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区2022应对气候变化及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区2022应对气候变化及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市X区2022年应对气候变化及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为深入贯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助力X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特制定X市X区2022年应对气候变化及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要点。一、总体要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X及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及区十二次党代会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部署
2、要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强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硬约束,推动制度设计、结构调整、减污降碳、碳汇能力、全民行动、机制创新同向发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一高地三区”提供坚强支撑。二、工作目标到2022年,全区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市上下达降低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争取达到84.4%以上,区级以上主要河道考核断
3、面水质考核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完成市下达目标;新增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完成市上下达目标,全区绿色出行率不低于65%,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38%;建成各级绿道35公里,新增绿地170公顷,立体绿化800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2.18%o三、重点任务(一)力口强应对气候变化顶层谋划1 .出台全区“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统筹考虑发展和减排、适应和减缓、短期和中长期,适时印发X市X区“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做好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各类“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协同,强化项目政策支撑。责任
4、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经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住建局、区新经济与科技局、区公园城市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2 .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制定X市X区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并落实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以及8大专项方案,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1+1+4+8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鼓励重点地区探索编制园区级碳达峰行动方案,优先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和国有企业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经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住建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新经济与
5、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国资金融局)、区公园城市局、区市场监管局3 .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统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于全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编制完成X市X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4 .健全降碳目标考核制度。强化碳排放控制目标管理,协同能耗“双控”目标,配合市级探索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考核制度,开展降碳目标分解考核办法研究,科学、合理、及时地将目标责任压实到各级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谢口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强化降碳指标约束,坚持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
6、保护“党政同责”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经信局(二)深入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5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保护一山一芯、七带多湖生态格局,打造龙泉山城市绿心,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建设世界级品质城市森林公园。加强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构建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公园。着眼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落实市域通风廊道体系、通风廊道管控要求,形成一主五次风道体系,引风入城,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空间约束,推动城镇集约高效、紧凑发展,构建一轴一带四组团多
7、场景城市发展格局。落实公园城市职住平衡规划导则,结合城市有机更新、TOD综合开发等,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用地结构优化和产域融合职住平衡。实施城市精明增长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和用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降低单位用地碳排放强度。责任单位: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发改局、区公园城市局、区住建局6 .推行绿色低碳建设模式。加强绿色建筑全链条管理,配合市级出台X市绿色建筑促进条例。推广绿色建造方式,配合市级启动全市建筑信息模型(B1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并制定配套技术规定,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鼓励封闭式施工方式和非开挖式技术,强化施工工地智慧化监管。提高建筑能效水平,配
8、合市级发布X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2022版),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要求。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改造,推动空气源、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提高建筑电能替代与电气化水平。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2022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8万平方米,改造老旧院落601个,新增用能实时监测的典型公共建筑34栋。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政府办7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重点能耗企业节能降碳,力争提前达峰,严防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积极使用工业废渣等作为原料循环利用,推动高能耗企业对标国家标杆能效水平实施
9、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依法依规推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关停或部分生产线淘汰。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局8 .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建设X市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协同发展地,推动中航锂电、亿纬锂能2大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建设,建成100GWh动力电池配套能力。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一汽丰田、中植一客等5家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深耕本地、聚集成势,促进格罗夫氢能汽车项目加快建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协同配套电池、电机、电控设计生产,实现新能源汽车产
10、量提升15%、达到6.5万辆。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赋能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区汽车局、区经信局、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交通运输局9 .强化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落实X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十个一”工作机制,探索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着眼“研发+制造”培育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绿色产业载体,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建立招引项目绿色评估机制,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企业引育行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强链补链固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
11、务业,做大做强生态环境修复、碳资产管理、绿色低碳认证等碳中和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融通产业循环力。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经信局、区投促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国资金融局)、中法生态园管委会、经开产投集团、经开国投集团10.完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动推进成渝中线、成渝铁路X至隆昌段扩能改造项目建设,释放通过能力增强货运功能。推进铁路专用线进园区,畅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配合企业争取X市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专项资金,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适铁货物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公转铁;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深化与重庆果园
12、港的联动发展,促进港口功能前移至经开区,不断探索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铁路无轨站、无水港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推动多式联运业务规模和渗透率的加速提升。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配合X轨道集团等单位做好X轨道交通13号线、30号线相关征地拆迁工作,助力项目按期开通运营;根据城市发展进程,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增强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接驳能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2022年,全区绿色出行率不低于65%,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38%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住建局、区公安分局11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研究制定“十四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推动城市公交车、巡游出
13、租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公务用车及其他非营运车辆清洁化低碳化。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建设,加大既有小区充电桩改造力度。强化新能源车通行保障,探索分时段、分区域向新能源车倾斜路权,合理划设低碳交通示范区。2022年,全区新增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全区新增充(换)电站不低于40座、充电桩不低于3015个,2025年前规划建设加氢站1座,加快构建半小时加氢网络。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公安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住建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政府办、经开国投集团、经开产投集团、区公交集团12 .加快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在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
14、础上,大力推进能源供应清洁化;引导石油供应尽快达峰和低碳转型,有序推进天然气稳产增产;大力发展氢能,因地制宜探索和开发生物质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发挥能源消费牵引作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电气化转型,绕城高速内新建、扩建带压热水锅炉或蒸汽锅炉全面使用电锅炉;持续构建商业、旅游业清洁能源生活区。2022年全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0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区文广旅局13 .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监察和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开展节能诊断服务,综合运用绿色电
15、价、信用监管、行政监督等方式,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能效水平。鼓励医院、大型商超等能源负荷中心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系统,大力推广热泵、储冷、智能照明等节能技术和产品。2022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政府办、区商务局、区卫健局、区统计局(三)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4 .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两高”项目全链条管控机制,开展“两高一低”项目专项排查,新改扩建“两高”项目要严格落实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环评审批、节能审查、污染物削减替代等要求。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三线一
16、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城市建设,将节能降碳目标要求纳入管控体系。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各地区、行业和企业落实化石能源减量替代、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探索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经信局15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翩E力度。加快工业窑炉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持续开展第二轮“散乱污”经营主体专项整治,采用节能低碳技术、工艺和设备推动高排放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大VOCs,氮氧化物源头减排力度,强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
17、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引导餐饮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统筹推进餐饮油烟治理。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16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快淘汰老旧燃油车辆,出台高污染机动车及货车管控限行措施,2022年至少淘汰3245国1n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辆。推进全区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柴油货车等重型车辆精细化监督管理水平。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在轨道交通、房屋建筑、市政基础建设施工工地开展“进出码”动态登记管理试点。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公安分局、区经信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17 .突出水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
18、制。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加强城乡节水,降低工业取水量,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农村污水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化、生态化方式处理和就近资源化利用。鼓励污水处理厂优化处理工艺、采用高效低能耗设备,提高处理效率和中水回用比例,推广厌氧产沼、发酵堆肥等污泥处理方式。实施锦江流域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和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全域黑臭水体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执法局局(区城管局)、区经信局18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加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污染成因分析,合理规划调整污染地块用途,鼓励将化工行业中的
19、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推进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推广低碳高产作物品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水务局19 .推进废弃物减量化协同控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统筹规划布局餐厨垃圾处置等废弃物减量资源化项目。高标准建设长安静脉产业园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持续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畜牧业种养循环发展、农药和化肥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实施废旧农膜和
20、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置项目。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减少过度包装和塑料制品使用。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四)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 .全面提升森林碳汇。深入推进“增绿增景、减人减房”工程,完成全年23576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任务,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储备林建设,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力度。大力实施“青山拥城”提升行动,落实义务植树积分激励办法,积极争取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在我区山泉镇宝仓湾实施。责任单位:区公园城市局、区农业农
21、村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经开农投公司21 .推动生态修复提升。持续落实“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要求,贯彻落实X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各项要求和举措。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推进龙泉山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打造J11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10个。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公园城市局22 .推进天府绿道建设和园林绿地增汇。加快构筑X区一山一芯一轴三片城市空间结构和H型生态绿地系统,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大力实施“青山拥城”提升行动,累计建成各级绿道突破6000公里,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围绕两湖一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以东安新城、锦绣天府、龙泉
22、山休闲产业带为抓手,做优做强服务业、农业特色功能,推动绿色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实施“五绿润城”城市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百个公园”示范工程,新建公园24个、小游园60个,创建社区花园50个、公园小区200个,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示范场景200个。创新“绿道+”“公园+”等模式多层次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1000个、示范街区35个,增设天府绿道体育新空间200处。2022年,建成各级绿道35公里,新增绿地170公顷,立体绿化8000平方米。责任单位:区公园城市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23 .推进天府蓝网建设和湿地增汇。构建“一核一环、三江九带、三级四类”的天府蓝网总体
23、格局,完成天府蓝网“十四五”建设规划编制,开工建设200公里二、三级蓝网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化灌区改造10万亩。健全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推进重要湿地申报认定。2021年,全区湿地保护率达到23%以上,创建水美乡村30个。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公园城市局,区住建局、国赋厢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五)大力弘扬绿色低碳生活理念24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普及节水器具和节能产品。增强绿色供给、推进绿色包装、开展绿色回收,深入实施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设立“绿色低碳出行日”,提供公共交通优惠激励,推广共享单车、网络拼车、分时租赁等绿色出行方式。稳步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
24、,打造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推动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2022年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8%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委宣传部、区水务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25 .推行公共机构绿色办公。优先推动党政机关实施节能技改并开展能耗监测,探索建立公共机构会议碳中和制度。系统推进网络理政,依托全区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广泛推动行政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宣传力度,引导国有企业建立绿色采购制度。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区行政审批局(网络理政办)、区财政局(区国资金融局)26 .提高全民节能低碳意识。将低碳
25、发展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以及全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提交X市X区2021年绿色低碳发展报告,拍摄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宣传片。利用环境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契机,大力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开展“绿色制造进企业”“节能产品进机关”“低碳知识进校园”等主题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等宣教平台,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环保志愿服务基地。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经信局、区政府办,各街镇27 .强化“碳惠天府”公众引导。围绕公众日常工作生活,推广的公众积极参与“碳惠天府”低碳出行场景,响应支持餐饮、商超、酒店、景区等低
26、碳消费场景,逐步拓展低碳游玩场景和垃圾分类哥氐碳社区场景。通过公交地铁免费乘车券、景区或文化场馆免费门票、绿色消费券,普惠商品激励,不断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开展“碳惠天府”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扩大“碳惠天府”用户群,逐步构建“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绿色低碳生活圈。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体旅局、区商务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公园城市局、区公安分局(六)构建绿色低碳制度能力体系28 .加强低碳发展数据核算与管理。在全国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下酒己合上级建立市区协同联动的能源消费统计台账,有效提升区县级能源平衡表编制质量。配合上级部门研究
27、制定X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完成2021年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加强碳排放预警分析,推动节能环保、减污降碳、清洁生产等领域数据共享。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经信局29 .完善低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配合上级部门构建促进减碳固碳的行政法规体系,将落实碳减排要求、参与全国碳交易、如实报告碳排放数据等纳入环境执法范畴。深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落实出口产品低碳认证鼓励政策,支持优势特色类产品开展碳足迹评价,探索研究出口产品低碳认证标准。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30 .持续完善市场化机制。配合完成市级重点企业碳核查,配合开展我区
28、19家市级重点企业2021年碳排放数据核查,加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积极参与“碳惠天府”机制下的碳减排量(CDCER)交易体系建设,开展无纸化办公、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法学项目开发,核算申报我区2022年项目碳减排量;引导公众参与碳中和公益行动,鼓励大型会议活动、场景建设单位、社会责任企业及个人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国资金融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城管局)、区水务局31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探索“揭榜挂帅”方式,推进氢能等新能源、
29、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以中法生态园作为X市绿色低碳服务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为契机,高水平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X基地)建设,联合在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碳减排、碳零排和碳负排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项目,遴选推荐一批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荐给市级部门。责任单位:区新经济与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经信局、区发改局32 .加强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开展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减污降碳协同政策、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实施策略等重点课题研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碳
30、惠天府”机制、气候投融资、低碳试点示范,依托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X)中心,面向政府主管部门、重点排放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分批次、有针对地筹划开展系列培训,强化政策解读,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参与意愿,提升低碳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行政审批局(区网络理政办)33 .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建设。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建立健全气候变化观测网络,提升气候风险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生态环境导向城市发展模式(EOD),推进气候适应重大工程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防涝截洪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
31、务局、区应急局、区气象局、区住建局34 .深化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深入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根据X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积极申报近零碳园区、企业、公共机构、景区、社区试点创建名单,指导符合条件的园区参与省级试点创建。探索开展低碳新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网点等示范建设。积极申报“碳惠天府”参与主体年度先进单位、贡献单位(个人)相关资料。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局、区委社治委、区经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政府办、区文体旅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35 .促进发展气候投融资。配合上级开展X市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及认定规范编制,依托“绿融蓉”平台筛选储备一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引导和
32、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减排挂钩金融产品创新。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中法生态园管委会、区财政局(区国资金融局)、经开区国投集团36 .拓展绿色低碳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市低碳环保第三方服务平台搭建,吸引绿色低碳服务业企业在线上聚集,拓展服务市场和影响范围,积极谋划举办绿色低碳产业高峰论坛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遴选优质项目落地我区。配合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公园城市论坛等。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中法生态园管委会、区发改局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工作实际
33、,适时调整区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街镇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进机制。(二)落实目标责任区级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决落实工作要点中明确的目标任务,确保完成本领域、本地区年度二氧化碳控排目标任务。(三)强化工作协同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源头管控、政策协同、部门联动的工作协同机制。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与环评、排污许可、环境执法、督察等方面的融合,形成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工作合力。(四)做好要素保障落实好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弘扬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市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践行低碳生活,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