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小学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小学教学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摘要实跄小学立足美育课程建设,致力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通过“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三类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在引导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华美育精神;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创意表达美育可以启迪智慧、激发探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立德樗人的重要一环,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深厚的自然、艺术、人文底蕴,体现了中华审美与艺术传统的精神特质,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多年来,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致力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中华优秀传
2、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神韵”与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构建了“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三类美育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来引导师生向真向善向美,涵养师生心灵,为人生幸福奠基。“文化理解”课程:培植中华文化之根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学校可开发的资源以及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领域”进行了甄选,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发了“书篆文化”“尚武文化”“经典文化”“民俗文化”四大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书法、语文、体育等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强化和补充。1.书象文化“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我们坚守的基点
3、。书法课上,学生在学书法、练篆刻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点画美、造型美、意境美,体会中华书法、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例如,在徼派篆刻家一一邓石如一课上,教师先介绍邓石如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邓石如在篆书和隶书方面取得的成就,带学生赏析其代表性篆刻作品,让学生感知圆朱文印章静雅秀逸、工致隽美的艺术风格。之后,选择“一日之选”印章让学生临率学习,书写印稿,理解章法的“分朱白”。最后,学生用橡皮雕刻、制作印章,在动手的同时体会徽派印风的圆浑厚重、高古苍茫之感。2 .尚武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孕育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学校体育补充和强化了武术内容,
4、低年段学习抱拳礼,让学生懂得抱拳礼的含义,感知“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中年段学习五步拳,让学生体舱武术套路中精气神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动作的节奏感与神韵,知晓攻防含义,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及团队合作意识;高年段学习长拳一段,让学生深刻理解套路中的攻防含义,并自编武术操,开展多种与武术有关的兴趣活动。学生不仅通过武术动作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了解了中华武术的历史、中华武术精神的代表人物,让学生逐渐明白中华武术是对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塑造。3 .经典文化经典名编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典名篇我爱读,节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以及道德经中的名句,利用晨诵和午读时间,分学
5、段制定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吟诵经典,在诵读熟背中感受文言精华。我们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走进中国神话故事”“走进中国寓言故事”“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等主题,引领学生阅读名著、浸润书香。每年的“校园语言文化节”,全校师生、家长参与其中,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展演历史剧目、评选故事大王、争当积累明星等活动展示一年的收获。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燃了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震拣,在人格上得到熏陶。4 .民俗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
6、节等传统节日,学校以重文化、重体脸、重情感、重传承为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传统节日,让学生学习制作汤圆、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设计“走进传统上元节”“探索寒食节的秘密”“重阳习俗知多少”等节日小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知道不同传统节日的民俗,接触民俗艺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婚强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文化理解”课程的开展,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初步认识、感受中华文化之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能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努力达成“培植中华文化之根,实现文化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中华艺术饕赏”课程:体验中华
7、文化之美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校研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中华文化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美的同时,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商尚的欣赏趣味和人格。1 .民乐赏习学校开发经典音乐我爱听校本教材,介绍多种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代表曲目,音乐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欣赞教学。学校还通过“走近民歌”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各地民歌、学唱山西民歌。我们将传统乐器葫芦丝定为全校学生都要掌握的一种乐器,并以学习葫芦丝为媒介,将适合孩子特点、易于吹奏的金孔雀轻轻跳等民乐曲目带进课堂。学校还组建了“彤葭村
8、12号乐团”,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走上各种舞台表演,让他们不仅在音乐课上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在表演中开阔音乐视野,提升鉴赏能力,在传承地方民歌、民乐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2 .戏曲品蓼学校开设戏曲品鉴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各戏曲流派之美,培养学生的签赏能力和表演才能。例如,我们利用晋剧打金枝欣赏课引导学生了解晋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晋剧的唱腔特色以及行当分类,了解晋剧表演的主要伴奏乐器和乐队编制。教师介绍打金枝的剧情典故、主要人物以及表演特点后,孩子随教师学习打金枝的经典念白,并尝试分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晋剧,进而让学生喜欢上晋剧,弘扬和发展中华戏曲文化。3 .国鬲赏鉴对于小
9、学生来说,国画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为让学生逐步学会签赏国画作品,学校开设国画鉴赏课,通过对国画的历史、分类、技法、名作等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感知国画“重人品,博修养”的文化内涵。例如,高年段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教师设计了五项重点活动:“品人生”,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了解齐白石生平及其作品表现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特点,充分感受画家的人格魅力;“赏佳作”,欣赏齐白石作品“荷花螭蜓”,通过把生活中的荷花与齐白石画的荷花进行对比,学生深入欣赏、体会作品的章法构图,了解其蓑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及用色特点,通过分析画面内容,充分体会中国画构图中的留白;“品意蕴”,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齐白石是怎样把
10、“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的;“谈感受”,学生运用美术语言,把自己对齐白石的认识及对作品的感受写下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国画的美学意短。4 .古英欣赏在中国建筑史上,山西以其现存古建筑数量之多、历史之久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利用山西博物院土木华章展厅,学校开发了有趣的屋顶等校本课程。从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出发,从台基到屋顶,从斗拱到纹饰,从面阔间数到蹲等等,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建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古典建筑的深厚情感。“创看表达”课程:传承中华文化之力为触动学生心灵,使其思想深刻而灵动,学校创设了“创意表达”课程,以动手实践创作活动为主体,分
11、为“山西非遗”子课程和“实践基地”子课程。通过实践促进知情意行相互转换,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中华文化之美进一步内化,激发其对中华传疏文化艺术表达和创意的兴趣,使其逐渐生成和创造美,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1 .山西非遗结合地域非遗文化特点,学校开发了“艺术剪纸”“创想面塑”“欢腾秧歌”三种创意表达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充分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并以“创作表达”为重点,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作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作品,真正将美育内化、升华。例如,“欢腌秧歌”课程,我们聘请85岁高龄的“蒲州伞秧歌”第二代传承人胡曼亲临指导。学生在体脸课上聆听老人讲授“蒲州伞秩歆”的渊源、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胡曼老
12、人亲自为学生做示范,教学生学习秧歌的十字步走法和“花伞”的基本制作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花伞”。2 .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图书馆等校外资源,开辟多种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与山西博物院联合开发“走进省博”的博物馆系列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龄段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在山西博物院,学生通过讨论青铜器的纹饰及造型之美,对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专题展览设计与剧目排练,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例如,青铜花纹的学习,我们设计了四项重点活动:“赏一赏”,欣赏博物院“晋商踪迹”展厅的展品一一龙形就、兽形觥、饕餐纹铜鼎、饕餐纹铜焉、兽面纹龙首提梁卤、饕餐纹圆鼎、鹃卤,了解这几件藏品的相关历史、工艺特点;“学一学”,认识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及兽面纹、云窗纹、夔龙纹的特点,装饰在青铜器的什么位置:“看一看”,带领学生到博物院参观,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纹样特征;“画一画”,将自己手中青铜器图样上的纹样补充完整。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美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让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其意义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品格、胸襟、学养等方面的营养,引导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美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