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工作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工作措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工作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特制定以下措施。一、补齐中医药人才短板(一)打造本土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本土大中专院校开设中医药类专业;积极与省内外中医药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强中医药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医教协同,积极申报建设中医药大中专院校实习医院(基地),充分发挥中医临床教学职能,提高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强化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疫病学、中医临床技能培
2、训。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支持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大力推进师承教育。扎实推进国家级、省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和省级中医药师带徒项目。促进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绩效工资分配时对承担带徒任务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给予适当倾斜。积极引进省级名中医、支持市级名中医到基层建设专家工作站,支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人才评价和激励。依据市“百名名医”专项实施细则,落实市级名中医评选制度。建立中医
3、药优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职称晋升和市级名中医评选的主要评价内容。(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夯实中药产业发展基础(四)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聚焦已认定的云木香、滇重楼、附子、秦茂、云当归、红花、羌活等“定制药园”品种及云茯苓、黄连、滇黄精、续断等具有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品种,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加强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综合性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定品种、定产地和定标准,扩大优势主导品种种植规模,优化中药材生产布局。(市农业农
4、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五)提升中药研发创新能力。加强中药医疗机构制剂创新研发实验室建设,鼓励开展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以及传统工艺备案的中药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支持开展中药饮片成药化创新、地域性加工炮制关键技术研究、中药饮片炮制与中药方剂相关性研究、中药饮片“性一效一用”系统评价、炮制工艺过程链及生产装备研发创新等基础性研究。重点支持构建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结构优化,新药产品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药理、安全性、药效研究评价等中药研发链。引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动开展中药上市后评价。配合省级完善医疗机构制剂技术审评审批机制,
5、优化、规范应用传统工艺配置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备案管理。力争到2025年,中药医疗机构制剂品种传统工艺备案数实现“零”的突破。(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六)增强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整合行业资源,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中药材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以及野生中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和林下仿生种植技术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科技研发体系,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中药产品研发、关键性生产技术研发,加强对合作社、种植企业等技术人员、药农、经纪人的培训指导,增强中药材产业
6、技术支撑能力。(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三、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机制(七)落实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医院发展特点的财政补助办法。鼓励各县(区)积极申报和争取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推进符合条件的新建公立中医医院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八)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有条件的中医诊所
7、可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街道、社区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中医诊所无偿提供诊疗场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九)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运用地方规划、用地、价格、保险、融资支持政策,引导社会投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学科、产业集聚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提升信用服务机构中医药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能力。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支持中医药企业投保财产一切险、雇主责任险及药物临床试验、药物质量安全等责任保险。(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四、促进中西医
8、协同发展(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服务。完善中西医协同协作机制,规范建立中西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制度,将中医纳入会诊体系。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在医院间、科室间和医联体内部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推进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建设。将中西医协作、中医诊疗人次占比纳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建立临床医师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制度。(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十一)推进中西医协同防治疫病。中医药系统人员全面参与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快提升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
9、等薄弱科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室等。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立中医药部门,配备中医药专业人才。(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十二)加强“西学中”人才培养。积极争取中医药大学与市内高校联合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科室建设。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应当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开展“西学中”专项人才和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艾滋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疑难疾病,以及抗生素耐药问题和新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推进中西医
10、协同治疗和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加强科研成果临床转化,中医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评审单列并实行同行评议。积极推广40个左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十四)实施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人才培养经费的政府、机构分担机制。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培养省级中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科后备人才,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工作,申报培育传承性人才和中医药骨干人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实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建设,争取
11、将华坪县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规划新建古城区、玉龙县中医医院,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推进民族医药机构建设。实施县级中医医院提标扩能行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工程,打造“示范中医馆”。到2025年,现有3家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至少一家达到推荐标准,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能力。(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实施中医特色优势建设工程。围绕中医传统优势领域,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探索
12、建设中医药康复示范基地。促进中医药特色服务与康养、旅游、智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建设医疗康养旅游度假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实施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工程。争取国家、省级支持在我市布局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等,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院内制剂研发和民族医药研发。支持建设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支撑平台,加强中医药救治重大传染病研究,加大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新药和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力度。(市教育体
13、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实施名医堂建设工程。鼓励支持各级医疗机构依托省内外名中医专家资源,建设名医馆、国医堂;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岐黄学者等名医专家团队举办名医堂的,实行创业扶持、品牌保护、自主执业、自主运营、自主培养、自负盈亏综合政策。(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实施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第三方服务与开放合作模式,加大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
14、化能力。加快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支持中医药先进装备、中药新药研发。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协作、共享资源,促进研究成果投入市场应用。(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围绕“十大云药”品种,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优良品种扩繁推广和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进行大力推广种植,加快培育中药材“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积极建设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推动建设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按照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加强中药材品种溯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监测体系。(市农业农村局、
15、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草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实施“丽药”品牌培育工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中药材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知名度,加快云木香、云当归等品种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工作。以千草美姿微清丸、维立软胶囊、高原维能口服液、“云全1号”牌滇重楼、“华桂牌”云木香等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壮大“丽药”品牌,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协会及种植户建立中药材专家(院士)工作站。(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林业草原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实
16、施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贸易”。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市场化方式,加扩大中医药出口、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中医药发展交流会。(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六、保障中医药发展效益(二十三)完善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价格评估,符合启动条件的及时调整价格。优先将功能疗效明显、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重点调整体现中医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诊疗项目。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医疗机构制剂实行自主定价。加强中药配方颗粒加成销售政策的监管,规范中药配方颗粒采购行为。(市卫生健康
17、委、市医保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健全医保管理措施。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选择部分中医优势病种试点推进中西医同病同价,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含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同步纳入门诊特殊病、慢性病支付范围。中药饮片按照“甲类药品”管理,中药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配方颗粒按照“乙类药品”管理。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建立保险公司与医保机构、中医药机构的信息对接机制。支持保险公司、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银保监分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开展中医
18、非基本服务。支持公立医院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对完成公益性服务绩效好的公立中医医院,放宽特需医疗服务比例限制,收支结余主要用于改善职工待遇、加强专科建设和医院建设发展。(市卫生健康委、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七、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二十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强化适宜性保密,提升保密内容商业价值,加强国际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机制下,做好道地药材标志保护和运用。探索将具有独特炮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加强传统经典名方和现代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七)加强文化传播。
19、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依托医疗机构、中药企业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加大中医药古籍文献和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特色疗法、单方验方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广。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设中医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专题栏目,扶持中医药题材视听节目创作。打造中药材交易网络直播基地。鼓励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游学项目,探索建立中医药研学旅行基地。(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八)提高法治化水平。加强中药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中药审评和监管现代化水平。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相关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
20、罚等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向社会公示。已认定的省“定制药园”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并对接省重要产品追溯协同中心,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全过程追溯。到2025年,实现中药材流通交易追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调整完善中医药发展工作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协调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研究细化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具体措施,扎实推动工作落实。要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探索建立支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