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22—2025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2022—2025年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学20222025年发展规划第一部分规划的依据一、学校概况中学创建于1956年,曾用名“*中学”、“*中学”,1987年改名为“*第一中学”。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教学示范校、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高中。学校位于*城新城路东首,占地472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2022年开工建设,2007年完成二期工程,实现整体搬迁。学校现有教学班118个,学生6000人,教职工543名。二、发展基础(一)发展优势1、外部环境优势。一是地域文化优势。我校地处鲁中腹地的*,“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经世致用、厚德仁民”的齐鲁文化与“艰
2、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二是各级领导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民群众的期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各级领导亲切关怀,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密切关注,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内部发展优势。一是学校文化优势。学校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团结、奋进、严谨、求实”的校风、“敬业爱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立志成才、尊师重道、学而不厌、全面发展”的学风,取得了辉煌业绩,树立了品牌形象。“方方面面讲规范、项项工作创一流”的办学传统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二是办学条件优势。现代化的校园、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搭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科学精细的学校管理创设了良好的学校发展环境,精良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三是生源优势。学校聚集了最优秀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生源基础。学生大多数比较淳朴坚韧、吃苦耐劳,成才愿望强烈,勤奋刻苦,主动性强,遵规守纪,发奋图强,这种可贵的吃苦精神是我们取得成绩的重要条件。(二)发展机遇1、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学校办学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为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机遇。2、我校是重点高中,全市新一轮普
4、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必将为学校新时代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更多地取得部门的扶持和社会支持。3、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大规模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都有了新的提升,全校师生对学校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都充满信心和激情。学校要有新目标、新追求,要上新层次,需要制定规划,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S)主要挑战1、新高考形势下,学校如何科学进行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稳健提升,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2、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缺乏成功的经验,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3、目前周边学校抓质量、促发展的氛围浓厚,竞争激烈,呈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局面,学校竞争压力大。(四)主要问题1、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需不断完善,教师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从2017级开始实行新高考,由原来的文科、理科两个组合的高考变成了20个选科组合的高考,教学管理、教学内容、高考命题方向和题目类型、学生培养模式、教师工作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而学校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没有进行相应的跟进改进。级部、班级之间学生基础差异大,年级、级部、班级、备课组、教师教学成绩难以统一尺度评价,弱化了竞争功能,
6、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合作不足,资源共享、互助提高的少,学科组、班教育组合作机制搭建做的不够,学校优秀经验传承不足,年级间、级部间、班级间优秀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借鉴,工作处在自发层面,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优秀的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总结、提炼、推广和提升。2、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进一步更新。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我们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质量意识”不够牢固,思想不够统一。2020年上半年开始,学校接连出现学生极端事件,学校、老师、家长心理压力大,“抓教学”“抓质量”“从严管理”等思想在老师、家长层面出现分化,有
7、的教师对严格管理学生有所顾忌,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3、教师专业成长任务繁重。学校青年教师比重大,部分学科教师配备不能满足新高考要求,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慢,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还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不能及时学习吸纳新思想、新要求。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不均衡,出现薄弱学科。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部分中老年教师缺乏改革的魄力,工作激情有所弱化。如何优化师资配备,如何使老、中、青教师的优势得到互补,智慧得到共享,业务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成为队伍建设的重点。4、学生入学基础相对薄弱。中考录取分数与市同类学校差距较大。学生知识视野和社会阅历
8、狭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强,不能完全适应高考新情景、新材料、新题型。学生之间基础悬殊大,给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增加了难度。第二部分规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以改革创新、提升质量、特色发展为主线,结合新高考改革方案要求,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落实“严细实”工作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一、办学目标继承和发扬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办成“市内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
9、”的优质高中。二、育人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精心培育道德高尚、学识厚实、兴趣高雅、身心健康、自主发展、求实创新的一中学子,使我校学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用人才。三、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本。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科学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尊重学校发展规律,尊重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10、充分发挥师生自我能动性,转变教学质量增长方式,促进学校、师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臻于至善,打造学校新亮点,彰显新特色,探索先进的教育经验,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教干教师争做教育专家;学生要得到最大程度发展;力争学校名师荟萃,名生辈出,美誉在外。第三部分规划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举措一、党建工作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强化两个工作要求,即党建基础工作规范扎实,党建特色工作体现明显;发挥三方面作用,即引领作用、核心作用、促进作用。举措:1、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和教职工师德水平。发扬优良学风,加强政治学习,建设学习型
11、党组织。各党支部将学校的具体工作、活动与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制定、安排好教职工政治学习的计划和内容,并积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教职工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实效。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立足自身岗位实际开展党性锻炼活动,创建“五星”级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党员。建设党员活动室和抓好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2、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党建工作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落实党员经常性教育、民主评议活动等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考核方案,以党建工作考核方案党员考评方案等为抓手,努力促进学校党建各项工作的落实。围绕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
12、党建活动。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壮大师生党员队伍。认真做好党费收缴工作。3、以监督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清正廉洁公仆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以保持持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4、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共建合力。支持群团工作,健全领导机制,积极支持群团工作,切实把工、青、妇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格局,通盘考虑,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工、青、妇在促进我校发展、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力营造和谐教育新环境。二、德育工作目标: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引
13、领的德育体系。引导学生坚定拥护党领导,树立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国家观念、公民意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等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虬创立1-2项在全省有影响的德育品牌。举措:1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健全学校德育网络。进一步健全德育领导小组,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完善“校长一一政教处一一班主任”、“校长教务
14、处一一任课教师”、“书记一一团委一一学生会”、三个年级组“三纵三横”的学生德育网络,保证各项工作渠道的畅通。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敬业、勤业、精业的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做到全过程育人。完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模式。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和互补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的工作机制。2、重视德育课程开发,丰富德育内容。做到德育内容系列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
15、,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高一年级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主,高二年级以内化教育为主,高三年级以自我教育为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生命意识、法制意识,促进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每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德育大纲,充分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
16、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积极开发学校德育课程。在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基础上,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齐鲁文化与精神学校课程开发;编印优秀文化进校园读本,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积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积极开发德育活动课程,定期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活动,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月活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及重大历史
17、事件纪念日,组织庆祝纪念活动,建立覆盖课内外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创文化名校。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修改完善学校“三风一训”,并在校园显要位置呈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学习,逐步让办学理念、“三风一训”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3、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德育的自主性,让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德育的主导,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工,强化监督和评价。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提倡学生每年读5至10本名著,读1至2部名人传记,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让学生认同、融入优秀传统文
18、化和现代文化。做好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聚焦过程性记录与评价,通过智能化写实、知识学习、奖励激励等方式,自动化生成学生专属成长手册。为学生打造“一生一手册,一册一成长”的伴随式成长档案.完善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严格评价程序,记录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具体活动,严格规范材料收集、整理、遴选、审核、公示、入档等程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让综合素质评价切实成为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和激励学生的重要途径。选树典型,榜样引领。做好“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
19、评选以“个人申报一一民主评议”的程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和宣传学生的先进事迹,弘扬良好的班风、校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发挥知名校友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作报告,聘请知名校友做学生的成长导师,帮助学生做好人生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和完善学生奖学金制度。积极争取社会和校友支持,设立“育英助困”基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激励优秀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课程与教学工作目标: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和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科学规划好三个年级的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打造生态高效课堂;做好新高考下的选课走班教学,力争出经验、出成效;加大校本
20、研训力度,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头脑,使每位教师都具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基础年级优生巩固率达75%以上,高一、高二全市各大次考试成绩要不断提高,在全市名次要不断超越;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98%以上;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文化课特殊类招生线过线、一段线、“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长;每年高考,保证清华、北大榜上有名,力争3人以上。学科竞赛成绩逐年提高,位居全市前列、省内先进水平;艺体教学形成特色,各级各类比赛要创一流成绩;市县教学工作督导评估总评居前列。举措: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
21、类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丰富完善校本课程。规范艺术、体育、劳动、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设。规范开设艺术鉴赏、体育与健康课,开展好“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依托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劳动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加强组织与管理,确保实效。2、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认真研究教材,在实施课程教学时,能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22、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加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购买优质教育教学网站,丰富课程资源,供教师教学选用。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传承和利用。3、加强新高考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处理好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的关系,完善和落实选科教学制度,全面做好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研究,落实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打好学校团体战、年级团体战、学科团体战和班教育组团体战,努力提高统一考试科目和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落实三年一体化备考,高一要求:理想、兴趣、习惯、基础,重点抓“初高中衔接与习惯养成”,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二要求:目标方向、追求均衡、发展优势、坚持精
23、神,重点抓“知能拓展与拼搏精神”。高三要求:目标清晰、自信执着、扬长补短,要集中精力,全力抓好“升学指导与能力训练”,让学生心无杂念、信心百倍为了高考而冲刺。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构建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基于学科素养下的高效课堂。大力推行情景教学、问题教学、单元教学等新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注重构建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教学,提倡多使用思维导图,把知识构成网,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价值,从而实现知识解构之后的结构化。二是注重学情,基于学生现实教学,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包括学生整体的最近展区和个别重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讲
24、解学生真正想听的,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和一对一帮扶指导,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三是注重能力培养,避免无效的重复刷题,一定数量的做题是必要的,但不加选择、不问结果、缺少层次性、缺少思维提升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刷题严重降低了教和学的效率。定期召开课堂教学创新的研讨活动,及时组织开展各种总结交流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确立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的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积极探索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内容呈现方式,由“直接呈现”转变为“间接呈现”,“全部呈现”转变为“部分呈现”,“肯定
25、呈现”转变为“疑问呈现”,“当下呈现”转变为“后继呈现”,形成“指明问题、多向互动”多维互动方式。5、积极推进教学常规落实精细化管理。以精心制定教学计划、精心备课、精心编制学案、精心作业教学、精心测试与评价为重点,继续落实教学常规“周查月结”制度、大型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会制度、每月一次的学生评教制度,实施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策略,实现常规管理的日常化、规范化和精细化。6、科学规划设计、合理改建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创建*一中智慧校园。按照需求购置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搭建无线网络,构建云计算平台,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基础,对数字化校园进行升级改变,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富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教
26、育系统;实现校园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管理、行政办公自动化,推动大数据个性化教与学,为学校、各级部提供决策依据;融合校内、校外高质量、更实用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动态整合与共享,实现家校互联,有效支撑教育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7、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坚持不懈抓好一段线(本科生)学生和特殊类招生线(重本生)学生培养。一是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统筹谋划,打好基础。二是实施任课教师承包学生制度,查细节、找问题、定措施、补漏洞,精准帮扶,促进学生成绩稳步提升。三是突出一对一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提高课堂辅导的效益。重视尖子生培养。一是增强教师的培优意识,“优生是培养出来的
27、,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二是要提升优生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责任意识和精英意识。三是培养优生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四是打好生源基础,从高一开始就组建尖子生队伍。五是搞好课外补弱辅导和奥赛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六是高端引智,强化尖子生的拔高辅导。七是大力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农村专项招生、强基计划等研究,充分挖掘尖子生加分的潜力。在2023年前,力争在奥赛获奖、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高考尖子生培养等方面有重大突破。8、充分发挥教科室督导、引领作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新高考、新课改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不唯“模式”
28、,遵循实际,旨在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定期组织学校和年级组织内教研活动,研讨新教学模式;适时走出去,请进来,学以致用,提高高效课堂的应用能力;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展示、观摩、汇报、经验交流等活动;每学期总结提升,专家论证,形成研究成果。力争在三年内,形成我校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9、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生活。把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定数量的学科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基于兴趣与爱好的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
29、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习信心。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查、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艺术、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的活动。科学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的实效性。10、完善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要突出“以人为本”,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学业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
30、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具体做好学分认定、学业水平测试和基本素养评价等工作,填写好学生发展报告。11、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案设计、上课、作业教学、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开展以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为主要内容的微小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明确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坚持写教育教学日志。12、探索初高中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号召,围绕县“品质提升年”文件要求,提出各阶段协同培养、贯通培养和创新培养的新思路。自2022年起推出品牌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建立“初高中联合培
31、养机制”,打造第一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初高中联合行动探索全新的“育人方式”。建立1+4联合培养基地。1是指一处高中,4是指四所初中学校。高中设在*一中,初中分别设在*中学、实验中学、*学校、*实验学校,乡镇初中学生分四组分别安排到这四所学校。实行学科教师制、导师制、学分制,实行初高中贯通式人才培养,解决专家名师不集中、优生辅导不全面、初高中衔接跨度大、城乡资源不均衡的难题。四、教职工队伍建设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完善有利于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的机制、措施,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激情创新的学者型、专家型教职工队伍,争做“四有好
32、老师”。班主任培养:有80%以上班主任成为学校优秀班主任,涌现出大批市县级优秀班主任,力争培养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大幅提高,管理技能显著增强,班集体管理形成特色,并在有较大影响。高层次教师培养和引进:力争3年培养出数名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齐鲁名师、*名师。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骨干”目标,学校每年培养教坛新秀8人、骨干教师70人、名师15人。青年教师每学期要上好一次汇报课。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教师;取得更多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教师学历及专业技术职务:全校45岁
33、以下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学历层次的比例达到20%;高级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逐年提高。教学服务岗位:教辅工作人员队伍进一步优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80%教学服务人员获校级以上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每年至少培养出1名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举措: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2、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
34、和管理全过程。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强化师德考评,完善师德评价制度,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和评价机制,坚决杜绝有偿补课、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违法师德行为发生。3、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立培训领导小组,依据新高考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教师个人制定自我发展规划。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学习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培训内容以新课程理念、现代
35、教育理论、师德修养、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为主。走教研即培训的路子,进一步健全教科研网络,在做好立项课题的基础上,落实教学中“问题即课题”的要求,通过评价激励、典型培养、活动带动等策略,鼓励教师热衷教研、主动发展。4、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积极争创学科基地。制定中学科组建设三年规划,按照“一科一品有特色,学科发展成体系”的思路,以严促教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聘任制和教学质量负责制,树立学科领军人物,努力培养学科组核心引领者与“范式定稿人”,落实好学科引领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设9个学科中心组,具体负责教学研究、课程研究、学术研究
36、、奥赛辅导、阶段性考试命题、教学指导、学科队伍建设等;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外出培训、示范课观摩课、讲课比赛、学术报告等活动,带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以专精的要求沿着计划一一行动一一反思一一再行动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不断业务水平。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按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切实体现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班主任业务培训,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组织好每年的“班主任节”,做好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使班主任岗位成为教师羡慕的岗位。6、实施名师工程带动战略。支持优秀教师参加
37、专业会议、学术活动和学业进修。成立“名师工作室”,对经验丰富、学术深厚的老教师在工作量、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充分发挥老教师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成为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出贡献者、功勋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坛新秀、名班主任评选,举办一次优质课评选、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拜师活动、组织一次论文评选,开展一次教案、学案展评。7、实施“走出去”培训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中学、教研机构的交流学习,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加强与对标学校的沟通学习与交流。每年组织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领导干部到国内名校学习。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借助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与省内外知名高中学校建立“学校联盟”,
38、聘请国内知名全家名师担任学科发展顾问,定期召开学科指导讲座,集体研讨,资源共享,努力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业务水平。8、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实现优秀资源传承。积极参加组织的新课程网上培训;依托*教师研修网,开通网上工作室,组织“案例研讨”、“名师导教”、“课例研讨”、“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日常教学跟进研修活动;购买优质教育网站,加强与知名教育教学网站的联系,让教师便捷地下载优秀教案、学案、课件、习题和材料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9、建立督导评估和激励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实绩等进行考核,并作到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
39、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支持,加大教师奖励力度。五、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精细、民主、法制、高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有奉献精神,有较高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有创新意识,有创办现代化学校领导能力的专家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团队。基本措施:1、优化学校组织结构,完善精细化管理体制。强化教学年级在整个学校运营中心的核心位置,职能部门协调服务好教学年级运转。进一步探讨大规模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建立“条块结合、双向评价”高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长一分管校长一处室主任”在学校层面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优化“一级三部”管理体制,搭建年级组内和年级组间的平等
40、竞争平台,优化年级合作机制,以竞争激发活力,以合作实现共赢。降低管理重心,减少管理层级,转变部门职能(尤其要从行政走向研究,从管理走向服务)。实行“专家治学”,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教师考核、评价和聘任过程中的作用。健全管理网络,强化三级督查机制,加大学校层面工作检查、调度力度,建立起生态高效的管理系统。2、完善学校民主运行机制: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教代会规范化建设,落实民主集中制,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关心教职工生活和身心健康,积极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保持好“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密切与家庭、社
41、区的联系,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管理氛围。3、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事业单位聘用制有关规定,修改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规范岗位设置,实行“分层聘任、双向选择”制,落实校长职级制和教职工“县管校聘”,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学校考评、职级评聘、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改革方案,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优质厚酬的分配机制,营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竞争环境。坚持依法治校、依制治校。不断健全学校德育、教学等系列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即服务”的管理思想,
42、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建立“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干部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坚持问题导向,把准“脉搏”,科学“施策”,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决策、领导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学引领、宏观把控和微观指导的能力,做教育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干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奉献意识,一切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以身作则,带头搞学习,带头搞研究,带头落实工作,带头提升工作标杆,带头维护学校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做好表率;干部要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走动式、近距离服务教育教学一线,充分尊
43、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主体性,关心师生生活,做到“老师围着学生转,领导围着师生转”,尽全力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使教师幸福地工作、学生幸福地成长。六、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师生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积极争创信息化特色学校。基本措施:1.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聚焦过程性记录与评价,通过智能化写实、知识学习、奖励激励等方式,自动化生成学生专属成长手册。为学生打造“一生一手册,一册一成长”的伴随式成长档案,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家校共育、学校发展。2 .全方位打造智慧课堂。通过构建“云-台-端”整体架构,创设网络智能化学习环境,实现线上线下
44、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3 .打造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围绕学校日常教务、校务办公、学生管理等实际工作,通过电脑端、手机端等多终端形式,提供排课、通知公告、设备报修、请假考勤等一系列管理轻应用,提高老师的办公和管理效率。4 .搭建校本资源库。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质资源的教学应用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和资源应用于一体,对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数字化的教学提供有效支撑,实现教育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缩小教育数字鸿沟。5 .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让师生共同具备对人工智能的鉴赏力、理解力和应用力。6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
45、室。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提升学生能力。7 .赋能体育精准教学。借助智能穿戴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解决传统体育教学“难量化、难记录、难监督、难分析”的问题,实现体育教学管理“智能化”、教学过程“数字化、可视化”和教学数据“精准化”分析,减轻体育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帮助体育教师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目标。8 .确保校园平安。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建设,实现摄像头的校园全覆盖,通过智慧屏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学校的各个角落,实现了校园安全监控无死角。
46、通过“访客管理智慧屏人脸识别+身份证识别+访客预约”等软硬件设备,能够精准、迅速识别校园访客,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物联门禁动态识别刷脸+无接触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门禁安全等级。9学生行为分析。基于大数据,学生学习效率和行为习惯的精准分析。六、办学条件改善1、改善校园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学校设施建设,粉刷教学楼教室和办公室,更换学生桌凳,维修学校操场。按照整体设计、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努力做好学校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积极争创省级绿色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2、建设标准化学校,按照“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校实验室、通用技术、学生机房、图书馆、阅览室、艺术、体育
47、、卫生保健、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室等教育教学设施,更换教室办公电脑,增建学生机房3个,力争2025年前完成学校体育馆建设,使学校硬件建设达到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合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宣传教育阵地。抓好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楼道文化、公共文化建设,建设学校校史馆,充分发挥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优雅舒适、温馨和谐、催人奋进”的发展环境。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三年规划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划分,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20222025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书记、副校长成员:年级主任、处室主任二、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落实“厉行勤俭爱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勤俭办学,严控学校经费支出。三、实施保障1、各年级、各处室制定具体的部门实施细则,教干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将学校规划层层分解到年级组、处室和个人。2、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把规划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学年度,制定相应的评估细则,每阶段结束时进行考核评估,确保目标如期实现。3、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学校行政定期向教代会汇报规划执行情况,听取教代会对学校规划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