境保护税,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征收环境保护税1198亿元。激励企业减排效果显著,万元GDP污染物排放当量从2018年的1.16下降到2022年的0.73,降幅达37%o二是价格政策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日益显著。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
41、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关于“I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政策陆续出台,不断深化包括光伏电价、污水处理费等在内的绿色低碳发展价格改革。三是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健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实施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等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政策出台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探索推进,截至2023年底,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229个EOD项目,总投资9718亿元,融资需求6828亿元,
42、已获授信2012亿元。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启动,试点地方储备近2000个气候友好型项目,涉及资金近2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建立较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系,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已位居国际第一方阵。截至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30.08万亿元,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过7000亿元。四是碳排放权交易蓬勃开展。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末,累计成交4.42亿吨,成交额249.19亿元。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重启。持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配套机制。是法治化建设纵深推进。201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修改通过。2016年、2018年两次修正节约能源法,202
43、4年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绿色低碳立法持续推进。二是加快健全标准体系。国家能源局等印发关于加快能源领域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挥标准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布实施了100O多项国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布了206项节能国家标准,实现节能量达到1760亿度电。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研制了300多项国家标准,引领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是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制定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涵盖116项绿色低碳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
44、年),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二、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党的卜八大以来,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为加快结构性调整、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到2023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2012年下降9.3个百分点、上升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发展壮大,2022年新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
45、021年的15.1.%o二是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2012-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8.5%下降到55.3%,下降了13.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9.1%提升至17.9%,提高了8.8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12-202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三是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我国启动“公转铁”“公转水”,至2023年底,铁路和水路货
46、运量占比由25.2%上升到26.3%,公路货运量占比由74.8%下降为73.7%o公路货运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比例持续提升,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使用量同比增长66%o重点行业技术进步突显。一是煤电行业企业清洁化进程加快。截至2022年底,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5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94乐“十四五”前两年,煤电“三改联动”改造规模合计超过4.85亿千瓦,完成“十四五”目标约81%o二是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6月,270余家钢铁企业约7.6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62家钢铁企业3.14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钢铁企业大
47、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已基本低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三是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陆续推进。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前,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四是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已建成60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典型应用场景,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展现出强劲的新动能。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
48、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丸二是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锂电池产量为239.3亿只,同比增长2.88%,出口数量为37.73亿只,同比增长10.06%,出口金额达到509.19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增长79.12%,出货量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o三是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o风电机组制造产能占全球六成,全球前1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经过不
49、断努力,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对培育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为加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壮大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有待提高。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激发。二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突出。我国煤炭消费量能源生产总量与煤炭消费量都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原油进口依存度为73%。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