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精准解读古典诗词 附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精准解读古典诗词 附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精准解读古典诗词摘要:古诗词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现阶段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肤浅,很多时候重在传授“答题技巧”,却忽视了古诗词解读最重要的内容。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意蕴丰富深刻,如何挖掘古诗中的人文内涵,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着手,精准定位,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对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呐涵;精准;古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词阅读欣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2、。然而现阶段基本沿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肤浅,很多时候教师重在传授“答题技巧”,学生只是机械理解记忆,却忽视了古诗词解读最重要的内容,割裂了诗词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时间花费甚多却收效甚微,学到的知识基本都是面上的,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最后导致学生学古典诗词索然无味。如何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语文教学者,要自我反省:我们有没有遵循古典诗词的特质,有没有精心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于是我开始大量翻阅古典知识书籍,重新学习古典文学知识及其内涵,从中了解到了很多诗词背后积淀的深层的文化意蕴,明白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精准
3、定位,关注诗词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与有效的教学拓展,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思想脉搏,洞察其内心世界,真正读懂透读文本。教学陋室铭这一篇文言文时,我觉得学生至少要搞清以下这两个问题: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借指世俗的纷扰”,为什么同样是乐器的声音,所表达的情感差距如此之大呢?不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是很难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的。那么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可以调素琴的琴字要做探究,把“琴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它含藏着中华民
4、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音声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能顺乎自然,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琴”字的:“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琴,用来安顿心灵、禁止邪念的巧具,也就是说“弹琴”可以“正心”,让自己变得更高雅。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所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借指“世俗的纷扰”,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更好地表现了“惟吾德馨,的主旨。弹奏工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
5、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当我们读到部编七下古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时,自然的从“弹琴”这一聚动中体会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通过挖掘出“琴”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的放矢地传输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有效地解决了重要问题,学生既真正读懂文本内容,又夯实了传统文化的根基。短短的一篇关雎,为什么君子追求淑女,要演奏音乐,而且还提到了“琴、瑟、钟、鼓四种乐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将其还原到诗经时代,从当时实际的社会背景入手,认知诗经的“礼乐思想L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中,音乐是关键,是完成人格修养
6、的最高层次。一个人的人生修养是从诗歌开始,以礼为依据,而由音乐来完成的。这是历代儒家理想的礼乐精神。礼乐文明的精髓是“和”,“中和之美”是建立在礼乐的基础上的。儒家钟爱音乐,正是因为在音乐中见到先代的礼制和君子人格。诗经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而且在音乐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从诗经中可以推知当时“诗乐合一”,“诗乐合一”的核心就是“中和之美琴和瑟都是当时主要的弦乐器,古人将二者相谐和演奏,其音协和动听、委婉飘绵,活泼而不失规整,总是能弹奏出令人心荡神怡的声响,所以,“琴瑟之好”一般是描述夫妻恩爱、情感和谐。“钟、鼓、磬”等是属于“打击乐器”,钟鼓之
7、乐即所说的“金石之声”,比较舒缓和谐规整。关雎中“君子”一词是兼有社会地位和德行之善的双重意义,而“窈窕淑女L也是兼备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的“君子”与淑女”的结合是很守规矩的结合,是种爱情与美德相联系的和谐的结合。他们的这种爱情就是诗经所倡导的“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而“音乐可与灵魂交响”,“琴瑟、钟鼓”之声一经出现,就轻巧地拨动了淑女的心弦,与她的灵魂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唤醒了潜伏在她内心深处的情思,此乃语言、文字所不能表现,此音乐与关雎所倡导的爱情观高度吻合。有效解决了上面问题后,教师不妨再适机追问深究:如何理解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什么基本是四言句?其
8、实通过前面对“乐器”蕴藏的内涵的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德,从中进一步认识到音乐的“中和之美”,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钟鼓之乐即所说的“金石之声”,是当时宗周雅乐的主体。声音比较舒缓规整,是以四分之四的拍子为基本节奏的。音乐的舒缓和谐,必然造成诗经文辞的和谐。其相谐配的诗歌也是四言齐句,每句四个音节,间以杂言,很少变化。读起来和谐悦耳、韵律优美,便于记诵。杜牧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为何将“歌女”称作“商女”?这需要从古代五音着手。古代五音为”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音律和四季相配,“商
9、”因为音调凄厉,和秋天“肃杀”之气相近,所以与“秋”相配。所以,“商”在很多时候也可以代指“秋”,所以商女也就是秋娘,就是古代的歌女。诗歌里,杜牧运用“商女”这一意象增强了诗歌的变现力和感染力,更加制造出了悲凉意境的沉重感。宋词中经常会提到“西楼”这个意象,比如,部编八上朱敦儒相见欢开头就写到“金陵城上西楼“,为什么是“西楼”而不是“东楼”?我们若要了解“西楼”的意涵,就必须先得了解古代时东西方的文化内涵。“东”,前汉律历志曰:“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白虎通五行曰:“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东”,繁体字“柬”,“日在木中曰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充满生机与希望,充满阳刚和力量
10、;西,说文解字曰:“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也就是说,西是鸟儿栖息之处,显得阴柔和恬静;而且西方乃是日月下沉的方位,而日、月之落往往可以借代事物之式微及情绪之低。再者,从季节上来说,东对应的是春天,西对应的是秋天,由于西对应的是秋天,所以西这个字,就容易令人联想到秋天那种万物萧瑟、冷清之感。因此,“西楼”这个词,往往会让人产生较为感伤、寂寞的感觉。若用在诗词中,就会营造出这样的气氛。因此,“西楼”常常被作者用来表达惆怅无限的相思、哀怨的凄美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同理,西窗、西厢、西宫、西阁、西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读到李商隐写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
11、西窗烛”时,便能感觉到情思委曲,是作者借用“西窗”来抒情,寄托对故人亲人的怀念。我们古代的很多诗歌里曾写到跟“衣服”有关的意象。例如,唐代李白写的子夜吴歌秋歌,首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为什么要提到“捣衣”?“捣衣”为什么会引起人的相思之情呢?我们同样需要认知“衣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游子和战士,都喜欢穿母亲和妻子缝的衣。只有穿着这样的衣,身上才暖和。衣:古代上衣叫衣。裳: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在中国人眼里,“身”和“心是一体化的。最贴身在往往也就是最亲密、最可靠、最放心和最有感情的。物之中,最贴身的是衣服。“衣”既为人之最贴身
12、者,自然也就往往被赋予情感的意义,或用来表现和传达情感。所以,在明朗的秋月夜,长安城里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些独守空闺的思妇们,把自己对远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和浓浓爱意,都寄托在捣衣中呢。了解了“衣”中的文化和思想,我们就能理解中国网友看到日本捐赠的物资上写着的“岂日无衣,与子同裳!”时为什么会震撼之情,无以言表。可以说日本人把我们中国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直戳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人热泪盈眶。至此,学生之所以能够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思想脉搏,洞察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读懂文本,正是老肺精准定位,有的放矢,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传授知识,既厚实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
13、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对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参考文献:1刘冬颖诗经八堂课2王元鹿汉字中的自然之美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1 .中国古诗词的文化中国古诗词的文化L谁知道关于中国古诗的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14、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
15、”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俳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碎,骞,僚“,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继诗经、楚辞之后
16、,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讲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
17、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
18、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缗。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
19、作。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眺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To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2 .古代诗文化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卜祀祈祝,萌于民谣俚曲,兴于颂讽咏志。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
20、有诗经。继春秋而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实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梁陈,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独以“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便已见其零星草色
21、,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金元之际,则以遗山词视为翘楚。谈及词牌格律,实为一人度得好曲,他人乐享声韵格式之便而填之,遂成填词之风;其实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曲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概以为,此乃就诗词境界广泛造诣而论,又间以古董文物之观;若除此之外,则未必尽然。明初刘基及“吴中四杰”,岂逊于昔之咏者?尤其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
22、后之范。叹青丘,文惹忌讳,遭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幸见明末云间词派陈子龙殿后,诗苑重启振兴之色。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刊刻也浩繁,不无诗词复苏之象。但碍于文字狱斧钺悬顶,又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3 .中国的诗文化没有第一首诗,只有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多是百姓相传,最后由孔丘来汇总。诗经之后是楚辞,以屈原的诗为代表,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先驱,但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是庄子所开创。秦貌似没有什么好诗词,毕竟,只有短短20
23、来年的历史。而汉魏六朝就有了一种新的诗体,叫做“乐府诗”。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当然在汉魏六朝中还有很多有个性的诗人,比如说陶潜,是他开创了我国的田园诗。然后就应该是唐诗了,唐诗后是宋词,宋词后是元曲,后来是清朝,清诗我个人认为和唐诗差不多,清词也和宋词差不多,只是很难超过唐宋之人。再后来,就是现代诗了,非常的简略。4 .古诗的文化“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L清代沈德潜说:“古
24、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口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蝶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
25、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
26、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27、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近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
28、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行路难-李白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
29、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离思-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0、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 .我国诗歌文化的介绍是什么中国素称诗的国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着的地位。我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如下: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J当时就颇有感触。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我以为,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
31、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现在就我知,简略地探索其中的渊由。一,诗源于巫术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诗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巫术,而巫术的特出表现就是以歌、舞为形式的祓傩仪式。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J(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等等记载。
32、这恰恰就说明了远在上古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开了滥觞。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这用于口头创作,本来也不错。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史诗”阶段,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及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等等。殷商民智未开,人神杂糅,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都以卜蓍为决,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这或许就是中国诗歌的由来。二,诗教与文化设计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日比
33、,日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春官宗伯下大师)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此种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另外用于评论的,用在以臣谏君,作为公理常识引用的就不胜枚举了。先秦时期的上层社会,不论相互唱和,礼尚往来,还是外交活动,无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而且多数情况下都不直接表达,而是用诗的语言间接地来表述,因此听者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有很好的体悟能力。这就在客观上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诗歌的发展,使得先秦的主要文化载体的上层文化圈的诗歌文化日益地繁荣。先秦另一个传统是骚赋,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骚赋原其初,也可以说是长诗,想象奇特瑰丽
34、,感情真切奔放,成为汉代文人创作的主流样式,也从此和诗歌一途分道扬镣。汉代文化政策为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于是汉儒纷纷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据说汉武帝曾与群臣和诗,号为柏梁体,但是形式既无新意,内容又言之无物。因此有汉一代,没有出现值得一提的诗歌创作。真正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民歌,即所谓汉魏乐府。象古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这样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作品,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
35、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班固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J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爹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技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J也。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阂衍之词,没其风论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r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
36、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宗秦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j可见两汉诗歌创作的主流,仍然是继承十五国风传统的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三,诗歌与人生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由西汉建立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受到汉末政治腐败和体系化的外来文化佛教的东渐这两。6 .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
37、性和精神风尚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的儿童进学伊始首先背的就是三字经,如今的小孩还未上学就会背唐诗;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愤跳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烈士写下就义
38、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否定古代诗歌,就等于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以为不时尚、不现代,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时尚与现代的内涵,其实,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来自于传统的自然延伸。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素养,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时尚与现代。于此我又想到从央视十套知道的一个事例:西方科学家承认,现在很多高端科技
39、产品(如手机)与著名建筑的设计灵感居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易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的精深与博大,而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就在于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习、不继承行吗?说得再具体一点,传统文化是用来塑造心灵与人格的,自古及今让我们崇敬的很多学问大师、仁人志士、贤良淑女都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今天很多让我们鄙夷的金钱至上而厚利薄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无所寄托无所顾忌的人、没有同情心没有使命感的人、以欺骗他人为乐事的人,多半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导致最终恶果。从长远来看,没有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环境。三、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情趣情感是人类永恒的
40、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
41、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四、学习诗词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途径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亳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
42、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经病在说话。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比如“值得堪忧”这样的标题,其汉语水平可见一斑!如果不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我看再写二十年也不过如此。相反,曾经有一篇反映盲目引进冰箱生产线的通讯,它的标题是阿里斯顿九兄弟,几家欢乐几家愁?,怎么不叫人拍岸叫绝!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如果我们
43、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7 .谁知道关于中国古诗的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F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44、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
45、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俳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碎,骞,僚“,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讲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
46、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
47、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司马炎代魏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