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5010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心得体会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此,高校应注重从坚定信仰、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三个维度深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1.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首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之蕴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

2、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对大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引导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作用。此外,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自身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其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J高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透彻的理论阐释,将其内在的理论逻辑、现实依据、思想根基、实践要求等讲深讲透,将理论讲解与社会现实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更好地彰显其理论魅力、更好地说服大学生。再次,启迪大学生悟透社会主义核心价

3、值观。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密切联系,启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思考,使其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特别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的关系讲清楚,启发大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进而理性、正确、深刻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首先,凝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在理性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价值共识。其次,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4、主动接受。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大学生的实际利益需求紧密结合,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积极回应其利益诉求,激发其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再次,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遵循。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奋斗目标的价值准则,自觉将其作为自身价值选择的价值标准,主动将其作为自身言行举止的价值尺度。3 .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首先,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独特

5、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根基命脉。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文化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精神动力,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其次,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康续革命文化的关系。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应使大学生认识到廖续革命文化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明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好红色基因、度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再次,引导大

6、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根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能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又能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时代面貌。二、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1 .强化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首先,强化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高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矢志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引导大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争做有理想、敢

7、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将自己的人生志向与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责任担当、践行历史使命。其次,强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高校应立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高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引导其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使其真正意识到时代重任和应有担当,“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工再次,强化大学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

8、关心世界大势和世界大事,在学习生活中深度关注并思考人类社会整体命运和发展走向,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 .提升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精神。首先,增强以信仰为基础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J高校要持续抓好“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主动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自身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其次,增强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

9、识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己主动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具体体现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提高传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担负起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春责任。再次,增强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意识。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活跃在网络空间。高校要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主动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宣传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提高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首先,提高大学生准确把握传播内容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理化阐释、案例教学、课堂研讨、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

10、涵。其次,增强大学生的理论阐释能力。高校要注重将理论阐释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事实进行全面解读和生动阐释,促进其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生活的指引功能。再次,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能力。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在学懂弄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类型的传播渠道,借助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传播手段和宣传平台,向人们准确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促使人们精准理解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践行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境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教育大学生在抵御错误社会思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境界。首先,引导大学生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高校既要注重在大学生中宣传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又要深度挖掘大学校园中先进大学生的典型事例,引导大学生积极向榜样学习、向前辈学习、向英雄学习,切实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和道义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其

12、次,引导大学生以助力涵育新的社会风尚为目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把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养成与道德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主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带头倡导向上向善社会风气、践行社会文明新风尚,用模范践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带动更多人追求真善美,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再次,引导大学生以自我完善、知行统一、成长成才为旨归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J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以行求知、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做到

13、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此外,高校应切实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切感悟,不断提高其认知水准、增强其践行毅力。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首先,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既要鼓舞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强劲的学习动力和更扎实的知识本领;又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地认识国情社情、了解社会生活,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其次,融入大学生的党团和社团活动。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组建相关社团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4、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兴趣,使其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谛。再次,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域。高校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和表达方式,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情境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学生在食堂、宿舍、运动场等日常生活场域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长为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3 .教育大学生在抵御错误社会思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要深化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笃学、真信,引导大学生

15、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其次,增强大学生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辨识和批判能力。高校教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多维剖析、全面辨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及时揭露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帮助大学生识别错误社会思潮背后的深层次复杂因素,进而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再次,注重在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高校要持续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等,强化对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解决大学生在抵御错误社会思潮时产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16、,鼓励大学生崇德向善,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持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坚持扎根日常生活并改造生活的原则。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和弘扬大学精神,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不仅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还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高校要充分

17、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扎根日常生活。(一)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高校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以及日常生活保持充分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所面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得到切身的实惠

18、,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不仅不能排斥、回避利益,还应积极找寻大学生利益的关注点,帮助其得到利益的满足。因此,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一是要强调高校对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尊重与保护,二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明确个人利益的社会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其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协调和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蹄开正确的利益关注和引导,空泛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则难以实现价值导向的目标。(二)扎根于日常生活并改

19、造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教育的生活基础就在于生活本身,这是生活意义本身的价值指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深深扎根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应扬弃传统的抽象灌输式、教条式的教育方式,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回归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教育模式,应通过生活来改造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精神,反观教育的存在意义,对相关现象主动关注和思考,这样对日常生活的改造愿望才可能实现。高校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绝不是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烦琐中,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提升人自我价值的智慧,进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对人自身的改造,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

20、面发展。当然,日常生活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中,因此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随着具体生活背景和生活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决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有吸引力、感染力。高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和弘扬大学精神,搭建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知识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能够启迪和陶冶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鼓舞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大学

21、精神往往体现在校训、校歌中。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立的大学精神。又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I,就清楚地把学校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此外,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能使大学精神制度化。比如,张伯苓为南开大学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主张德智体诸育并举,“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二在高校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大学的独特精神,如校训、校歌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结合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开展

2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简单的教条识记、说教灌输,其既要有传统精义的继承,又要有主动的情感融入。大学阶段的记忆是弥足珍贵的,许多人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千里迢迢聚首校园,同颂校训I,齐唱校歌,重温那段美好的年华记忆,这说明大学教育、大学精神令人刻骨铭心。因此,合理利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载体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研创新实践,以及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资金、丰富形式、扩大规模、拓展渠道,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创新

23、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全面发展,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农村和基层实际需要相结合,从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入手,关注民生、社会热点和弱势群体,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学知识、练本领、长才干,让更多的大学生共享实践教育带来的成果。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是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其信息、内容的收集和发布要科学化、人性化,并适合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习惯和审美情趣。呆板的政策、通知式的内容的宣传效果甚微,甚至令人反感,产生抵触情绪。高校的校园文化宣传应该贴近生活,贴近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共鸣。高校应将校园文化活动视作教育的重要环节。音乐、艺术

24、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气质,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集体、国家忠诚的品格。对于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等,高校应将其打造成全校的盛会、师生的节日,吸引师生积极广泛参与,从而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5、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三、结语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巨大飞跃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处于文化文明前沿的一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没有随之“高端大气上档次”,反而有浅薄化、庸俗化倾向。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用来武装心灵和头脑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因此,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创新载体、内容和形式,使高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同时要

26、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吴艳东.论利益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几思想教育研究,2012,(12).赵跃先.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几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陈国锋.培育、建设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几理论月刊,2005,(3).5刘绍庭.论大学校训的教化功能及其实现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6).王春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