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应对灾情,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工作。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气象工作是做好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着力防范和减轻灾害风险,护佑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幸福。一、坚守气象为民造福的使命责任受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
2、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一直努力探索并试图掌握气象规律,从而更准确地作出预判、更有效地趋利避害。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气象事业从延安发物之时就为保障战争胜利、人民解放、民生服务而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气象工作致力于服务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1953年4月,一场强寒潮造成华北和黄淮地区小麦大面积减产、农民损失惨重,毛泽东同志了解情况后,作出“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的重要指示。人民的需要,就是气象工作的方向。1956年7月1日,中央气象台第一次通过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发布天气预报。1980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播,主题曲渔舟唱晚沿用至今,已经成为几代
3、国人的共同记忆。陵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气象预报信息已触手可及,成为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的重要参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脸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求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防范,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牵受灾地区群众,多次对防灾减灾救灾作出具体指导指示。2021年7月,河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总书记在防汛关键期作出重要指示
4、,强调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总书记牵挂着受灾群众,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做好监测预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9月上旬,前往黑龙江省尚志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北方入冬之际,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24年6月,总书记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对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拳拳之心、谆谆嘱托,总书
5、记亲自引领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牢记嘱托、筑牢防线,广大气象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各项工作,有效应对近年来超强台风、特大洪水、低温雨雪冰冻、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当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复杂交织的灾害链条中,气象因子往往处于前端。自然灾害的防、抗、救均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全方位立体化的气象监测、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前哨”和“先手棋
6、二气象工作者将时刻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安危福祉放在心中、担在肩上,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最大限度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不负初心、不辱使命。二、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和监测预报服务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离不开高水平的气象科技支撑和监测预报服务。1969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周恩来同志在听取有关汇报时指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88年风云一号A星、1997年风云二号A星相继成功发射,我国正式告别完全依赖国外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实现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从无到有的突破。时光流转,气象更新。随着2008年风云三号A星、2016年风云四号A星
7、发射升空,我国气象卫星技术升级换代,迈入世界先进行列。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携狂风暴雨袭击莫桑比克,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连续动态监测,为莫桑比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力支持。当年4月,莫桑比克总统纽西访华时向习近平总书记当面表达感谢。从“一片空白”,到自立自强,再到惠及全球,折射出我国气象科技能力的进步。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指示要求,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中国气象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不断理顺机制、优化配置、释放动能,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
8、、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下大力气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效益。突出重点持续夯实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气象基础业务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深化省部合作,落实共建项目,共推气象高质量发展;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等58家单位组成的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与全球顶尖气象机构在人工智能应用、商业小型卫星等新领域加强合作,与英、德、美等国气象科学家联合发起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气象组织先导项目。如今,我国的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上午、下午、黎明、倾斜”四条近地轨道组网观测。546部雷达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气雷达监测网。自主可控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成功建立,创新应用
9、的全球气候模式对厄尔尼诺等关键指标预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合肥气象量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成立,一批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和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相继发布。我国气象科技能力实现了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飞跃。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我国气象预报算力持续增强,算法更加优化,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全国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实现24小时内逐小时更新,能够至少提前3天较准确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24小时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达87%、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平均提前量达43分钟,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稳定在65公里左右。越来越
10、准确的气象预报,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了可靠支撑。面对极端天气新变化、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我们将瞄准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量子技术应用等前沿领域,努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优化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我国气象科技能力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力量。三、发挥气象预警在灾害防御应对中的先导作用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只有快速高效转化为防灾减灾行动力,才能在灾害来临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准预警响应,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
11、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应急预案行动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发挥好气象预警先导作用,衔接好“防”和“救”,对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有重要意义。气象预警信息从“消息树”转变为“发令枪”,需要灵活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等从政策制度层面提供了工作依据,规范了工作流程。各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臧灾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以气象
12、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横向上,气象预警全面融入各级党委、政府指挥联动机制。例如,在上海,“气象插件”接入城市运行管理的三级平台和五级应用;在浙江,“气象防灾在线”接入省防汛防台风数字化指挥中心,并通过统一平台实时支撑各级防汛防台风联动应急处置;在重庆,“数字气象”通过融入“数字应急”、“渝快哨”、“智慧河长”等应用,接入市、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值班室;等等。近年来,气象预警与各地社会治理响应紧密结合、高效联动,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各地在极端气象灾害来袭时科学决策、及时处置。纵向上,气象预警“叫应”各级防汛责任人,有力支撑精准调度。2023年9月,广东省深圳市遭遇极端特
13、大暴雨,市气象局“直通式”报告市领导,精准自动呼叫、“闭环式”监督落实“叫应”,为把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动争取到宝贵时间,最终推动实现22万人安全紧急转移、灾后12小时城市基本恢复运行。2024年4月15日深夜,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出现大风天气,县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逐一电话“叫应”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防汛责任人,帮助26名工人在厂房顶棚垮塌前1分钟全部成功转移。2024年6月中旬以来,全国气象部门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应急责任人4.8万人次。面对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险情,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联动,成立防汛救灾气象保障工作专班,架设现场移动气象观测设备,加强流域上下游
14、雨情监测预警,加密风云卫星监测,加强部门联动和气象会商,实时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一场场气象预警与应急机制的纵向联动,一次次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提高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指向性和响应效率,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了宝贵时机。在实践中,气象部门探索形成了“灾前一临灾一灾中一灾后全链条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气象灾害演进发生的不同阶段,逐渐精准确定时空范围,分级别、分区域提供针对性气象预警,不断缩小“包围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根据递进式气象服务和精细化气象预警,分阶段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比如福建的“1262”模式,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时转移
15、高风险区人员,就是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等,因地制宜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从台风、强降水、低温雨雪冰冻、干旱等气象灾害,到森林火灾、山洪、滑坡塌方等其他自然灾害,气象预警在公众防御、风险管理、应急救援等环节愈加发挥实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级别预警“叫应”、全链条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等做法,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气象预警方案。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暴雨频繁、降雨量大、叠加度高、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入梅以来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防汛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气象部门将持续加强雨情旱情研判与影响评估,精确预警、及时启动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果断“叫应”相关责任
16、人,当好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参谋助手,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四、增强气象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能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不仅对防灾减灾有先决性意义,气象服务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减损增效的重要价值。在农业领域,极端天气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气象部门连续多年开展全球5种作物和全国7种作物产量预报,粮食单产、总产预报准确率常年稳定在99.8%。气象设施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时监测气象条件、农作物生长态势。针对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条件,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推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气象部门与保险行业共同探索“气象减灾提质+保险保底减损”合作,开发气象巨灾保险产
17、品,为“三农”兜底。福建茶叶、枇杷等特色农产品上了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触发即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牛羊天气指数保险,帮助牧民抵抗了2023年的严重干旱。在交通领域,气象部门联合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优化提升全国21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开展公里级、分钟级气象预警。与路段优化前相比较,2022年以来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下降50%,交通运行效率提升42%,减少经济损失约43亿元。气象服务不仅改善陆上交通,还延伸到海上。在一度被国外公司垄断的远洋气象导航领域,我国气象部门坚定自主发展、持续攻坚克难,近5年累计服务船舶1万航次,日股务能力达400艘次。在能源领域,气象部门加强迎峰度夏(冬)
18、能源保供和重要输电通道气象服务,保障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开展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勘查和评估,为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规划参考和选址依据。提升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服务能力,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评估,全方位服务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此外,随着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风霜雨雪等气象资源的旅游价值逐渐显现。地处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有半年多的冬季、179天的降雪期、130多天的积雪期,雪期长、雪量大、雪质优,加之山势天成,具备发展冰雪经济的天然优势。过去阿勒泰旅游主要依赖夏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在经过气象科学评估被授予“中国雪都”之称后,阿勒泰沉睡的冰雪资源被唤醒,皑皑白雪覆盖下的阿勒泰
19、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坐拥5大国内顶级滑雪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如今,冬天的“中国雪都”,机场、旅游专列、酒店、商场热闹非凡,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银山。不止阿勒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品牌,已经惠及全国400多个市县。气候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下,正在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国气象服务已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单位用户数量近4万家且持续增长。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气象资源正日益成为趋利避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置生产要素。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敏感性和关联性呈现增强趋势,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细。我们将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深挖气象保障绿色发展动能的潜力,推动气象服务衍生新产品、塑造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为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