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情况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状况调研报告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状况调研报告面对苏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老年人供应以人为本、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现就我市有关养老服务的现状、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尝试提出解决方法。一、我市老年人口与养老机构建设的基本状况(一)老年人口状况究竟,我市户籍人口633.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20.0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依据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18
2、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0T5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23.7%左右,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二)养老机构基本状况到今年底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8家,养老床位数27355张,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1.6%。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城市大于农村,中心城区大于外围城区。集中表现在高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中,护理床位只有4900多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8%,护理床位拥有率只有3%o,距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看法(苏发20xx46号)文件中“到2018年护理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数12%。”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二、养老
3、机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从底养老机构135家,养老床位总数8330张,实现了大幅增长;机构增加了41家,增长30.4%;床位数净增加了19025张,增长228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上级的要求,以与养老机构建设中仍旧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民营力气主动性虽高,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少。十一五期间,我市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看法、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看法(以下简称“两个看法”)等政策,主动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从的8家发展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加到724
4、4张,分别占机构总数和床位总数的27%和26.5虬但这一发展趋势与周边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仍旧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占比均达到80%以上,厦门、青岛等市民办养老机构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我市民营力气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进度不快的主要缘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我市虽然有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其中没有明确养老机构建设的规划;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规划不透亮,民营力气不了解规划的详细内容。二是有的地区因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不太情愿进一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实,有的地区不能仔细贯彻上述“两个看法”,不兑现对民办养老机
5、构的建设、运营补贴。四是租用厂房、学校等闲置房屋改办养老机构时,消防合格证无法办理。(二)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建设的瓶颈。养老机构建设的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区土地资源非常惊慌,地价不断攀升、租金持续上涨,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卫生、环保缘由,古城区严格限制护理机构的发展,因此,使得古城区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更加显现。(三)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简陋。以沧浪区为例,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为个人出资兴办,其出资人大多数为小投资者,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其兴办的资金大多数为自筹、借款,在资金投入、场地租用、设施购置、人员聘用等方面较为谨慎。大部分民
6、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绿化空地、休闲空间与活动场所,这些都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之所以不情愿投资养老行业,主要是因为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关实惠政策上,还常常会出现难以得到落实的问题,加之物价水平、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造成养老机构赢利微薄,投资回收期较长。同时,政府赐予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吸引不了大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四)服务水平低下。社会力气兴办养老机构确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冲突,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缘由,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但民营力气考虑成本和风险,在
7、建设养老机构时,总是考虑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尽量削减成本。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普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养和管理实力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确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三、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从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状况来看,面对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政府实行相应养老对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不够,缺少制度保障。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慈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项目还没有真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确政府职责。养老问题已经是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
8、因素之一,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苏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同样应当走在全国的前列。20xx年通过的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看法中要求,“编制和落实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机构的建设规划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加紧进行促进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地方立法,特殊是要在立法中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明确各类养老福利设施(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质和相应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区开发商要无偿供应给老设施配套用房。二是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利用,政府部门可以依据老年人、学龄人群等各年龄段人口的变更状况,调整学
9、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用途。激励利用闲置厂房从事养老服务。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以与政府各部门、各街道(镇)的职责,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分解落实到街镇。要把养老机构与政府实事项目新增养老床位建设同步考虑,实行签订责任状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变更目前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床位建设,只是民政部门责任的现状。针对郊区、农村养老机构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建议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激励、吸引城区老人前往郊区养老机构养老。四是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的立法探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就必需从法律法规上去做。在目前国家尚无详细法律法规的状况下,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地方性立法的探讨,苏州的经
10、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探讨也要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二)确保建设用地,增加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虽然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民政部门并没有任何场地资源。因此,发改委、规划、土地、住建、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养老机构建设。发改委等部门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规划;规划土地部门要出台强制性规定,依据不同的养老需求,参照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把机构养老纳入建设规划。要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参照教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养老福利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土地供应、政策实惠等方
11、面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以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福利为目标,形成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养老服务事业,将是将来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需对养老服务事业起主导作用。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只为三无、五保老人服务,转变到兼顾社会寄养老人,充分发挥现有养老机构资源作用,实现向有需求的老人开放,为养老服务供应示范引路作用。二是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政府在出台政策,激励、扶持社会力气兴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养老机构
12、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主动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实行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三是主动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尽快成立苏州市养老服务待业协会,常常开展沟通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对于解决苏州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养老机构过程中,既要注意数量的增长,又要在建设质量和标准方面符合“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商业医疗保险调研报告新的医疗改
13、革方案已于4月6日正式出台,医改新方案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主动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激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须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便利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激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与商业保险与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接着探究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经办管理的方式”等指导性看法。看法明确了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部分的补充保险,即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自费部分和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赐
14、予补充。依据国务院对基本医疗费用交费费率水平的规定,社会统筹部分职工的医疗保险最高限额一般在4万元上下,且依据医疗费用金额的不同,还需自付20%-3%不等的费用,这并没有解决须要住院治疗的大病患者与慢性非感染性重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问题。此外,对非基本医疗项目的检查、治疗、用药都有限制,如某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品、某些特需治疗的疾病则需职工自付费用。这就须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城镇职工高层次、特殊的医疗保障的须要。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补充保险。由于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其保障的对象仅包括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职工家属与子女、乡镇企业职工、学生与长期在
15、城镇务工经商的流淌人口等其他类型的城镇劳动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这也须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险。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协作,尽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要求。针对此次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将来医疗保障制度的描述,在仔细分析新医改看法的同时,裸漏出三大不足:第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作用被严峻忽视;其次,政府对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所需资金的相关信息严峻缺失,无法对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成本和效率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料;第三,方案大部分的内容还只是原则性的阐述,操作
16、性的细微环节依旧缺乏,特殊是基本医疗保障和非基本医疗保障各自的责任范围、保障程度、经营管理模式等没有详细的界定,不利于将来医疗保险市场的多方参与和公允竞争。在国外,商业医疗保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美国80%以上的人口享有商业医疗保险,德国有8500万人享有此项保险,而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则刚刚起步。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我国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阻碍商业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险种开发乏力,医疗保险品种少,保障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社会需求,特殊是在我国目前医疗市场因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资源奢侈以与医德风险等
17、人为因素影响下,造成医疗费用急剧上升,以致健康保险公司不敢大力开发商业医疗保险险种;二是健康保险公司有待加强在风险管理、条款设计、费率厘订、业务监督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三是部分寿险公司由于技术滞后,在兼营健康保险时人为地限制了医疗保险的发展。目前许多寿险公司推出的医疗保险属附加险,如要投保医疗险,必需先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钱去买一个养老保险作为主险,这样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各自都有优势和劣势,其特性确定了它们应在保险市场中化解不同的风险,服务不同的需求对象,供应不同的保障水平,进而改善全社会的风险安排状态,最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在新医改方案中,一项重要的
18、总体方针是强调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由于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政府的主动作为是应赐予充分确定的。但是,我们必需看到,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种方式,全民医保绝不是免费医疗,政府实行的这种“公共理财”的方式一是化解目前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二是真正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想法和初衷是确定正确的,但这么一个大国家,13亿多人口,百姓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实惠吗?谁也无法预料。各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阅历,同时也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行完全依靠政府主导的、全覆盖的医疗保障过程中,有两大“症结”我们必需赐予足够的重视和思索。其一,医疗保障的发展必
19、需遵循福利刚性和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原则。所谓“福利刚性”是指国民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普遍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福利的这种“刚性”特征,使得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弹性,一般状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削减,水平只能上升不能降低。时至今日,全民健康保险早已入不敷出,主管部门不得不两次上调保险费率。我国内地目前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5%左右,而凡是实行全面医保制度的发达国家,政府收入达gdp的比例一般在30-5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财政要负担覆盖十几亿人的、并且是飞速增长的医保费用,是具有相当挑战性的。其二,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成,实质是
20、对医疗服务融资模式的选择,而医疗服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异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自然垄断性,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普遍存在,简单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滥用。各国实践证明,实行公营的社会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作为医疗服务融资的主要模式,由于其潜在的“托付一代理”规则,经营效率一般不高,而且在政府资源安排过程中极易造成所谓的“寻租现象”,即医疗服务供应者实行不正值手段从政府获得经营优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框架下,政府假如驾驭过多的医疗融资的安排权力,除上述两大弊端外,还极易引发部门间利益、地区间利益、地方与中心间利益的博奕,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允性,最终损害广阔
21、民众的权益。针对“大而全”的社会医保模式可能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时,应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并重,实行分级、分段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医保模式。在日前出台的医改新方案中也应明确这种思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实行,在逐步规范混乱的医疗市场的同时.,商业健康保险应依据目前的医疗保险状况,搞好市场调研,驾驭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医疗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选择简单限制经营风险的模式,加强医疗险种设计、开发和业务管理工作,将现有的综合医疗保险逐步细化,不断丰富医疗保险的险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我国城镇职工新的社
22、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同样须要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潜在市场很大,应适时加强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这将对我国医疗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主动的推动作用。市创建办:今年上半年,互贸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市委宣扬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深化创建九大工程和三十项专项提升开展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创建成果得以巩固,各项创建工作得到不断深化。一、激昂精神,接着完善体制机制二、攻坚克难,接着解决遗留问题依据最新修订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共7个方面、33项指标、In个测评项目,涵盖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互贸区依据测评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逐项进行梳理
23、,逐条开展自查,找准薄弱环节,合力攻坚达标。在详细工作中,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打牢“三个基础”一是坚实的经济基础。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等多项指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加注意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争创文明城市,加快发展是前提。只有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才能营造出更加安家立业的生活环境。为了接着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依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区深化实施了工业强区战略,深化推动改革开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强力推动群众创业,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能够正确处理好发展经
24、济与创建文明城市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促创建,以创建促发展,真正做到了发展与创建两手抓、两促进。二是美丽的环境基础。环境是城市文明最直观的表现。脏乱无序的城市,绝不是文明城市。区党委始终把打造干净美丽的城市环境,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首要任务,下大气力抓好改造工作。高标准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封闭区陈旧楼体外立面改造工程,对海关社区文体馆前背街小巷路面进行了平整、硬化,对管理范围内以华阜大街为主的道路,进行了基础设施修理管理,对辖区内垃圾场进行了重点整治。环卫处不断加大了环境卫生的保洁清扫,从群众最不满足的问题改起,着力从辖区内广场、步行街、农贸市场门前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薄弱环节抓起,大力整治脏乱差问
25、题,城市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进一步帮助市交通局、交警强化了市区繁华地段的交通秩序管理,着力解决了乱停乱放、乱穿乱行问题,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三是广泛的群众基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群众性实践活动。群众是创建的主力军,是创建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成效的检验者。区党委非常注意组织和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创建工作,依托群工部、社发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细心策划和组织了多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富有实效、为群众所接受的创建活动,调动广阔群众投身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深化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社区文艺集中展示”活动、“志愿者服务日”活动等具有特色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文明城市创建品牌。同时,把创建的过程真正变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实惠的过程,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区人民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愿望和共同的追求,以此赢得最广阔群众的真心支持,使创建工作的基础更加扎实,力气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