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71200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PPT 页数:218 大小:20.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ppt(2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心 理 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认知,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2.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和疼痛)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绝对感受性: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2)差别感觉性: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2.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变化量。,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即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反之,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注意: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值,他是随着刺激的客观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断变化的。,(四)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2)明适应:是指

3、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人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注意: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痛觉很难产生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产生的变化,即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2)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这是继时对比。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暗,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亮,这是同时对比。,明 暗 同 时 对 比,颜色对比,3.感觉后效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

4、感觉的后效。(被强光照射)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为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即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是负后像。,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盲人视觉丧失后,听觉会部分补偿视觉的功能,因而显得非常灵敏。(2)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

5、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给人产生冷的感觉。,二、知觉(一)知觉基本内涵.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苹果的色、香、味,及与其他水果的区别),(二)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1)大小知觉是依靠视觉来进行的。(2)形状知觉是依靠视觉和触摸觉和动觉来进行的。(3)距离知觉又称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靠视觉或听觉来进行的(视崖实验)(4)方位

6、知觉:是指人对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大空间位置的知觉。,视崖装置,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这项研究的被试是 36 名年龄在 6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在研究中 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

7、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 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 3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依据计时器、昼夜、四季周期、身心活动周期等判断时间)3.运动知觉:对物体的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包括真正的运动与似动)似动: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知觉现象。(电影、霓虹灯),4.错觉(1)错觉的概念: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2)错觉的种类:错

8、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包括形状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大小错觉等。(3)错觉的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编索错觉,例如,古诗“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错觉。“度日如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都描写的都是时间错觉。胖的人显得矮,瘦的人显得高,或者是一条线段横着平放显得短,竖着放显得长,是一种形状错觉。房间如果是白色的墙壁,家具摆放整齐,房间显得宽敞。如墙壁是深色,物品摆放凌乱,房间就会显得拥挤,这是空间错觉。,(三)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1.

9、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选择性的含义: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的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当面对众多刺激时,人们将刺激区分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并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开来。在特定条件下,被清晰反映的刺激叫知觉对象。而被模糊反映的刺激叫知觉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觉的选择性,凯旋门还三根柱子,(2)影响因素:第一、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电子广告)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第二、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心理活动

10、的准备状态与定势,2.知觉的理解性(1)知觉的理解性的含义:是人们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的过程。,这是什么?,老妪还是少女?,(2)影响因素主观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多少个性心理倾向性客观因素知觉对象的所给信息的完整程度语言提示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3)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对于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对于不熟悉

11、的东西,整体性就受到破坏。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了解即可),3.知觉的整体性(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在整体知觉中,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虽然事物的个别部分发生了改变,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人们仍然把它当做一个整体知觉。如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人演唱或用不同乐器演奏,仍然被认为是同一曲子。,主 观 轮 廓,主 观 轮 廓,(2)知觉整体性形成的规则知觉整体性的形成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曾经有人总结出了它的几条定律:接近律。在空间、时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被人知觉为

12、一个整体。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相似的个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梧桐一叶,天下知秋”看到桌子底下露出一条尾巴,根据毛的颜色和

13、花纹,可以断定桌子下面藏着一只猫。考题:“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注意:山香版的答案是整体性,华图版的是理解性,有歧义。),4.知觉的恒常性(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2)类型:知觉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注意: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以上四种规律是同时存在的,在同一知觉现象中可能会存在多种规律,但可能以某一种为主。,形 状 恒 常 性,大小恒常性,颜 色 恒 常 性,亮 度 恒 常 性,知觉与感觉的联系:第一,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

14、于感觉器官而产生,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与感觉的区别:第一,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第二,感觉是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是以某一个感觉器官为主,多个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第三,感觉只受生理因素的制约,而知觉除了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如兴趣、爱好等。,(四)感知规律在教育教育中的应用,1.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如字体加粗,改变颜色。2.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3.活动律:对象的活动。4.强度律:对象的强度。例题教师在教授重要的定律、定

15、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A.强度率 B.差异率 C.活动率 D.组合率,B,三、意识,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变化的觉知。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2.意识的状态意识的状态可分为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某件事情。,(2)自动化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状态,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即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

16、,但又不太清晰。边听讲边做笔记时,能意识到自己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是很清楚。,(3)白日梦状态是指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上课时一不小心走神了,想其他的事了,老师讲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见。,四、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准确的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注意总是伴随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而发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二)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特点:

17、指向性和集中性。(1)指向性:是指人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长时间的保持。“逐鹿者不见山”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例子。,(2)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三)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选择、填空,注意理解概念)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

18、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例题1:大家在一起开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种现象属于()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关注,A,例题2:正在上课时,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他引起大家的注意是()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A,(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选择题)客观条件,即事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和相对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与背景的差异。如闪电,万绿丛中一点红等容易引起

19、注意。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如人当时的需要、情绪状态、兴趣等。,2.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选择题)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稳定的学习习惯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司机对红绿灯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熟记于心的东西、操作技能与运动技能形

20、成之后的再现。,(四)注意的品质范围、稳定性、转移、分配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1)注意的广度的概念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鼠目寸光),(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请你说出左侧变窄所在的位置,2.注意的稳定性(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们有无坚定目的。个

21、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也叫注意的动摇。,注意右图时候,里面的小矩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注意起伏的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只要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的起伏不会产生消极作用。,(4)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现象,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往往是不随意的,是被动的。,3.注意的分配(考试的频率很高)(1)注意分配的概念在同一时间能够注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同时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实验1:左手以手掌在左大腿上

22、来回抹,右手握拳在右大腿上上下捶。,实验2:一枪打四只鸟游戏。,(2)注意分配的条件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一边看黑板,一边记笔记,4.注意的转移(1)注意转移的概念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三心二意),(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五)注

23、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2.保持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尽量防止和排除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的出现(2)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例题:判断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阻止学生无意注意的出现。(),2.运用有意注意

24、的规律组织教学(1)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给予信号,适时提醒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提出批评,给以警示(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坚强的意志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2)在讲授新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在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时,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

25、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4)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5)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如边听课边记笔记等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加强注意的目的性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揭示事物的新内容(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把注意集中于事物的习惯(4)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五、观察,(一)观察的概念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

26、知觉的高级形式。(二)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反映事特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品质。3.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的品质。4.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三)观察力的培养1.观察前做好观察的准备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丰富相应的知识制定具体的观察计划、方法、步骤。2.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有顺序的进行多感官的活动有积极的思维3.观察后及进总结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整理观察结果,完成观察报告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观察成果,六、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

27、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的概念: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在头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如司机开车时所看到的路面即时情况的记忆,没有特殊情况,经过之后这种记忆就会很快消失。,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和声像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A、时间极短(0

28、.251秒)B、容量较大(凡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可被登记,故容量大)C、形象鲜明(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存在,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先后顺序登记)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由于未经心理加工处理,所以是原始的),(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概念: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和视觉编码,拔打114查号码时,当服务员报号后,我们挂机后,再拔打刚才的查到的号码,短时记忆的特点:A、信息保存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B、个体停止思考,观念也将会从短时记忆中消退C、容量相当有限(约为72个组块)D、所涉及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复述、组块、

29、编码E、主体意识清晰(服从当前任务需要,如打114查号后,立即拔打)F、操作性强:加工瞬时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必要信息转为长时记忆。另外、根据当前工作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完成某种操作。G、信息是不牢固,既易忘又易受干扰。,(3)长时记忆(永久记忆)长时记忆的概念: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编码方式:语义编码(主)和表象编码长时记忆的特点A、信息保存时间长(1分钟终生难忘)B、信息容量没有限度。,2017年2月7日晚,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的节目中,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力压群雄,成功夺冠。,三种记忆形式的转化,三种记忆形式的

30、比较,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1)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主要依靠的是表象)如我们看到过的人、风景;听到过的音乐;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物体。(2)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如对游泳、溜冰、体操、舞蹈等各种技术动作的记忆。,(3)情绪记忆:是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对美好的往事的心情、曾经受过惊吓时的恐慌、曾做过的错事的悔恨的记忆。(4)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也叫逻辑记忆。对成语词义、公式、定理、法则、规则的记忆。(良言一句三

31、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5)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对曾经去过的地方、参加过的活动的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需要意识的参与)可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如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2)程序性知识:是对如何做的事情的记忆或者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不需意识的参与)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如动作技能的记忆和运动技能的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无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

32、记忆。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或不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做事时定式思维或粗心大意做事时表现出来的记忆(2)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下过去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又称为有意识的记忆或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有意识地去复制某一过程,或克服重倒复辙,(三)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1.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速度和效率品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如过目成诵,过目不忘。2.记忆的持久性: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难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3.记忆的准确性: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品质。它是指对于所

33、识记的材料,在再认或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那么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4.记忆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品质。它使人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四)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等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保持是信息的储存过程,再认或回忆是信息的提取过程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1.识记(1)识记的概念识记

34、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个体不能将输入的所有的信息记住,只有少数的信息能通过识记进入下一个环节。,(2)识记的分类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无意识记的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片断性,缺乏系统性。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能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学习中大部分记忆都属于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如对英

35、文字母、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较好。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效果更好。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有意义的、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识记。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记忆效果更好。,2.保持(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

36、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3.回忆和再认(1)回忆和再认的概念: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也叫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2)回忆的分类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将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忆。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自由联想、跟人聊天或在某些情况下偶然想起了某一件、一件往事涌上心头,一句乡音勾起乡情。有意回忆: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追忆:需要一

37、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复习考试的回忆、回答问题的回忆。,根据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不同,可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指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重视称为直接回忆。间接回忆:是指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想起旧经验的回忆。,(一)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或提取。按照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就是信息不能被提取或错误提取。(二)遗忘的种类1.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2.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回忆3.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4.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回忆或再认,七、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

38、忘是时间的函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遗忘规律: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成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四)影响遗忘的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有无意义、形象与抽象)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熟练程度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先快后慢)6.情绪、动机、态度7.识记材料的位置(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五)遗忘的原因:1.痕迹消退说遗忘就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桑代克的练习律符合痕迹衰退说的观点。,2.干扰说遗

39、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能恢复。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影响的现象。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影响的现象。例如,英语老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背英语单词,这是因为可以避免前摄抑制的干扰,所以效果较好。,3.压抑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回忆使人感到痛苦或尴尬丢人,因此被人为地压抑在无意识之中。考试中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也属于这种类型。,4.提取失败说遗忘之所以发生,

40、不是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叫“舌尖现象”。,5.同化说遗忘是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学习到更高级的要领与规律以后,高级的可代替低级的,使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知识,减轻了记忆量,是积极的遗忘。相反,若巩固原有知识则会导致新旧知识混淆,导致记忆错误,是消极的遗忘。元素原子量的记忆到元素周期律,(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应用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1)合理安排教学(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

41、识记的任务(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养学生良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2.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复习形式多样化(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6)掌握复习的量(过度学习150%)(7)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七、表象,(一)表象的概念表象:是指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不同于知觉,属于记忆的范畴。(二)表象的分类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

42、表象等。2.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三)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1.直观性表象是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心理旋转实验),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有时是反写的。,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结果表明:当呈现字母垂直时(0或360),反应时间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增加;当字母旋转180时,反应时间最

43、长。,八、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思维的范畴。,(二)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1.预见功能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结果,知道活动进行的方向。2.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获得更多的知识。,3.替代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满足。4.调节作用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技能活动过程。(注意理解,主要考选择题),(三)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人格化、典型化

44、1.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动画片中的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机智、勇敢。,2.夸张: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夸大和强调的想象过程。如千手观音、大人国、小人国。,3.人格化它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如雷公、雷婆等许多形象。,4.典型化它是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四)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走神、白日梦,做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2)有意想象:

45、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读古诗敕勒川头脑出现辽阔草原,蓝天白云和牛羊成群的景象。产生的条件:A、丰富的表象储备B、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C、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人们创造出的九头鸟、美人鱼属于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A、强烈的创造愿望B、丰富的表象储备C、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D、原型启发E、积极的思维活动F、灵感的作用G、创造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

46、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能够实现,那么它就变成了理想。如果幻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那么幻想就成为空想。,(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九、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

47、的间接的反映的心理过程。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平常人们说的“思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等都是思维活动的形式。,(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与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的特性。强调利用中介,超越感知提供的信息,认知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如人们虽然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宇宙形成的奥秘,但人们可以根据宇宙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不知某些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但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早上起来看到路面潮湿,可

48、以推测晚上下过雨。,2.思维的概括性:指人们通过思维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的特性。两层含义:(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如人们把枣树、梨树、桃树、杏树等依据根、茎、叶、果等共性将其称为果树。(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三)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特征,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如儿童边掰手指头边数数的过程中,如果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

49、止。,(2)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中对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特点。如儿童计算3+4=7时,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大脑中用3个手指头加上4个手指头,或3个苹果加4个苹果等实物进行表象相加,然后算出结果。,(3)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其中概念是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需要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

50、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做出疾病的诊断;公安人员根据作案现场迅速对案情作出判断;学生解题中未经逐步分析,就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猜想等。,(2)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也称集中(求同)思维。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案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