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86710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青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青岛市发展改革委青岛市气象局青发改农经(2011)438号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据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结合青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和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突出重点、相互协调、现实可行、适度超

2、前的原则,编制和实施青岛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提升青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促进青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青岛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形势(-)青岛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十一五”时期,全市气象工作以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气象服务为主线,不断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升。建成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气象服务手段更加完善,气象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2.52%o圆满完成奥帆赛残奥帆赛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锻炼

3、了队伍,提高了服务能力。顺利完成多国海军活动、全运会和浒苔处置等重大气象保障任务。气象预报预测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引进开发了MM5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解释应用中国气象局下发的T213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气象预报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化程度稳步提升;研发了青岛地区暴雨、大雾、大风预报方法,开发了中短期、短时临近、预警信号制作分发开台,预报预测准确率稳中有升。引进了ANC和SWlFT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突发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水平明显提高。气象观测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建成风廓线雷达、GPS水汽探测网、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系统、自动气象站网174套、能见度观测仪7套、沙尘暴观测1套、梯度

4、风观测塔。为服务奥帆赛,建成我国首个海洋气象浮标站、第一艘气象观测船。建立了包括移动风廓线雷达、移动X波段天气雷达、移动气象应急指挥车在内的移动气象观测服务指挥体系,应急气象服务能力迅速提高。气象信息综合传输能力比五年前提高60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地面作业装备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已布设“37”高炮30门,新型火箭发射架28部,地面碘化银发生器10台。作业指挥决策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了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系统。自主研发了国内先进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安全射界图,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人才队伍的

5、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学本科以上人员由83人上升到10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由8人上升到23人,其中2名为正研级高工。自筹科研资金200余万元,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参与的“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台了青岛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实现气象行政许可和防雷技术服务进入政务审批大厅。(二)青岛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形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异常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

6、度关心,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气象部门要不断提高“四个能力。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温家宝总理要求气象部门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强“四个一流”建设。青岛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青岛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06)30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青政办发(2007)51号文件),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蓝色经济提出新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正在全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因此,从更加准确和精细等方面对气象预报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青岛建设宜

7、居城市、生态城市以及承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对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强化气象科技支撑提出了新的需求。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新使命。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转型要求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气象服务。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青岛气象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构建新一代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青岛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相比

8、,我市气象服务和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1 .海洋气象探测基本空白,限制了天气预报能力的提升,从而制约了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水平的提升。2 .城市气象探测和预报系统的精细化程度还不高,对高影响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还不能满足城市运行服务需要。3 .农业气象监测网和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气象观测和服务还较缺乏。4 .应对各种灾害的气象服务应急体系不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不高,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渠道还不宽。5 .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作业规模不能满足需要,作业手段和方法较少,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和效果检验体系需进一步完善。6 .基层台站建设和基层工作还

9、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二、规划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贯彻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部署,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

10、和公共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基本原则1 .面向需求,服务引领。坚持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2 .争创一流、科学发展。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气象科学、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瞄准“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突出重点、局部跨越,不断提升我市气象事业整体实力。3 依靠科技,人才强业。凝聚力量、发挥优势,加快提高我市气象科技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4 ,统筹集约,协调发展。统

11、筹规划全市气象事业,促进市本级和各区市级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推进“海洋气象、城市气象、农业气象、应急气象”业务,以城市气象服务为重点,突出海洋气象业务特色,实施“六大工程”,到2015年,建成满足基本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走在全国沿海城市的前列。具体目标为:L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明显提高,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12、预警时效明显提高,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建成市级雷电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加强防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审批监管的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覆盖率达90%以上,防雷重点单位的定期检测覆盖率力争100%o5 .气象预报预测。引进开发WRF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青岛地区数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重点地区1公里,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预报时效达到84小时。加强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和解释应用,开展中尺度天气分析,加强预报经验总结,提高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深化青岛近海和高速公路高影响天气预报业务。6 .气象综合观测。完善青岛陆域气象监测网,

13、建设青岛近海气象监测网,形成较为完整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100%,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以上。建设和完善青岛近海岸基、海岛气象观测系统,获取稳定的海洋区域数据。建设高质量的示范性设施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围绕世园会气象服务需求,完善城市气象观测网,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建立覆盖青岛地区全部高速公路的气象监测系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多种数据融合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网络安全和骨干网传输速度进一步提高。建立与综合观测系统发展相适应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和运行机制。7 .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现代气象业务的支撑力明显提升。在海洋气象、城

14、市气象、农业气象、应急气象等重点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形成23个具有沿海城市领先水平的青岛特色优势科研成果。建立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业务检验、业务准入机制,保证成果业务应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快关键技术的业务化进程。8 .气象人才队伍。形成一支基本适应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队伍和高素质领导管理人才队伍;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编外人员管理进一步规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健全。9 .基层台站建设。建成区域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提高气

15、象为民生、为生产、为决策的保障服务水平。气象台站业务服务能力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和测报质量不断提高。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基层学习型单位普遍形成,台站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明显改进。台站面貌和办公条件有较大改善,文明台站建设进一步深化。三、“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主要任务(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重点做好城市、农村、近海、高速公路、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提高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监

16、测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完善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以及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影响评估促进气候服务体系化建设,包括气候环境跟踪监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事件评价、基础气候数据应用等方面。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合理利用青岛独特的临海地形和丰富的气候资源,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强人影综合监测、决策指挥、催化作业、效

17、益评估、技术保障等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和防雹作业,有效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减轻旱灾、雹灾损失。积极开展人工防霜冻实验,做好总结推广工作。()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面推进实施基本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气象监测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气象预警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差距。推进海洋气象服务。加大青岛近海海域气象探测系统和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拓展海洋气象探测范围,提高预报和预警准确率。针对青岛沿海以及临海产业特点,建立海洋气象预报数值模

18、式,开发海洋气象服务平台,提升以海上大风、大雾预报为重点的青岛海洋气象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开展完善海洋运输安全导航、海上事故救援、海上突发事件、海洋资源开发、港口、海洋渔业、海上旅游、生态海岛建设等专业气象服务。推进城市气象服务。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增强城市运行、重大活动保障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全力做好现代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工作,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建立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升服务水平

19、。加强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建设,完善多渠道气象信息传播平台,加强农村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强化雷电防御业务。完善全市雷电监测系统。深化“平安青岛”防雷安全考核,加强防雷安全监督管理,强化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的许可管理和建设档案管理,加强防雷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落实防雷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加强雷电灾害调查鉴定,组织编制雷击风险区划,深入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加强建筑物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雷电灾害风险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发展面向现代产业的气象服务。加强青岛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网建设,提高公路能见度、大风、

20、暴雨(雪)、路面状况和路面温度等的预报能力和水平。为城市能源(电力、热力、油气)和水供应企业、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商场等场所提供节能、降耗的气象服务。建立旅游安全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启动低空气象探测和服务系统建设,开展民间低空飞行气象保障服务试点工作。(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重点加强面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加强面向农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公众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努力为公众提供差异化气象服务。

21、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健全气象网站、农村气象警报网,完善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和12121电话自动答询系统等公众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在主要交通枢纽、乡镇(街道)、重点林区、社区、大型工厂企业等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气象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加强对多种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和解释应用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青岛地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预报准确率。引进开发WRF数值预报系统,开展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提高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青岛近海大风、大雾的预报和对比检验;开展青岛地区高速公路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进行预报方法、预报平台的系统整合,提高预报制

22、作能力和水平。提高综合观测能力。构建近海海洋气象探测体系、城市气象观测体系、农业气象观测体系,构架覆盖全市和近海海域的监测网络,提高青岛近海、城市、农业等领域的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加快高速公路气象站网建设,提高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完善罗家营海洋气象探测基地建设。加快船舶站建设,增强海上移动气象观测能力。建立气象探测装备日常维护巡检、快速维修和装备供应机制。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故障在线判断系统。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设气象信息3G数据传输备份系统,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输和网络安全运行能力。整合高性能计算系统资源,提高各种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分发和共

23、享能力,建立全过程数据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建设市、县高清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海洋气象、城市气象、农业气象、应急气象等领域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气象人才体系。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重点加强业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争使每个重点工作领域拥有2-3名业务科技骨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不断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并完善编外人员考核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

24、良性循环。(六)加强基层台站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积极推进区市局防灾减灾中心建设,在气象灾害防御关键区建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完善综合探测系统;建设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建立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基地,加大开发空中水资源力度。加快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步伐,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层台站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抓好班子建设,切实提升基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营造稳定和谐发展的氛围,为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四、“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25、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六大工程,即青岛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城市(含城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交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工程;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青岛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1 .建设目标完善海洋气象监测网络,扩大海洋气象探测范围,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立青岛近海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提供气象服务。2 .建设任务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站网。新建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海洋浮标站和船舶自动站,更新已建海岛自动气象站设备,加密近岸气象观测站点,提高海上大风、海

26、雾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能力。在主要港区内建设气象水文探测设备,实时获取港区及主要航线上的气象水文资料。建设卫星通信中心站。建造气象综合观测船,建设海上应急气象服务指挥平台。完善海洋气象探测基地建设,建设监控及管理软件平台,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购置4万亿次高性能计算集群,运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订正和解释释用模式预报产品,实现海洋关键区域1-2公里分辨率3小时滚动预报。开发针对青岛港口、海上帆船运动、航运、旅游、养殖、重大工程、海上突发事件等高影响天气的预报方法。建设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加强海洋气象台建设,开展海上大雾、大风等高影响天气预报和检验业务,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气

27、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多渠道的发布机制和必要的发布系统。为青岛港口、海上帆船运动、航运、旅游、养殖、重大工程、海上突发事件提高准确、及时、针对性强的预报预警产品。(-)城市(含城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工程1 .建设目标以青岛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为服务对象,紧紧围绕城市安全运行、重大活动保障和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要为重点,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中尺度分析系统,完善预报预警系统,逐步实时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的分区域发布;重点提高短时临近预报能力,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保障;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与气象灾

28、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2 .建设任务完善城市气象观测网。增建自动气象站、固态降水观测站、大气电场仪系统。结合世园会气象服务,建设雾霾自动监测仪、负氧离子自动监测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叶面湿度监测仪和光合有效辐射监测仪。建设城市精细化预报系统。建设区域高分辨率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完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业务系统,提高模式解释应用能力;引进、建立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和高影响天气监测分析平台,开发雷电潜势预报业务系统。实现青岛城市区域定点、定时高分辨率精细化预报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1-2个小时预报和服务。开展气温变化对电力负荷的关系研究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为供暖期气温预报准确率和水平

29、。建设和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在市区主要街道、社区、人流密度大的车站、机场、航运码头、城市广场等利用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升级改造气象短信发送服务平台。建成3G手机气象网站及基于3G技术的青岛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青岛气象服务网站。建设新一代高清电视气象节目制作系统,改扩建演播室,增加一个高清演播室。建立雷电业务数据库,建设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发布平台,建设防雷产品检测平台和大地网检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开展雷电、暴雨、大风、大雾等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对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

30、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三)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程1 .建设目标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提供优质、可靠的气象服务。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评估系统,有效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青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2 .建设内容完善和优化为农业气象监测网。选择典型地区建设土壤温湿度观测站。在平度市、胶州市、崂山区等建设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小气候监测站。建设设施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地,深化细化大棚小气候观测;建设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完善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农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实施山洪地质灾害气象

31、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在重点防治区根据地形和天气特点建设多要素自动监测站,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完善农业气象预报、产量预报和气候评估系统;开发旱涝、干热风、低温冷害、霜冻预报预警系统,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建设病虫害、森林火险和特色农业预警预报系统;开发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平台以及气象灾害收集与评估系统。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评估系统,做好风能、太阳能和光、温、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等的监测、调查和评估工作。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降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建设农村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区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综合平台和多媒体发布系统,完成即墨试点,并做好推广工作。(四)人工影响天

32、气工程1 .建设目标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和手段,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方面的作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监测分析系统以及技术支持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指挥决策、科学管理水平。2 .建设任务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工程。改装增雨飞机,增加机载探测系统、播撒系统、空地通讯系统,开展效果检验。实施山东半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基地建设,包括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室、值班室、作业人员培训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维修中心、作业物资仓储库房等设施。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测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网络通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33、雨滴谱仪、多通道微波辐射仪、毫米波雷达等系统。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增设火箭发射装置、地面碘化银发生装置。建设人工增雨(雪)效果检验系统和业务保障系统。开展人工防霜冻试验并逐步业务化。(五)高速公路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工程1 .建设目标建立覆盖青岛地区全部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的气象监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服务系统,实现高速公路沿线的实时气象观测,提高高速公路能见度、大风、暴雨(雪)、路面状况等的预报能力和水平,为高速公路的运营决策管理提供全天候的气象服务信息,提高高速公路通过能力5%以上。2 .建设任务在青岛地区高速公路重要路段,每隔10公里建设1个气象监测点;大雾易发地区每3-5公里建设1个气象

34、监测点,充分利用气象监测数据,建立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气象信息综合显示发送平台,及时将天气实况、预报预警信息提供给交通管理有关部门,并通过气象门户网站、气象短信和“3G”手机等形式告知公众。(六)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1 .建设目标完成青岛海洋气象探测基地建设,提升气象综合探测业务保障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能力。改造青岛观测站,保证其连续性,提升其代表性。实施崂山、胶州、胶南、平度气象站整体搬迁,服从城市规划调整需要。2 .建设任务完成青岛海洋气象探测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和探测信息处理中心综合楼。完成青岛观测站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工程。在崂山、胶州、胶南、平度、城阳建

35、设防灾减灾中心,建成气象预警多媒体发布系统、气象预警广播发布系统和综合显示系统组成的业务平台,以及相配套的业务办公用房。五、保障措施(一)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组织领导各区市、各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关心重视和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继续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中国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和青岛市政府相关规划的衔接,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列为市、区(县)两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完善气象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地方性气象法规和标准化建

36、设,配合立法机构制定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完善全市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标准化推行机制,大力推进已经颁布的国家、省、行业和地方气象技术标准的应用,促进气象业务服务技术标准化,全面提升我市气象标准化工作水平。(三)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强气象科学管理,加快管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与业务紧密结

37、合的政策环境和机制措施,努力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编外用工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四)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着力强化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灾情收集系统、应急管理信息发布机制、应急响应体系和队伍建设为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以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为目标的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服务、施放气球活动、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防护、气象科普宣传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气象行政许可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健全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38、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五)持续加大对气象事业投入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继续争取市、区(市)两级地方政府的稳定支持。加强统筹集约,加大向重点发展领域、发展滞后领域和气象台站的资金投入倾斜力度,实现气象事业的和谐发展。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积极推进地方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配套建设,紧密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六)切实抓好重点工程的实施从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着手,统筹硬件和软件建设,切实抓好重点工程实施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对重点工程的支撑作用。高度重视重点工程顶层设计,从立项源头做好项目的咨询评估工作。切实加强重点工程管理,探索完善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建设与管理程序,落实职责和任务,强化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