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6727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翁铁慧.ppt.ppt(7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报告,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立足上海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编制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待国家层面批准后将全面启动实施,按照这次教育部培训班安排,今天重点报告上海教育综改方案中涉及高等教育有关内容,一、总体思路,二、改革重点,三、实施保障,一、总体思路,目前,上海已完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任务,正朝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迫切需要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方案提出“三个导向”“三个统一”“三个制度体系”“一个目标”的总体思路,战

2、略导向: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需求导向:立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国家和上海发展对教育的重大需求”两个出发点,引导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使教育引领社会问题导向:聚焦市民的意见期待、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的瓶颈制约,破解难题、释放红利,三个导向,三个统一,服务国家战略与立足上海实际相统一:按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示范引领的要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推进综合改革与深层次突破相统一: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深水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勇于探索与稳步推进相统一:既鼓励保护创新、释放各方活力,

3、又坚守底线思维、控制改革风险,确保在原则和大局问题上不出现方向性、颠覆性失误,三个制度体系,以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为重点,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系以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形成科学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以加强资源共享、促进融合互补为重点,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一个目标,到2020年,率先构建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区域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不懈努力,创建世界一流教育,二、改革重点,“1”: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1”: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工作,提升学生

4、综合素质,“4”(四个领域重点改革):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终身教育,“4”(四个方面支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社会力量 办学、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针对可以做、必须做、做了会对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领域和环节,方案十个方面、52条:“1+1+4+4”,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第一个层面:政府层面,第二个层面: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立足“政府如何管好教育”,改革重点是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针对问题:政府不同程度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现象,管了不少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着力破解政府“放权不够”问题,改革目标:转变职能,促使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探索建立科

5、学的“管办评”机制,推动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改革重点:规划引领、资源配置、科学评价,从美国加州、德州等国际教育发达地区经验看,无不高度重视教育规划。从我们高等教育现状看,当前突出问题是高校发展同质化,科研力量分散、重复,学科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整体规划与系统优化布局,这是政府管教育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1)编制实施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两个规划,举措1:抓规划引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管理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行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及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上海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两大规划,明确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结构与数量

6、,优化层次和类型力争做到面对若干年后上海及周边地区各级各类人才需求,上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类型上都能输送、结构上大致匹配通过地方立法保障规划实施权威,(1)编制实施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两个规划,举措1:抓规划引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管理机制,(1)编制实施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两个规划,两个规划于2013年初启动编制,期间实地考察了美国加州、德州等地的规划编制经验,充分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城市相关经验,并立足长三角地区实际开展研制,预计今年年底前发布实施,举措1:抓规划引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管理机制,(2)构建高校二维分类标准体系和资源配置方式,从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学科设置情况两个维度:

7、横向维度: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发展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类纵向维度:按照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类构建相应配套资源分配和评价机制,引导高校明确在二维分类体系的定位,在各自类型中追求卓越,促使全市68所高校由“一列纵队”变为“多列纵队”,举措1:抓规划引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管理机制,基本思路:“抓大放小、掌舵而非划桨”,探索政府对高校“负面清单”管理改革,主要借鉴自贸区经验,探索对高校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也就是“非经禁止即可为”,下放更大自主权改革策略:打算分“两步走”,在教育部指导下,先编制“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探索形

8、成“负面清单”,(3)探索政府对高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举措1:抓规划引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管理机制,举措2:抓资源配置,构建充分放权和严格监管并举的财经管理机制,客观讲,近年来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不小,有人形象比喻为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与上海一些高校书记、校长交流时,也听到抱怨:“以项目代投入”情况还较突出,钱没法花在人头上,引进急需、关键岗位人才也遭遇“玻璃门”等。为此,上海在这次综合改革中,将着力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1)建立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机制,举措2:抓资源配置,构建充分放权和严格监管并举的财经管理机制,根据不同专业及高校实际,制订文科、理科、工科等13个大类生均综合定额

9、标准体系,以此决定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拨款水平。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办学条件、学费收入等因素,合理制定教育培养成本分担办法。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2)建立以经常性经费为主的高校投入机制,以往高校投入以专项经费投入为主,高校忙上项目、教育部门忙“分钱”,学校容易功利化,缺乏通盘考虑、长远谋划2014年,上海对地方高校的经常性经费与专项经费投入比例从以往的3:7调整为6:4今后3-4年内,经常性经费比例进一步提高至70%,确保经常性经费由高校按照内涵发展需要自主安排;专项经费投入聚焦“高峰”“高原”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军人才培养等,符合政府规划方向的重点投

10、入,举措2:抓资源配置,构建充分放权和严格监管并举的财经管理机制,2012年,选择上科大整体试点,按照“部门预算、核定收支、财政补贴、统筹安排”等原则管理财务,既实现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又保障经费使用管理的自主性。下一步考虑:继续选择若干所地方高校整体试点推行;支持条件成熟的高校,在校内二级单位试点推行综合预算管理模式,“下沉”经费统筹权,引导高校内部管理下移重心,(3)试点实施高校综合预算管理,举措2:抓资源配置,构建充分放权和严格监管并举的财经管理机制,(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全面实行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由主管部门选聘、委派和考核,对委派者负责上月,上海市委已审议通过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

11、总会计师管理办法,明确:今后上海地方公办高校都要设立由专业人士担任的总会计师岗位,负责掌握“财权”;赋予总会计师8项职责、5项权利,今后所有上海地方公办高校,若要动用大额资金,除学校主要负责人签字外,还得由总会计师联签方可执行 这是在高校财经活动日趋活跃的形势下,规范财经行为的重大制度安排。今年11月前,实施首批3-5所地方高校开展试点,并尽快实现全覆盖,举措2:抓资源配置,构建充分放权和严格监管并举的财经管理机制,(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建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机制:对内涵建设经常性支出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开展评估咨询和预算评审;对纳入市级财政中期预算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提出排序建议;对

12、重大竞争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其效果提出评估建议等 把高校财务管理状况和经费使用监督评估机制的完善情况,作为实施拨款方式改革的基本前提,以及调整投入的重要依据,举措2:抓资源配置,构建充分放权和严格监管并举的财经管理机制,整体办学水平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高校的发展规划、招生指标和高校生均定额进行增减的重要依据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对高校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水平进行分类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开展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及相应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内涵建设水平和财政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安排市级统筹的财政高等教育经费、调整高校经常性经费额度、决定全市性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投入方向的重要依据,(1)建立

13、高校分类评价体系,举措3:抓科学评价,健全分类多元教育评价机制,建立行业企业代表、社会公众、家长等参与的评价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2)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举措3:抓科学评价,健全分类多元教育评价机制,高校层面:着眼“高校如何办好教育”,改革重点是聚焦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针对问题:经过多年发展,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部分存在背离教育本原、违背教育规律、丢弃办学特色等问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对产业支撑还不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是本科教学质量亟待提升,改革目标:促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体系构建、内外融通,高等教育

14、更加聚焦质量提升、特色发展 改革重点:聚焦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开放联动,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人才培养应立足自身传统、底蕴和特色。比如:加州理工大学、纽约服装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各不相同,但都围绕强项培养了许多世界顶尖人才人才培养应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比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抓住旅游业是瑞士支柱产业的实际,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应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尤其要聚焦“选拔”“培养”两环节,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9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地区,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于上周五(9月19日)公布了改革试点方

15、案这里重点就上海高考方案中,如何通过系列制度设计提高高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匹配度,作简单介绍,(1)前端的招生选拔,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现行高考制度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作出历史性贡献,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化教育提出更高期盼现行高考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化综合改革 上海高考改革从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两方面同时着手,(1)前端的招生选拔,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

16、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及总分构成。2017年起,高考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总分满分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考试评价方面,二是改革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方法。2017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数、外3门,不分文理。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评价方面,三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覆盖国家规定的13门学习科目,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方式可以

17、分为“6+3+3+1”四类: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同时设有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生可根据特长和兴趣选择其中3门学习并参加等级性考试,考试评价方面,针对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评价方面,体育、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本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其合格性考试成绩 信息技术科目目前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课程标准由本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考试评价方面,四是探索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人才选拔特点的分类考试方式。2

18、015年起,把本科院校需要通过面试等考核方式测评考生能力的部分特色专业招生计划放到春季考试中,设面试或技能测试环节 专科高职院校重点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方式,完善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应届高中生:2017年起,开展职业适应性测试,专科高职院校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取;“三校生”:2018年起,专科高职院校依据文化素质(中职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评价等)和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学习记录情况等)录取,考试评价方面,五是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

19、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基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2017年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首先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使用,高校使用办法必须提前公布,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考试评价方面,一是针对秋季统一高考招生:2016年开始,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按考生总分和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对于填报专科高职批次志愿的学生,只根据统一高考成绩录取,无需参加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招生选拔方面,二是针对春季考试招生:2015年开始,把上海本科

20、院校需要通过面试等考核方式测评考生能力的部分特色专业招生计划放到春季考试招生中,设立面试(或技能测试)环节 高校根据春季统一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或技能测试)成绩录取 同时,春季考试招生范围由历届生扩大到高中应届毕业生,招生选拔方面,三是针对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根据国家部署,2015年开始,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统一高考以后进行 将要求具有自主招生权的相关高校,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考核情况,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要求相关高校规范、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招生选拔方面,四是针对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鼓励专

21、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优势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的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之中 率先实行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即所谓的“一档多投”“一档多投”虽然会给高校招生计划的投放与安排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却给了学生综合权衡和选择确定最满意的高校就读的机会,这是一个改革方向,招生选拔方面,五是针对应用本科专业招收“三校生”:2018年起,在上海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中,依据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及统一组织的加试科目成绩,录取“三校生”,招生选拔方面,高考改革为高校优化生源创造了条件。当前关键是高校能否真正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

22、和期待实事求是讲,目前可谓“内忧外患”:“内忧”:高校教学质量下滑已成不争事实,当务之急是止住滑坡上水平“外患”: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去年仅赴美留学大陆学生就达23.5万人,较上年猛增21%,境外大学纷纷来国内“掐尖”,抢夺优秀生源,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倒逼”效应明显,(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把本科生教学作为高校办学根本和生命线。国内某重点大学连续两年开展的学情调查显示:在一些关键指标上,我们与国外知名大学差异值得关注。比如:27.1%的大学生自我报告说:“自己学习表现从未得到过任何老师的及时反馈”;而美国同类院校有此看法的仅占7。简

23、单的数据对比,背后深层次反映出:我们与国外知名大学在本科生教育教学态度、行为上的差距,(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把本科生教学作为高校办学根本和生命线。其中:既有教育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政府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这些年来对教师和学校评价“指挥棒”发生了问题,导致重科研、轻教学。对此,此次改革将把本科生教学质量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推出系列“组合拳”,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等,引导高校和教师把精力更多投入本科生教学,(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

24、量,一是把本科生教学作为高校办学根本和生命线。同时,推动高校创新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模式。重点是构建“一流本科教育标准”,支持高校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为参照,建设一批教学内容和方式达到国际水平的本科专业引导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有效对接,(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强化“一流师资投入教学”,把教师的人和心都拉回课堂。从上海高校情况看,主要问题是:刚留校青年教师是上课主力军,但缺乏授课经验,事实上不具备独立授课资格;教授本应是主力军,但部分教师认为评上教授就可不上课,忙于揽课题、拉项目、当“老板

25、”根据对上海19所市属高校的统计:在正/副教授主讲课程门次占总课程数占比上,低于30%的占六成,(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强化“一流师资投入教学”,把教师的人和心都拉回课堂。让教师“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除做思想工作外,关键是制度安排。对此,将采取如下措施:刚留校青年教师不能上讲坛,一定要先担任2-3年助教 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并以此作为教授任职的基本条件,(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强化“一流师资投入教学”,把教师的人和心都拉回课堂。除“硬约束”外

26、,关键是进行制度安排:将更多通过激励方式。比如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等。今年已选取8所市属高校试点。将从改善师生比、建立人事薪酬和教学规范、完善教学评价和职称晋升制度、创新校内教学和教研组织形式等方面全面强化支撑,并把这些改革固化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要想法设法增进师生之间交流。加强师生交流是教师把心放在教学上的重要体现。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的一个软肋,就是缺乏师生交流互动。既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用制度构建来加以保障。因此,我们将在构建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前提下,要求所有高校教师开课后

27、,要有office time,并向学生公开,以此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2)后端的人才培养,举措1:关于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今年7月,延东副总理在审议教育综改方案时曾指出,现在全国高校有2000多所,但最大问题是同质化。这种状况在上海高校中也普遍存在这次上海教育综合改革,重点从学校定位、学科定位两个角度切入,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1)学校定位:构建高校二维分类标准体系,引导学校合理定位,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2)学科定位: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开展

28、“2011计划”和智库建设,引导高校聚焦优势、特色办学,打造“高峰”“高原”学科,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上海高校学科发展模式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发展目标从“物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当前突出问题是:“高原”有高度但高峰”不突出;学科重复设置多、门类不平衡,对接行业需求、支撑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对此,制定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分类建设20个左右世界一流水平“高峰”学科点和200个左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高原”学科群,打造“高峰”“高原”学科,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

29、多列纵队”,实施“个性化支持”:遴选认定进入“规划”并形成“特区”高校对照国际标杆,结合学科现状和建设目标,提出投入总量和结构需求经论证后给予个性化支持实施基于整体绩效目标的考核机制完善学科同行评议和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国际可比较质量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度等,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和同行评议制度,对学科建设加以动态调整支持高校试点建立若干教学科研和人才“特区”:实施“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用人机制,高校“2011计划”和智库建设,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2011计划”是发挥高校知识溢出效应,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支撑国家战略的重大协同创新项目。今年

30、上海高校共有4个进入答辩环节(其中上海交大3个,同济1个)这次改革中,我们重点强调对上海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一是要与学校学科特色紧密结合,二是尊重协同创新规律,把找准需求、讲求科学、形成机制作为着力点,强调水到渠成,避免为协同而协同,为建中心而建中心,高校“2011计划”和智库建设,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这次改革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具有资政启民影响力高端智库,实施如下措施:推动智库研究人员以“旋转门”方式跨界柔性流动,形成“首席+协调人+助手+辅助人员”的队伍架构建立特聘教授岗位和兼职岗位协议工资等灵活机制

31、,吸引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优秀人才依托智库平台开展研究打造“中国大学智库论坛”,推动高校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集聚高端智慧,服务国家战略,举措2:关于特色发展,重点是促进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为支撑实施“2011计划”和高校智库建设等改革,将采取相应配套举措,比如:率先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评估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各类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支持高校结合实际,合理编制劳务费预算;合理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赋予直接费用开支使用更加灵活的空间率先开展知识产权处置

32、权和收益权下放试点:在高校制定实施自我约束、风险自控制度基础上,允许其自主制定知识产权处置及收益分配等政策,自主确定职务发明人奖励比例,(1)以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体系。根据产业和岗位需求,明确不同学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已建成52门具备国际水平中职阶段专业教学标准基础上,对标国际标准,整体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及课程、实习实训体系,并推动各学段紧密对接建立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和选拨规律、途径多样的招生考试体系,打通和丰富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路径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由以

33、学科为导向逐步转变为以行业和岗位要求为导向,举措3:关于开放联动,构建纵向衔接、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借鉴企业运作模式,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聘用机制,试点职业院校校长与企业主管交流互聘。去年以来,上海9所行业高校划转至教育部门管理,上海同步建立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新机制,搭建了双向任职互聘制度平台,促使高校保持并发展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完善职教教师队伍职务聘任和岗位标准,突出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教师每5年要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1年以上,(2)以协同共建创新办学机制,举措3:关于开放联动,构建纵向衔接

34、、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需求端,形成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的教学标准修订和应用机制、人才需求定期发布制度、专业调整快速响应机制在培养端,扩大中职“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范围(学生毕业后可同时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和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已在31个中职专业点实施“双证融通”改革,(3)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举措3:关于开放联动,构建纵向衔接、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双证融通”试点范围,并重点向高职高专、应用本科延伸,今后选择职业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证”在评估端,推动行业企业与教育部门共建体现

35、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把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3)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举措3:关于开放联动,构建纵向衔接、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实施保障,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大学章程中明确校务委员会参与决策的权限及程序校务委员会讨论确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监督学校贯彻实施、审议学校年度预决算报告,接受校长年度述职并提出质询校务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作为举办者另行委派,举措1: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大学校务委员会制度,举措2:试点取消公办学校干部行政级别,选择1-2所高校试点取消校级行政领导行政级别。面向海外和社会公开选聘的副校级行政领导,可不定

36、行政级别在地方公办高校逐步取消院系行政班子成员的行政级别,(1)编制高校教师配置标准和办法根据高校的办学类型、结构和学科确定相应的师生比,科学设置高校岗位结构和比例,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2)改革高校教师职务和聘任机制 按学校分类设定高校高级职务比例探索实行“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的用人考核机制对骨干领军人才试点实施“长聘教职制度”(Tenure Track),举措3:构建富有激励功能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3)改革教师薪酬管理机制对部分高层次人才,鼓励高校自主实行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年薪制或协议薪酬制建立民办教师收入动态增长机制和“年金制”等社会保障制度,举措3:构建富有激励功能的教师人事

37、管理制度,探索公办学校、行业企业与各类社会组织联合办学,在学校管理、人员聘用、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体制优势允许公办和民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相互购买服务,举措4: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办学,(1)在坚持教育主权基础上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允许职业院校与国外优质行业组织合作办学。今年6月,上大与非学历教育机构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设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促使影视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对接国际需求、实现产学研用融合审批方面,实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备案制,允许高校按国际通行专业名称开展合作办学,举措5:增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助推作用,(2)参与国际教育质量测评与标准制定有选择地参与

38、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测评,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国际观察视角和参考借鉴,(3)建立完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上海国际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上海国际教育认证服务中心”,加强国际教育认证、服务和研究,举措5:增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助推作用,(1)依托大数据搭建教育服务“云平台”,举措6: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深刻变革,搭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支撑系统,支撑教师在线备课共享、布置和批阅作业、在线答疑等,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讨论协作等 构建教与学交互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和学习分析试验,依托信息化实施全过程综合评价,(2)增强信息化支撑学习和评价变革的能力,举措6: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深刻变革

39、,构建基于网络、面向社会开放并服务全国的“高校精品课程”“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等优质资源,促进智慧学习建立伴随一生的个人学习记录档案,对教与学的信息化全程记录,为科学实施学习者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业质量评价提供有力支撑,半年多来,在制定完善上海试点方案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能是其他一些领域改革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教育改革人人都可评价,改革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很多改革目标完成既需教育内部努力、但更在教育之外,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构建形成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协同推进改革的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校要主动承接好改革任务。高校作为

40、改革主体,在政府“发好球”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怎样“接好球”。在座各位经验丰富,也最有发言权,希望大家帮我们多出点子、提建议我们的基本想法:高校必须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用制度形式明确办学理念,更有效地动员、调度、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更专业地管理学校对处于改革中的上海高校而言,关键是抓好两件事:一是“用好权力”,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二是“配好资源”,完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特别是要健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和质量自控机制,第二,政府必须加强统筹,支撑好高校改革发展。除教育部门外,许多改革举措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政策瓶颈还涉及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离开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综合改革寸步难行为此,我们一方面提请教育部与国家相关部委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上海市层面完善了多个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共同支撑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第三,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实施改革。无论是高考改革中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调动资源和力量开展社会办学等,都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因此,推进改革,必须打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组合拳”,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我们将在教育部指导下,在各高校支持下,按照总书记“蹄疾而步稳”的要求,稳妥有序实施好改革各项任务,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