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4661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六章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儒学复兴和宋明哲学的特点;理学的基本典籍和重要问题;“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和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及朱陆之辩的基本内涵;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时分配:10课时第一节宋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新阶段,出现了理学,其主要流派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都以“理”为最高范畴,故称“程朱理学:陆王都以“心”为最高范畴,故称“陆王心学”。宋明理学是这时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其影响长达700年,而且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

2、国。宋明时期还有反理学流派,如张载、陈亮、叶适、王延相等,其中张载虽属理学派,但他反对理学中的唯心论,是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宋明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后期。政治上不断激化着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哲学上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一、宋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结束了唐后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宋王朝,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这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两大特点:其一,北宋统治者实施“许民请佃为永业”和“不抑兼并”的政策,一方面使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而是编入国家户籍的“客户”,他们租种地主土地,交清

3、地租后就有一定的自由,农民在政治上争取平等、经济上争取均分财产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尖锐。这就要求统治者用新的思想体系来规范人的观念和行动。其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使统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调中央集权和皇权。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都在宋代涌现。又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大科技巨著也在明代涌现。而且商品经济发展使东南沿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就动摇了自然经济,有利于对个人利益和权利的重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解放的意识。这时期,宋明理学正是用“天理”本体论继续为封建皇权

4、提供理论基础的。二、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概述唐代以来,由于唯物论的发展和农民革命思潮的冲击,迫使封建统治者寻找新的理论来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魏晋玄学和隋唐佛教虽长于思辩,但玄远空虚。韩愈虽然提出用仁、义充实道德的“道统”说,但对佛、老思想简单否定,没有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宋明的思想家吸收了前人的思维教训,通过对儒、道、佛的扬弃,把佛、老不可言说的“空无”之道,改造为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以儒为主干,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这种思辩的新儒学,亦称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当推周敦颐。他用太极图说明、发挥了周易中的宇宙生成论,他根据“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动静转化观,把事物发展的动力归之于太极,勾画

5、出“太极一一二气一一五行一一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成为朱熹宇宙观的雏形。并且他认为要成为圣人,必须“主静”、“无欲”,这就开了宋儒天理、人欲之辩的先河。之后,邵雍把宇宙生成变化归结为象数演变的过程,他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J(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用这种简单抽象的象数绘成64卦的先天图,作为天地万物变化的图式。他还用儒家的义利观评判皇帝、王伯的时代特点,引出了后来王霸、义利之辨,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唯物论者王安石、张载都主张气一元说。王安石提出了“习以成性”的人性论;张载以“德性之知”和“气质之性”的区分来解决人性善恶的难题,为程朱理学所采纳。在重民观上

6、,张载提出的“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和“民胞物与的思想,发展了儒家的精神境界。其实,正统理学的奠基者应推程颖、程颐兄弟,因为他们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的最高本原。正统理学的集大成者当属南宋的朱熹,他吸收了周敦颐的动静观与张载的“一两”说,建立了“一生两”“理生气”的本体论。但是,这正统理学又先后遭到陈亮、叶适和陆九渊、王守仁的反对。陈、叶认为“理在事中”,反对朱熹的万古不变的先天之理。陈、王批评朱熹把理归结为超验的实体,主张“心即理”,将“理”销溶于“心二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王夫之又扬弃了程朱陆王,总结了宋明理学,把中国哲学又推向新的高峰。三、宋明理学(一)背景和概说宋明时期哲学的最大

7、特点是儒学的复兴,形成了以理学为正宗的哲学特征。宋明时期的儒学复兴,可以溯源自唐宋之交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思想文化上的宗教改革、古文运动、儒学重构,形成了一个突出世俗性、平民性和合理性的基本精神的文化图景。政治社会的改朝换代、统一天下,重建社会秩序,需要新的思想基础。通过“道统”的设立和“道学”的创立,新复兴的儒学把这一时代儒学知识分子对儒学的认同明确化并强化,对宇宙秩序、人伦秩序和社会价值作了重新安排,并应对成熟强大的佛、道的挑战,“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理想。儒学复兴发端于唐代的韩愈、李翱,在北宋时期建立,经过宋、元、明而发展起来。这次复兴的成果是建立了宋明理学。

8、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被称作“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程颖、程颐、邵雍;南宋时主要是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二)正名在历史上,“宋明理学”,曾被称作“宋明道学”、“新儒家”或“新儒学”等,对这些概念的使用需要正名之。这里我们称之为宋明理学的是指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当然,这些体系在元、清时期也存在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三)宋明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1、经典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共同尊信的主要经典,也是理学价值系统与功夫系统的主要根据。2、主要特点理学虽然有派别之分,但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9、共同承担了那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理学的特点主要有:(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则,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这些功夫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5)在不同程度上“援佛入儒”、“援道入儒”。3、主要问题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理气、心性、格物和致知、主敬和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理学讨论的问题通过概念

10、范畴表达出来,构成上述问题的概念范畴亦即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应该注意分辨这些范畴在不同思想家、同一思想家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并通过这些概念和使用的不同,体会理学主要问题的真实涵义和演化。(四)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1、传统分类按传统分类,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其一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程颐、朱熹,故常称为程朱派;又因皆以“理”为最高范畴,故又称之为“理学”。其二是产生于宋代,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广义的宋明理学包

11、括道学和心学。2、按地域划分按地域划分,宋明理学又可分为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四派。关学和洛学,后来被通称为“道学二洛学被认为是道学的正宗,关学则是道学的别派。后来,朱熹、陆九渊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明代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发展了张载的思想。朱熹本人也接受了张载哲学的不少影响,因而南宋以后的理学也都不同程度的有张载的元素。3、现代学术界的观点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宋明理学又可分为“气学”(以张载为代表)、“数学”(以邵雍为代表)、“理学”(以程颐、朱熹为代表)、“心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此四派也逻辑地再现了宋明理学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在历史发展中,“理学

12、”和“心学”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流派。复习与思考题1.谈谈对宋明理学特点的认识?拓展阅读书目1 .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2 .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3 .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4 .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5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6 .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7 .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8王阳明全集,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9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0 .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1 .理学纲要,吕思勉著,北京

13、: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12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3 .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4 .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5 .理学范畴系统,蒙培元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6 .陆王学述一一系精神哲学,徐梵澄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17 .走向心学之路一一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张立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18 .朱熹思想研究,张立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9 .有无之境一一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陈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0 .心学之思一一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杨国荣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