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读书笔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传统建筑读书笔记不一致地域与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要紧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与园林建筑等。传统建筑特点一、大体表达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受。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二、生气表达在四角飞檐翘起,或者扑朔欲飞,或者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含塔、楼)的繁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
2、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者绘画一一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三、富丽表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类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与地位。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四、重山林风水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
3、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得山林风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风水,让人工得与自然得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进展,以制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传统建筑范畴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一致地域与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
4、、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一、围院的平面空间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者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特点就在于把“院子” 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作为建筑平面的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而只是“一座”建筑。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尽管空间层次不一致,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
5、一一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表达或者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能够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者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能够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者细胞,或者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不管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与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
6、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者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者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二、轴线的空间艺术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要紧表达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通常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
7、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储存至今。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与人文形态等原因。三、诚实的结构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含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要紧有两种: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楝;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橡。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者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
8、,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楝,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杨联系,并以挑防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中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因此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因此门窗可自由布置,表达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与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楝、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
9、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梯卯结合,不施钉子。外观上与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与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特别大,有的时候几乎与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四、“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与”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与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0、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中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与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表达在园林建筑中。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含园林建筑。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者多或者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地。五
11、、“以人为本”的建筑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类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给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类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与现实生活寄予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比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
12、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与空间都操纵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与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进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与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园林艺术之通
13、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确实意愿。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与手法已在国内外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借鉴。特别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论及审美行为时西方人偏于写实,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制造;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予。这种理想美的寄予,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与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表达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空间、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这虽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结构、装修、装饰、文化等诸多方面。能够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进展。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