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70997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PPT 页数:306 大小:4.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6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6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6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6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ppt(30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第一.二.三单元的重点问题:,1.个体发展心理学2.心理发展的5个基本性质3.发展心理学的4个基本任务4.发展心理学的4个基本理论问题5.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时间6.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7.横向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及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理论性探讨和实践性研究.,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种系 种族(民族心理学)个体 狭义: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

2、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活动规律的学科.,原生动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如草履虫),环节动物 产生了头神经节,并且神经元之间产生了联结,也叫突触,脊椎动物 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有了很大发展,哺乳动物(猿人,就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进行综合的分析。能用树枝挑食蚂蚁),(二)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1、整体性(1)心理活动具有独特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2)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2、社会性心理发展受人类社会环境

3、制约的,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3、活动性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4、规律性(1)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针对个体而言的,有加速,有衰退,一般趋势是(2次生长高峰,从出生到幼儿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从童年到青春期为第二次生长加速期.又称青春发育期,青年期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3、普遍性和特殊性 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发展过程。但是在发展进程和内容,水平上又存在差异.又比如天才儿童和正常儿童,他发展的进程就不一样,同样的年龄天才儿童的思维发展较快,当然,残障儿童则智力低下。,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

4、的基本特征1、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但绝非同步;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2、年龄阶段的根源不同的认知过程起主导作用,(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与环境(双生子研究)-本质问题 2、连续性与阶段性-过程问题 2、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生理成熟和外在教育问题);3、关键期问题。(0-2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外

5、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核心特点:过程性和动态性,也叫发展性。,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一)横断研究 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 同年龄组群被试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例:研究儿童自控发展 4岁 5岁 6岁 7岁 数据比较,横向研究得出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年龄.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出现率(%N=2016)年龄 4

6、 5 6 7 8 9 10 11 合计男 14.4 16.1 12.5 12.1 13.1 13.3 13.3 11.64 13.3女 11.2 14.8 18.4 15.6 18.9 12.6 14.6 10.74 14.5 合计 12.8 15.5 15.3 13.9 16 12.9 5 14.95 11.8 13.9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缺点:联结性、组群效应,(二)纵向研究 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做追踪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推孟从1921开始对1528名超常儿童的追综研究,研究40年),

7、优点:(1)能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能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1)时效性差(2)被试容易流失(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比较,(三)交叉设计举例:如果研究3-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岁,6岁和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达到6岁,9岁,12岁,6岁组和9岁组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就由原来的10年,变为4年。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例:3岁 6岁 6岁 9岁 9岁 12岁,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1、跨文化比较研究(1)探讨发展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同文化下心理发展的一致性(2)探查发展的差异性

8、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不同影响2、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3、研究方法的整合4、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 观点: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是遗传素质的自然的显现过程,3、环境的作用只能是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二,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 观点: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2、片面地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人物: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观点:1、遗传和环境共同决

9、定心理的发展,2、把两者视为独立存在的因素,3、企图提示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点: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有关攻击行为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把儿童分为三组,观看一段攻击行为的录像。录像的结尾处:第一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奖励 第二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惩罚 第三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既没有受到惩罚,也没有受到奖励。接下来给儿童提供一个表现攻击行为的环境,观察三组儿童的表现。,实验结果同人们预期的那样,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

10、惩罚的那一组儿童表现出最少的攻击行为。实验继续进行,给儿童提供表现攻击行为的诱因,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结果三组儿童几乎表现出同样多和同样质量的攻击行为。,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一)高经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心理机能两大类: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高能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

11、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实质 动作起源 主体 客体世界 适应实质 反作用 本质(平衡),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896年出生于瑞士若沙特,一生都居住在瑞士。22岁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时主要兴趣在生物学。研究生态学和适应问题,发展了他的中心论题。适应是建立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取得平衡

12、的基础之上。,2、心理发展建构说 用几个重要的概念来说明他的观点: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1)图式即认知结构: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最初来自于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的丰富起来。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图式的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的,(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个体的认识上只有数量的变化.(3)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

13、新的刺激,就要按新的刺激的要求来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化与顺应,狗 同化 花狗 白狗(量的变化)顺应 牛(不同类,质的变化),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有同化必然有顺应,如果只有同化,这个个体处于永远与外界适应的状态,无须学习。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只有顺应,没有同化,这个个体就永远无法稳定下来,当两个状态处于平衡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涉及到平衡这个概念。,(4)平衡: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后的一种稳定的状态,而中间的过程也是趋于平衡的一种过程。儿童不断的增加适应能力,和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平衡不平衡平衡来实现的。

14、同化顺应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成熟 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例如,婴儿期出现的眼手协调,是建构婴儿动作图示的必要条件。然而,若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经验个体在这种动作练习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社会经验。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

15、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识图式的发展。,平衡几乎所有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都认识到成熟和经验和社会文化所起的作用,皮亚杰的独特之处,是另外加了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正因为此,皮

16、亚杰把平衡作为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一、连续论(片面性)二、阶段论(片面性)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均衡性与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量变、质变与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阶段说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对应的特点)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1、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是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图式。这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思考来自于感知动作。9-12月的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暂时消失时,儿

17、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抓取和嘴的吸吮是探索世界主要手段,2、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将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能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进行表象思维。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阶段的心理特点:(1)泛灵论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 太阳是跟着我走的。(3)思维的不可逆性 知道AB但不知到BA(4)未掌握守衡 一样长 不一样长,自我中心化: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例:

18、三山实验,3、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是需要具体实物的支持。即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5+2=7 7-2=5,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物质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

19、: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面积守恒(89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体积守恒(1

20、213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4、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及以后(1)思维可以脱离具体内容,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2)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的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假如我是校长”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

21、阶段理论 考虑社会文化因素,认为心理上的变态是属于一种不适应,是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失调,要克服这种失调,也要依靠心理社会经验。,1、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2、个体发展的八个阶段,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发展任务 品质1、婴儿前期02岁 信任对怀疑 希望2、婴儿后期24岁 自主对羞耻 意志3、幼儿期47岁 主动对内疚 目的4、童年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5、青少年期1218岁 同一感对混乱 忠实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与孤独感 爱情7、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对停滞感 关心8、成年

22、后期50岁以后 完善与绝望 智慧,3、划分年龄除阶段的特点:(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3)动态过程,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空间(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渐进发展进程,先前好不好影响以后发展,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外动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下形成的。,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问题的核心在于:儿童早期对毕生发展的关键

23、意义1、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2、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里程3、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4、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关键期来源,最初由动物心理实验提出劳伦兹:小动物的印刻现象研究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发展迅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比较慢。,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 准备阶段 文艺复兴以前,儿

24、童不被重视,是微不足道的人,文艺复兴以后,心理学的发展中产生人本主义思潮,主要思想就是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这些是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二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 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的.书中论述了儿童感知.意志(动作).理智(语言)的发展.三 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1957年美国美国心理学年鉴用 发展心理学 取代了儿童心理学,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四单元 重点内容,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及心理发展的建构说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4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3

25、.道德发展的3个阶段及本质特点4.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与教学的关系7.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3个阶段6个水平8.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决定论的代表,第二节 婴儿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新生儿(出生1个月)的发展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两大类:1、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无条件反射具有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斯的社会关系;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睡眠最重要觉醒:进行记忆和学习啼哭:

26、交流手段,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三种见解:1、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2、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3、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一)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剥夺动物早期经验导致脑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营养不良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二)可修复性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伤,会产生替代性中枢,5岁后难。,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2、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27、手的抓握技能=有助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走=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发展规律:1、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2、从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的大小原则,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一、模仿学习模仿是先天排定的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与生俱来的,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在婴儿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是感知觉。(一)感觉的发生(感觉器官对物理刺激的反应)1、视觉技能的发展 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2、听觉技能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

28、和视听协调能力等,(二)婴儿知觉的发展,是分类、解释、分析和整合来 自感觉器官和大脑的刺激的心理过程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婴儿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知觉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2、模式知觉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研究表明刚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图形,他们注视人脸的时间比注视其他图形的时间长;6个月时婴儿注视人脸的时间是注视其他图形的2倍。,3、深度知觉对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最为有利的支持就是吉布森的视崖实验。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

29、物。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头三年。婴儿期是个体感知沉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最早表现是先一在的定向反射2、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3、从客体刺激物到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4、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制约:天生偏好图形与适合接受水平刺激物(2)受知识经验支配(3)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二)记忆,1、发生于胎儿末期。2、按记忆内容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词语记忆3、12个月以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动作记忆4、12个月

30、后,表象记忆、词语记忆,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1、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912个朋的婴儿就能进行归类2、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811个月婴儿的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水平:无效偿试-有效偿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的发音(一)发音的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连续发音阶段、学话萌芽阶段(二)发音特点1、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2、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3、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二、婴儿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发展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数量在5060左右,3岁增加到1

31、000个1、掌握词汇的特点(1)从熟悉的事特名称开始(2)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三、婴儿句子的发展,单词名到多词句(一岁半左右)简单句到复合句(两岁左右),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主要用手势手势作用两个:一是把听话的人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物体和事件;二是要什么东西(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婴儿能把自己关于物体、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间关系的知识按类别组织起来,运用所掌握的词汇和句子与人进行交流,(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1、交流内容贴近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事物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简短、基本合乎句法;语速慢,话

32、语多重复等。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五、语法的获得,1。52。5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了母语语法规则系统。原因自学,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气质(一)气质类型1、按活动特性分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早期的个体差异)巴斯的活动特性说(1)活动性婴儿 这类婴儿总是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2)情绪性婴儿 这类婴儿常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3)社交性婴儿 这类婴儿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4)冲动性婴儿 这类婴儿易冲动,情绪、行为

33、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2、按三种类型分,(1)容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等(2)抚养困难型:相反(3)发展缓慢型:对新刺激适应慢,情绪常不愉快,心境不开朗等,(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 实验测量发现婴儿气质存在一种日益增长的稳定性,且不易受出生环境的影响。2、是中等程度的稳定。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婴儿的气质是可以变化的。,(三)气质的可控性与可变生及其与教养的关系,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婴儿会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以自己的特有气质特征吸引父母的注意,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激起人们对婴儿作出不同而又与婴儿的需求相适应的反应。2

34、、早期教育对气质的影响作用。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相符合。符合的促进,不符合带来冲突,导致行为问题和发展障碍。“拟合优化模式”,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上是生理性的、本能反应。(一)婴儿兴趣的发展1、兴趣作用:起到指导和组织婴儿的感知、动作和探究活动的作用2、兴趣三个阶段:(1)先天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兴趣反应模型(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兴趣-快乐相互作用(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主动感知新异事物,并不断地对其施加运用-兴趣认知倾向,(二)婴儿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与人交往

35、、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分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阶段与生俱来的是生理反射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分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对熟悉者报以微笑,(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观点:婴儿的哭泣不是一种汪愉快的消极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学会语言之前,这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1、自发性哭-与生俱来的是生理反射性哭2、应答性的哭不适宜的环境引起的;表达个体需要的信号;具有社会交往性质。3、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5种原因: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无聊,(四)分离焦虑,1、最初阶段啼哭、悲伤、呼唤、愤怒、抗议2、第二阶段没人理-情感冷漠3、

36、第三阶段分离焦虑,(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1)本能的驱动力(2)心理社会性驱动力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母亲对孩子的一般态度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目前的境遇以及自己的个性都会影响其母爱的产生;而儿童最初的行为也在母爱形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的依恋行为:寻求身体接触,视觉跟踪,接近成人,追随,叫喊、啼哭。依恋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亦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建

37、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鲍尔比、艾斯沃期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这时婴儿喜欢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有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这时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偏爱母亲,对母亲和他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明显依恋母亲,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同时,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陌生人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怯生。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能考虑到对方的需要,并

38、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二)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期等人,采用“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由于父母行为的影响,可能使婴儿形成三种形式的依恋:1、安全型依恋 婴儿把母亲看作“安全基地”,母亲在场时能安心玩耍,母亲离开时会出现分离焦虑,母亲回来后立即得到安抚,这类婴儿占6570。,2、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不反抗、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他们也不理会,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占20。3、反抗型依恋 母亲离开时显得和苦恼、极度反抗,但母亲回来时他们的态度又很矛盾,既需要又拒绝,又称“矛盾型”占1015。,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

39、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的依恋。婴儿依恋的类型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是否敏感,对婴儿是否关心起关键的作用。,(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1)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2)早期依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影响婴儿的情绪、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是否正确理解小孩发出的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反馈情绪性-笑、爱抚社会性刺激-互相模仿、亲子游戏等,四、婴儿自我的发展,哈特概括诸多研究结果,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40、),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来,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7、8个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有时会把自己咬疼而哭叫起来。岁以后随着语言的产生,儿童慢慢掌握了标志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和自己的名字。,2-3岁出现自我意识: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和“我的”,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2周岁前后)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见照片);1824个月,具有明显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

41、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我”“你”“他”,第三节 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期是指36、7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所以被称为幼儿期,又由于这个年龄是儿童正式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其身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发生了许多质的飞跃。,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喜欢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幼儿的心理在游戏的王国中获得了发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源泉。因此,有效地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一、游戏是幼儿斯的主导活动,1、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

42、、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3、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二、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一)古典的理论1、复演说 霍尔在20纪初提出了复演说,其观点是,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2、精力过剩说 是由席勒斯宾塞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儿童体内存在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泄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成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的愿

43、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体验,也可以抚平创伤。,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通过游戏来完成同化作用,即在游戏中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儿童游戏的水平,皮亚杰将游戏分成三大阶段: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这分别于感知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算思维相对应。,三、游戏的发展,机能游戏-婴儿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生游戏,四、象征性游戏的特点,1、以主题游戏为主2、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3、通过相象建构虚假的游戏情境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44、,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第二阶段:平等游戏-参与意向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1)协同游戏(2)合作游戏:要法语具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都是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第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第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第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第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第二单元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

45、。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从而为幼儿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作好准备。,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的特点类型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有意和无意都随年龄增加而增长;有意识记发展速度快于无意识记.直到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得上无意识记。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词语记忆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二)记忆策略,1、幼儿记忆策略的发展记忆策略: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

46、方法。儿童运用: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1)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前难以运用(2)不能主动使用策略,但经过指导能运用使用;(3)主动、自觉运用策略。10多以后,2、幼儿后期能运用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策略(2)复述策略口头(3)特征定位策略,二、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47、(1)具体形象的可塑性(2)具体形象的动态性,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1)由近及远身边事物开始(2)由表及里(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4)由浅入深,3、自我中心现象,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开始追求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从“是什么”-“为什么”。45岁后以为什么为主2、幼儿概括能力发展概括水平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后期开始进行一定的内在的本质的概括。,掌握概念的发展,(1)实物概念的发展:初期实物概念的内容代表某一个和

48、某一类事物;中期能指出实物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能上的;末期指出实物的若干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对熟悉的事物开始进行本质特征的概括,(2)类概念的发展,分类时,主要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掌握概念系统。王宪钿:一级水平的儿童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不能根据事物的某个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二级水平的儿童能根据某些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但他们所依据的特征常常是表面的、具体的和简单的;三级水平的儿童能根据知识和经验进行分类,他们考虑的事物特征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四级水平的儿童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他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多种属性或特征。,3、幼儿

49、的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1)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即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三、幼儿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如:在游戏中,孩子一会儿当服务员,一会儿又去当老师。在画画中也如此。一会儿画树,看到别人画兔子,他又去画兔子吃萝卜。想象主题极不稳定,易受干扰而变化。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学生要替老师想想“假如我是老师”;,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2)神奇性(3)超越性(4)未来指向,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1、语言是交流的工具2

50、、言语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3、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自我提示、自我启发等4、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二、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在3岁左右的词汇量为1000,到了6岁时达到3000左右。34岁最快(二)词汇范围扩大。幼儿先掌握实词,其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再掌握虚词顺序: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三)词义的深化,1、幼儿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1)词义笼统含糊-有时扩大有时缩小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例如把“粗”说成“胖”,把猴子身上的“毛”说成“羽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