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5474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要求作了全面概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凝练概括和理论创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利益多元分化。这一分化的过程,将促成不同类型新兴组织和社会阶层的出现,强调个体个性的道德价值与多元文化观形成,社会的高度分化与专门化成为常态。当前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加速现代化的重要阶段,能否有效整合分化多元的社会利益,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汇聚现代化的合力,成为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实践成败的关键。而要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共识力量,必须牢固树立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识合力。一、凝聚现代化共识力量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本质要求,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根本力量的群众观、唯物史观。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的力

3、量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提升和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发展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满足于人的需要和愿望。从实践来看,依靠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尽可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需求的评价标

4、准。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因此,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涵纳了大量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比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医疗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人民急切盼望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发力点。二、凝聚现代化共识力量务必加强党对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居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首。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

5、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伟大事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汇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合力。要广泛凝聚现代化建设的共识力量,一方面需要发挥执政党的强大社会整合作用功能,引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设与政策供给。现代化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分化和剧变的过程,在一个超大型规模的国家进行现代化,更需要对社会进行适时有效的整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也在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自身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对意识形态掌控主导的优势,对社会进行了有效整合,使中国社会凝聚团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迈向现代国家

6、,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三、凝聚现代化共识力量务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新时代中国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必须将中国共产党置于轴心地位,发挥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动群众的智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广泛听取亿万民众的意见呼声,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成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还要乐于且善于听取不同领域的专家、精英的意见建议,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全党全社会智慧

7、。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征程中,无论是决策规划、还是政策落实落地,都需要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落实全过程民主,进而凝聚共识、形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四、凝聚现代化共识力量务必激活文化价值功能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根脉,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内涵要义。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文化现

8、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现代性的全面建构,不仅是政治与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实践中不仅要牢牢抓住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核心,也要注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创新。要推动话语体系创新,牢牢把握现代化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现代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实现两个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功能作用。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坚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人民的需要出发,坚持文化建设为现代化服务,不断总结新经验、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讲好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形象与精神。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国情、深入祖国大地,研真问题、做大学问、出硬成果,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创新。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实干兴邦务实创新的精神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