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3032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三点半 破解普通居民家庭幼托痛点(三点半难题思考与探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了“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目标。在此之前,市团委已经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相关活动,其中以暑托班最具代表性。在这个背景下,新区团委启动了新一轮基层公共服务下沉改革创新。结合市团委在基础教育服务领域的探索实践经验,新区团委将基层公共服务改革聚焦在校外基础教育服务领域。在校外基础教育服务领域,家庭幼托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公共服务问题,在这种快节奏的特大城市更为明显,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幼托问题是校外教育服务的痛点。一、背景缘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一建设议程,2017年,新区在全区开展“家门口”服务体系建

2、设,强调把公共服务资源从街道进一步下沉到居民区,缩短居民获得公共服务资源的物理距离。在这个背景下,新区团委针对基层反应强烈的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看护难”的问题,结合社区少工委建设,坚持资源下沉,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借助“家门口”服务渠道,于2017年10月在塘桥、浦兴“家门口”服务站开展“爱心三点半”项目试点。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团区委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进一步夯实共青团改革在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下的社区服务功能。2018年9月3日,区团委在全区23个街镇的34个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开展首批小学生“爱心三点半”项目,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开展“红领巾小书虫”等读书活动,同时提供爱心看护。“

3、爱心三点半”项目的一个直接目标是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幼托难点问题,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真正对接,其背后的意义在于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二、举措机制为了破解群租屡禁在经历了近三年的实践后,“爱心三点半”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蕴含着基层公共服务创新的若干要素。(一)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内容普通居民家庭对于幼托服务有何具体需求?这是“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启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摸清居民家庭对于幼托服务的真实需求,“爱心三点半”项目建立了居民需求调研工作机制。在开班前,负责单位开展挨家挨户的入户调研工作,就课程内容、收费标准、接送方式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精确掌握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服

4、务方案。在选址上,通过前期调查和走访,在学生生源集中、群众呼声较高,同时又具备条件的“家门口”服务站办班。譬如,在具体操作中,主办方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学生的接送方式。一些办班点的孩子集中在一所学校,负责方可以安排统一接到办班点,看护结束后再由家长接回家。(二)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托班服务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这种专业性主要是指教育的专业性。在推进“爱心三点半”项目的过程中,主办方遵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运作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社区共治机制努力提高托班的服务质量。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方面,主要是引入专业机构,向专业机构购买托班专业服务,让专业青年社会组织负责具体运营。

5、比如,浦兴路街道在推进“爱心三点半”项目过程中就引入了海皮家园社区青少年发展服务社,由服务社根据需求调研情况具体设计晚托课程。在社区共治机制方面,主要是区团委通过社区共治机制整合多方优势资源,解决晚托班运行过程中的场地硬件和人员问题。一方面,主要是通过社区共治机制,邀请企业和各类基金会进入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企业和基金会为晚托班进行场地装修,并配备家具、电脑、图书等设备,为办班点配备摄像头,全程监控办班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共治在共建单位中招募志愿者,参与到晚托班的运作中,为晚托班提供轮值看护服务。(三)建立师资匹配、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为了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的服务质量,区团委构建了师

6、资匹配、监督和评估三项工作机制。首先是全方位确保师资质量。师资是晚托服务质量的关键,其中师资匹配是师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爱心三点半”项目中,师资匹配一方面体现在师生比,晚托班按师生比1:8配备辅导人员,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相关辅导。另一方面,确保师资的专业性。辅导人员均为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社工等。此外,居民区还充分发动社区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时间相对宽裕的全职妈妈、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积极参与提供社区晚托服务。其次是建立动态监督工作机制。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如何确保专业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与居民的真实需求相契合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区团委一方面借助现代社交平台建立了动态监督工

7、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是建立工作微信群和家长联系群,畅通联系渠道,了解交流办班点的运行情况,反馈学生晚托情况,用好群众监督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巡班机制,建立居委会、团委巡班制度,定期了解办班点情况,及时发现、解决运作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建立晚托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每季度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学期末对承办的青年社会组织开展评估,提升办班质量及运行管理水平。(四)建立四个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晚托服务项目安全运行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晚托服务的底线。为了提高晚托项目的安全级别,区团委从四个方面建立安全工作机制。一是晚托接送安全机制。由专业社会组织和家长明确权责,实行定点、定人、每日签到的接送模式。二是食品

8、统一采购机制。晚托班在运作过程中要求青年社会组织在正规超市统一购买所需的食品,并对所购食品负安全责任。三是人身安全保障机制。办班点统一为所有学生购买人身意外险,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四是场地安全机制。这主要是对场地进行安全性评估,排除消防.、卫生、房屋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不定期对办班点开展巡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此外,要求为所有办班点统一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五)通过优惠、减免等机制彰显晚托服务的公益理念为了彰显晚托的公共服务性质,充分彰显公益理念,“爱心三点半”项目建立了优惠和减免等机制。一是坚持爱心补贴机制。办班经费采取“财政补贴+家长补贴”的模式,远低于市场的收费标准,充分体现项目的公益性

9、。二是坚持爱心减免机制。优先满足社区困难家庭的幼托需求,同时在费用上给予减免。三是坚持爱心看护机制。“爱心三点半”项目组建了一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三点半”托管看护志愿服务。三、创新成效“爱心三点半”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这些机制的支持下,“爱心三点半”项目基本上实现了项目的初始目标。(一)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创造了空间“爱心三点半”项目虽然由共青团新区团委推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服务供应方则是专业社会组织。这与政府职能转型和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政策方向保持了高度一致,为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公共服务创造了空间。(二)解决了普通居民家庭的幼托困难现今双职工家庭父母下班晚,

10、没有时间接孩子放学,也无力兼顾孩子的课业辅导。“爱心三点半”项目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不仅让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可去,而且在家门口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三)创新了城市基层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爱心三点半”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从学生需求出发,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家门口服务站”,实现了“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服务新模式,使社区内的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服务站”的便利。四、启示展望“爱心三点半”项目在社区教育托管服务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在基层服务建设中要坚持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传统的基层服务建

11、设模式以行政主导为主,居民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服务,政府虽然花了很多的精力,但很多情况下是“吃力不讨好”,效果不明显。“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两点:一是项目的启动缘于居民的具体需求;二是坚持让专业社会组织来承接项目,一方面实现了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和服务质量的高水平。(二)基层服务要坚守底线意识安全保障是基础,学生安全无小事。“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办班过程中,特别重视场地安全、学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建立了明确的权责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规范运营,全面保障了学生安全。(三)注重整合社区资源,实现1+12的效果该项目充分利用社区内各方资源,充分

12、发挥共青团的枢纽作用,整合了教师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借助党建“微心愿”等平台资源,动员更多的青年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项目中来,打造了“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的服务新模式。总体来说,“爱心三点半”项目植根基层、问需于民,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急难愁”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爱心三点半”项目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一是打造“爱心三点半”项目的金牌课程。目前的“爱心三点半”项目在很多情况下还仅仅发挥着幼托的功能,由于开班时间较晚,在课程体系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专业力量,打造一些金牌课程。二是进一步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与“家

13、门口”服务体系的融合度。目前的“爱心三点半”项目与“家门口”服务体系的融合,在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物理空间和硬件的融合上,在考核和资源整合方面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如何将“家门口”服务体系的需求识别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与“爱心三点半”项目进行更好的融合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爱心三点半”项目的专业化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做好专业社会组织的筛选和对接工作,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符合项目规范与要求的社会组织清单,建立街道与社会组织的对接机制。此外,还需要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与激励机制,让专业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到“爱心三点半”项目中来。关于“三点半难题”的思考与探究“三点半难题

14、”是我国经济、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年轻父母的工作与生活,成了家庭成长中的烦恼,社会发展中的困难。三点半放学最初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随着社会发展,三点半后学生无人管理的情况成了普遍现象,不少家庭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托管机构和课外辅导班,学生压力不减反增。解决“三点半难题”,不能单靠一方力量,这需要动员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及学生家长等在内的各界力量,通过整合服务性资源,形成多方合力,使得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发展。一、“三点半难题”的成因1 .减负初衷的“变形”减负”是我国反复强调的口号,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

15、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多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回归本性,解放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自身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下一代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愈发追求高质量、多技能、全面发展的教育。有限的在校教育时间和教育内容,逐渐无法满足家长的需求。在“板凳效应”下,家长们奔波在前往各大培训班、补习班的路上,在多方表面“平静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负担,由校内转移到校外,大量的课外补习,培训班的不规范、超难度、赶进度,让减负“变形”,学生负担有增无减。2 .家长工作繁忙,无暇监管学生家长大都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繁忙,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越来越多的家庭,早晚接送学生都是请家中老人或由托管机构完成。

16、3 .社区托管服务不到位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认为,“三点半难题”的症结有两个:一是相关保育机构没有发展起来,二是我国社区教育还不够发达。“学生放学以后,如果社区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项目,且收费低廉,学生怎么会不去呢?”三点半放学后的时间不属于学校管辖范围。作为家长,不应该把课后服务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而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思考,面对这一难题,学校也不应一味把学生无人管理的课后时间置之度外。只有家校社三方携手共治,才能解决这一难题。二、“三点半难题”的危害1 .影响学生人身安全“三点半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612岁的学生正处在生长的关键期,身心发育不完全,自我防

17、范能力不强,安全意识法律知识浅薄,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容易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即使现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但社会上仍有不可预料的意外发生,仍有不法分子在侵害学生的人身安全。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利用好三点半后这个监管“空档期”,学生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2 .增加家庭成本面对“三点半难题”,许多家庭选择将学生交给托管机构和培训机构。随着托管、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家庭对机构的期待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家庭的经济开支在学生教育培训这一块也越来越大。三、“三点半难题”的应对策略“三点半课后服务是一项普惠公益的民生工程,做好学生的课后服务工作能够增加人民

18、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帮助解决千万家长的接送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教育,是课后服务的基本目标。L社区、学校、家庭发挥合力,保障学生课后安全从课后“三点半”的现状来看,社区、学校、家庭三方面都必须要正视放学后学生的校内外安全,厘清安全管理责任,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交接,提高学生的课后安全系数。(1)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氛围,加强校社联动学生课后放学时间,正是城市拥堵、下班的高峰期,家长聚集等待学生放学,各中小学门口拥堵的现象屡见不鲜。校园周边的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各方的注意。面对这一问题,社区应发挥综合组织优势,综合学校、街道、交警支队、派出所等部

19、门,对校园上下学期间的安全进行护学和疏导,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同时疏导交通,让社区安全有序。(2)学校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宣传学校应该重视“三点半”后服务期间的安全问题,不能因为害怕出现潜在风险而不敢作为,降低服务的质量。学校应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转化为安全有效的预防.,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筑牢安全防护墙。安保方面,学校可提高对安保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保证安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建设安保队伍力度,提升安保人员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力度保障学生的安全。学生方面,要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安全意识渗入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举行与安全相关的讲座、定期进行安全演习等。让安全教育融入

20、学生生活,从而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氛围。平时更要联合社区、家长,向家庭派发安全教育知识手册,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只有大力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家校社三方共同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教育,才能保障学生顺利参加课后服务,让家长以及学校无后顾之忧。3 .政府、学校、家庭共担当,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1)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及时到位“三点半课后服务是政府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家长学生需求而开展的一项惠民政策。政府是课后服务的领导者,也是决策者和监督者,不但要监督学校承担自己的职责,政府本身也要做好规划,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生命安全

21、护航。(2)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优质全面的课后服务学校教师是负责“三点半课后服务的主要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的限制,教师对其他工作领域的认识不足,具有局限性,这一缺陷也会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可以与附近高校和有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合作,共同为学生做好“三点半”课后服务。高校也应为小学教师提供相关方面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共同体,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师资质量。另外,聘请社会各行业机构人员也是一种很好合作方法。“三点半难题”不仅是一个学生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民生问题。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在政府、学校和社区三个层面三管齐下,让社区发

22、挥公共服务的长处、学校发扬教育主体的育人优势、家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形成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多元共治模式。一体化治理,三方减负,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学生成长。“三点半困境:旧命题,新挑战弹性离校制度,学生可根据情况决定离校与否54.55%统一留校制度,学生统一留校,延长放学时间16畸统一离校制度,学生按规定时间离校一29.09%I图1.三点半放学以后,学校的离校安排统计图不包含课程资源IO71包含,有人文类课程60.98%包含,有艺术类课程78.05%包含,有科学、科技类课程).W包含,有劳动类课程3l.71包含,有综合实践类课程46.34%0102030405060708090图4.学

23、校开展课程类型统计图(多选)O政府补贴19.51%O学校承担O家长承担41;酶;O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26.83%O社会赞助244O其他2图7.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来源统计图(多选)关于样本与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进行。问卷在好老师智库的多个社群铺开调研,累计参与调研人数达342人,其中,有效样本322份。访谈法通过一对一电话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累计访谈15位一线校长及教师。学校开展情况:来或不来,服务都在这里课后延时服务,是学校为了解决家长按时接送学生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学校已经推出了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举措,在本次参与调研的样本学校中,超过7成的

24、学校已经推出课后延时服务。服务有了,但使用与否,大多都尊重家长意愿。在提供延时服务的学校中,超73%的学校采取弹性离校制度,即由学生、家长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是否留校。在提供延时服务的时间方面,7成以上学校每日放学后都会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但在服务的时长上,不同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时长会有所不同,多集中于70-100分钟这个区间,约等于两节课的时长。因此,目前多数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截止时间为下午5点30分。而针对部分下午6点、7点乃至更晚下班的家长群体,学校该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到几点,每个时间段的课后服务应该提供什么内容,仍然是亟须探索的问题。课后服务内容:作业辅导高居榜首当前,各地学校开展的课后延

25、时服务内容主要分为5大类:学生自习、作业辅导答疑、课外阅读、社团活动和个性化课程。从统计数据来看,作业辅导答疑、社团活动和个性化课程是最主要的开展方式。其中,作业辅导答疑,凭借着对师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依赖程度较低的“优势”,以近8成占比,毫无悬念地位居课后服务所提供内容的榜首。此外,在个性化课程板块中,各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囊括人文类、艺术类、体育类、科学类、劳动类、综合实践类等,内容丰富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学校的服务内容所开展的方式,均是按照日期与时间段,提供不同的课后服务内容。以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周一、周三、周四的课后延时服务以教师辅导为主,在特定的节点会开展相应的特

26、色活动,周二则固定为特色课程教学。另如小学,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固定40分钟语文、数学作业辅导,接着开展2天主题融合课程,1天影视课程,1天社团活动,然后统一离校。课后服务难点:质量与数量难以两全由于延畤服务开展内容的不同,各地学校的分班模式也普遍有所差异。通过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与”学校分班情况”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可得,学生自习、教师辅导答疑此类服务活动多保持原本所在班级开展,社团、课程类服务活动则多采取重新分班和“走班制”的形式开展。而这一情况的存在,也使得“分班制,与“走班制”均面临着学生管理的难题当变动的学生遇上每天变化的老师,有效管理成了第一难关。其次,但凡想要提供较为丰富多元

27、的延时服务内容,师资便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一方面,延时服务所提供的内容,需要调动的师资几乎是音体美劳等相关专业师资,而这部分师资,学校本就比较紧缺。同时,即使有半数学校会聘请校外师资进校授课,但学校在任教师,依旧是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主体力量,数据调研显示,这一比例高达97.56%o然而,课后服务中教师获取的劳务补贴低、发放延迟当付出与报酬不匹配,外加教师正常工作量本就饱和,延时服务显然增加了在校教师负担,容易消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获得家长的理解,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学校提供课后服务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近7成的学校会向学生家长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便导致部分家长与校方之间易产生经济上的矛盾

28、。终上所述,种种现状,导致各地学校其实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其中,“资源有限,服务的内容较为单一”和“师资不足,缺少专任教师“以相同占比,共同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场地有限,缺少相关器材”“经费有限,家长不愿承担相关费用”。最后,或许让学校聊感欣慰的是,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中,针对推行弹性离校制度的学校进行分析,结合深入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这部分学校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情况普遍良好,大部分学校都有超过8成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学校所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并且家长对于学校当前设置的课后服务内容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当然,在近3成家长认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有待改进的数据面前,三点半难题,依旧是尚未完成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