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63751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ppt(6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纲 要,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制度的变迁第二章 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 中国模式与强政府第四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制度的变迁,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初形成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先自发形成体制,后有描述性的理论社会主义形成的“人为过程”:先有理论,后按理论构建体制批评传统社会弊端,设计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政党,用革命方式夺取政权利用政权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理论先于实际,需要根据实践调整不断理论和改革体制二、马恩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共产主义的人

2、本主义理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三阶段”理论自然经济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经济社会:消除人身依附,但把人异化成财富的奴隶产品经济社会:个人真正成为自己与社会的主人,实现人本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本共产主义的表现:由于不能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等任何生产要素作为个人私产,在分配制度上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马恩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变化,哥达纲领批判(1875)形成的历史背景批判的核心内容:将早年的共产主义一分为二共产主义一阶段论:完全排斥私有制与商品经济,在分配上实行按需

3、分配共产主义两阶段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在低级阶段由于存在有限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分配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承认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制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实质是一种不存在商品货币的商品交换关系,二、苏联模式中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发展演变1、“军事共产主义”时期(1918-1920):按马恩构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于取消了商品交换,割断了城乡交流正常渠道,城市中“面包没有了”由于农民的反对,苏维埃政权陷入危机2、“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20年代中期):在实践中引入商品经济恢复了城乡交流,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但未解决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3、高度集权计划

4、经济体制的形成(1920年代中期-50年代初):,围绕经济体制选择的论战(20年代中期)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主张: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主张: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模式,其关键是:国家替代资产阶级职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计划替代市场分配资源,实现国家工业化争论以斯大林的主张占上风而告终结高度集权体制的形成(20年代末),1928年苏联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工业化蓝图1929年开始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化剥夺了个体农民的经济决策权,保证资源按照计划规定的价格流向重工业部门斯大林模式的实质:利用计划动员资源的特殊能力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模

5、式在实践上与理论上的成熟(50年代初)利用大危机西方过剩资本、技术与人才,经卫国战争洗礼,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在苏联工业化进程(几个五年计划)中日臻成熟对苏联工业化与计划体制实践的总结: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与实施计划经济的蓝本,4、20世纪50至80年代:对高度集权计划模式的改革,改革的背景: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商品匮乏、缺乏技术更新能力、国富民穷低效率与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恶性循环改革的实质:在不触动计划模式基本框架前提下,通过增加市场因素来增进效率5、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计划模式而转向市场经济在

6、转型过程中,一些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些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进,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1956-文化革命)1、高度集权计划模式的建立与调整建立:“一化三改造”(1956)目标:工业化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义改造: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对个体农民的社义改造:集体化(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化向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冒进(1950年代末)原因:“一化三改造”的成功、反右运动目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调整时期(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回到56年的体制城乡体制调整:农村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二、市场取向改革时

7、期(混合体制时期,1978-1992)2、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2)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1982-1984)4、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实践中的混合体制(1984-1992)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200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00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图,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模式 布尔什维克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军事共产主义模式 新经济政策模式 民主的计划经济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前)斯大林模式 改良的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市场经

8、济模式 社会主义 苏东民主的 新中间道路改良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第二章 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经济转型的两种模式一、渐进式转型与激进式转型模式的分道扬镳1、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框架下通过增加市场因素来提高效率所有计划经济国家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2、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对计划模式的修补,转向市场经济转型方式分道扬镳:苏东国家转向激进式转型方式,中越等国仍坚持渐进式改革方式,二、激进式转型与渐进式转型的区别,1、两种转型方式的共同点: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2、两种转型方式的区别形式上的区别激进式转型(急速“两化”):在较短

9、时间内实现价格自由化和国企私有化#渐进式转型:在较长时间中逐步放开价格;逐步放开一些国民经济领域,允许与鼓励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进入,形成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下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实质性区别激进式转型的实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渐进式转型的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3、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原则基础上的市场化,即: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文化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列-毛-邓的主导地位的市场化在市场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地调整社会主义宪法原则根据市场化要求,而不是其他标准进行调整调整方式是边际式的、渐进式的微调,第二节 激进式经济

10、转型(休克疗法)效果及其教训,一、苏东国家经济转型的效果#1、转型效果较好类型特点:经济下滑时间超过原计划,但相对较短,恢复增长后发展较快国家:波、匈、捷、斯、斯及波罗的海3国原因:有实行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的历史传统在渐进式改革时期市场已有长足发展激进式转型后大量外资进入,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激进式转型没有引发社会动荡,2、一般类型特点:经济下滑时间较长,但现在已止跌转升,如俄罗斯:1990年经济开始下滑,1999年止跌,2007年GDP恢复到1990年水平国别:俄罗斯及相当苏东国家原因: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传统,在激进式转型前实际上又没有进行改革,市场体制形成缓慢经济增长恢复在很大

11、程度上来自对1990年代激进式转型措施的调整,如加强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控制,甚至在部分领域重新国有化,3、特殊类型:先增长、后放缓(原民主德国)先期增长原因:转型后大量外资进入非贸易领域,拉动3年左右经济较高速增长后放缓原因之一:联邦德国大规模援助,保证转型过程稳定,由于援助主要投入非生产性领域,致使基础设施落后,工资成本过高后放缓原因之二:货币改革导致汇率急剧攀升,原来的出口市场几乎丧失殆尽4、很差类型:激进式转型触发政治、种族与宗教冲突,社会稳定机制被破坏,转型与发展停滞,如前南地区、格鲁吉亚、车臣等,二、俄罗斯激进式转型的教训,1、教训在没有民主传统条件下,突如起来的民主制度造成社会不稳

12、定在缺乏市场经济传统下,盲目地接受新古典主义的转型理论在自发形成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新古典理论实际上没有“市场形成理论”,只有“市场运行理论”,以致于转型理论只有“两化”的教条忽视了市场形成是各经济主体(企业、家庭、政府、中介组织)的一个渐进的“学习、创新过程”2、中国与俄罗斯转型过程与经济实力比较,第三节 中国渐进式转型的经验,1、坚持市场化方向的渐进式改革2、利用工业化初中期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支持转型3、非教条主义式的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原则4、注重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中国模式与强政府一、中国强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一、中国强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一、中国强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一、中国强

13、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一、中国强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一、中国强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一、中国强政府形成的历史根源,二、政府经济职能的东西方比较,二、政府经济职能的东西方比较,二、政府经济职能的东西方比较,二、政府经济职能的东西方比较,二、政府经济职能的东西方比较,三、中国强政府的表现,三、中国强政府的表现,1、政府通过制度政策履行“造市”职能 政府主导制度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扶持下发育起来的市场主体政府促进市场体系的形成政府推动下市场秩序的完善,三、中国强政府的表现,2、政府实施特殊“过程政策”(供给管理)通过赶超型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和鼓励民间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14、为增长创造条件形成主导产业,带动整个经济发展鼓励储蓄与投资,加速资本积累直接推动教育和科技发展推进的开放政策和外向型经济,三、中国强政府的表现,3、危机时期: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政策的配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应对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冲击,结语,4点优势总结强政府主导下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到一条正确道路,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从长期来讲,强政府在市场基础上动员各种资源,挖掘发展中大国潜力快速实现“赶超”从短期来讲,强政府有效的调控基本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宏观经济的平衡公共品供应上,强政府优势尤为明显,结语,3大难题:政府过多介入,对市场效率的负面影响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天然联系

15、造成:反垄断成为难题阻滞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难以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较难避免官商一体化的利益集团形成政府权力过大与腐败频发,第四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长期背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有三:中国经济逐步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2002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优势资源(劳动力)的输出与劣势资源(技术、管理、市场与自然资源)的输入创造了条件20多年来的改革,中国强政府+市场经济的模式初步成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生的动力机制,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长期背景,黄金时期的表现GDP保持10%以上增长率,且多数年份伴随低通

16、胀除金融危机时期外,外贸保持20%以上增长率,且出口快于进口,使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从01年的1600多亿猛增到危机前的近2万亿美元,现已达2.85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多数年份达30%以上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使国有经济摆脱了亏损局面,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长期背景,“十一五”期间经济形势总览前期延续了“十五”期间的良好发展势头后期受金融危机与应对危机措施影响,经济经历了一个大落、大起、再逐步回调过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出明显回调期特征#金融危机引致的中国经济波动在金融海啸冲击中国经济以前,金融泡沫已拉动中国经济过热,2007年底中

17、央出台的“两防”措施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滑2008年9月金融海啸导致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长期背景,2008年11月以来大规模刺激措施引致中国经济最早走出危机影响,2009年1季度止跌转升由于刺激措施规模过大,力度过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资产泡沫形成,尤其是房价上升过快资源与投资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压力滞后显现 随着强刺激措施的逐步淡出,经济增长进入一个回调期,二、当前宏观经济走势,2010年全年经济增速与物价水平的预测:估计全年GDP增速将在10%左右,因第一、二季度分别为11.9%、10.3%,3季度回落到9.6%,4季度将进一步回落,估计在9%左右#由于物价变动的

18、时滞性质,在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同时,CPI则逐月攀升,11月达5.1%#随政府控制物价的一系列微观调控措施出台,尤其是对食品价格(对采购、储备、运输、零售各环节直接干预),预测12月的CPI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5%左右,全年约为3.3%,二、当前宏观经济走势,2011年经济与物价水平走势的预测GDP增速将减缓到10%以内,约在9.5%左右如当前控制物价的措施能继续采用,除年初春季期间外,2011年CPI增幅还将进一步回落,估计全年将在4-4.5%之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缓原因:经济周期仍处于增速下行阶段。这主要来自对近年来大规模刺激政策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二、当前宏观经济走

19、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出台偏紧的政策取向,尤其是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会议前货币政策已开始收紧,如10年已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1年又提高一次;并两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今年还将继续加息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对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出口退税下调与汇率上调将抑制出口增速其他应对通货膨胀措施奏效与新政策的出台,二、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调控的五大两难选择:保持经济较高增速与控制物价的矛盾 与消减资产泡沫的矛盾与调结构的矛盾与产能过剩问题的矛盾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矛盾与提高消费在需求结构中比例的矛盾扩大出口与外贸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

20、矛盾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冰火两重天的矛盾,三、当前物价水平的长期供给因素,弗里德曼有一经典说法,“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这只是从宏观角度的需求方解释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现象因超发的货币如没有供给方微观因素推动,超发的货币就会停滞在各种实物、金融资产的“池子”(虚拟经济)中由于货币超发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常态,无论是正常增长还是应对危机时期,概莫能外,差别仅在于超发的量上。因此人们现在更乐于用“流动性”这个既包含宏观有包含微观因素,既反映需求又反映供给状况的术语来解释通胀现象,三、当前物价水平的长期供给因素,本轮物价上涨的微观因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工资、能源及原材

21、料价格、土地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一是劳动成本快速上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的收入增加由于本轮物价上涨主要由农产品价格推动,这与农民(工)收入快速增长有密切关系例如,农民工月薪从世纪初的500元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1600元(蔡昉,2010),年均上涨11%以上,其具体原因有:,三、当前物价水平的长期供给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红利)逐年减少推高农业用工与农民工的劳动成本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推高劳动成本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推高农业用工成本,并改变与非农产业比较收益,推动了农民工工资上涨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合同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提高了用工成本,三、当前物价水

22、平的长期供给因素,二是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推高了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世纪末国际原油价格10-15美元/桶,新世纪后逐年攀升,排除危机前泡沫因素,现达90美元/桶,伴随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2011年估计将超过120美元/桶进口铁矿石进口从2000年6900万吨上升为2009年的6.28亿吨,进口成本从2000年的26.6美元/吨上涨到2008年131.1美元/吨,三、当前物价水平的长期供给因素,三是土地供应独家垄断与招牌挂制度的实施,使用土地成本增大2002年起开始实施的经营性土地“招牌挂”制度,尤其是2004年国土资

23、源部颁布“831”大限后,土地使用成本大增#,两点结语,一方面,中国依靠需求扩张、超发货币拉动的资源、资产重新定价而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数量与规模的扩张,其技术与制度创新含量较低。这种增长模式的弊端不少,亟待转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数量扩张式的增长方式尚有很大空间,再加上强政府模式下各级政府追求GDP的政绩模式,这又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支持!,苏东国家转型中GDP下跌幅度及时间长度,俄罗斯第一次大规模私有化(1990年代中期)&,涉及领域住房私有化中小企业私有化土地私有化大中企业私有化(证券私有化)证券私有化后果国

24、有资产贱卖引发大规模腐败,俄罗斯第二次较大规模私有化(2011-2013)&,11家巨型国有企业减持:统一电力系统联邦电网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现代商船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俄罗斯水电公司、俄罗斯农业银行、外贸银行、储蓄银行、俄罗斯农机租赁公司、俄罗斯酒业公司、联合谷物公司减持将允许外资进入11家公司政府原持股60-100%,减持后后前3家公司仍持75%,后8家企业持股51%减持目的弥补财政赤字(测算2010年将达GDP的5.4%),减持可获200-300亿美元以上改善国企经营机制,2009-2010年CPI、PPI趋势图,2008-2010年季度GDP同比增速,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超

25、宽松措施,2008年承诺2年内实施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措施,占GDP比重的13.3%,美国刺激规模仅为6.8%(UN,2010)2008年最后两个月新增贷款2万亿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元2010年新增贷款7.95万亿元与以往年份对比2005年以前2万亿元以下2006年3.63万亿元2007年4万多亿元2008年5万亿元(含最后两个月的2万亿元),十五、十一五期间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十五期间土地出让金2.06万亿元2001-03年:9100亿元,2004年:6000亿元,2005年:5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土地出让金达7万多亿元2006年:7000亿元2007年:1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60%2008年:9600亿元,同比下降35.4%2009年:15900亿元,同比增加63.4%2010年:27000亿元,同比增加70.4%其中京、沪、大连3个城市超千亿;北京达1636.72亿元,是2008年502.7亿元的3倍多,比2009年928亿元增长76.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