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 .目的:降低动、静脉置管而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2 .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外包人员、患者/家属。3 .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EedBIoodStream1.nfeCtion,简称CR-BS1.)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C)、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排除血管导管以外其他的感染来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4 .权责:4.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度的修订、完善。4.2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培训、
2、执行及督查。4.3 各部门负责人监督制度落实。5 .作业内容:5. 1置管时6. 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7. 1.2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5.1.3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5.1.4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5.1.5 建议使用0.1%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
3、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5.1.6 患拜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5.2置管后5.2.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5.2.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2.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5.2.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
4、射药物前,应当用0.遇碘伏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2.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5.2.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5.2.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5.2.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5.2.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
5、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5.2.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5.2.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5.3培训与管理5.3.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I。5.3.2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5.3.3定期公布CR-BS1.的发生率。5.4监测方法与反馈5.4.I每月对病区所有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监测。目前重点对ICU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感染发生率,每季度进行反馈,超过H1.标值进行质量持续改进。5.5监测指标6.5.5.1器械使用率中央导管使用率=5. 5.2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中央导管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X100%中央导管所致血流感染发病率=注意事项:无。中央导管所致血流感染人数中央导管插管总日数10007 .相关文件:7.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7.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8 .使用表单:无。院领导批准:签署日期:2016年0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