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4695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存在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第一节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一、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1、规模经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产量会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增加,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也会随之而下降,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经济”。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规模报酬将达到最佳顶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随后,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将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与合

2、作效率下降而上升,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2,2、内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企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下降。3、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生产、信息收集、产品销售、辅助性服务等方面的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生存发展能力。,3,4,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不变,规模不经济,企业产量与收益曲线,规模不经济,

3、二、总结 规模报酬递增,尤其是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会破坏完全竞争,导致独占和倾销,但这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因为规模收益能够产生比较优势。案例分析:温州打火机案的启示,5,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主要论点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的60、70年代,国际贸易呈现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型。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明显的相似性,即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中,横向制成品的贸易增长快速,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相反。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利用规模经济。,6,产业内贸易 相似的或相同的产业内

4、相似产品的交换贸易。产业间贸易 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的产品交换。二、理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复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解释:同类产品的异质性(垂直差别与水平差别)每个产业部门内部,因为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设计、装潢等各不相同,形成无数有差别的产品系列。而各国为获得规模报酬,都只能生产某些差别化的产品。由于消费的多样化,造成需求也多样化,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波音飞机公司的产品国际化生产,7,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有外部与内部规模经济的分类,而开展内部规模经济将导致垄断、寡占、独占等形式的不完全竞争。不能取得比较优势的厂商将被淘汰,为取得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各

5、国只得专注于某些产业的某些差别化产品的生产。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各国就要开展产业内贸易。若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越有可能生产更多同类型的产品,产业内贸易量将会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方面都将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案例分析:日本汽车零配件市场的发展三、总结,8,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或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波斯纳于1961年提出。一、主要论点 技术差距论主要内容 技术的进步或创新,能使同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从而改变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进而影响各国的比

6、较优势,影响国际贸易格局。,9,10,创新国取得技术优势,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技术外流,他国模仿,他国自行生产,创新国出口下降,他国规模生产,创新国进口产品,11,二、理论解释,t2,t3,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提出,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一、主要论点 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在此期间,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种新产品,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国逐渐丧失优势,最后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12,创

7、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生期 成熟期衰退期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二、理论的解释 技术差距论只解释了技术差距为何会消失,无法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论分析了在产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国的贸易地位变化过程,从而解释了技术变化对贸易的影响。,13,14,技术停滞发展中国家出口,三、总结1、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像波浪一样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推进。2、该理论成为对二战后,工业制成品贸易模式和国际直接投资解释的动态理论。它考虑了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贸易国比较利益的支柱转移

8、及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对落后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及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指导意义。,15,16,经济发达国,亚洲“四小龙”,其他 发展中国家,研发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熟练劳动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比较优势动态模型,案例分析I:日本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举措案例分析II:杜邦公司纤维产品开发策略,17,扇形发展周期,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归纳国际贸易理论各学派的观点,被认为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综合与发展。美国经济学者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90年代出版了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竞争力”的问题,对传统理论提出

9、了挑战。波特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18,迈克尔.波特教授简历,生于1947年,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自26岁起便任教于哈佛大学商学院,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职位,是该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先后获得过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次获麦肯锡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咨询顾问,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策略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权威之一。波特在竞争战略(1980年出版,再版53次,被译为17种文字)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目

10、标集聚战略。在竞争优势中创立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钻石理论”,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9,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1、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迫切需要重建其国际竞争力(欧共体、日本、四小龙)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不足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创新(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有关国际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的佐证(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家国际竞争力报告),20,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1、形成竞争优势的创新机制(1)微观竞争机制(2)中观竞争机制(3

11、)宏观竞争机制2、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政府(6)机遇,21,3、与国家竞争力提高相关的因素(1)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2)国内产品在全球的需求规模(3)国内某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层次(4)国内消费者与他国的需求攀比程度4、各国的竞争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别,一国最多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产业中获胜。5、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1)要素推动阶段(2)投资推动阶段(3)创新推动阶段(4)财富推动阶段,22,完整的“钻石”模型,23,1、生产要素 基本要素先天拥有或者代价低的要素;高级要素需要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12、;2、需求情况 市场的特征在促进企业持续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大于市场的大小3、相关和支撑的产业 相关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可互补性产业;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该产业向下游产业供应原料或中间品。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24,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该理论首次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阐明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提出国家优势形成的根本在于竞争,在于优势产业的确定,从而对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该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比较成功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第二,该理论发展了传统贸易

13、理论对于在要素禀赋形成优势的静态观点,突破了就单项因素或其简单组合为出发点来展开理论分析的不足。第三,该理论充分反映了竞争的丰富内涵。第四,该理论着重对产业和企业的研究,使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有了微观基础。第五,该理论强调国内因素对于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第六,该理论使用贸易和投资相结合的分析思路。,25,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创造出来的,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各国只有创造竞争优势,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国家必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芬兰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国家,26,第六节 偏好相似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要素禀

14、赋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探讨是在假设两个国家偏好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假设将需求因素排除在外,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探讨只考虑供给因素,因此,比较利益必然发生在供给因素的差异之上,从而得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且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越大,其贸易量也就越大的结论。但这一理论却无法解释战后日益增多的要素禀赋差异不大国家间(工业国家间)贸易发生的原因。,27,二、偏好相似理论的简介最早试图对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B.Linder)。他一反从供给方面寻找贸易根源的作法,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发生的原因。,28,他在1961年出版的

15、论贸易和转变(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或代表性需求重复理论,是战后解释工业国之间贸易的著名理论。,29,三、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内容1、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密集使用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的贸易,而不适用于解释工业品的贸易,后者需要从需求的角度即借助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进行分析。2、国内需求是制成品贸易的前提条件:(1)国内需求是企业决定生产的直接动因;(2)国内需求是产品发明创

16、新的直接动力;(3)国内市场是产品试制改进的最好保障;(4)只有在国内已经存在大规模需求的产品才会是具有最大的相对优势的产品。即: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的产品,因为在这些产业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30,3、贸易的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即:如果两国具有相同的需求结构,则两国消费者和投资者所需要的是具有相同质量和精密程度的产品,两国间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偏好越一致,它们进行贸易的潜在机会就越多。(罗尔夫.韦特归纳了影响一国国内需求结构的潜在原因:收入;总体的相对价格;政府规章管理;气候与地形;偏好)4、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对需求的影响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消费品的影响;二是对投资品的影响,31,收入对消费品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影响需求数量的变化;二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影响需求质量的变化;三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新的需求;四是收入的分配状况会影响到需求的变化倾向。收入对投资品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有的投资品存量,而投资品存量是否丰富则决定了对新投资品需求的质量构成。5、穷国与富国之间也会存在某些制造业产品的贸易,这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均等,穷国与富国间的需求结构总会存在一定的重叠,即富国中有穷人,穷国中也有富人。四、偏好相似理论的评价(积极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