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856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理论框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复习理论框架:哲学基本问题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间动身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唯M主义旧唯物主义古代朴实唯物主义一一观点、特点、后限i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一观点、特点、局限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一观点、理论表现客观唯心主义一一观点、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宏大意义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J的一般特征最宏大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分(本体论)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由质观运动和物质与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意识的产生思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本质卡践观实践的基

2、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其相互作用的实现自由世界与人类世界与其关系(出选I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一一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规律与其客观性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与其关系(不出大体)基本规律确定和否定与其关系辨证法的否定观(主耍是选择题)*地位和作用冲突的两重性质一性辩证法规律斗争性内容I冲药问题的精髓普灾、工特殊性非主要冲突两点论和重%论的统一主耍冲突冲突的非主要冲突冲突的主要方面必定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基本范畴缘由和结果*判定条件可能和现实(07)形式和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一一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辨证法(出大题)2个总特征

3、,3个基本规律,5个基本范畴相识的本质(是什么:七句)主体(人)在相识中的作用I实践和相识的辨证关系(相识是以实践以基础上产出的,这种产生是个过程)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与其关系相识的象证过程从理性相识到实践的飞跃相识由相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一实践和相识的详细的历史的统真理与其客观性(特点:客观性、详细性、历史性、过程性、全面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确定性统一)真理观相对真理和确定真理与其关系(5个)J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在辩证法上应用)4值观价值与其特点一一价值评价一一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辨证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本质一一思维方法在相识中的作用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

4、方法、思想方法(出大题最多)fI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靡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06)选甲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AJc史唯心留意的根本标准历史要素一地理环境叔口因凌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与人来讣A匕占卜*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结构一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一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一一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历史观1A.社会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基本冲突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共同点,区分点,判别方法),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5点)*与其社会功能社今意识意识形态

5、的阶级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一一社会发展中的确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领袖,人民群众在闻二堀I和作用人的问题人的本质(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出大题最多)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验了古代朴实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详细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实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揣测性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

6、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说明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分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

7、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哲学。(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宏大发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从实践动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实践动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

8、个方面: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实行批判的、革命的看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D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9、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确定运动着的物质的详细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2)运动和静止是确定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确定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确定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确定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5、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力。(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10、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安排性;意识活动的创建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限制。(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靠于确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7、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二者的相互关系。(1)冲突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到处有冲突;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冲突运动,即时时有冲突。冲突的特殊性即特性,是指详细事物所包含的冲突以与每一冲突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冲突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冲突的特殊性

11、确定与冲突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确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3)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特性、确定和相对的关系是冲突问题的精髓。8、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表现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依据的、合乎必定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己经实现了的可能性。(2)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状况:要分清可能性和不行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依据,在确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行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要

12、分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依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确定依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靠、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行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确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相识的主体和客体与其关系。(1)相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相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13、。客体具有对象性。(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3)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即相识关系,此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1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安排形式。(3)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确定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

14、;确定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11、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含义。(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确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与设施。(2)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实体性要素以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4)社会的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政治法律思想是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哲学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5)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6

15、)上层建筑反映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关系。1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与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改变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创新功能。13、人的价值与其实现。(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3)人的价值包括两

16、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敬重和满意。(4)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5)人的价值最基本的关系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理1 .物质观原理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不同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的最高抽象。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重大意义(1)指出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

17、在。贯彻了物质第一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2)指出物质是能够为人所相识的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了本体论与相识论的统一。划清了可知论同不行知论的界限。(3)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揭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辩证关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而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4)把实践活动纳入物质范畴。不仅唯物主义地理解自然界,也唯物主义地理解社会历史;不仅把世界理解为物质演化的结果,而且理解为实践改造的结果。从而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

18、观上的革命变革。三、实践本质的原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见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不仅把世界理解为自然演化的结果,更是把世界理解为实践创建的产物。(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活动的物质性一一干脆现实性,这是实践区分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一一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实力等本质力气对象化为客观实在,这是实践区分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特殊本质。(2)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3)双向对象化原理与其意义(4)

19、人通过实践把握物质世界的主要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借助物质手段作用于客体。依据实践结果对实践活动进行反馈调整。四、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安排性和主动创建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必需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需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需借助确定的物质手段。结合实际命题的材料:神六航天成就预防禽流感。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

20、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基本表述: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一切从实际动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途的哲学基础。这是因为: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耍依据世界的原来面目去相识世界,从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动身,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解放思想、实事求

21、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动身,从物质的确定性动身,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更新观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详细体现“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相识和探究客观规律。其次部分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四对范畴”是辩证法规律的补充。普遍联系这个重要范畴和与此关联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是重要的考点,可能用来命制材料分析题。发展观和过程论的问题

22、也不容忽视。在理论上,发展观问题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形而上学这种错误片面的观点正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发展观问题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主干。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们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量变质变规律,首先要把握质、量、度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其次,应当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高频命题点。对于对立统一规律,要做到透彻理解,坚固记忆。因为这一规律包含了密集而多样的考点和命题角度。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范畴”

23、。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在相识过程中,范畴使学问和阅历条理化,帮助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两大特征一、联系与系统整体性原理1 .联系的特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2 .系统的涵义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3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系统的整

24、体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耍素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简洁相加。要素的性质、功能要所处的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系统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性。系统还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二、发展与过程论原理1 .发展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改变、发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改变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改变。2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洁向困难、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

25、能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的本质是创新。3 .过程论是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去、现在和将来。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宏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原理是我们相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相识问题;它要求我们探讨新状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三大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1 .质、量、度质的涵义: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分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干脆同一。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相识质是相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

26、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干脆同一的,相识事物的量是相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相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供应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2 .量变和质变与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改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否超出度是区重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记。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3 .方法论意义它揭示

27、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二、对立统一规律1 .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冲突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与其关系。即构成事物统一体的对立因素(冲突双方)之间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分别、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冲突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冲突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耍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

28、的形式、规模和范围。冲突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理论意义必需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形而上学割裂冲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导致思想方法上的确定化和片面性。实践意义“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一国两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赢”“互利”的思想,都是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2 .冲突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所谓冲突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因素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冲突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冲突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冲突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冲突双方彼此相

29、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推动冲突双方力气对比发生改变,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冲突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自觉地利用冲突的这两种力气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冲突转化的原理冲突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冲突的转化而实现的。冲突转化是指冲突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冲突的解决和新旧冲突的交替。冲突转化既是冲突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冲突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冲突的转化必需具备确定的条件。冲突双方的相互转化绝不是随意的。创建有利条件促使事物向进步的方

30、向转化是主体的任务。否认冲突转化,用凝固的观点看事物是形而上学观点。不讲条件,空谈转化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 .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内部冲突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缘由。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其次位的缘由。内因是事物改变的依据,外因是事物改变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5 .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冲突的普遍性是指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冲突运动。冲突的特殊性是指详细事物中的多个冲突以与同一冲突的两个方面各自有其特点。即:不同冲突有不同特点;同一冲突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特点。由

31、于冲突的特殊性,冲突具有多种解决形式:冲突一方克服另一方;冲突双方同归于尽;冲突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建出一种使冲突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在社会领域还有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区分。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特性、确定和相对的关系。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事物)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一般和个别在确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是关于冲突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相识方法。“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任何详细事物都是冲突的普遍

32、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冲突就是分析事物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不仅是解决详细冲突的动身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6 .冲突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冲突分析方法主要冲突和非主要冲突在一个冲突体系中,主要冲突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确定作用的冲突;非主要冲突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确定性作用的冲突。冲突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论主要冲突或者非主要冲突,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冲突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冲突非主要方面。冲突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即“两点论”是冲突分析方法的实质一方面,它是有两点的重点论。即要同时看到

33、主要冲突和非主耍冲突、冲突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耍方面以与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另方面,它又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即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需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冲突和冲突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冲突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把两者一视同仁,更不能主次颠倒。坚持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折衷主义均衡论。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辩证的否定是这个规律的核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1 .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冲突

34、引起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自我扬弃方法论意义:对一切事物都实行分析的看法,在肯(否)定中看到否(肯)定。摒弃形而上学否定观。特殊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借鉴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2 .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确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这两方面的冲突促使事物自身发展,由确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通过否定获得了自我发展。但事物在否定阶段的发展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由于事物的内在冲突,事物的否定阶段也必定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扬弃了片面性,继承了合理性。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事物经过两次辩证否定,三个阶

35、段,冲突双方都得到充分绽开,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达到了新(基础上)的确定。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3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地思索,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确定化。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循环论和悲观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决性和策略敏捷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4 .辩证的否定观是“新生事物不行战胜原理”的哲学依据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确定的。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将来的发展条

36、件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旧事物则相反。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成为新事物,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己经改变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就社会领域而言,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阶级、人民群众创建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旧事物所不行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四对范畴1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相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发觉本质是科学探讨的任务透过现象发觉本质是相识的深化,但不是相

37、识的终结。(深层次的本质)2 .必定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必定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规律本身和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必定性、规律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另方面,不忽视偶然性,要从偶然性中发觉必定性。偶然性不仅表现必定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要擅长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动工作。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觉并抓住机遇,实现发展。3 .缘由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相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相识缘由和结果的相互作用和困难性,避开形而上学的简洁化和片面性。“凡事预则立”。正确相识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4 .可能性和现实

38、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依据的、合乎必定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区分几种不同的可能性要立足现实,相识可能性的困难性,创建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胜利。第三部分相识论相识论这一章集中了很多重要考点。但是这一章的内容并不太深邃,因此,只要抓住了理论脉络是很简洁驾驭的。相识论一共分为四节,其中第三节后半部分关于“价值论”的内容是特别重耍的命题热点。第一节“相识的发生和本质”与考试命题干脆相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相识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事实上讲的是在相识论中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指出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相识就是对于对象的能动反映。“反映”说明了在相识论上,怎样算是唯物。“能动”说明的是在相识论上,如何才算辩证。其次个问题是实践和相识的辩证关系。第三个问题是选择、重构是相识的实现机制。这三个问题都是重要考点。其次节”相识的发展过程”指出,相识过程是从感性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