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1738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象论 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 附意境的审美内涵.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意象论电影艺术核心审美机制探析艺术被感知必然在观众意识中有所反映,程度不尽相同,好的艺术必然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这种经验就是意象。可以说,任何艺术欣赏者离开欣赏对象的那一刻,在他脑海中就只剩下意象而已。诗学研究中把意象作为诗歌主要的结构之一,是审美的必经之路,是诗歌“境界”高低的基础。电影中的意象脱离了文字的束缚,但这种自由却带来了更加复杂与晦涩得经验:文学意象从文字出发,而电影意象从图像和声音出发。传统诗学中的意象理论为“电影意象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诗歌意象从“象”的起点出发,有一条通往意象的审美经验路径,此路径为寻找电影中“意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电影

2、史中,有些电影现象常常被冠以“诗意”,比如法国“诗意写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伊朗新电影等等。让米特里在描述电影语言的时候,从传统文学出发,把语言分为“逻辑语言和“抒情语言”,并具体探讨了词汇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这时,词汇不仅是可替换的表现手段,而且成为创造者,就是说,他们提示的概念可以超越它们通常表示的概念,这是从它们的特殊关系、它们的节奏和它们的已分化的意义的张力中诞生的概念;这就是,诗学效果,就是其,地地道道的本性。”2从米特里的论述中,我们得到了一种启发,那就是电影镜头背后超越其自身的复杂意义被定义为电影语言的诗意本性。举例说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的“新,也就是此类型诗意本性的

3、一种归纳,同时又是一种逻辑判断,前提是使用该概念者承认战后的电影发生了一种转型,与旧的电影美学有所区隔。安德烈巴赞提出了“新的电影中的陌生现象,即传统的影像发生的具体改变。德勒兹的电影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经验出发的理论视野,让我们从巴赞的感性分析中有机会找到这种“新”特点的理性逻辑。在德勒兹的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建立一种关于电影的意象理论,为现代电影中的模糊概念诗意建立理论基础。这个过程是一个从诗学中寻求关照,从影像本体出发,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拥有自给自足的经验逻辑关系的类诗学投射过程,在其中电影自在的独特审美经验得以敞开。一、传统诗学中的意象“对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

4、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3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及艺术在自然、人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独立自足的审美空间,“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4“在刹那中见古今,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35这种艺术中的独立空间,也就是观众在感知艺术品以后形成的审美直觉,王国维在受到叔本华和席勒美学思想影响后逐渐提出了“境界说。”王氏因传统诗学而得到审美感受,但无意向传统诗论借鉴理论体系,而是从叔本华的“直观”中得到了对于艺术作品中通过想象得到的画面所表达出的超然感受的青睐。他把产生这种审美感受的复杂机理用“意境”和境界规约为自己独特的诗学审美体系。随着对于诗歌更进一步的探究,

5、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真景物”与“真感情“,把他对于西方世界中对艺术的不同认识论进行了调和,认为艺术本体当具有理性与情感并重的特征,以完成其横跨东西之理论体系的构建。“王国维推崇的理想。内美),是作为席勒美学灵魂的人本主义的理想,即人性的统一和完美发展。这个理想,包含着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情感与精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四大统一,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手定稿)前六则词话正面阐述和并在其余词话中贯彻运用的。而“境界”一词正是这四大统一的体现和理想状态。”6根据东西方诗论对于境界的基本把握,可以解释为艺术中流露的情感和描绘的形象有机结合的产物,”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

6、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嘴趣(feeling)和噫象(image)两个要素”7东西方皆有“意象”一词,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象指“表意之象:孔子周易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即以“象”来表达意义。而西方文论中则将意象解释为“意中之象:”诗学的研究对象是诗歌,而诗歌之中的,象都是通过语言载体再现的、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象,因此,我们应该将诗学之中的,意象定义为,意中之象。”网这里的“意中之象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由“象”而产生的象征意义,可以成为“象征意象”;还有一层含义是指“象”所代表的事物本身,被成为“纯粹意象”,此意象不具有象征或联想的意义。如我国诗歌中关于“月亮”

7、的意象,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就有象征团圆之意味;而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中,就是单纯的指月亮本身,属于“纯粹”意象。“可以说,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发力的期待结构。诗人常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读者通过对意象的读解体验此中情智。”9无论是中国传统诗学还是西方诗学,都把意象作为诗歌主要的美学载体来加以研究。无论是诗中的“情趣”还是“情智”,都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形象被读者所吸收,即朱光潜先生判断的“古希腊人,由形象得解脱的一条路径。”10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用古希腊两位天神日神阿波罗

8、和酒神狄俄尼索斯来象征艺术中的“意志与意象”的冲突,从而使艺术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意象突破主客之间的壁垒达到和谐统一。意象在尼采的思想中是日神精神的写照,是一切艺术具体形象的代名词。在阐述意象和情感的关系时,他说道:“悲剧中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的棘手关系真的应该用日、酒两神的兄弟结盟来象征:酒神说着日神的语言,而日神则最终说起酒神的语言,从而悲剧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的最高目标就达到了。11尼采用比喻的方式化解了艺术作品中主客观矛盾,暹一步说明了艺术中情感因素统一于意象,意象表达情感的最高境界。诗学中的意象是艺术品经过大脑处理后的形象-情感统一体,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人们观看诗歌开始,依次要接收文字

9、符号、表象(意象的客观载体)生成、情趣感受、意中之象这几个阶段,因此,有学者把意象的结构归结为“符号表象情感”的三重结构。”如果将诗人创造诗歌意象的过程表述为:情感T表象一语言符号,那么读者通过诗歌意象的过程就是:语言符号一表象一情感。”12这个结构完整阐释了诗学当中意象的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关照了艺术本体的客观性,又融入了审美主体的主观体验。通过这个结构我们把意象和承担起意象载体的表象分开,得以窥见意象生成的过程。符号化的文字塑造了不含情感、情智的表象,表象再引起读者的情绪反应而生成形象和情感统一的意象。二、电影意象的产生传统诗学中的意象是心智与形象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

10、世界的统一,是艺术与受众共同构建的一个独立自足的审美空间。“中国传统美学将,意象视为艺术的本体,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由此构成一个包含着意蕴于自身的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13意象在辨明其审美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当做涵盖一切艺术范畴的审美标准来推而广之:能够产生某槿意象的艺术,我们便可以从“境界”的高低来进行判断,找到一种评价与分类的尺度。意象的赋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意的存在。“所以意象的本质可以说是被诗意观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语境中处于被陈述状态的事物;名物因进入诗的语境,被描述而赋予诗性意义,同时其感觉表象也被具体化。”口4意象的本质也揭示了客观事物进入诗学关照体系的可能,普通的描

11、述对象成为了一种诗意的表达。从诗学对于意象的界定与规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他艺术中诗意产生的契机。从“物象,(不具有表情功能的客观形象)至IJ“意象”的转移过程,也既是诗意发生的过程。从法国的诗意写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伊朗新电影,诗意的关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而存在。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站在符号学的角度将诗的语言风格和电影影像的语言风格进行了类比,从而得出“,电影中诗的语言的传统的形成表明,形式主义作为新资本主义和最新文化发展的典型产物,正在强有力地重新兴起。”口5他在诗的电影一文中对于电影形象符号形象怎样从被摄物体形象本身到诗意的语言做出了分析。他认为,“物”作为导演拍摄的质料而先于

12、语法系统进入电影的风格体系中,“人们注意到,物变成电影形象,物是决定因素。”16电影中被摄物体与文学中的文字是不同的,文字经过了历史、文化、风俗的预定俗称,早已成为了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他用作诗的思维模式谈到“诗人出于风格上的需要有权创造先于文法而存在的语言符号”17,指出对物的形象的需求优先于电影的语法系统。他进一步指出物的形象之于电影语言的作用:“电影基本上是梦幻性质的同时还由于先于文法而存在的物作为视觉语言的象征在电影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18这里他指出的“物作为视觉语言的象征”即西方诗学中的“意象L电影中的物变成形象符号之后,取代了文字之于文学的地位成为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他基于电

13、影视觉语言能够轻易对梦境、幻觉、意识进行表现的事实,认为由“物”构成的视觉符号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是诗的语言。在论证电影是诗的语言的过程中,帕索里尼提出了“形象符号”的概念以对应诗学中的文字系统,而他进一步提出“形象符号”的象征性与隐喻之后,便可以将此“极端主观的同时又是极端客观的“口9概念与诗学中的“意象”相提并论了。作为一种与文字相当的表意系统,电影影像也承担了形象构建、情感体验、情景相生等审美功能,只不过文字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分开的符号系统,而电影影像是一种能指所指合一的符号系统,二者都有表情答意、象征、隐喻等功能。文字形象由文字的象征意义来构建,而影像的视觉形象则由其被摄物本身提

14、供。诗学中的意象生成要经过文字表象情感意象几个阶段,而电影意象的生成则可以脱离文字,进入其他的过程。三、电影意象的形成过程(一)意象的基础物象电影意象与诗学意象不同,因为文学中除开形象的展现外,还有直接表情、叙事的成分。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句中只有前半部分是视觉意象的描述,后面有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而电影中是没有直接情感流露的部分的,都要靠视觉、听觉符号来完成,因此,电影形象符号系统是一个连续无间断的形象系统,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是意象,也不是所有的形象都能产生意象。在阿巴斯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开头的教室中的上课场景,并未使人感受到所谓“意象”,直到主人公回家后,镜

15、头中出现萧条而驳杂的院落,风吹过处万物萧条,才让人感受到意象的出现。西方诗学中的意象指“意中之象”,电影中的意象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电影中除了这种经过复杂情感过程的主客统一审美空间外,还有很多是不引起情智反映的形象,可以成为“眼中之象这个概念可以等同于诗学中“物象电影中的物象可以指称被摄物体的形象,与诗学中的物象同理,“物象有限,意象无穷。20(二)物象的升华纯视听情境何种物象才能产生意象呢?电影意象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呢?前文已述,电影中的物象构成了电影的全部,意象在部分物象的基础上形成;经过传统诗学的规约,意象的产生要经过意识的作用、经验的反思,形成主观感受,让观众进入一种超越物象的体验之中。

16、这种观影经验中摆脱、超越原有的戏剧、影像空间的可能性在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话语中得到了详尽的阐释。他的目的并非把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去得到某种结构或建立意义的阐释体系,而是利用电影去证实外在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相互缝合、渗透的可能性。他通过对于不同风格电影的解读,建立了两种不同的影像模型: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通过对于新现实主义之前的所谓经典电影的解读,他确立了运动-影像的概念:以因果剪辑为主的叙事法则、影像间有机的连接而形成的统一关系、对于时空的客观探索与表现。”在这类电影中,有统一的叙事世界和时空,剧情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因果关系,人物通过不断解决冲突和矛盾来推进剧情发展,因此,影像

17、之间采用的是,因果剪辑。”21在这一类影像中,显然难以出现德勒兹寻找的超越性,因此他转入现代电影的研究,找到了一个过渡性的中间地带。在经典电影的类似神话的语境中,各种嵌套模式保证了影像制作的水准,让观众得以自然流畅地欣赏,而无需承担现代电影中从影像中渗漏出的思想负担。德勒兹寻找的“新的影像是从巴赞的思想中开始的:”他认为这(新现实主义)是真实性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被假定为散漫、省略、游移或飘忽不定,并通过单元和疏松的关联与难以把握的事件发挥作用。”22在研读了巴赞关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论断后,德勒兹认为一种新的“超真实性”的影像类型出现了,超越了运动-影像的传统模式。这种超越性的新的影像类型

18、被他称为“纯视听情境(situation)这种情境的具体指涉到底是什么呢?他首先界定了传统运动-感知体系的特点,即观众所看到的情境是在各种运动和情感的表达中前进流转的,观众被运动和自己感知到的戏剧、情节等体验所吸引。而纯视听情境把观众对于运动的吸引搁置了,使观众的注意力不再放在感知的层面,而放在了纯粹的看和听的层面。这种情形的实质是影像中的各种物体开始在观众头脑中形成形象,而不是被他们忽略。“这种对环境、物品、家具、器皿的,清点是维斯康蒂作品中的一个常数。因此,情境不直接在动作中延伸:它也不再是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那种感知-运动模式,它首先是视觉和听觉的,充满着意义,此后,动作才在这种情境中形成,

19、利用或面对它的成分。”23(三)意象的生成被“唤起”的主观性纯视听情境为德勒兹建立时间-影像的模型提供了基础:“这种新型影像方式的意义在于:电影成为时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将无限的意义注入时间和思维的关系之中。因此电影不但能表现日常生活的影像,还能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层,表现人的心理影像,而心理影像又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影像。”24德勒兹认为纯视听情境对于现代电影中常出现的梦境、回忆、幻想等主观内容有良好的包容性,他通过对柏格森的解读描述了纯视听影像的连接模式:”有一种简单的、现成的答案,也是柏格森首先提出的:刻意识别出的视觉(和听觉)影像不在运动中延伸,而是与他唤起的,回忆-影像发生关系。”25柏格

20、森的观点把视听形象与主观的“回忆”进行了连接,建立起一个新的超越性的“真实与幻想、躯体与心灵、客观与主观、描述与叙事、实在与潜在”的关联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德勒兹力图构建的从影像本身生发出来的物质与意识相交织的实体。“事物这样或那样表象对应记忆、梦幻或思维的区域:每次都是一个镜头或是一个循环,因此,这个事物经历了无限的镜头或循环,这些镜头或循环对应这个事物本身的,层次(CoUCheS)或表象。26在纯视听情境中,事物在影像中由于运动-感知系统的断裂为被观众所关注,完成了从物象到表象的转移,又进一步“唤起”了一种主观的“回忆-影像“,从而有机会对应于“记忆、梦幻或思维”,从而完成了诗学传统中意象建

21、立的几个环节。德勒兹在分析影像的基础上试图论证其“差异理论差异并不是指谓或不仅是指谓空间上的相互外在性,而主要是指谓时间中的前后相继性,指谓绵延。而绵延不仅可以不断地区别自身,也可以不断地分化,即在不断分化自身的过程中发生性质变化,从而不断地制造或创造出物质、生命、本能、智力和精神。”27德勒兹的哲学既反对传统哲学关于人类历史纵向演变的论调,也不支持一元论或二元论,而是赞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同“差异”一样,是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否定和自我创生的过程在这里,德勒兹用差异或称为一种时空延绵状态的断裂来解释纯视听情境的产生原因。首先,他指出纯视听情境不在运动影像的连贯感知体系中,而是与一种潜

22、在的影像相连接,自成一体。他借用柏格森的“回忆-影像”来完成这一角色,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心理上的因果关系。由于影片中正常的运动-影像或感知-影像的连接出现“差距”时,主观性就会出现,纯视听情境便出现了。主观性即德勒兹在谈论时间-影像出现时核心的价值,影像在纯视听情境中由于原来影像之间的差异性而产生了主观性,由此,它不再是一种物质,而是精神性的存在。四、诗意的形成过程从帕索里尼提出的“视觉形象”,到德勒兹提出的“纯视听情境”,电影意象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遵循传统诗学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电影意象产生的条件,即以运动-感知为结构体系的影像系统内部的断裂、分散以及停滞,导致观众从知觉上

23、的转移,从叙事本身转移到对物象的观察。在物象被注视以后,由于形象带来的“唤起”机制发生作用,主观性进入意识之中,使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显现和精神的创造。在与观众的主观意识交织的过程中,物象已经不是道具,而是意象系统的底层,成为了表象,由此,电影影像中的意象从运动影像断裂主观性时间-影像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我们可以把运动-感知体系被中断后产生的主观性影像或时间-影像称之为电影意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小津安二郎、阿巴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都具有了丰富的电影意象,同时,诗意的审美形态开始出现在影像中。参考文献:UM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2.2法丁让米特里.

24、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7引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7.45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9肖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一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J.文艺研究,2007(11).7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64.8黎志敏.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2007(6).9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嫡变及其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2009(1).10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76.11尼采.悲剧的诞生ML杨恒达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

25、0.12黎志敏.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2007(6)1314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3)1516口7口819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86,470,470-471,47320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3)2124赵晓珊.电影可能是什么德勒兹电影哲学思想初探J.国外理论动态,2007(10)22232526法德勒兹.时间一影像M.谢强,蔡若明,马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6,71,7227张之沧,林丹.当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浅谈意境的审美内涵摘要意境

26、”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是我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艺术当中,是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共同追求的审美标准。试从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一下审美内涵。关键词意境;审美特征;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美学审美思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世界性贡献的一方面“。那究竟什么是意境呢?“以境为高的审美标准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意境的审美范畴意境征各种艺企中,借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统深刻表琪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作为审美范畴,意境的基本规定在于境,“境”本指一定的疆土

27、范围,它从一个日常语言词汇转变为审美范畴的词汇是受佛教的影响。“境”在佛教中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佛教禅宗认为五境与法境是可以相通的,不可闻、不可见的法境实际上就存在于可见可闻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人的内在心灵和能体现人类情感愿望的自然。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二、意境的审美内涵我认为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象、境、意三个层次,在具体的理论关系中这三个层次浑然一体。(一)缘“象”立意所谓“象”就是一些感性的“景致”,如人、事

28、、景、物等一些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这样说:“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是境于心,应然掌中,了然镜像,以得形似。”生活中的一些物象都可作为入境的对象,而要使这些“泉石云峰”逼真地表现出来,达到形似以至于神似,就要对其了解透彻,这就是情景交融了。情景交融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之间产生的审美关系。第一个集中论述情景交融问题的是明代的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把它上升为“意境论Z”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他认为情与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二

29、者必须浑然交融,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问”。但是他并不把情与景等量齐观。“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就表明景是诗的外在条件,是诗的媒介,而“情是诗的内在因素,是诗的灵魂与胚胎。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抒情诗的真正源泉就是主体的内心生活。”这不仅分清了主次,也击中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对外界景物的描写带上丰富的情感色彩,审美活动诉诸情感形式的物象,这些“象”又以深远意蕴的审美意象为表现形态,在物的景与在心的情有机统一,相互交融,成为意境创造的方式。(二)“境”生象外意境的第二层次“境的意义来自于形象之外更深的领域,是由第一层次的“象”的审美想象引起并通过主题审美能

30、力的积极作用达到的,是审美主体的情思,是超然有形之物的情感体验。走向时空,境生象外之境,这是中国诗学最终的文化追求,所以“境生象外”之境就是一种文化心理之境。李白独坐敬亭山中高飞的鸟、独去的云,把人的精神境界带到流动的空间和悠远的空间之上。人在可得的世界里独坐山巅,静观世界,人山永恒相对、亲近无隔。这里有道家的“游”于“自然”的“静虚”“无为”,有儒家的仁道的个人修养自然“比德”,又有禅宗的瞬间的永恒体悟,使诗的境界既深入心灵又旷达潇洒。(三)超然“意”出这是主客体之间高度和谐“物与神游的存在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种审美活动中对“韵外之致”“无言之美”的崇尚,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31、诗中只有诸般物象,而从象外流露出来的志趣确实要读者自去领略,这是艺术上一种虚实相生、趣味无穷的“虚灵”。意出尘外,“意”便有味,意境中便含有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明代的陆时雍在诗经总论中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意蕴便是作为审美范畴最大的特征。由意生出韵,营造出余韵无穷的意境,达到“神与物游”的自由境界。意境之所以能使审美主体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理想的感受领悟,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给人韵味无穷的美感,也正是因为意境审美内涵的复杂性,象、境、意三层审美内涵是已经不再是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审美境界深层的结构,从直接感想的摹写,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50.2王昌龄.诗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引黑格尔.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