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8896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抚州市“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第1期(总第88期)2023-01-18资溪县加快“两山”高水平转化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资溪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了从“资源保护-核算评估-产业培育-金融赋能-反哺生态(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资溪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一、聚焦绿水青山“全域化、全民化”,厚植“两山”转化本底。一是强化源头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3

2、0.8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域面积50.56%。创新落实“河(湖)长、林长+警长”生态综合执法机制,为绿水青山提供长效保障。二是全域推进治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年均造林绿化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三。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1.值)达90.74,排名全国前列。三是全民共建共享。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四级”环境管护机制。持续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示范庭院创建,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同步美、全域美。二、聚焦绿水青山“可量化、资产化”,夯实“两山”转换基础。一是明晰资源产权。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二按照“到企”“到户”的原则,落实生态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3、二是核算资源价值。在全省率先开展县域GEP图斑级精算,参与起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江西省地方标准,完成GEP一张图平台框架搭建。2020年资溪县生态产品价值达366.3亿元,是当年生产总值的8.1倍。正在编制2021年GEP精算报告。三是规范资产交易。成立生态资产(产品)交易中心,出台资溪县生态产品交易管理办法,开展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截止2022年,生态资产交易平台完成交易4.29亿元。三、聚焦绿水青山“产业化、融合化”,拓宽“两山”转换路径。一是壮大绿色工业体系。按照“产城景”融合发展思路,打造了面包食品产业城、竹科技产业园两大生态产业园,全力构建产业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

4、条生态化的绿色工业体系,吸引了福建圣农集团多次增资扩产,以“竹业第一股”双枪科技为代表的竹行业前十龙头企业,有5家落户资溪。面包食品、竹木加工正朝着百亿、50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提升生态旅游质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建成大觉山5A级景区,大觉溪、真相乡村、御龙湾和野狼谷等4个4A级景区,形成“1+4+N”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旅游+”多业融合,培育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全县森林景观利用达到38万亩,清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三是绘出现代农业新景。依托生态天然屏障作用,促成圣泽白羽肉鸡祖代鸡场项目落地,自主培育的“圣泽901”新品种在资溪首发上市,

5、构建以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以抚州林业“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林笋、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62万余亩,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同时,注册“纯净资溪”区域公用品牌,统领各类生态产品,提高产品“溢价”能力。四、聚焦绿水青山“金融化、价值化”,增添“两山”转换活力。一是推动资源整合。设立生态资源收储平台,实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目前,已收储山林22余万亩,河湖水面5000亩,闲置农房等生态资源资产20余项,总价值超过2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0亿元发展生态产业。二是创新绿色金融。鼓励每家金融机构至少创新1种生态权益类融资信贷产品,颁发全国首张林下

6、经济收益权证,在全省率先落地“林权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业碳汇权益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森林赎买抵押贷款”荣获全省金融创新一等奖。目前,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各项贷款余额34.55亿元,占比居全省前列。三是防范化解风险。成立林权代偿收储担保平台,出台资溪县林权代偿收储担保管理办法,化解林权抵押不良贷款5480万元。成立纯净资溪生态产业协会,吸纳180余家生态企业入会,吸引低成本信贷资金投向生态资源培育和绿色产业发展上,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良性转化、可持续发展。五、聚焦绿水青山“制度化、常态化”,完善“两山”转化保障。一是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GEP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

7、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以绿色考核“指挥棒”倒逼“两山”转化。二是深化“两山”理论研究。围绕建设全国“两山”理论转化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设“两山学院”,创新实施“智汇资溪”行动,推动南昌大学资溪学院落地,全力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引领样板之地。目前,到“两山学院”参加现场教学达30余批次2100多人。三是坚持“双碳”目标引领。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省质标院等8家科研院所,共建“抚州(资溪)碳中和实践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碳盘查工作,入选全省“双碳”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单。2022年全县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1415万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广

8、“绿宝”碳普惠制,个人碳币贷授信1196.8万元,发放林业碳汇权益质押贷款1.95亿元。临川区探索“事业留编,企业用人”新模式助力企业发展临川区针对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首位和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创新实施高素质人才助企工程,采取“事业留编,企业用人”模式,将专业对口的硕士以上学历高素质人才考录至区内事业单位,安排到企业挂职服务2年,打通企业与事业人才互通渠道。2022年,招录的9名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带事业编制到自立环保、安通新材料、银涛药业等企业工作,开展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研服务,帮助解企业业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高质

9、量发展。一、精心布局,按需引才,确保“人岗相适二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园区各大企业,了解企业需要哪些专业人才,急需解决什么技术难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等单位结合企业所需和全区各事业单位编制现状,充分研判论证,有针对性的确定招录岗位,确保企业用完后回本单位也能有用武之地。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按照事业编制引进方式招录的人才,录用后先到企业服务2年,服务期满后,人才可自由选择返回事业单位,也可继续留在企业工作,让其在合适岗位发光发热。二、精准保障,落实待遇,确保“心无旁鹫”。高素质人才录用后,按照从快从速的原则,第一时间办好录用上编手续,

10、让他们带事业编制进企业工作,让人才安心、放心、舒心。同时,为让引进人才尽快适应新的岗位,采取“一对一”导师制培育方式,为每名驻企服务人才确立一名企业高管或技术总监作为导师,手把手“传帮带”,解决人才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着力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管理、有专长、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优秀人才。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的好,制定出台了临川区人才分类认定目录和临川区人才政策待遇包,将引进人才分为3大类9个层次,量身定制了14个政策待遇包,包含研发奖励、生活补贴、购房补助、住房保障等,给予人才最丰厚的“政策待遇”并落实保障。三、精确考核,激发热情,确保“才尽其用工明确应聘人员录用后在聘用岗位的最低服务年

11、限为5年(含在企业挂职服务时间),其中第一年为试用期。应聘人员录用后原则上在企业挂职服务2年,服务期满后再回聘用单位工作。如其本人自愿继续在企业工作,经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和聘用单位同意,可再延长1年挂职服务。最长可达三年的挂职服务期让人才有了“过渡期”和“缓冲期”,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确保招聘的高素质人才能在临川长久服务、持续发光发热。为充分发挥好人才考核“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制订了派驻人才“双向考核”制度。一方面服务企业制订绩效管理办法,对派驻人才进行日常考核,并根据工作情况和考核结果确定其绩效奖励等次;另一方面由区委人才办牵头,每季度到企业实地察看,形成考察报告,向

12、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试用期满后结合企业日常考核情况与考察报告,形成年度考核报告,对派驻人才进行“综合打分”,考核结果作为驻企服务人才评先选优、表彰奖励、职称评聘等重要依据。通过监督考核,有效督促驻企服务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发展成长注入活力。广昌县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特聘“名誉董事长”制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动力近年来,广昌县创新实施能人帮村战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离退休干部、知名人士、乡贤、专业技术人员等优秀人才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名誉董事长”,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中人才匮乏、信息不通、销售不畅等问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截至2022年底,全县4

13、7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260余万元,同比增长14%,培育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强村13个,其中100万元以上村3个。一、创新引育机制,“固巢养凤二一是明确选聘对象岗位职责。出台广昌县特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名誉董事长”的实施方案,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乡贤企业,充分了解双方需求。“名誉董事长”主要从创业成功人士、离退休干部、知名人士、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中选聘,实行聘任制,聘期为2年,不领取任何报酬,参与工作但不干预,主要担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参谋员、指导员、服务员、宣传员。二是构建科学管理服务体系。该县构建起一套“三联”管理服务体系,乡镇牵头联系”名誉董事长”开展工作,安排

14、一名班子成员作为服务专员;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其直接联络员,每月至少向其通报一次运行情况;县委组织部适时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工作难题。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激励机制。及时了解“名誉董事长”工作开展情况,推行积分制,根据积分确定人才认定等级。表现优秀的,给予全县表扬,适时推荐参与市级以上各类评优活动;连续两年以上获得表扬的,纳入广昌县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会员,并作为优秀人才享受相应人才政策。对于三个月积分为零的,给予及时解聘。二、坚持精准匹配,“引凤还巢二一是建立人才动态数据库。为做到精准选配,该县对人才群体开展拉网式摸底,开展莲乡优秀乡土人才评选活动,修订莲乡在外乡贤名录,建立起人才动态数

15、据库。二是建立按需选派制度。按照村“两委”推荐、乡镇党委集体研究、组织部门考察的方式,结合人才学历年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等因素,按需选派名誉董事长,缺技术,就选派技术骨干,缺资金,就找资金专家。三是加强宣传精准对接。加强对内、对外政策宣传,全县71名乡贤踊跃报名,以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等部门,从经验管理、总体思路、职业技术等方面,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考核,根据“双向选择”原则,最终确定47名特聘“荣誉董事长”,其中,企业人才23名,涉及物流、光伏、电商、食品加工等领域;技术人才24名,涉及特色种养殖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实现人才和资源的精准对接。三、激发创

16、新活力,“百凤斗艳一是“授之以渔”。充分发挥“名誉董事长”在产业规划、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指导村集体产业升级。如该县通过县里选派退休农技干部到企业担任“名誉董事长”,解决杨溪乡杨溪村500余亩水稻田缺少生态种植技术难题,推动稻田产业进一步升级增收,该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二是实行“一村一策”。该县为无集体经济产业的村聘请当地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担任“名誉董事长”,为各村制定“一村一策”发展计划出谋划策。在“名誉董事长”的带动下,在外乡贤累计返乡投资项目40余个,直接拉动村级集体经济上游产业链投资2000余万元,扩大水果玉米、水稻制种等特色种养植面积达3000余亩,帮助销售“水果莲”、金丝皇菊、

17、蜜桔等农产品达100余万斤。三是实行“村企联姻二实施“村企联姻”行动,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名誉董事长”组织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园,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与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产业园主要种植林下中药材岗梅、黄精、茯苓和食用菌等作物,形成“林+药+菌”一体化,核心区种植3万亩,赤水镇天咀村、杨坊村等以荒山、田地或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为集体经济带来收益40余万元。东乡区实现“五个转变”打造优美城乡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近年来,东乡区围绕打好“生态治理突围战”战略目标,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契机,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工作,持续深化

18、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五个转变”。一、生活垃圾由随地倾到向日常清扫、保洁、清运转变。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流程,开展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压缩及转运等服务,其中垃圾运转做到“垃圾不落地、臭气不外溢、渗滤液不滴漏”。全区日产垃圾平均保持在IOO吨左右,垃圾清运基本做到日产日清。同时,积极探索推动垃圾分类的好办法,在大量设置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在城区安装了5座综合垃圾分类服务和快递服务、自动售卖、免费工具、信息采集等便民服务功能的“天天环保吧”,在农村区域虎珏乡徐家村和红星垦殖场各新增1座“天天环保吧”作为全区垃圾分类工作试行点,以点带面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19、。二、农村环境由无人管护、突击管护向日常长效管护转变。结合实际情况,对照村庄分类标准,全区15个乡镇(场)、1317个自然村分成三类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整治过程中,切实做到“五有、四到位”,即“有制度、有设施、有队伍、有经费、有考核”和“人员三定到位、设施设备投入到位、宣传到位、村内管护到位二全面开展项目主管和保洁员的现场培训,明确工作职责,提升管护水平,配足保洁人员数量,按时足额发放保洁员工资,确保管护队伍稳定。全区约IK)O公里县、乡、村道路得到全面养护,每年考核均达到优秀。三、监管由突击检查向日常考核和齐抓共管转变。开发农村环境“1+N”长效管护管理平台,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网格化、

20、智能化、数字化”,即通过政府“环卫监督”APP、公司“劲旅在线”APP,把农村环境问题通过网络及时上传,公司对上传的问题做到整改完成率、及时率、准确率三个100%O2022年以来通过APP反馈的问题共计1200余个,日常督查中反馈问题合计4320个,均在12月上旬完成整改。严格执行“三横两纵”管理考核机制,根据日常考核的结果,政府拨付服务费;同时引进了第三方对公司运营进行日常考核,形成乡镇和企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四、群众观念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转变。在各村张贴致村民的一封信,发动群众通过扫码的方式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各乡镇(场)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实现一户一桶

21、,形成共创、共管、共监督的局面。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五、实现“全域(横向)一体化”向“全程(纵向)一体化”转变。初期,东乡区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主要采取横向一体化运营模式,即将一个区域范围(全区)视为一个整体,由一家企业负责,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明确责任主体,缩短管理链条,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形成规模化一条龙运营管理,确保区域内作业管理、监管标准等保持一致性。近来,随着环境卫生标准提高,该项目由横向一体化向纵向一体化转变,即将前端清扫保洁、中端垃圾转运、末端综合治理整合

22、三位一体,由一家企业负责全流程的所有工作,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模式,不但实现多工艺整合,减少协调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为降低运费,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整合预留发展空间。乐安县创新开辟易地搬迁后扶新天她谱写“十四五”乡村振兴新篇章“十三五”期间,乐安县有效实施了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已搬迁安置1009户4060人、其中脱贫搬迁户898户3568人,已建成集中安置区9个,是抚州市搬迁安置规模最大、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县区。近年来,全县在推进“筑牢保障体系、产业就业帮扶、强化服务功能”等三大举措上下功夫,有效破解了搬迁户稳得住、能增收、乐安居等方面难题,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交出了令搬迁

23、户满意的安居又乐业搬迁后扶乐安答卷。一、筑牢保障体系,解决搬迁户“难稳住”问题(一)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紧盯搬迁对象中的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户、老人户以及因病因意外而导致生活严重困难户等重点人群,做到每月一排查一分析一研判,“一对一”常态化跟踪收入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做到应纳尽纳,坚决守住搬迁户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工作台账,落实迁出地和迁入地“双向”帮扶全覆盖,做到遇困即扶,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二目前,全县搬迁户已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9户70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2户45人。(二)落实问题排查整改销号。落实每月回访巡查机制,对搬迁户安全隐患、教育、医疗、饮水、产业就

24、业及其他“愁难急盼”等问题开展深入排查。对照发现问题,由“点长”牵头调度,行业部门、安置社区、县乡村振兴局分工负责落实整改,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体推进,所发现问题均已清零销号,提升搬迁对象满意度。(三)强化搬迁户权益保障。对规定跨村跨乡镇安置的搬迁户,其迁出地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耕地地力保护等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山林地和耕地可自行经营或有偿流转。搬迁对象的医保、养老、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保持不变。同时,已为所有的搬迁户办理了住房不动产权证,搬迁户拥有永久性居住产权,让搬迁户吃上产权“定心丸”。二、落实“两业”帮扶,解决搬迁户“难增收”问题(

25、一)夯实增收支撑,多渠道拓宽就业路径。外出务工输送一批。依托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展劳力人数、就业状况、技能水平、务工意愿及培训需求等信息“大摸底”,大力宣传务工奖补政策和就业招聘信息,有序组织有劳动力搬迁对象外出务工。全县搬迁户已输送务工1664人,其中县内务工706人,县外务工958人,就业务工率达92%。2022年度已向搬迁户发放务工交通奖补70余万元。同时,出台了“易地搬迁对象就业扶持专项补助新政策”,凡在本县厚发工业园区务工的搬迁对象,每人每月另奖补200元。2022年度已发放务工奖补13.7万元,有效激发了厚发安置区搬迁对象在厚发工业园区就近务工的积极性。公益岗位兜底一批。为使弱劳

26、力、半劳力等就业困难户实现稳定就业,利用村级光伏发电收益、安置区充电桩收益、衔接资金等新开发一批针对搬迁弱劳力户的公益性岗位。2022年新增公益性岗位72个。帮扶车间安排一批。在厚发、公溪等安置区内或附近,建成了饰品加工、食品加工、仕女扇等劳动密集型、技术门槛低的就业帮扶车间6家,优先吸纳了200余户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帮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二项目建设吸纳一批。坚持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紧密相结合,建设技能低的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搬迁户参与务工。2021年至今,该县以工代赈和衔接资金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吸纳搬迁对象参与务工增收达5

27、00余人次。(二)强化“造血”功能,多形式实现产业带动。依托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增收。全县已发展双抱菇130万平方米、中药材4.2万亩、设施蔬菜1.3万亩等一大批产业基地,实现就近带动搬迁户就业参与生产300余人。同时,通过“反租倒包”“代种代养”、入股分红等形式,让200余名搬迁对象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互利互赢。建立“微田园”实现自主增收。厚发、上罗等安置点为搬迁户户均流转土地30面以上,开发了一大批“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栽种四季蔬菜、花卉水果等,发展安置社区“庭院经济”,美化了环境,增加了搬迁户收入。三、强化服务功能,解决搬迁户“难安居”问题(一)强化公共服务,使搬迁户舒心。选

28、优地段让生活更便利。将安置区选择在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工业园或集镇等中心地带,解决了就业、就学、就医、出行、购物等便利问题,让搬迁户能顺畅享受便捷生活。整合资源让服务更贴心。在安置区完善配套了学校、幼儿园、医院(卫生室)、购物超市、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文体设施、视频连线室、商业服务网点、警务室、充电桩、便民服务中心、邮政快递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户愉悦享受均等公共服务。科学规划让社区更宜居。各安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充分保障,同时适度进行了绿化亮化,所有安置区均实施了“秀美乡村”建设,是当地环境最美丽的新家园。(二)推进社区管理,使搬迁户顺心。党建引领强化社区管理。全县

29、各安置区均组建了党支部(党小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厚发安置区设立三级网格制度,社区书记担任网格长、社区干部担任二级网格长、党员担任网格员,把社区划为六个网格小组,每个小组由五个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联系群众,31名党员联系搬迁户681户。机构健全推进有效治理。厚发安置区成立了社区居委会,设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1人、居委干部4人;实行“点长制”管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社区“点长”,切实将跟踪帮扶落实在搬迁户的心坎上;县直部门选派了驻社区第一书记1人、工作队员2人,进行定点帮扶;聘请了物业公司参与社区管理,建立安保、保洁制度;推行了户籍、就业、就学、就医、社

30、保等“一站式”服务,县政务服务中心选派干部进驻社区参与服务,落实社区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坐班值班、民事全程代办等机制,为搬迁户就近办事提供便捷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帮”。理事协会助力共享共治。推举威望高、热心肠的“三老”,创建社区管理理事会,协助社区干部建立矛盾化解台账,有效解决搬迁户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烦心事、揪心事,引导搬迁户积极参与助老爱幼、新区建设、环境整治等活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三)倡导文明新风,使搬迁户爽心。持续文明倡导弘扬新风。用好社区管理人员入户走访、帮扶干部定期回访等机制,大力开展殡葬改革、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乡风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之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搬迁户遵纪守法、孝亲敬老、睦邻和谐、好事新办,弘扬文明新风。丰富文化生活和谐融入。传统节日期间,开展送戏进社区等文体活动,组织搬迁户跳广场舞、练健身操等,有效促进了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村搬迁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和谐共融。激发内生动力提振精神。引导搬迁户摒弃“等、靠、要”思想、提振精气神,让搬迁户当主角,上台分享增收故事,传授致富真经,充分提升搬迁户内生动力,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