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课题结题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德育瞰告作者:华土木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吸收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菁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
2、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
3、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预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非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惟独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势必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
4、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预,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三、课题方案(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课题组
5、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泛博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1、研究目标: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
6、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质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研究过程及方法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
7、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四、实施过程:(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
8、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敬仰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
9、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份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记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明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吸收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
10、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
11、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结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一一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一一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一一自我教育阶段;学一一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一一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经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时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为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
13、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者参观访问,或者结对助学,或者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预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
14、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7/19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难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时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
15、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再也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向来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者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为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分析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
16、成部份。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者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辈子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材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
17、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不少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摆布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奇妙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向来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摆布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摆布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
18、动都需要右脑的参预,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摹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辟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量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量怪圈。
19、在教育观念上,往往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斗胆实践、充分表现等。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
20、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关键概念的界定大音乐教育一一是指突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教学一一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有效学习一一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
21、定的样本。(二)研究内容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3、把音乐贯通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2、研究方法。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
22、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慷慨面。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三、结论与分析(一)结论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
23、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二)分析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
24、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翼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赋予指导和匡助,使之更加完善。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附:课题组人员名单刘传英、张英志、张升峰、李英荣、徐晓、李伟、李咸艳、李惠云、郑荣伟、冯济华、杨会芝、王红梅、李玉英、李健、王欣、潘珂、刘晓曼、赵娜、许伟主要参考文献:1、外国JL音乐教育,尹爱青等编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2、和谐
25、教育与素质,王敏勤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3、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吴顽琛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9月4、国外幼儿园课程,唐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最主要的依据,其基本结构包括:题目部份一一标题、著名。正文部份一一(1)叙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动机)。(2)理论依据。研究目标。(4)研究方法(采用哪些教育科研方法)。(5)研究的主要内容。(6)研究
26、过程概述。(7)研究成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图表、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结论与建议。(8)存在的问题或者研究的局限性。结尾部份一一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结题报告要注意基本格式的规范化。根据具体情况,在体例上可作适当调整,我们反对格式呆板化,但也不能违反基本格式。接下来着重谈谈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二、题报告题目的表述要有明确性结题报告的题目普通格式为:课题结题报告。关键是该课题题目应具体明确,准确地概括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且有新颖性。具体要求是:应有价值、有新意。范围既不会过于宽泛,也不会过于狭窄。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题
27、目要避免价值判断。不宜用过分修饰、文学化的题目。用词规范,切忌杜撰。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题目不当或者该研究没有价值,就得终止研究,重新调整研究课题,并呈报立项审批单位。在结题报告中应写新的课题,并附上说明。三、理论依据的选取、运用要准确理论依据即本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是选题论证的依据,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某种假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依据。选取理论依据要防止三种情况:无“论”可依;有“论”难依;大“论”小“依”;有论不依。所选取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教育理论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有的还存在其局限性,运用时不能拈来便用。四
28、、教育科研过程要作客观、清晰的概述对研究过程的概述必须符合研究类型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多种划分标准,于是教育科研有多种类型,诸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辟研究(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追因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等。对于各种研究,特殊是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应明确界定。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者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数是应用研究。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者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过程。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推广性实验(当前我国进行的有学校整
29、体改革实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的验证实验、教育政策决策的实验、课程教材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这里有必要讲讲教育行动研究,它与教育实验是有区别的。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决策者、校长、教师主动利用有关理论、知识、方法解决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合作,要求行动者参预研究,对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在研究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而以一为主另一为辅的情况。不同研究类型,其研究过程是有不同的。教育实验研究与普通性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的表述上是不同的。1、教育实验研究过程的表述应体现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选定课题、形成实验假设、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量、
30、下操作定义、制定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选择被试、分配实验组或者对照组、选定测量方法工具、形成方案和工作计划。实施阶段。执行实验程序、方案,观察实验对象,记录所需资料、数据并加工整理。在执行实验程序、方案过程中,有前测和后测设计(即对被试进行的测量),前测有时会给实验带来麻烦,所以并非所有实验都要前测,但后测却是不可缺少的。总结阶段。对资料数据的分析,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包括判断有否充分的实验控制、实验结果可否实际运用、可否与非实验班组比较、所得数据资料能否确保检验假设、能否充分反映实验效应、是否有相关变量的干扰、实验结果有否代表性、可否大范围推广)。2、普通研究过程的概述内容应包括:简
31、介研究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参预研究的人员。对问题、设计和行动步骤、过程措施的回顾;对观察到、感受到的有关现象的描述、整理。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根据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量探讨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论证(惟独研究过程而没有分析论证,于是得不出有价值结论的研究是无效的研究)。概述时应强调态度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事实的描述要明确,遣词用句以中性为原则。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五、研究成果与结论的陈述要简洁、符合科学性研究成果需作概括性描述,诸如解决什么问题、认识有何提高、师生得到哪些发展。对于所撰写的一些文章(著作)的观点、要点应归纳说明,所发表的文章(论文、教学案例、资料选辑)列出图表。主要研究成果如果是巨篇宏论,则应列出该文的纲目结构。在成果的表述中普通有讨论与分析,即讨论该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的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结论是针对课题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答案,是整个研究的结晶。其内容包括:对研究总体性的判断,对于研究假设的总结性见解;提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结论的陈述应精炼、鲜明、留有余地。课题研究水平可划分为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纵观我市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目前多数还只是达到一、二级的层次,在自我评价上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