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752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 27.080CCS J75DBll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11/T 12542022替代 DB11/T 12542015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rec I aimed water heat pump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 -XX-XX 实施XXXX -XX-XX 发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目 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勘查与评估26系统设计47施工安装58工程验收79智能监控9附录A (资料性)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计算公式 11本文件按照GB/T 1

2、.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代替DB 11/T 12542015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与DB 11/T 12542015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范围内容(见1);b)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c)增加了多能耦合能源应用形式中再生水热泵设计负荷占比要求(见4. 2),增加了再生水热泵 系统监测监控要求(见4.3),删除了 “再生水热泵系统勘查与评估、系统设计与施工均应由 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和“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的实施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两条内容

3、(见4);d)删除了勘查与评估一般规定中“再生水热能资源利用条件勘查与评估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 完成”的内容。(见5.1);e)调整了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内容(见5. 3. 2);f)调整了系统设计一般规定(见6.1);g)调整了再生水热泵机组参照执行的规定(见6.3. 1);h)删除了循环水泵中“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的内容(见6. 5. 2);i)新增多能耦合热源部分设计(见6. 6);j)新增消防安全设计(见6.7);k)删除了系统施工一般规定中“再生水热泵系统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见7.1);1)新增在市政道路上敷设管道以及在建筑红线内埋设管道的施工要求

4、(见7. 3. 6);m)新增室外管线较多,遇到管线交叉情况下施工避让原则(见7.3.7);n)新增施工安全(见7.6);o)重新调整了系统监测与控制一般规定(见8.1);P)调整并新增了监测要求(见8.2);q)新增效果监测(见8.3);r)新增系统负荷及电耗监测要求(见8. 4. 5);s)新增环境监测(见8.5);t)新增系统控制(见8.7);u)新增运行管理(见10)。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地热调查研究所、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集团有限

5、公司等。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的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年首次发布为DB 11/T 12542015;一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的基本规定、勘查与评估、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工程验收智能 监控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再生水为低温热源,采用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冷的系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6、GB/T 906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一工程法GB/T 19409水(地)源热泵机组GB 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50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6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73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 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CJ/T 337城镇污水热泵热能利

7、用水质JGJ/T 132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Bl 1/307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l 1/68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l 1/T 1771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再生水 rec I aimed water废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功能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3.2再生水热能资源 rec I aimed water heat resources再生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城市排热、污水处理工艺的增热产热和太阳辐射等。3.3再生水换热系统 reclaimed water heat

8、 exchange system使用再生水与某种介质进行热能交换的系统。3.4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 direct reclaimed water heat exchange system再生水经过水处理后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换热器进行换热的热交换系统。3.5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 indirect reclaimed water heat exchange system再生水经过水处理后进入中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实现间接换热的换热系统。3.6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 indi rect reclaimed water heat exchanger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中,从再生水中取热或释热,并传递给其它介质

9、的设备。3.7低位热源 IoW level heat source与环境温度相近,不能直接利用的热源。3.8插入式温度传感器 insertion temperature sensor测温探头插入到管道内部,直接测量管道内循环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9贴片式温度传感器 surface mounted devices temperature sensor测温探头贴合于管道外壁,通过测量管壁温度计算循环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基本规定1.1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与供热规划、热网规划、节能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等相协调。1.2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安装与运维单位应有相应的技术能力。1.

10、3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符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精细智能的要求。1.4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选用高效节能的材料和设备。4. 5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再生水热能勘查。4.1 一般规定4.1.1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方案确定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4.1.2 再生水热能资源利用条件勘查完成后,应编写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并对资源利用情 况提出建议。4.2 场地调查5. 2.1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包括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和热泵机房和配套能源设施建筑空间调查。6. 2.2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a)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

11、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型式及埋深;b)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 信电缆的分布及规划综合管线分布;c)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d)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5.2.3热泵和配套能源设施建筑空间调查内容应包括:a)建筑空间与热源系统之间的管线长度和构筑物情况;b)建筑空间面积、层高、承重能力、隔音水平、防水性能。5.3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5. 3.1再生水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5. 3.2勘查内容应包括:a)再生水厂与再生水热泵系统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包括输水线路、取退水

12、点情况等;b)不少于1个典型年的再生水逐时流量及逐时水温;c)再生水水质条件,再生水热泵系统部分水质指标参考值见表1;表1再生水热泵系统部分水质指标序号水质参数单位参考值1氯离子mg/L100-2002硫酸盐mg/L100-1503溶解性总固体mg/L80015004总硬度以CaCO3计,mg/L500-8005总碱度以CaCO3计,mg/L3005006粪大肠菌群数个/L IOj7菌落总数CFU/ml 10008臭氧mg/LW 0.3注:本表典型参考值仅相对市政污水为主的再生水厂出水,对于以工业园区污水或以 工业污水占比30%以上的再生水厂以实测数值为准。d)再生水取水管线下游用户情况,包括

13、用水需求的水量、水温、水质等;e)再生水处理厂的维修规律;f)再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规划。5. 3.3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a)建设项目概况、来源、再生水资源论证范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等;b)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分析可供工程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及其稳定性、水温条件、 合理取用水量的核定等;c)应对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进行评价,计算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计算公式应符合附录A;d)取水影响论证及退水影响论证,论证再生水取水与退水的适宜路线与方案以及取水、退水对下 游用户的影响等内容;e)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f)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确保采用再生水热泵系

14、统的可行性。6系统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系统设计应以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为依据,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多种能源形式协 同互补,增设辅助冷(热)源、蓄冷(热)装置等调峰热源设施。6.1.2 再生水热泵机房位置宜设置在靠近冷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区域。6.1.3 再生水热泵尾水直接排入河道或者天然水体时,尾水排水水质要应满足对应河道水质要求,尾 水排口宜采用多出流口和穿孔管横向分流出流模式,排水温度应符合GB 3838和DB 11/307相关规定。6.2 再生水热泵换热系统6. 2.1再生水换热系统可分为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6. 2.2再生水换热系统形式应根据勘查

15、与评估结果确定。6. 2. 3再生水换热系统冬季取热量及夏季释热量可按附录A进行计算。6. 2.4再生水换热系统设备与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再生水水质及其腐蚀性,选用相应的防腐材料与涂层,减缓设备与材料的腐蚀。技术经济 比较合理时,可采用非金属或合金材料的再生水换热器;b)再生水换热系统换热器结构应尽可能简单,并应留有清洗开口或拆卸端头,便于清洗、更换管 件等日常维护。6. 2.5再生水在进入换热器前,宜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设置自动过滤除污装置或再生水专用过滤器,并 能实现全自动连续过滤功能6. 2.6根据监测的再生水温度,确定系统中各节点的设计温度,冬季为最低温度,夏季为最高温度。6. 2

16、.7再生水热泵系统取水口应位于退水口的上游,取水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污物过滤装置。6. 2.8与再生水接触的设备、部件及管道均应具有防腐、防生物附着的能力或措施。6. 2. 9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再生水水质应符合CJ/T 337的规定。6.3 热泵机组6. 3.1再生水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GB/T 19409和DBl 1/687的相关规定,且应满足再生水热泵系统运 行参数要求。7. 3.2应根据空调负荷特点及可用再生水水量,经过全年能效、可靠性、经济性比较后,合理选择再 生水热泵机组的类型、规格与台数。8. 3. 3再生水热泵机组的设计工作压力应与系统工作压力相适应。9. 3.4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

17、,宜优先采用热回收型热泵机组。DB11T 1254XXXX10. 3.5当给水硬度较小时,生活热水宜采用热泵机组直接加热,直接加热生活热水的热泵机组出口的 最高水温和配水点的最低水温应符合GB 50015相关规定。11. 3.6直接式再生水热泵机组宜采用满液式热泵机组,再生水侧宜采用相应在线清洗措施。6.4 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6. 4.1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宜采用小温差、不易堵塞、易清洗的换热器。6. 4. 2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水质特点,确定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的材质及换热壁面厚度,并应满足GB 50050的要 求;b)应考虑并预留换热器进行人工检修的空间;c)应充

18、分考虑再生水在换热器内污物附着、结垢等影响实际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合理选择换热 器传热系数。6. 5循环水泵6.5.1循环水泵应根据系统形式、循环工质性质、管材特性、计算确定系统水力特性进行选择。6. 5.2再生水侧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水泵,并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6. 5.3空调侧水泵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条件许可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或采用变频水 泵,变频水泵控制系统应适应冬夏两季设计工况系统水力特性要求及热泵机组变水量特性要求。6.5,4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之间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应符合DBl 1/687的规定。6. 5. 5空调侧水泵的输送能效比应符合DBl

19、1/687的规定。6. 5.6水泵台数与规格宜与热泵机组及系统水力特性相对应。6. 5.7空调侧循环水系统较大,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按建筑各区域使用功能(运行时段)的不同、 距离远近或末端机组水侧阻力的不同等因素,分设若干个环路;各环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宜采用二级泵 系统。6.6 多能耦合热源部分设计6. 6.1合理匹配再生水热能资源与负荷需求,宜采用多种能源协同耦合的复合能源应用形式。7. 6.2再生水热泵系统耦合其他能源系统时,应充分挖掘浅层地热能供热潜力,优先以地源热泵系 统供热为主。8. 6.3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经济性、系统能效、碳排放和供能稳定性等因素,选择低 碳高效的

20、辅助冷热源和设置蓄能系统。6.7 消防安全设计6. 7.1设备机房内水路系统管道保温、电气系统导线护套等应采用耐火阻燃材料6. 7.2设备机房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且应设置灭火器等消防设施。6. 7.3设备机房内宜设消火栓、起火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装置,符合GB 50261和GB 50974的规定。6. 7.4设备机房内应设置防火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且划定和设置其他设施时不得占用和堵塞。6. 7.5在出入口、电梯口、防火门等醒目位置应设置提示安全逃生路线、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器材使 用方法的明显标志和警示标语。6.8其他设计要求6. 8.1管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再生水管网可选用适

21、宜的材质,包括内外防腐的普通碳钢管、再生水用球磨铸铁管及承压塑料管材等;b)再生水管路系统应顺畅,尽量减少弯头及阀门等管路附件;c)水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 50013及GB 50014的要求。7. 8.2电气和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符合GB 50054的要求;b)宜具有安全联锁功能、故障报警功能和紧急故障处理功能;c)宜具有本地手动控制和远程自动控制功能;d)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含集中数据采集,集中控制,集中工况显示,集中数据存储等。7施工安装7.1 一般规定7.1.1 再生水热泵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再生水热能资源评价报告、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等,并完成施工 组织设计。7.1.2 再生

22、水热泵系统施工应符合GB 50738的规定,输热管线施工应符合GB 50202、GB 50203的规 定,且应符合建设工程、电气安装、有限空间作业等相关施工安全的规定。7.1.3 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管材、保温防腐材料的规格和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7.1.4 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资料的编制、审核、存档等管理。7.2 再生水热泵机组安装要求8. 2.1再生水热泵机组安装应符合GB 50242、GB 50243及GB 50274的规定。7. 2.2再生水热泵机组进出口与连接管道应为柔性软连接。热泵机组安装水平应在底座或与底座平行 的加工面上纵、横进行检测,其偏差均不应大于1%。7. 2

23、.3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的混凝土基础需建在承重结构底板上,并进行质量交接验收,合格 后方可安装。在机组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复查。混凝土基础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表面平整, 不得有凹陷、蜂窝、麻面、空鼓等缺陷。基础的大小、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7. 2.4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的位置、标高和管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7.3管道、管件和阀门7. 3.1系统管道、管件和阀门的材质及工作压力等应符合设计要求。7. 3.2法兰、螺纹等处的密封材料应与管内的介质性能相适应。7. 3. 3再生水热泵机组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管道连接,其坡度与坡向,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要求。7. 3.4安全阀门

24、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7. 3.5输送乙二醇溶液的管道系统,不应使用内镀锌管道及含锌材料的配件。7. 3.6在市政道路上敷设管道,宜采用人工顶管或非开挖定向钻技术施工;在建筑红线内埋设管道, 可采用沟槽开挖技术施工,施工后做好回填工作。7. 3.7如室外管线较多,施工时遇到管线交叉,应遵循以下避让原则:压力管道避让重力自流管道; 新建管道避让已建管道;小管径管道避让大管径管道;临时性管道避让永久性管道。7.4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7. 4.1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 OMPa时,应为工作压力的L 5倍,且不应小于0. 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L O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加0

25、. 5MPa,水压试验时间应符合GB 50243的规定。7.5 水泵及附属设备1. 5.1水泵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安装的平面位置和标高 允许偏差为 IOmm,安装的地脚螺栓应垂直、拧紧,且与设备底座接触紧密,并有防震垫。7. 5. 2整体安装的水泵,纵向水平偏差宜小于0. 1%。,横向水平偏差宜小于0. 2%o,解体安装的泵,纵、 横向安装水平偏差均不宜大于0. 05o8. 5.3水泵与电机采用联轴器连接时,联轴器两轴芯的允许偏差,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5mm,小型整 体安装的管道水泵不应有明显的偏斜。9. 5.4再生水泵的进出口均应设置阀门和软连接,进水

26、口需设置过滤器,出水口应设置止回阀。10. 5.5再生水泵选用的压力表、温度表的量程应在工作范围内,不宜选用过大量程的仪表。7.6 施工安全7. 6.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a) 一切附属设施的搭设、机械安装、运输道路、电力网和其它临时工程的位置,均应在施工前进 行合理安排;b)施工现场周围应设栅栏,有悬崖、陡坡等危险的地区应设栅栏和警戒标志,夜间要设红灯示警, 施工现场地面应平整,沟、坑应填平或设置盖板;c)应按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任何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应佩戴安全帽;d)起重设备应有限位保险装置,不得“带病”运转,不得超负荷作业,不得在运转中维修保养; e)不得赤脚、穿高

27、跟鞋或拖鞋进入施工现场,高空作业不准穿硬底鞋与带钉易滑的鞋靴; f)夜间施工应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7. 6. 2电气安装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现场内架设高压线路时,应与建筑物、工作地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b)电缆的路径应选择不易遭受损坏的路线,电缆型号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和用电设备特点 等因素选择;c)电气设备应全部接零、接地,电动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应安装漏电保护装置,临时线路应采用 绝缘良好的导线,其截面应能满足用电负荷和机械强度的需要:d)电热装置在运行中突然停机时,应立即将开关调至停机位置并切断电源,方可查找原因。8. 6.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a)进入有限空间

28、作业前,应根据实际情况测定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规定方 可进入,并加强通风换气确保空气质量;b)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应使用符合防爆要求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 灯具、作业工具等;c)应设作业监护人,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的状况,与作业人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保持有 效的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进行监护;d)有限空间的出入口内外应保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8工程验收8.1 一般要求8.1.1 再生水热泵工程系统交付使用前,应进行整体运转、检验、调试与验收。8.1.2 再生水热泵工程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还应符合GB 50

29、243和GB 50274的相关规定。8.2检验8. 2.1再生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 a)管材、管件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b)再生水换热器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c)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d)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的蒸发器制冷剂流量及压力应符合机组要求。8.3调试8. 3.1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性能应稳定可靠,其精度等级、量程及最小分度值应满足 测定的要求,并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规及检定规程规定。8. 3.2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设备厂家指导,监理单位监督,设计单位

30、与建设单位参与。8. 3.3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调试结束后,应提供 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9. 3.4非设计工程的联合试运行及调试,应在再生水换热器、热泵机组或制冷设备、水泵等单机试运 转合格后进行,联合试运转不应少于8h0具体要求如下:a)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并应满足设备说明书要求。系统平稳运行后, 机组的水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b)水泵运行时不应有异常振动和声响,壳体密封处不渗漏,紧固连接部位不松动,轴封的温升应 正常;c)有环境噪声要求的场所,机组应按GB/T 9068的规定进行测定。8.4验收8. 4.1

31、再生水热泵工程验收的程序和组织应遵守GB 50300的要求,按照GB 50300附录表格的形式进 行记录。9. 4.2检验调试合格后进行再生水热泵系统验收。9智能监控9.1 一般规定9.1.1 监测监控系统应设置监测数据平台,具备远程传输、参数设置、数据监测、状态管理、分析存 储、风险预警等功能,应采用统一、通用的通讯协议,宜与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 融合,监测数据存储能力应不低于5年。9.1.2 监测方式应为长期、连续监测,监测时间间隔不大于1天。9.1.3 云端管理系统应能展示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流程,实现地源热泵系统的远程在线管理,可查看机 组运行工况、温度、供热量、耗电量等

32、参数。9.1.4 控制系统宜采用人工智能节能技术,热泵系统各设备集中控制管理和全自动智能运行,优化运 行状态,合理控制回水温度和设备启停,实现热泵系统智能高效节能运行。9.1.5 监测监控系统应预留第三方数据接口,宜具备多通讯协议的兼容能力。9.1.6 各类传感器、计量仪表应定期检定和校准。9.2系统监测内容9. 2.1监测内容应包括系统运行数据监测、环境监测、热用户温度监测及再生水水源监测。9. 2.2监测数据应能满足分析供暖季和供冷季再生水水温、水量变化规律,设计相关评价指标,包括DB11T 1254XXXX 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系统能效比、单位面积耗电量、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CO

33、2减排量等,与 相关标准对标,进行节能合格评价和性能评级。9. 2.3再生水热泵工程监测系统应包含下列内容:a)效果监测:用户侧典型房间的温度;b)参数监测:用户侧总进、出水温度、流量,热泵机组蒸发器、冷凝器的进、出水温度、流量, 热泵机组、泵组实时电压、电流和功率,循环系统压力及压差;c)环境监测: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d)再生水水源监测:水质、总进出水温度、流量、压力。9. 3效果监测9. 3.1空调房间抽样应符合下列规定:a)检测数量按照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相同系统 形式的抽检数量不宜低于系统数量的5%;b)三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样本

34、,三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样 本;c)检测样本应具有代表性,不同功能、朝向、气流组织方式的房间均应抽到。10. 3.2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温度测点布置应按照JGJ/T 177执行;b)温度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应在距地面700 mm1800 m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c)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9.4系统监测9. 4.1循环介质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循环介质温度监测宜采用插入式温度传感器,根据管径大小选择传感器探头长度,应使插深到 达管路中心,测温元件外露部分应保温;b)若传感器为后期安装,管道又不可开孔,也可采用贴片式温度传感器

35、。安装时应先将测温点管 道表面打磨光滑,涂抹导热介质,再将贴片式温度传感器贴在管道表面,并用胶布或扎带等缠 绕牢固,外部应做保温;c)选择测温点位置时应尽量靠近目标监测点,同时选择管道满液的位置。9. 4. 2循环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循环流量监测宜采用通过式流量计;b)当流量计为后期安装且不能破坏原管道时,可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安装时应将探头安装点管道 外壁打磨干净,涂抹传导介质,再将监测探头贴在管道安装点上,用胶布或扎带等缠绕固定;c)选择流量测量点时,应选择管道满液的位置,宜为介质向上流动的竖直管道。9. 4.3压力测点宜包括热泵机组蒸发器、冷凝器的进、出水口压力,热交换器一、二次侧

36、进、出水口 压力,分、集水器压力(或压差),水泵进出口压力,水过滤器前后压差。9. 4.4电力监测中,项目建设期应安装环形电流互感器。当电流互感器为后期安装且不可破坏原线路 时,可采用钳形电流互感器。9. 4.5系统负荷及电耗监测要求:a)水温监测点宜设在分集水器处,电耗监测点应设置在动力配电柜(箱)处;b)热泵机组电耗与循环水泵电耗应分别监测,分开记录。DB11T 1254XXXX9. 5.1室外环境温度监测,宜将传感器探头置于室外空气中,仅与大气接触,注意防晒、防雨、防风, 同时应距离地面或墙壁不小于5m,避免热辐射影响测量准确性。9.5.2室外环境温度监测设备精度应能满足系统评价数据需求

37、,设备防护性能应能满足室外环境条件 需求。9.6再生水水源监测9. 6.1监测系统中再生水水质、水温、水量及压力监测要求:a)监测内容包括全年再生水水质、水温、水量变化,其中供暖季和供冷季水温、水量监测频率不 低于每小时1次;b)监测点宜设在热泵机房再生水进水口侧,监测方法宜采用在线监测。9. 6.2热泵系统安全监测要求:a)监测过滤设备和换热器进出口水压力,当进出口水压差超限时应报警;b)设置排水温度限值,当水体温度超出允许值时应及时报警。9.7 智能化控制9. 7.1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应根据用户侧需求对对多台热泵主机的启停及运行状态进行精细、合理的 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根据用户侧供回

38、水压差对循环水泵进行变频控制,使管网保持定压差运行。10. 7.2云端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器采集的数据及运行的状态,计算出系统负荷,合理分配能源,计算运 行消耗量,为用户提供能耗分析数据。11. 7.3云端管理系统与本地控制器相互独立,在通讯中断时,也不影响本地控制器的运行,确保系统 安全。12. 7.4系统应用建筑面积IOOOOnl2以上的再生水热泵工程,控制系统应包含下列内容:a)效果控制:用户侧典型房间的温度;b)参数控制:根据用户侧需求控制用户侧总进出水温度、流量,根据用户侧需求兼顾运行能效对 热泵机组及各辅助热源进出水温度、流量、出力进行控制;13. 7.5效果控制宜根据舒适性要求对房间

39、的湿度、风量进行控制。14. 7.6参数控制宜对用户侧不同分区的进出水温度、流量、压力进行控制。9.8 运行管理9. 8.1再生水热泵系统的运行管理应符合DB/T 1771的规定。9.8.2再生水热泵系统运行期间应加强智能化监测监控系统应用,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智能高效节能自 动化运行,提升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果、能效和安全性。附录A(资料性)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计算公式A.1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计算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可采用公式(A.1)估算:Q = PCNZ (A.1)式中:Q 一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单位为千瓦(kW); 0再生水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CP一再生水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

40、千克摄氏度kJ(kgC);一可利用再生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s); 可利用再生水温升(降),单位为摄氏度OC)。A.2再生水换热系统取热量计算按冬季设计热负荷确定的再生水换热系统取热量可按公式(A.2)计算:Q(FQh -NFQhaT /COP) (A.2)式中: QL再生水换热系统吸热量,单位为千瓦(kW); Ol热泵机组制热量,单位为千瓦(kW); 川一热泵机组功率,单位为千瓦(kW); 在一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A.3再生水换热系统释热量计算按夏季设计冷负荷确定的再生水换热系统释热量可按公式(A.3)计算。 Q- 0/+ Np Q1 +1EER) (A.3)式中: 。一再生水换热系统

41、释热量,单位为千瓦(kW); Ol热泵机组制冷量,单位为千瓦(kW);川一热泵机组功率,单位为千瓦(kW); 以弄一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ICS 27. 080CCS J75DBll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 11/ T 12532022替代 DB 11/ T 12532015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coup Ied heat pump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 -XX-XX 实施XXXX -XX-XX 发布北京市市场监测管理局 发布12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

42、和定义14基本规定35勘查与评估36 系统设计47系统施工78系统监测W9调试与验收1210运行管理13附录A (规范性)岩土热响应试验 14附录B (资料性)地埋管外径及壁厚 15附录C (资料性)岩土体热物性参数 17,1 Z.1刖S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代替DBU/T 12532015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与DB11/T 12532015相比,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c)更改了范围内容,增加了地源热泵系统智能监控的规定;d)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 GB 55015、NB/T 10274等标准;e)删除

43、了 “传热介质”“换热孔”等简单明确的术语和定义;f)基本规定中增加了多能耦合形式和设计要求,删除了资质要求和不必要的表述;g)勘查与评估删除了有关勘查资质的管理规定,增加了场地状况调查内容;h)系统设计删除了有关设计资质的管理规定,增加了辅助热源调峰、蓄能、监测和智能化节能控 制系统、消防安全设计等内容;i)系统施工删除了有关施工资质、监理资质的管理规定,增加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施工等内容;j)增加了系统监测与控制内容;k)调试与验收删除了关于监理单位的管理规定,更改了调试试验内容;1)增加了运行管理内容。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

44、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地热调查研 究所、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的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年首次发布为DBl 1/T 12532015;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10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基本规定、勘查与评估、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工程验收、 智能监控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岩土体为低温热源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11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

45、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6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6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41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 50974消防给水

46、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DZ/T 0225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NB/T 10274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CJJ 101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JGJ/T 132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Bl 1/68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l 1/89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l 1/T 1639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监测DBl 1/T 1771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技术规范DBl 1/T 1956地热动态监测规范1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2. 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为低温热源,以地埋管为换热方式,以水为传热介质,由水源热泵机组、地温能交换系统、 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冷供热空调系统。12.2岩土热响应试验 rock-so i I therma I response test通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勘查测试孔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换热试验,获得项目场区岩土体 的初始平均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