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764798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目录一、规划概述6(一)规划背景6(二)规划目的6(三)规划期限7(四)规划依据71 .国家及部委层面72 .省及市层面83 .区层面1()二、发展形势与现状1()(一)基本概况10(二)发展形势101 .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新契机102 .区域发展定位赋予新使命113 .惠及全民理念引领新模式114 .技术融合创新提供新动能12(三)发展基础121 .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122 .数据资源共享稳步推进133 .人工智能生态持续做强134 .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145 .城市治理能力逐步完善156 .民生服务体系初步构建167 .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178 .营商环境全

2、球排名前列18(四)存在问题181 .基础设施抉统筹,长效发展待支撑182 .数据资源然应用,数据治理待推进193 .民生服务抉整合,服务能力待提升194 .社会治理块效能,智能手段待加强2()5 .建设模式缺探索,保障体系待完善20(五)发展需求211 .围绕AI+城市”打造“智慧城市新标杆”212 .围绕“产业升级”培育“数字产业新生态”213 .围绕“数字惠民”构建“人文幸福新典范”214 .围绕“智慧治理”建设“绿色融合新环境”22三、总体要求22(一)指导思想23(二)总体思路231 .聚焦“产业升级”232 .聚焦数据治理”243 .聚焦“场景应用”24(三)基本原则251 .统筹

3、集约,急用先行252 .数据驱动,精准高效253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254 .政府引领,多元共建265 .凸显特色,注重实效26(四)发展目标261 .总体目标262 .具体目标27(五)总体架构311 .总体架构312 .数据架构34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36(一)夯实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底座361.建设高速稳定的城市网络362 .升级改造政务云平台373 .部署泛在的物联感知体系374 .围绕城市大脑打造智慧中心385 .加强立体可控的网信安全43(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431.发展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432 .强化5G产业基础与应用创新463 .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474 .强化

4、物联网和车联网产业培育505 .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5()(三)推动大湾区数据合作试脸区建设531 .推动国除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32 .创新跨境数据流通机制53(四)优化完善惠民服务体系541 .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能力542 .构建优质均衡的智慧教育体系553 .建立普惠完善的智慧医疗体系574 .构筑温暖幸福的智慧社区体系585 .营造特色共享的智慧文体服务586 .打造全域特色的智慧旅游服务59(五)升级改造智慧治理体系601 .深化安防监控体系建设602 .优化升级智慧交通管理613 .强化智慧城管体系建设634 .提升综合执法智慈水平645 .提升“党建+网格化”治理内

5、涵656 .深化智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667 .优化生态环保治理体系68(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691 .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692 .推进智慧港口物流发展703 .构建金融商务产业生态7()4 .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715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716 .打造特色智慧农业72(七)培育创新数字营商环境73.深化企业服务效能732 .完善创新发展体系743 .提升人才服务环境75五、建设运营机制75六、建设实施路径76七、保障措施78(一)组织机制保障78(二)资金投入保障79(三)人才建设保障79(四)技术支撑保障80(五)宣传推广保障80一、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两

6、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推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的重要时期。开展区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工作,是抓住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打造创新创业营商环境、推动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批示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助力“三区一中心”建设、实现战略定位的有力推动,对

7、于区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抢占新一轮城市发展和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二)规划目的本次规划从市区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进行“十四五”信息化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立足现有基础,研判挑战问题,找准趋势方向,对接多元需求,科学制定区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架构体系,确定重点任务和工程,梳理模式路径,为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指引。(三)规划期限本规划起始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四)规划依据1.国家及部委层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3)中共中央关于

8、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5)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6)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7)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8)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9)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10)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I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2)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省及市层

9、面(1)“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2)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3)省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4)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工作方案(5)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6)省202()年政务服务优化工作要点(7)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8)省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9)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10)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推进方案(11)市关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12)市加快5G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

10、2021年)(13)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14)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15)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V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若干措施的通知(16)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3.区层面(1)市区、开发区(自贸区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市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2019-2023年)(3)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发展规划(2019-2025年)(4)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5)关于落实“三区一中心”战略部署优化提升新区(自贸片区)“1+1+10”产业政策体系文件的通知

11、(6)新区(自贸区片区)关于支持国际金融岛发展的若干措施(7)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片区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8)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9)市区加快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10)新区(自贸片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三)新区(自贸片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二、发展形势与现状(一)基本概况市区位于珠江入海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方圆1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国际机场,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区全区面积8

12、03平方公里,下辖六镇三街,常住人口84.90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00万。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4月,区成为市行政区;2012年9月,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2014年中国O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新区片区为其中面积最大的片区。(二)发展形势1 .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新契机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数字中国,重点是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从而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智慧社会,是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念创新,体现了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2020年以来,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

13、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社会转型、塑造发展优势的先导力量,新基建影响和重塑社会发展、城市治理、人民生活、经济运行等各个领域。2 .区域发展定位赋予新使命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实施,被国家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将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创新发展示范区、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和优质生活圈。在国家、省、市战略大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形成“三区一中心”(包括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格局,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与区域发展定位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这对“智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3

14、 .惠及全民理念引领新模式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智慧城市要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民众、便利企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智慧城市工作的标尺,切实增强城市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政府行政履职效率,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4 .技术融合创新提供新动能智慧城市建设从网络化、

15、数字化向智慧化迈进的过程中,以数据为核心,5G、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创新应用,全面影响和重塑社会发展、城市治理、人民生活、经济运行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塑造优势的先导力量。(三)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预计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区“十四五”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截至到202()年底,区实现全光纤网络通达,区内128个行政村全部建成

16、光纤接入节点,城市用户和农村用户光纤接入能力均达到100MbPs;全区实现4G网络深度覆盖,其中主城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2981个,全区128个行政村公共服务区域实现无线WIF1.网络部署,基本覆盖全区六镇三街。社会治安领域,区已完成主干遒、党政机关、重点场所、治安复杂地段、治安重点整治地区和9个镇街164个社区(村)的治安视频监控部署,共计建设各类视频摄像头4350个。城市大脑打通了区内20多个重要业务系统,实现政务、互联网数据的汇聚和融合,汇聚区内超过12.8亿条政务数据,接入的物联网设备超过8万个,实现城市运行实时监控、企业运行综合分析、风险隐患监测及应急指挥调度、物联

17、网设各统一管理、区互联网舆情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建成政务云平台,平台共拥有21台物理服务器、800多台虚拟服务器,CPU、内存和一般存储资源分别达到1362GHZ、9TB和265TB,承载着全区42个职能部门约106个业务系统。2 .数据资源共享稳步推进建成智慧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截至到2020年底,平台打通了区35个部门和市局的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信息资源主题累计797个,汇集数据超过13亿条,有效减少数据资源的多头采集和重复建设,实现政务数据的汇集互联和共享应用,为区市场监管与企业信用平台、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等数十个区内重要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服务,累计提供数据共享主题

18、37()余个,交换数据总量近6.8亿条,日均数据交换量达到25.2万余条。持续推进数据资源和服务共享开放。在部门数据共享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30多个部门共463类数据,建立区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并持续更新。在数据开放方面,接入市数据开放平台,提供了应急、教育、卫生、信用服务等12类主题的数据开放。3 .人工智能生杰持续做强人工智能产业加速集聚。区共培育、集聚了云从科技、科大讯飞、小马智行、蓝胖子机器人、暗物智能等3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领域。行业领军效应初步显现。云从科技先后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

19、理、智慧出行及智慧商业等四大业务领域,助推各个行业从数字化到智慧化转型升级,每天为全球3亿人次用户带来智慧、便捷和人性化的A1.生活体验,也是国家新基建发展的中坚代表;小马智行在区政府支持下实现乘用车队全天候路测,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估值最高、技术最成熟的无人驾驶企业;方纬智慧大脑已为国内外超过100个城市提供智能交通专业技术服务;暗物智能自主研发了全球第一款具备认知推理能力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MOS,实现深度人机交流与协作,并通过与各行业场景进行强融合,推动行业商业模式的革新;华见智能的“智大中医”机器人已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吉特智能已与中国邮政、顺丰、小米、东莞

20、海关、中外运等客户合作,建成了十余个商用“货到人”智能仓库。研发创新载体优势显著。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云从人工智能视觉图像创新中心、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中科院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综合性人工智能产业载体平台落户。4 .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全国首创“微警认证”政务应用,可通过“微警认证”服务平台办理871项政务服务事项;搭建了涉外平台和设立“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窗口”,为境外企业人员、国际人才提供逾93项服务事项的指引及业务咨询、受理“一站式”服务;深入推进“一口受理6+X证照联办”“零跑动”“全区通办”“即刻办”等政务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企

21、业群众办事到场次数和等候时间,全面提升线下办事体验。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通过建立政企协调机制,实时指导企业办理相关审批业务,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开展“减证便民”证明事项清理行动,在全区范围内取消了6项证明材料,显著提升政府办事效能,群众办事成本进一步降低;探索建设工程领域“交地即开工”4.0版,项目取得用地后可立即办理施工许可证,全面实现“拿地发证、交地开工”。企业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开展政企沙龙活动,助力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企业难题,促进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开展重点企业(项目)代办服务,着力为重点企业(项目)提供无偿服务模式;实施助力企业孵化成长”行动计划,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五

22、星级”管家式的帮办服务。5 .城市治理能力逐步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区在市率先启动镇街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小网格、大服务、精管理、一支队伍管到底”的总体方案,1100余个网格覆盖全区,176项入格事项有序推进,网格办有效打通垂直治理通道。执法效能不断提升。通过全面梳理包括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知识产权、水务、国土资源、劳动监察等21个执法领域4507项执法事项,整合多方执法力量,推进执法力量下沉,探索推进“大综合执法”模式,初步成型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基本实现“一个口子面对市场”,进一步优化了区营商环境。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从传统的“经验巡查”转向无人机高效率技术的“科学巡查”,

23、实现综合执法方式向“智慧化”转型发展;建成三防可视化综合指挥系统,实现对防汛、防旱、防风全方位的管理,显著提高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6 .民生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教育信息化蕊设逐步健全。区积极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智慧教育门户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全区100%学校完成“校校通”工程建设,已建成200多个智慧课堂实验班,实现全区5所高中智慧课堂全覆盖,同步配置了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系统、数据仓库管理系统,有效推动智慧教育“一生一案”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全区所有医院使用统一的“医疗信息化平台”,可有效汇聚、管理、共享数据,提升卫生管理和服务能效。通过整合区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疾控等

24、信息,形成覆盖全区区属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的互联互通机制。智慧人社便民服务积极推进。全国首创“互联网+智慧仲裁”服务应用,便于民众参与仲裁程序,提升庭审效果、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文体旅建设逐步完善。建设图书馆新馆、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体育馆等项目,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完成区“智慧旅游”平台一期建设,实现全区旅游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智能化分析。7 .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国际航运枢纽功能持续提升。2020年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3.4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22万标准箱,单一港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核心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大湾区国际分拨中心、集拼出口、国际中转等一批新业

25、态新模式正在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汽车产业集群产值首次突破千亿,落户广汽丰田、广汽蔚来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建成珠三角核电装备基地,已聚集了东方重机、海瑞克等13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金融开放创新深入推进。形成以航运金融、科技金融、融资租赁等为特色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金融岛,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永久落户;落户包括省三大政策性基金在内的1500家股权投资企业。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2017年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医谷产业园区、横沥工业园、中化生命科学城等生物医药产业载体加速集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26、)医院、省中医院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院区、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科大学附属肿痛医院(院区)等医疗服务载体正加快建设,打造成全国医疗产业标杆。8 .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前列自国家级自贸区挂牌以来,区累计形成68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1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202项在全市推广实施。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三年总体排名全国前三,“投资便利化”全国第一,“贸易便利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全国第二。区全力建设大湾区营商环境新高地,坚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营商环境全球模拟排名从2017年的第51名提升至2019年的第24名,其中登记财产、跨境贸易、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指标排

27、名全国前列。(四)存在问题1 .基础设施缺统筹,长效发展待支撑区现有政务网络带宽存在不足,制约相关单位业务的正常开展。5G网络建设仍处于宏站为主、存量基站利旧层面,重点产业园区、商圈的5G微站、室分深度覆盖需进一步强化,基于5G应用的产业创新缺乏根本性支撑。政务云建设时间较早,现有计算、存储等能力难以满足智慧后续建设需求,部分政府部门存在以自建机房为主的情况,系统上云需进一步推动,以提升全区信息系统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网络运维质量均需进一步提升。多中心建设各司其职,保障各部门高效运转,但缺乏业务协同、数据融合,造成纵向“数据烟囱”、横向“信息孤岛”的现象。智能灯杆、智能消防栓、

28、智能井盖等城市部件物联感知设施建设力度有待加强。2 .数据资源缺应用,数据治理待推进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和利用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各单位现阶段在对履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的梳理尚不深入,暂未形成完整、全量的数据资源目录,同时受到条线分割等因素的束缚,导致数据开发共享程度不足、数据更新维护不完善,很难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实时性。数据分析与挖掘工作尚未系统开展,数据分析依靠人力较多,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依然停留在单一领域的智慧化阶段,数据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数据共享开放和基于数据的社会化应用程度不高,对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和产业经济的决策支撑作用有待提高。3 .民生服务缺整合,服务能

29、力待提升虽然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均有创新服务,但从整体角度来看,服务内容主要以条块分割、分布式、独立式的服务为主,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服务内容的深度整合。政务自助服务尚处于社保、地税、国税等事项的查询阶段,暂未实现“一窗办”“在线办”和“不见面审批”的目标。教育资源尚未形成适合区内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缺乏基于教育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智能化应用。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区统一,但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待加强。社会化的惠民信息化成果不多,日常民生服务供给缺乏智慧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支撑,智慧民生服务应用成效有待提升。4 .社会治理缺效能,智能手段待加强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程度有待

30、提高。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网格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工具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同业务条线、不同层级的事件处理较难联动。城市部件物联感知设备布设覆盖密度不高,对社会治理应用支撑能力不足,现有视频监控、生产安全隐患监管更多的是事后反应,事前预警、分析和研判能力不够,以城市大数据驱动的综合治理新体制、新平台、新应用尚未形成。政府部门缺少对自身业务需求的准确把握,信息化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上级部门要求,应用系统基本基于省市级平台应用开发,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的智能化应用开展较少。5 .建设模式缺探索,保障体系待完善区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现阶段主要依靠

31、财政资金按照基本程序的一次性投资,对于市场化运营、公司化创新考虑欠缺,市场活力不明显,同时全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资金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或将成为制约部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信息化建设统筹能力亟需完善,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单位职能正处于整合、优化的过程中,信息化项目的指导、监督、考核、评价等机制未完全理顺。多部门信息化人才欠缺,难以支持和有序推进信息化正常开展。台,将“城市大脑”的通用能力进行抽象、封装和开放共享,实现数据融合、业务整合,形成向下统接信息基础设施、向上驱动行业应用的城市智慧中心。在应用层面,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实现全区应急指挥“一盘棋”;基于三维实景地图,构建小虎岛化工园

32、区安全监管“一张图”;深化经济运行分析应用,强化企业风险预测能力与宏观经济决策分析能力;面向领导、业务人员、市民的办公、生活需求,新建移动服务应用,产现办公、生活便捷化。重点工程3:“城市大脑”升级工程工程目标:实现对区城市运行的全域感知、多维展示、数据汇聚、功能支撑、决策辅助和指挥调度,将城市大脑打造成城市治理的智慧中心。人工智能统一服务平台:汇聚区人工智能产业及企业技术优势,打造包括身份认证服务管理、人机交互、数据服务、可视化运行监测系统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统一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层和推理层,实现模型的标注、训练、验证一体化,快速输出算法模型,将“平台”能力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给上

33、层应用,支撑政务、安防、交通、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以实现A1.能力共享、数据贯通、业务融合,为“AI+城市”深度融合做好支撑。物联网管理平台:按照“分散采集、统一接入、共享相关的空间数据,形成全区各类信息空间分布“一张图”、业务应用“一张图”,强化各部门各业务数据互联互通、精细管理、共享应用,满足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对时空信息的智能化需求,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及时、有效和多层次的综合智能信息服务。应急指挥中心应用:以国家应急指挥系统为基础,综合运用公安、城管、卫健、消防、海事、气象等部门数据,增强突发事件的智能化预测能力,实现应急、常态一体化管理。开展应急指挥调度一张图

34、建设,集约应急资源、应急协同单位、危化企业、自然灾害、应急沙盘推演、应急舆情感知等数据信息,构建可视化的应急综合分析与辅助研判应用体系。开展集应急值班值守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风险管控点、应急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调度应用建设,提升应急处置确认到人、联系到人、通知到人的应急调度与管控能力,形成交互式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切实提升全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协同管理水平。安全生产监管应用:以区现有安监系统为基础,以小虎岛化工园区为重点监管对象,进一步完善企业基础信息,实现全区企业安全隐患、应急预演、安全管理人员、企业风险点和危险源等“一盘帐”管理,依托大数据分析,对全区企业(特别危化品企业

35、)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整合5.加强立体可控的网信安全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覆盖政务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政务网安全等领域,实现物理层风险、感知终端风险、网络传输风险、数据风险、应用风险以及管理运维风险的统一管控,全面保障智慧城市网信安全。构建主动防御和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实时监控保密性要求高、安全隐患大等重点网域和信息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信息安全威胁,加强网络安全运维与协同防御指挥。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制度、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保障。(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发挥新区(自贸片区)促进新一

36、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文件的产业集聚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5G、第三代半导体、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强化内育外弓I,构建现代信息产业新体系。1.发展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1)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水平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智慧交通产业园、金财云商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等园区载体,推动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市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香江独角兽牧场孵化器、科大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达100%。2.构建优质均衡的智慧教育体系以“立足,服务湾区,面向世界”的优质均衡创新国际化教育与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为目标,高标准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智慧校

37、园实验学校,促进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精准把握社会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学习需求,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区学校教育智慧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夯实精致化管理,创建智慧特色。围绕“5G+AI”智慧校园超脑、“AI+”精准教育平台等智慧教育类应用服务,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以A1.助力“双减”,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以师生减负增效为核心的精准教学与自适应推荐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应用方式,全面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提升

38、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智慧化。完善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设施,建设若干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和STEM教育实验学校。将教育设施信息化与建设同步,推进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落实5G和IPV6在教育领域的推进部署。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加快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展览馆、体育馆、健身活动中心等场馆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充分利用智能监控、视频布控、场馆环境监测、智能讲解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实现文体场馆及相关活动设施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拓宽文体服务渠道和方式

39、的多元化,研发创建智慧文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区统一的公共文体门户网站、移动APP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并利用GIS、GPS、全景地图、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采编、集成、传播、导航、浏览、查询、推送、阅读、预定体验和互动等“一站式”文体服务。6.打造全域特色的智慧旅游服务依托丰富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活力港湾,大力推进生态旅游、游龈旅游、滨海体闲旅游、近海旅游,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度假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区。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推进天后宫、湿地公园、东涌镇农业生态旅游等热门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升级“智慧旅游”平台,集智慧

40、体验、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全区统一的旅游展示和推介服务体系,对外面向区内旅游企业以及游客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对内面向全区公共景区进行综合管理。加强与区域内旅游集团对接,整合旅游服务资源,深化旅游大数据分析应用,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和竞争力。建立旅游预测预警机制,实现与公安、交通、市监、卫健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为决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五)升级改造智慧治理体系升级改造现有城市治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拓展安防监控、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住房建设、生态环保等业务应用和公众服务功能,

41、深化智慧类平台及工具手段的应用,构建多部门业务协同的政府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对全区城市治理情况的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1.深化安防监控体系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稳步推进区“雪亮工程”建设,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补点扩面,选取交通枢纽、城市制高点、空旷地域等代表性点位安装高空瞭望摄像头,从制高点全面直观地观察城市运行的情况,实现区视频监控全覆盖。依托区视频汇聚共享平台,整合全区公安、城管、综治等各类视频资源和视频数据,加快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开放,实现全区视频资源的统一管理。推进数据、情报等信息资源共享

42、,强化视频监控分析应用,鼓励和推动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车辆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升公共安全事件决策指挥、监测预警、侦查破案、治安效率和执法办案效能。重点工程11: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工程目标:实现综合执法工作的在线化、智能化工程内容:推进区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指挥平台建设,开发建设具备数据接入、信息录入、分流交办、通报反馈、督查督办、指挥调度、统计分析、决策参考、考核评价等功能的智慧指挥平台,以应用促发展,有效提升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精细化、智能化。建设无人机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以无人机巡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整合,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分析比对确定出疑似违法地点,从传统人工巡查的“经验

43、巡查”转向高效率技术的“科学巡查”,实现综合执法方式向智慧化转型发展。5.提升“党建+网格化”治理内涵在现在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的基础上,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形成“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升级完善统一受理、事件分拨、事件处理、智能识别、联动指挥等平台功能体系,推进辖区各镇(街)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有效落实“小网格、大治理、精管理、一支队伍管到底”的网格化管理目标。通过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综治、社区等部门的视频和数据资源,实现网格化视频监控全覆盖,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网格化管自动识别市场主体

44、风险,构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模型。深化重点领域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对风险高的领域、行业和市场主体加大抽查力度,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适当减少抽查,做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推进市场监管各业务系统数据的互通共享,加强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与“互联网+监管”、信用、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全球溯源中心信息化系统等的互联互通,深入整合归集相关部门的市场监管执法、信用信息数据,构建多维度、多方位的涉企信息归集和分析利用渠道,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多维信用画像,健全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完善企业O用体系建设。重点工程13: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升级工程工程目标:

45、到2025年,在“双随机、一公开”、食品安全“明厨亮灶”、特种设备、消费维权等重点监管场景和领域,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工程内容:升级改造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在线监控等手段,构建市场监管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模型,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推进市场监管业务系统数据互通共享,深入整合归集涉企监管、信用数据工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多维信用画像。建立和完善企传统行业中信息不对称、流通不畅、经营分散、服务滞后等难点。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精准加工与质量

46、安全控制、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促进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服务+农业”发展转型,实现农业集体经济规模化、精细化、智慧化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七)培育创新数字营商环境落实“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服务平台,提升在企业服务、创新发展、人才服务等领域的管理效能,在全市乃至全省创新数字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中当好排头兵,推动区营商环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 .深化企业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聚焦企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模式,积极推行“网上办”。深

47、化政务全球通办,扩展延伸“国际营商通”业务范围,建设“人脸无感识别智能政务应用大厅”,打造“无证明自贸区”。升级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搭建顺畅的政企沟通渠道,加强企业需求对接,通过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完善企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中质服务。重点工程15: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工程工程目标:升级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平台功能的丰富性和智慧化水平工程内容:在现有“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资讯、办事服务、政企互动、数据服务等功能,其中重点升级政企互动和政策兑现功能。通过搭建政企互动沟通渠道,建立任务派单和限期响应机制,通过集成多元化的涉企惠企政策,建设各类企业申报项目的统一入口,整合金融、管理、信息化、科技、培训、法律、设计等专业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和发展壮大。实现政策兑现与大数据、人工智通能等高新互联网技术深度结合,开展政策兑现推送式服务,实现优惠政策“主动推”“送上门”,有效缩减企业和政策间的距离,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企业办事增便利。2 .完善创新发展体系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做大做强创新群落,整合统筹创新资源,优化提升创新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