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点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点滴.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点滴建筑施工行业因其作业难度大、劳动强度高、伤亡事故多而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建筑行业每年的伤亡人数仅次于交通、煤炭等行业,其中因管理松懈、违章作业引发的伤亡事故超过60%。因此,如何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去年以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市级行政办公大楼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深入开展以“保泰山、争鲁班,作业现场标准化、安全生产无事故”为目标的平安创立活动,在工程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工伤事故,先后被评为市、省安全施工示范工地,并被推荐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工地。在
2、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抓好四支队伍,完善管理体系市行政办公大楼是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建设的重点工程。楼高十五层、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总造价1.2亿元。该项工程的工期要求短、质量要求高。如何确保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是我们的重点工作目标之一。为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参建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从工程立项开始,就注重抓好四支队伍,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发挥了有效的根底性作用。抓好四支队伍,夯实安全根底。一是成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精干的大楼基建办公室,具体负责大楼的筹建工作;二是公开招标具有甲级资质的知名设计公司开展大
3、楼设计,为实现包括建筑安全在内的各项目标提供了根底性保障;三是公开招标具有一级资质的本市建筑龙头企业开展工程施工,使其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四是公开招标具有甲级资质的市监理公司,组成了强有力的监理项目部,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工作。这样,由基建办公室牵头,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密切配合和协调,为整个工程建设,特别是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责任追究。项目开工前,我们就成立了以基建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主体行为及职责做出明确要求,敦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4、各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安全资金足额投入,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如此同时,我们还强化责任追究,建立起层层负责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工程施工单位将安全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各岗位,做到责任到人、细化到位,使施工现场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防护和文明施工管理,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努力为建筑工人创立良好的作业环境。但凡背离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都要对其开展责任追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众所周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两条根本原因。在建筑行业,其主要表达以下两个方面:一
5、方面,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具有露天、高处、工种交叉、场地局限大等不利因素,加之建筑工具、原料物品体积庞大,一旦发生事故,个人之力往往难以抗拒,这就构成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另一方面,建筑工地从业人员许多是农民工,缺少系统的操作技能训练,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能力不强,再加上个别安全监视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安全管理技术素质较差等,这些因素往往引发人的不安全行为。面对上述这种情况,我们在大楼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努力实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通俗化”和“人性化”,以此来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提升安全操作技能。所谓安全教育制度化,就是工程建设、施工、监
6、理等单位都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及现场施工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I,做到安全知识不知晓不进场、安全操作不达标不上岗。以此,大大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与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所谓安全教育通俗化,就是针对建筑工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我们大多采取观看安全知识宣传片、施工现场讲解、安全操作实际演示等方式来开展教育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我们还多次组织开展了“安全建设月”、“百日安全竞赛”、“安全、质量演讲比赛”等活动,大大强化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提升了安全防范能力。所谓安全教育人性化,就是在施工现场作业区设置了安全警示镜和安全防护用品配备、佩戴示意图,并有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检查、纠正。在工地显眼处张贴“工地是个大家庭,工友合力保太平”、“一人平安,全家幸福”等既有哲理,又富人性的安全警示标语,从工人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安全意识。通过深入扎实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使建筑施工人员真正做到牢记安全宗旨,坚守安全纪律,落实安全措施,实现安全操作,防微杜渐,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了物的不安全状态,远离了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