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2417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团圆与大毁灭.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团圆与大毁灭摘要:戏剧是生活的一种反映,悲剧是千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扣人心弦的表演,但对于悲剧的结局在中西方却有极大的差异。形成了大团圆和毁灭两个极端的模式。从对悲剧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的审美心态,也可以看出促成这种心态形成的深层文化积淀的原因。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人生与命运的区别。关键词:戏剧;悲剧;艺术戏剧是一门表演艺术,它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不是与现实绝缘的。因此,戏剧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戏剧,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最为感性的具体体现,其中有民族灵魂的沉思和民族文化的凝聚。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是因为中西方在审美心理上存在

2、着差异。尤其对悲剧结局的处理上更是能显示出中西方的审美心理差异。西方自古希腊时候起,所产生的悲剧就有一种净化人心灵的作用。古希腊的悲剧正如亚里斯多德所主张的那样,要给观众带来怜悯与恐惧之感。而中国却缺少这种能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情感的纯粹悲剧。西方的戏剧一直以来很少打破这种规矩的约束,只要是悲剧就会以悲到底。悲剧主人公最后的命运不是毁灭就是死亡。悲剧的主人公却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恶之人,他的悲剧只是因为性格上的缺陷或是不经意的错误而致,这样一来就会给观众带来莫大的震撼。在中国,悲剧虽然在过程中是大伤大悲,但到最后都会有一个欢乐的尾巴,这就是中国的大团圆结局。这样的团圆结局正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3、一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好人一定不能有悲惨的结局。1大团圆与毁灭悲剧往往表现的是美的事物或审美理想被毁灭,以此来昭示作家对美的憧憬和希冀。窦娥冤是中国较为著名的悲剧。主人公窦娥的命运从开始就带上了悲剧的烙印,父亲由于没钱,于是将她送与人做童养媳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但她对于这样的命运没有反抗,以常人难有的忍耐守着婆婆度日。如果没有张驴父子的纠缠,那么窦娥将会侍奉婆婆到死,自己将会守一辈子寡,那么窦娥的命运也是一场悲剧。然而命运偏偏以另外一种形式的悲剧结束了窦娥的生命。年轻、善良、美丽的窦娥蒙受不白之冤,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悲鸣。那份悲情让天地动容,鬼神共泣。那

4、股冤气使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但即使主人公的命运已经这样悲惨,作者仍不忘给这出悲剧安上一个快乐的尾巴。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衣锦还乡,惩治恶霸,杀死昏官,替女儿报了仇。也只有中国才会有这样的悲剧结局,这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特征。假如没有这个欢乐的尾巴,让善良的人最后结局悲惨,而坏人则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观众心理上则会难以接受。这种审美心理特征正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生长起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悲剧,这对恋人倾心相爱,但却敌不过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祝英台深爱梁山伯却无法违背自己的父亲,梁山伯终因思念与气愤而死。祝英台见自己深爱之人已死,便殉情而死。相爱的人不能相守,却双双被封建礼

5、教迫害而死。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但在中华民族的那追求大团圆的审美心理的影响下,这样的悲剧却以梁祝二人化作蝴蝶双宿双飞而结尾。在这样的结局中,有中华民族的那种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牡丹亭也是悲剧以欢乐尾巴结局的典型代表。杜丽娘在花季之年饱受压抑,是为悲,压抑的欲求通过一场美梦得以暂时的释放,但当梦醒之后却发现一切都是一场空,好梦却已然不再,是以愈悲,寻梦不着,在杜丽娘进行了激烈的“情”与“理”的斗争之后,凄然早殛,是悲之极也。最后杜丽娘因情而复生,但通于生死幽冥的至情却不能通达与现实。这让杜丽娘的命运更加悲惨。悲至如此,作者却让柳梦梅高中,最后才子佳人,终成眷属。又是一个欢乐的尾巴。这不

6、仅满足了作者的心理需求,也满足和慰籍了观众的道德情感和审美心理。对于中国悲剧情节结构的内在意蕴,王国维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挖掘出了最深刻的根源,“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剧小说,无往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1西方悲剧最早是从祭祀的庆典活动起源的,西方古代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和史诗,所以题材都比较严肃。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的含义,并认为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西方的悲剧中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西方悲剧中的人物都是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在西方戏剧家看来只有

7、这样才会带来更大的震撼,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悲剧的主角要不就是国王或者王子,就是神。这些伟大的人富有正义感,但却无法与命运抗争,无法与克服自己性格上的软弱之处,致使自己陷于困境之中,最终走向毁灭。命运悲剧的一个杰出代表就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出生之时就被预言会杀父娶母,于是就被送出国家,但命运却仍然不停的捉弄他,在偶然之中杀死亲身父亲,降服斯芬克斯之后又娶了自己的母亲。是命运让他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让他与既是母亲又是妻子,既是父子又是兄弟的人生活在一起。在这出悲剧中,主人公预知自己的命运,极力的逃避,极力反抗,却无法挣脱早已为他预设的命运之网。他注定要成为罪人。于是,俄狄浦斯

8、的结局只能是那样的悲惨,要刺瞎双眼,被命运放逐。在悲剧中,命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就时时处处存在着,摆布着一切。它是如此的至高无上,让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让你经历什么,承受什么,命运都已经为你做了安排。就连对命运的反抗也是你命运的一部分。就如人类无法认识自身一样,人类永远不能反抗自己的命运。这是存在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悲剧主人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显示出强烈的悲剧精神,悲剧主人公的痛苦、死亡与毁灭则会使悲剧的审美精神得到了更高的升华。这样的悲,不是悲切,不是凄惨,而是严肃。这和我们中国对悲剧的认识有所区别,但却不难理解。这是命运的悲剧,他们无法抗拒,于是他们就用戏剧来表达。他们不因自己无法

9、抗拒命运而悲惨凄切,声泪俱下控诉命运的残酷,而是以一种严肃的近乎于研究的态度把命运描绘出来。让那种痛彻心扉的悲剧强烈的敲打人们的心灵。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悲剧较高成就的代表。悲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生性乐观、热爱生活的王子。但他却有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因此,他在父亲被杀害,母亲嫁给自己篡权的叔叔时,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痛苦是由于父亲的死以及母亲的背叛。此时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已经被宫廷中的险恶斗争所淹没。他悲痛欲绝,发誓报仇。但当他真正面对自己的强敌之时,却又不免犹豫。任务的艰巨和性格上本身的犹豫使得他报仇的行动迟迟不能执行。为了报仇,他欺骗了自己最心爱的女孩。他

10、勇敢的担当起改造现实的重任,却仍然不相信革命的力量。他摆脱不了旧思想残余和宿命论对他的影响。最后敌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布置了借刀杀人的阴谋,而哈姆雷特依然顾虑重重。这是老国王的鬼魂再次出现,督促其去报仇。而最后的结果便是哈姆雷特和坏人都遭到了毁灭。这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哈姆雷特不是英雄,却要去完成英雄的业绩,所以毁灭。”22中西悲剧不同结局的形成原因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追求和谐与圆融。大喜、大悲都与这一精神相悖,由于喜剧的世俗性满足顺应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因而喜剧还是获得了比较充足的发展,但悲剧就显得极其孱弱,其原因在于:一是中国戏剧不能把悲剧进行到底,总是以喜克悲,悲喜交融以求达到和谐圆融之境。

11、二是中国人的道德评判意识太强,过分强调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不愿看到恶的大获全胜和善的一败涂地。三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弱点,缺乏对人生本质追问的勇气。因此,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形式。这与中国观众一种对大团圆结局的偏好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观众希望通过戏曲舞台再现他们生活中的苦难,让他们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通过戏曲来得到释放与解压,却又希望看到“天道循环”、“因果轮回”的应验。观众对悲剧结局的否定,形成一股对大团圆结局心理期待的潮流。无论是戏曲的作者还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被观众期待欲所驱动,对一些传统戏曲结局进行翻案修改,大都改成大团圆模式。于是就反悲为喜。“乐”终

12、归是绝对的保证。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生旦结局就是喜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已经成为戏曲中不成文的规定。而促成“团圆”的条件,要么是英明君主的存在,要么就是廉洁的官员出现,或者有义气的侠客相助,或者有万能的神仙帮忙。中国的观众到戏院看戏为的是心情得到放松,寻找心理上的满足,而不是气愤忧郁。而这种“大团圆”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追溯到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去。儒家倡导“中庸”。将“中庸”视为审美的重要规范,“中和之美”是审美的理想原则。中和之美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理性的,情感的表现必须时时受到理性的节制。就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受到压抑,致使其因情而死,但当她复生之时却让自己受

13、到理性的约束,以伦理纲常为行为准则。其次,中和之美是实用的,儒家倡导过度的享乐和哀伤都会损害身体健康,也会有碍“教化”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与儒家文学观是紧密相连的。中和之美追求和谐,正如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剧情悲惨之至,但却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这就是儒家追求的和谐健康之美。这种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慢慢的使其绝对化,成为最高的审美尺度。“中和之美”这种心里追求,促使中国传统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模式的形成,它是植根于中国人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之中。大团圆结局虽然让人们在饱受压迫之后得到心理上的释放与解压,也使人们借助舞台上虚幻的理想境界来弥补现实中的不平与伤痛,以维持人们顽强生存下

14、去所必须的心理平衡。但却不能使人们真正领悟到生命和命运的必然性。在这一方面它没有西方悲剧那样使人震撼,从而引起人们对命运的反抗。因此,这种“大团圆”式的缓解,不过是人们的“童稚式的快乐”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心理的某种伤害,由于笑在生理和心理上是一种对抗恐惧、追求快乐的力量,因此,也正是这种“大团圆”式的模式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精神上的麻痹和生理上本能的对的追求,心理上对恐惧的回避和补偿。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国国民长期以来对苦难的麻痹。西方的悲剧都是一悲到底,以美的毁灭来唤起观赏者的“恐惧感与怜悯”给人一种严肃,庄严的美。西方的悲剧结局这种与中国迥然不同的原因也要从西方的民族精神和长期形成的民族审美

15、心理有关。西方的悲剧中主人公都有鲜明的个性,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甚至为自己的价值观而颠覆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这种判断则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也就会导致一些不明智的举动,走向意愿的反面。这种叛逆精神就会是西方悲剧以大悲而结局。而在宗教方面,西方的基督信奉人死后灵魂会得救,把死看成是一种充满殉道者牺牲精神的高尚行为,所以西方人爱以伟大人物的死亡和美好事物的毁灭为悲剧的结局。表现主人公不向自己的对立面低头的精神。剧情的冲突过程撼人心魄。主人公虽然历经磨难却仍然永往直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明知前面是万丈深渊,却毫不犹豫的一路前行,直到自己惨烈的牺牲,这时便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主人公的悲剧结局

16、就成为西方悲剧的一个主要标志。而相对于中国戏剧注重情感来说,西方戏剧更注重理智。西方戏剧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理智的满足的基础之上,就深受哲学的影响。西方戏剧的理智性,正如戏剧理论史稿中所说的,具有“分析的、分辨的、分别的、归纳的、个体化的、智化的、客观的、科学的、普遍化的、概念化的、体系化的、非个人化的、自我中心的。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被人身上等等。”3在西方悲剧是被认为是神圣的,是高雅的。它要肩负起净化人心灵的重大作用。3结语中国在悲剧之中含有戏剧的成份,悲中含喜,喜中带忧,遮遮掩掩的悲,西方的悲剧则是彻彻底底的,是从头到尾,处处都是悲剧,无处不散发悲剧的味道。观看中国的悲剧,有时还可以给观众

17、带来较轻松的心情,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就会使观众在体味悲剧之前,有暂时的轻松与愉悦。而哈姆雷特中从喜剧开始到结束,观众的精神与心情都是紧绷的,都是压抑的。与中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西方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主人公却是以悲壮的死来结束了这长轰轰烈烈的爱情。留给观众无限凄凉与伤感,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以蝴蝶的双宿双飞而结局,使观众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之中存在的是罪感文化和乐感文化的差别。李泽厚先生将中国的文化概括为“乐感文化”,并且认为这种“乐感文化”已经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深深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影响中国人民的一种潜意识。“中国人民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

18、他们总愿意乐观的眺望未来4这种“乐感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影响了中国戏曲悲剧大团圆的结局。而西方的罪感文化来源于圣经。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西方人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心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圣经在西方的这种悲剧结局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圣经中的原罪论认为世间之人全是罪人,人的死亡是为了赎罪,回到神的怀抱,是对灵魂的一种解脱。因此,主人公的死亡和陷入不幸都是无可挽回的。概言之,中国悲剧冲突不是发生在悲剧人物身上,而是发生在悲剧人物与丑恶势力之间。西方的悲剧是由于命运、性格或境遇所致。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是无名小卒,西方的悲剧主人公都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中国戏曲取决于戏剧的高潮性质,而西方的悲剧取决于结局。欣赏中国的悲剧就如同品尝苦丁茶,悲苦的味道只有在回味良久之后,才能浸没人心,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欣赏西方的悲剧就如同畅饮伏尔加,来时如惊涛骇浪,猛烈的击打人们的心扉与灵魂。一个如涓涓细流和风细雨,一个如惊涛骇浪狂风暴雨。一个给人以冲击的力量,一种带给人回味的感觉,二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比较可言。参考文献: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长沙:岳麓书社,1999.E2歌德文集(第2卷)M冯至,姚可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戏剧理论史稿编辑委员会.戏剧理论史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李泽厚.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