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与实验计划(含进度安排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与实验计划(含进度安排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
2、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共12课,但是却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的分布:1 .物
3、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5 .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6 .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13 .在太阳系中,
4、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14 .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16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18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1、7、8、12、15、17、18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三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
5、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三、各单元设计意图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设计意图: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遍布我们的周围,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和美好的环境,研究植物是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的存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
6、观察和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儿童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栽小葱,通过观察并记录小葱每天的喝水情况,了解到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也初步了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长有不一样的基本需求。本单元要让学生在低年段栽小葱活动的基础上,以种为载体,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学生将通过亲手种植番茄或黄瓜,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四年级学习植物的营养与繁殖,六年级学习生态平衡打下基础。本
7、单元精选了番茄和黄瓜这两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根、茎、叶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从学习目标上看,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设计意图: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接受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变异的物种能适应生存环境就得以存活,否则便面临死亡。这样一来,存活下来的物种便具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从研究生物
8、对环境适应性的难度而言,由于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会像动物那样频繁地移动位置甚至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所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比研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简单一些,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适合作为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也便于小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建构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教材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为主体内容,选取几种学生较为了解的环境一一沙漠中、水里、石头上,指导学生在动手活动
9、和阅读资料中了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让他们懂得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初步知识,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设计意图:声音对于地球上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便会沉浸于一片静寂当中,动物将失去感知环境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随时随地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里,无论是否在感知或愿意感知,声音都客观存在,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围绕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的特征等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感悟、研究、认知声
10、音的奥秘。声音无疑是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甚至“充耳不闻”的,从婴儿时期就早已“耳熟能详”了。但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很多人对此缺少思考,对儿童而言尤其如此。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本单元通过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解答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变化这三大疑惑,用活动体验纠正偏见,也为初中学段学习声音规律提供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探究活动采用了显性化的方式,让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声音“现身”,使声音“看得见”,以及听得见声音在各类物质中传播等,让学生感受到看不见的东西也具有客观存在性,并且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
11、,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其终身发展服务。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设计意图:材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从文具、衣帽、课桌到轮船、火车、宇宙飞船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物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材料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都是以材料为标志来划分的。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材料的特征?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材料的特征?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怎样研发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材料?这些都是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本单元共有四课。第一课为材料总览。通过观察身边的各种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
12、来源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来是并列平行的三课,分别选取了纸、金属和塑料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常见、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这三课的设计模式大体相同:在认识材料性质的同时,交织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练习。所涉及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有:观察、描述、控制变量、作出假设、实验、概括推理、表达交流等。本单元也将“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一环境”结合得非常好,可以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纸的研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一一木材资源的教育;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材料的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第5单元观察天气设计意图
13、:天气是大气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物理状态。天气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天气定量的观测以及对量的分级,是人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依据。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点才能预防灾害、减少损失。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学会观测天气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关于天气的观念,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地球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众对天气与气候的熟知程度,对其参与诸如气候变暖等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年级的孩子对天气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级时他们学过关心天气这个单元,但是对天气缺乏定量观测的经验。他们已经认识到天气变化、季节
14、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不会从量的意义上去判断影响的程度。此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分不清,对各气象要素也未形成整体的认识。儿童在天气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进阶性,他们是先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了解这些现象的规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本单元处于儿童天气概念发展的中间环节,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通过观测天气去把握几个重要的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不只是呈现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若干科学知识,还鲜明地显示出天气知识从形成到运用的逻辑,由这样几个问题串联起来:为什么要知道关于天气的量?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量?知道这些量可以做什么?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
15、生思考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设计意图:在科学教育的过程方法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虽然探究式科学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采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科学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骤、程序,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总结而来的。科学方法创造了科学知识,体现着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彰显着科学的本质与价值。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是整个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回顾和分析
16、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于对自然的观察提出问题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方面。以要素形式来提出,提示我们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流程的顺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都涵盖全部八个要素,例如,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问题不一定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是,学生如果能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那么他们今后面对问题时,就有了自主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的必要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并发展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
17、测、控制变量、假设、解释、交流等科学方法,这些被称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科学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来逐个培养,而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逐步得到训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亲历“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是科学教入学的重要目标。本套教材以专项学习的形式,设置“像科学家那样”单元,与程师那样”单元一起形成两个面向的专项技能发展体系。在一年级到年级的12册教材中,分上、下两册交替安排,各有侧重,做到依据学单的发展水平,选取不同的重点和深度,让学生获得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提高。专项学习的选题,选取有利于凸显清晰的探究过程的活动,旨在
18、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活动的过程要素及其关系。对学生认识探究活动过程要素的教学,并非仅在本专项学习中进行,应该渗透在全年段教学过程中。因此,每学年所安排的专项学习强调的要点,教师要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学中有所体现,并在专项学习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的认识本套教材专项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细化为八个步骤,基本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素,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八个步骤同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低年段的学习中是由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三个步骤来统领的;进入中年段以后呈现的是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
19、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进入高年段以后,进一步增加了查阅文献。本册教材的“像科学家那样”选取了“下雪以后,人们会在积雪冰冻的道路上撒工业盐”的生活情境,通过提出“为什么要在冰冻的路面撒盐”和“在冰上撒盐和不撒盐,结果有什么不同呢”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在三年级,重点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提出问的方法,通过对比“为什么要在冰冻的路面撒盐”和“在冰上撒盐和不撒盐,结果有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够通过实验找寻答案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案
20、,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出结论时,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所获得的结果(证据)来对假设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最后,强调分享交流时要结合证据介绍结论以及在交流质疑时也要提出证据。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着重对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体现探究过程技能的螺旋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未被突出强调的方面在探究过程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设、处理信息,同样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些过程。四、教学策略L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21、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2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3 .儿童的科学探究
22、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4 .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5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
23、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五、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上学期相比,经过二年半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与一定的科学素养;但与四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跳跃性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六、教学进度安排表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具具教学实践活动1-3周第1单元
24、植物的一生L种子发芽了2L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2 .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乐于长期观察记录。3 .通过收集五种植物的种子,扩展对种子形态多样性的认识。重点: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教师材料:PPT等。学生材料:番茄和黄瓜的种子、花盆、土壤、小铲子、记录单、发芽实验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1 .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2 .收集5种不同植物的种子,观察它们的特点。3 .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2.幼苗长大了21 .能够用语言和数据描述番茄或黄瓜幼苗
25、的形态特征。2 .通过观察、回顾、实验、讨论,了解植物根、茎的作用,叶的构造及作用。3 .乐于长期照料植物,认真进行观察记录。重点:了解植物根、茎的作用和叶的构造。难点:探究茎的作用。教师材料:烧瓶、红色素水、植物的茎、水果刀、PPT等。学生分组材料:种植记录表、三种植物的叶子。1 .观察黄瓜或番茄的幼苗,描述每个部分的样子。2 .研究根、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3.植物开花了21 .通过对比观察,初步认识番茄花的雌蕊和雄蕊、黄瓜的雌花与雄花,知道番茄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2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传粉方式。3 .乐于尝试,初步掌握为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重点:初步认识番茄花的雌蕊与雄蕊
26、、黄瓜的雌花与雄花,知道番茄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难点:能够辨别雌蕊和雄蕊。教师材料:番茄花、黄瓜花、银子、有关植物传粉的视频、PPT等。学生分组材料:番茄花、黄瓜花、放大镜。1 .比较番茄花与黄瓜花有什么不同。2 .认识植物的传粉方式。3 .给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4.植物结果了21 .能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六大器官。2 .能够辨别果实和非果实,辨别常见蔬菜和水果的可食部分是植物的哪个部分。3 .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植物的价值。重点:通过比较找出番茄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难点:知道植物的可食部分是哪个器官。教师材料:种植记录表、各种常见蔬菜及水果、有关植物资源的视频资料、PPT等。学
27、生分组材料:种植记录表、自己查找的植物资料。1 .观察种植的番茄或黄瓜,展示种植记录。2 .找一找植物的种子,认识果实。4-6周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11 .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2 .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3 .能够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存在关联性。难点: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教师材料:介绍相关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大叶黄杨树叶、杨树树叶、白纸。L描述形态各异的植物的特点。2.比较大叶黄杨与杨树的叶子。6.沙漠中的植物11 .能发现图片
28、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一些沙漠中的植物。2 .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重点: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教师材料:纸巾、蜡纸、塑料布、介绍相关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PPTL观察仙人掌,找出它的茎和叶。2.用勺子挤压仙人的现象建立联系,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骆驼刺和梭梭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难点: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联系起来得出结论。等。学生分组材料:仙人掌、放大镜、仙人掌的茎、芦荟的叶、不锈钢勺子、塑料或金属碟。掌的茎和芦荟的叶。3.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7.水里
29、的植物11 .能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得一些在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2 .结合讨论、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在分析现象中发现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征。3 .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特征:长有许多支持根和呼吸根。重点: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难点:准确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教师材料:水果刀、托盘、碗莲种子、无底孔的花盆、田园土或池塘泥、介绍相关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透明水槽、小水壶、水葫芦、金鱼藻、藕、莲的叶柄、水果刀、托盘。1 .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2 .观察金鱼藻的特点。3 .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
30、们的特点。4 .种植碗莲,了解碗莲的特点。8.石头上的植物11 .观察并提取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发现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环境特点。2 .通过仔细观察与阅读卡片,发现青苔适应石头周边环境的结构特征。3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卷柏具有超常的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重点:了解青苔和卷柏适应石头周边环境的生存本领。难点:从青苔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教师材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青苔、牙签、卷柏、不用的旧书、水杯、水。1 .观察青苔是否有根茎叶。2 .让干燥的卷柏复苏。7-9周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11 .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2 .能用多种方法使
31、某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3 .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教师材料:PPT、实验音叉等。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钢尺、气球、试管、音镀、泡沫屑等。1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2 .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3 .解释发声现象。10.声音的传播1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重点:认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教师材料:可密封钟罩、水槽、手机与防水袋、L探究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2 .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制作、安装、正确操作
32、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控制产生现象的条件。3 .通过对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与特征。难点:设计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小鼓、纸屏与泡沫塑料小球、人耳结构图片、PPT等。学生分组材料:纸杯、火柴梗、棉线、胶带等。传播。2 .模拟耳膜的实验。3 .认识耳朵的结构。4 .做一个“土电话二11.不同的声音11 .在观察、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描述物体声音在音量、音调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2 .能够对不同物体的发声情况进行区别与辨识,学会利用不同声音的特点制作发声装置。3 .在小组合作的制作与演奏游戏中运用相关概念,形成科学实践活动的
33、好奇心,乐于分享与合作。重点:能辨识声音在音量、音调方面的区别,了解声音与发声物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利用物体声音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发声装置。教师材料:适宜的歌曲录音、铝片琴及相关视频、PPT等。学生分组材料:小皮鼓、三角铁、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瓶若干、长短不同的金属管、其他各种适宜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等。L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2.制造音调不同的声音。10-12周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 .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3 .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难点: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教师材料:PpT等。
34、学生材料:棉花、情纶棉、吸管、有色水、火止匕7Ko1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 .比较棉花和月青纶棉,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13.纸1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2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3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重点: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难点:能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探究。教师材料:各种纸制品、水槽、PpT等。学生分组材料:滴管、有色水、纸(广告纸、复印纸、滤纸)等。1 .研究不同纸吸水性。2 .探究不同纸的结实程度。3 .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14.金属11 .引
35、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2 .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金属材料进行分类。3 .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重点:探究金属的性质。难点:金属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等需要综合判断。教师材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铜棒、铁棒、铝棒、铁锤、天平、铜片、铁片、铝片、铜块、铁块、铝块等1 .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2 .研究金属的不同之处。15.塑料1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2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3 .知道塑料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体会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重点: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难点:
36、愿意为回收、利用废旧塑料,为保护环境作贡献。教师材料:各种非塑料制品与塑料制品、PPT等。学生分组材料:羊毛线、塑料绳、火柴等。1 .比较塑料制品与其他材料的制品。2 .辨别羊毛线和塑料绳。13-16周第5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11 .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2 .能够测量并比较向阳和背阴处的气温,指出二者的差异。3 .通过分析百叶箱的设计,说明其原理,认识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重点: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难点:通过实际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有差异。教师材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气温计模型、气温计。1 .正确的读写气温计。2 .用气温计测量不同地方的气温。17.
37、云量和雨量11 .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2 .会做雨量器,掌握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的方法。3 .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 .能够列举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重点:做一个雨量器,测一测雨量。难点:说明云量和雨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材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塑料瓶、剪刀、20厘米长的刻度尺、透明胶。L做一个雨量器。18.风向和风力11 .通过学习,能说明什么是风向和风力2 .会借助操作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复述“风级歌”的内容3 .自制风向风力计,测量风向和风力并做记录。4 .通过阅读资料,列举龙卷
38、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影响。重点:判断风向和风级。难点:利用“风级歌”,在自然场景中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教师材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用来观测风向的轻飘物体,如纸屑、纱巾、布条等;自制风向风力计的材料:硬卡纸、乒乓球、粗吸管、细吸管等。L做一个风力计。2.判断风向和风力。19.天气和气候11.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重点:描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师材料:表现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资料。1.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2 .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3 .学会用科学的语
39、言描述天气和气候。4 .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难点:区别天气和气候。点。17周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31 .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类型的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里探索自然界事物的现象变化及其规律。2 .能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亲历科学探窕的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较为整体的认识。3 .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通过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初步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依据证据得出结论并分享交流。重点: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依据证据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的新要求。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时,能够通过控制变量来做到公平实验。教师材料:PPT等。学生分组材料:同样大小的冰块、盘子、盐、药匙、计时器、实验记录。1.经历探究的过程。18周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