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资料2023年整理-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资料2023年整理-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构建现代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引言3一、银行风险的认识3二、银行风险控制的认识4(一)从四个方面把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51 .是银行的自我盈利保护机制52 .是全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53 .是社会风险的重要预警机制64 .是促进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发展有效途径6(二)银行风险控制遵循的八项原则61 .全面性原则62 .分散与集中统一性原则73 .一致性原则74 .相关系统性原则75 .独立性原则76 .权威性原则77 .互通性原则78 .程序性原则7三、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7(一)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偏弱7(二)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激励不相容,
2、一致性差8(三)后台支持被动,风险控制有效性差8(四)监控对象不全面,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的监控手段落后8(五)信息分析机制落后8(六)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性差9(七)经营个性化不足,竞争空间狭小9(八)资产、负债粗放式管理,积累潜在风险9(九)控制模式僵化,管理瓶颈制约严重9(十)风险识别方式方法单一10四、原因分析10(一)银行业内部原因分析101 .风险认识不足102 .控制机制落后103 .组织架构的优化不足104 .微观基础薄弱115 .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突出116 .微观政策风险大12(二)银行外部制约因素分析127 .结构性矛盾突出128 .社会信用缺失严重129 .存在
3、制度瓶颈1310 受政策影响较大13五、应对之策一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13(一)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13(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13(三)统一对风险的认识14(四)完善控制机制14(五)优化组织架构14(六)加强员工的专业化培训14(七)完善后台建设15(八)建立行业自救机制15(九)完善外部监管体系15结论1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范围和程度的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自1978年以来,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了近10倍,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年人均GDPxooO美元),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
4、显期”,内部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而且我国已经加入WT0,对外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其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内外冲击之下,金融业作为经济的核心部门和先导产业,其发展直接制约着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而对于现代金融业关键的核心相关问题,就是风险控制。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控制相关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辨别现代银行素质的重要标准。构建现代银行制度,健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发挥金融中介的诸项功能,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后我们发展的方向。然而,现代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是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诸多机制的构建
5、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避免的会存在很多不足,就此我谈一些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粗浅认识,以厘清当前存在的认识误区。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现实相关问题之前,首先阐述了有关银行风险的一些基本相关问题:银行风险的基本认识、银行风险控制的四个把握和八项原则;接下来,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主要相关问题以及产生这些相关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探讨了构建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的应对之策。一、银行风险的认识在经济学理论中,风险是指多种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分布,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结果发生的可能区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若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这种不确定性为零,从而风险
6、为零,可以说风险是一种概率的分布。而在行为科学研究对风险的研究中,则更加注重决策过程和认知过程,决策者的风险概念和经济理论文献的风险定义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决策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同一风险情景,风险则是对可能发生的决策结果的一种主观知觉,是由于多种结果及其发生可能性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决策者对于风险决策任务的知觉直接影响决策行为。虽然对于风险的观察角度不同,造成了对风险认识侧重点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风险的存在,就是潜在损失的存在,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定是要将自身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特指到银行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表
7、现为收入不确定性的暴露程度,即指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偏离越大,风险就越大。而且在众多风险中,银行风险无疑是当代社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为任何社会成员都离不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的服务,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金融要素引导其他要素的运动和放大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高效果,必须要有一个高效果的金融支持相关系统做依托。这里的高效果,就是要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使金融产品的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和资源的稀缺,使市场能够通过金融要素的流动作用校正或弥补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所以,银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活,所以倍受人们所关注,而且众多的经验教训,也告知人们银行风险的
8、危害性有多大。银行业由于自身的特性一一具有高负债经营特征,其风险又具有区别于其他风险的独特性。银行风险的独特性就在于具有较强的内生性(银行天生的脆弱性),即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将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获取利差,赚取资金的时间价值,而资金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就造成银行风险的内生性,所以其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就决定了银行的1经济全球化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剩余商品、剩余相关技术和剩余资本等要素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风险度和获利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2、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6和声誉风险7等,而银行各种风险的最终
9、表现则是出现支付危机。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不断蕴藏和累积了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出现由一家银行的危机引发,而使金融资产泡沫加速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进而扩散到整个经济相关系统,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银行具有天生的顺周期性,即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扩大振幅,加重危害性。针对我国来说,仍是一个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银行分配绝大部分货币资源为基本特色,所以,即使我国的股票市场中隐藏着
10、相关系统风险,但由于其分配比重相对低,因此目前防范相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注意点应在银行风险身上,以四大银行为主,所以准确把握银行风险的木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二、银行风险控制的认识人类面临的最大约束就是资源的稀缺,在这一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就成为经济相关系统解决的核心相关问题,可以说任何经济研究、经济举措都是围绕这核心展开的。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使得全社会整体的效用(福利)最大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由于经济社会中风险的存在,必然带来了如何将潜在损失降到最低的相关问题,即风险控制相关问题。具体到什么是风险控制?当前统一的说法就是通过风险的识
11、别、防范、化解、处理等环节将潜在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具体到银行风险控制是指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式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的行为,即风险如何配置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风险配置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有效配置,尤其对银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一家经营效益好的银行,往往是在风险经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风险控制依靠的是一整套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不是某个别部门和某些环节的把控,特别是对于银行业来说,既要控制风险,又不能处处设防,不是要消除所有的风险,而是控制风险,即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预定范围内,要懂得经营风险,要具备“
12、在鸡蛋上跳舞”的技能,即建立以经营管理、综合和业务管理、支持保障、相关部门和监督保卫等部门构成的、紧密配合的内控体系。通过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系统整合来自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功能,形成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相关系统内外各种风险的充分识别和有效控制及反馈,实现对所有风险的全方位防2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由违约风险和信用价差风险组成。(1)违约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信用价差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
13、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3市场风险(marketrisk)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由相关的市场因素价格的波动而引起的。根据引发市场风险的市场因子不同,可以将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1)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是针对利率敏感型的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而言的,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2)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对外汇持有者或外汇经营者的外汇资产、负
14、债和经营活动的影响。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外汇汇率的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4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它涵盖了商业银行内部很大范围的一部分风险、成为不可界定的残值风险范畴,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控制风险、信息相关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和商誉风险等。5法律风险(legalrisk):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法律法规并存,法律法规建设不尽完善,有的方面还不健全,法律法规漏洞多,法律法规的执行也难尽人意,加大了银行遭遇
15、法律风险的可能性。6政策性风险(policyrisk):由于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7声誉风险(reputationalrisk):声誉风险源于操作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相关问题,从而影响了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对银行的信心,进而给银行带来长期的、难以衡量的损失。范和管理体系。“善经营的银行需要的不是资本,经营不善的银行有多大量的资本也无济于事。”8(一)从四个方面把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1 .是银行的自我盈利保护机制风险的存在既给金融市场每个参与者带来许多机遇,又带来了巨大挑战,谁能洞察金融市场变化,采取有效管理规避负面影响,迅速行动把握时机,那么谁就能获得较
16、好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相反,如果不能把握金融市场的动态,不能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制定或调整政策,那么就可能陷入被动,就可能遭受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的存在促进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管理效果的提高,增添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损失具有的警戒作用,能够对金融市场参与者产生一定约束,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起到调节作用。银行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协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其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简单消极地回避风险,也不可能完全地消除风险。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决
17、定银行竞争力高低、决定其经营相关能力高低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其能否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能否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正是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谁的风险控制相关能力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那种“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回报”的传统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要求每家银行必须由规模经营转为质量经营,由数量增长转为价值增长,其核心就是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提高银行盈利和保护相关能力。2 .是全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生产力的不
18、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关系相应地做出不断调整,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经济链条越拉越长,链条维系的社会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同时链条脆弱性却越来越强,随时可能断裂的风险系数越来越大,由此现代社会的危险,即人类时刻处于自身制造的风险之中,而不同于远古时期,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危险,虽然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相关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显现出现代社会的缺陷,有人称之为“现代化陷阱”。而真正能解决此相关问题的恰恰又是它的制造者人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我认为应主要依靠两种力量来化解风险的:一种是不断提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相关能力,表现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相
19、关技术,生产工具的逐渐高级化、智能化,对于物质世界不断深入的了解和掌控,我称之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另一种是不断优化的社会结构和逐渐完善的社会运行机制,法律、制度、文化、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念等,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来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而使得社会的有机性、相关系统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维系经济链条的相关能力不断加强,我称之为“关系的协调力,而且这两种相关能力不是割裂的,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前一种力,使得人类认知和驾驭外部世界的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可获取的资源不断增多;后一种力,使得人类约束自身和内省的相关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相关能力不断增强,交易的网络不断扩大。人类正是
20、在这两翼的驱动下,不断突破主客观界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倚重的则是“关系的协调力”,即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有时甚至表现为决定作用。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分工的链条不断延伸,人类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恰来自人类自身,在经济社会中,人类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必然造成协调整个经济相关系统的难度加大,社会中的相关系统性风险和非相关系统性风险也逐渐增多,并且各种风险总是交织在一起,而保持社会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高8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20页。超的管理协调相关能力,2003年的SARS危机已经
21、让我们认识到,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风险抵御机制,来应对社会中时刻会出现的各种风险与危机,而且这一整套社会风险抵御机制是由诸个子相关系统组成的,其中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银行业处于核心地位,而且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金融要素引导其他要素的运动和放大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高效果,必须要有一个高效果、安全的金融支持相关系统做依托。正是通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效规避和化解金融市场中的相关系统风险和非相关系统风险,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资金的配置,进一步促进整体经济相关系统的良性循环。3 .是社会风险的重要预警机制“银行从来就是整个社会的最大的平衡的监督者
22、,所以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银行风险控制除了有自我保护的作用外,还具有其特殊功能,即银行业作为经济相关系统中的核心行业,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分析相关系统,银行依靠自身强大的业务网络和触点,则可以凭借其风险控制机制,来识别、发现和监测整个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之处,并且通过风险的警示作用及其惩罚机制,来避免社会资源过渡集中于某种产业、行业或者企业,进而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起到资金优化配置的功效,发挥经济预警功能,正如一些分析家认为的那样,现代银行业务首先是信息加工与传播。如果将整个经济相关系统比做一个人的话,那么金融相关系统就好比人体的血液循环相关系统,要保证人体的健康,那么就
23、要求需要一个良性的血液循环来满足人体的各方面相关需求,将血液合理有效地分配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以提供机体发展需要的各种养素;同时血液循环相关系统的免疫功能,也保证了人体的健康,而且能及时将各种症状反馈到大脑中枢相关系统,进而作出机体的调节。由此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作社会整体的风险防御相关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全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4 .是促进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发展有效途径通过银行业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相关能力,引导规模小的、分散化的以小生产方式为主的企业,主动向集约化的大生产方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这些企业才能提高自我抵御风险的相关能力,适应现
24、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方可通过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门槛,获得优厚的资金支持,加快发展速度,因而,从此点来说,当前银行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大银行更是如此,是必然的,因为银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核心行业,它所追踪的一定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银行作为金融资本的主要控制者,本身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是资本的天性,表现为银行都以中高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在银行经营中遵循着“二八定律”,银行正是通过严密的、科学的、规范的风险防范机制,来积极引导经济实体的生产方式高级化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构建不同层次的银行体系来支持不同层次的企业发展,中小
25、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当地的中小银行,因为这类银行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而大银行更多的是支持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结构有序的发展层次和梯队,形成服务于不同类型客户、服务于不同地域客户、服务于不同规模客户的多元化的银行服务体系,并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能够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解决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诸多相关问题。(二)银行风险控制遵循的八项原则1 .全面性原则银行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不仅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还应重视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9引自:刘明康,当前中国
26、银行界的改革和开放。2 .分散与集中统一性原则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风险的分散管理。与此同时,统一规划,科学组织,完善大风险控制模块,由风险管理权威部门负责制定宏观风险政策,进行总体风险汇总、监控与报告,并负责风险管理方式方法与构架的决策,风险管理部负责具体风险管理。要做到分散于集中的有机结合。3 .一致性原则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风险管理的目标绝非“使公司免遭损失”这么简单,而是“确保股东权益的长期提高”,其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4 .相关系统性原则有效的风险管理是
27、一个由不同的子相关系统(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划分为决策相关系统、信息相关系统、执行相关系统和监督相关系统四部分,而GA即则将其划分为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组成的有机体系。因而,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相关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5 .独立性原则银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包括三方面的合适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也就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之间的独立性)、独立的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即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和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其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
28、理机制。6 .权威性原则是指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不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7 .互通性原则银行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相关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一一包括信息上报(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富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即各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8 .程序性原则严格遵循过程控制的方式方法,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事后审计监察,通过严格的程序,来规范业务流程,树立程序的刚性。三、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是刚
29、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我国仍处于转型时期,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不断完善,但是过去计划经济的诸多影响仍然存在,由此,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银行风险控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一)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偏弱由于我国的银行员工长期工作于银行管制下形成的管理惯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而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长期处于偏弱的地位。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不深刻,片面地将风险控制理解为风险回避,采取的手段表现为事前的防范变为事前的拒绝,事中的控制变为静态的信息归集,事后处理的手段单一,而没有深刻地领悟到风险控制实质是经营风险,因为银行的获利主
30、要来自于风险的经营,而银行的作用之一也是通过有效的资金运作来协助资金提供者化解风险,谋取利益。因此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将直接制约着控制机制的形成与合理运行,这也是当前银行业风险控制落后的重要症结之一。(二)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激励不相容,一致性差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银行信贷的投放由不同部门负责相应的工作,但是由于目前风险控制机制的落后,以及对风险认识的不同,不同部门的考核指标是不相容的,相应造成风险控制部门和业务部门行为的不相容。风险控制部门为了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尽量要求业务部门上报本次项目的资料标准化,而且评判的依据也主要是依靠上报资料,灵活性差,而经营部门同时也为了自身利益的最
31、大化(追求业绩考核目标),主要是针对业务指标,更多的注重业务量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不同部门看待风险的标准不是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往往不考虑其对业务发展的可能影响;而业务部门在开拓业务时则是盲目地扩张,根本不顾及风险相关问题,这直接导致银行风险隐患的增加。这样就造成风险控制部门不信任业务部门,而业务部门总是抱怨风险控制部门在卡脖子,存在逆向选择倾向,无形中形成了“两张皮”,造成银行内部资源的虚耗,燧值不断增加,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体系呈现割裂化格局,即各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风险管理机制松散,责任不清。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讲,好的行业中也有差的企
32、业,差的行业中也有好的企业。如果银行的客户多为好的企业中的差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行业不好,而是银行业务开拓上出了相关问题。如果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考虑实际情况,简单地将该行业划归为“禁止准入”,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资产质量的提高。(=)后台支持被动,风险控制有效性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的经营状况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对于银行业来说,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来应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去捕捉和处理有效信息,而且信息后台的有效快捷地支持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发展的重要相关技术保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后台对
33、于前台业务部们信息和相关技术相关需求仍然存在严重的脱节,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控制。后台支持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更多的是从相关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未能与银行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缺乏信息相关技术与银行业务协调的渠道、环节和专业人才,进而造成风险控制有效性差和整体协调力低的局面。(四)监控对象不全面,以存监督为主,对增部分的监控手段落后随着新巴赛尔协议的推出,世界各国银行业对于风险控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于银行业务增量部分的动态风险控制更是今后关注的重点。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众多银行为了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和争夺新的客户群体,呈现出新的规模扩张的趋势,同时在银行外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
34、强的压力下,银行试图通过增量的调整来增加分母,进而降低不良率,结果却是尽管政府当局不断通过减税、剥离、核销、注资等手段来协助银行消除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但是新增的不良资产却呈现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业风险监控不全面性,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监控弱化的相关问题。(五)信息分析机制落后缺失一个强大的信息分析机制支持,信息集约度不够,及时性不强,现有后台业务处理相关系统通常是模拟手工操作方式,只对于业务关键要素进行采集和加工,信息合适的内容非常有限。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行为分析、市场分析所需要的信息都散失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与客户相关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于银行业来说,这
35、一机制的滞后,将直接制约其对于诸多风险的应变相关能力,容易患上“恐龙症”。(六)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性差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果信息传达渠道不畅通,会造成决策层的决策信息严重不足,使得决策战略的不完备;即使是不完备的决策也会由于信息缺失,造成执行部门则很可能会曲解决策层的意图,进而作出与风险战略背道而驰的行为。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
36、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相关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相关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当前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造成了风险战略定位不准,或者战略执行不到位,造成风险的积累和难以在短时间内抢夺市场。(七)经营个性化不足,竞争空间狭小目前我国银行业鉴于外在条件的制约和自身的控制相关能力,为了规避风险,基本上在同业间的经营理念趋同,个性化不足,优势空间不大,由此在趋利性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出现“乐队车效应”,进而容易产生同质现象和羊群效应,再加上天生的顺周期偏好,无疑
37、增大了银行相关系统性风险,形成众多银行抢夺数量极少的客户,而众多需要资金的客户却得不到银行的垂青,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太效应”,这与理论上的银行资金中介的功能是相违背的,截至2005年12月银行存贷差达9.22万亿,很可能导致众多银行为了抢夺有限的优质客户,出现恶意竞争的行为,难以形成规范、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导致一方面银行尽力防范风险,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就范扭曲的市场相关需求,压低价格,放低门槛,无疑又增大了风险系数。(八)资产、负债粗放式管理,积累潜在风险目前银行业还缺失对资产、负债匹配性进行科学及时分析的部门和机制,即便设立也是处于被动式、粗放式的阶段,造成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对市场
38、的灵敏度不匹配,没有从源头上把住风险关,无形中积累了自身的风险,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大,进而会出现波动叠加的后果,后果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与社会动荡。现在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主要还是防范信用风险,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扩大,利率风险将变成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这就更需要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不断积累经验,特别是市场分析相关能力的提高,分析机制的建立,对于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使其在期限和规模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将决定其在将来的竞争中,是否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面对境内外的同业竞争者时。(九)控制模式僵化,管理瓶颈制约严重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39、,并且逐步将信贷管理权限上收,配合以机构扁平化U改革,以实现矩阵化管理,目的是通过全新的风控模式,将风险理念贯穿于银行内部的各个环节和岗位,提高整体风险防范相关能力。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过于强调模式化,没有给予下级行学习、应对、改进、锻炼的机会,加上由上自下的示范效应,造成下级行在进行机构改革时,出现组织架构的重叠化和小而全的局面,反而形成了新的管理瓶颈,制约了银行发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各级银行经营机构都设立了风险控制部门,而真正风险经理的设置却流于形式,在形式上貌似风险管10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11所谓扁平化不仅是指机构层次的减少,还包括每个业务条线上运行环节的减少和整个业务流程
40、的优化,实践中尤其强调后者,即依靠先进的IT相关技术,减少业务链条中不必要的处理环节,尽量实现业务流程的简捷和优化。理部门到位,但是真正的权责并未厘清,反而给业务的开展增加了环节,加大了成本,进而降低了风险控制部门的权威性,与初衷适得相反。出现防范风险成为处处设槛的局面,银行的协作战斗力被削弱,员工的积极性被抑制,人人自保的观念严重。(+)风险识别方式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风险评判时,普遍采用专家管理法,即遵循“拇指规律”一一经验法,此种分析法虽然在风险识别时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这种分析属于一种单变量的测定法,从而不能对不同档的财务比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而且对于客户
41、的强比率与弱比率之间怎样进行综合分析也无能为力。而且此种方式方法遵循“摩根规则”,即关注服务对象以往的信用纪录,而不关注未来,信仰“历史会重演”的理论前提。由此也导致,不能对潜在的风险点和效益增长点及时发现,而当所有银行都这样做时,无疑会增大相关系统性风险,同时鉴于目前我国的征信相关系统还十分落后,又进一步制约了此种方式方法功效的发挥,进而制约了银行的业务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银行风险控制存在相关问题,即“思路模糊、基础薄弱、机制落后、手段单一”,而且上述的诸多相关问题是环环相扣的,交织在一起的,真正要解决相关问题,必须找出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抓住主要矛盾,逐一厘清头绪,否则只能是治标不
42、治本,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改革步履维艰,一方面由外在的客观因素制约,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抓住相关问题的根源所致。四、原因分析(一)银行业内部原因分析1 .风险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银行业对于风险的认识不是很统一,笔者认为这是转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因为银行的改制是由过去的只重数量、规模不重风险到现在的重视效益、价值和风险控制。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银行背负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为了避免情况的继续恶化,再加上监管当局的外部监控,使得银行对于风险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审批权的上收,风险部门的普遍设置,风险管理的过分标准化、模式化,这些现
43、象都映射出银行对于风险认识的不足。其实国际上知名的银行对于风险的认识实际上是在经营风险,赚取的主要是风险溢价,而不是回避风险。如果此种观念不得已厘清,那么必然会造成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两张皮的现象,难以按照一致性原则构建风险控制机制,相应的银行业管理难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和精细化、集约化经营,必然造成在组织架构的完善方面出现机构重究设置,管理纬度难以厘清和扩大,造成管理成本被人为地扩大,削弱了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2 .控制机制落后虽然我国银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风险控制机制,实行“审贷分离”,设立了诸多风险控制点,但是侧重于合规性、程序性控制,试图通过固定化的环节,来控制不确定性的风险,信息
44、的动态可控性差,信息存在滞后与失真,信息加工程度不高,基本处于信息重复传递,而且随着信息传递链条的不断延伸,信息的冗余度不断加大,信息逐渐失效。同时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信息归集精确度不高,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进一步造成有用信息的丢失,无形中增加了控制成本和降低了控制效果。3 .组织架构的优化不足目前,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倒金字塔模式,政策复杂性高,拟合度低,基层工作量巨大。主要有以下特点:(1)层级过多。基本上还是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层级相对应,设有总行(中央)、一级分行(省)、二级分行(地市)、支行(县)及分理处、营业所(乡镇)五级架构,信息采集、传递以及决策速度慢,市场反应不灵
45、敏,机构运行成本高;(2)各级行部分内设机构职能虚置,造成大量机关冗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下;(3)没有按商业性原则设置分支机构、网点,经营亏损的机构、网点大量存在;(4)同一家银行在同一中小城市设有多家支行,每家支行只管辖几个网点。造成管理幅度过小、管理机构过多、管理队伍过于庞大;并造成同一家银行内部的不同支行也相互争夺客户;(5)对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职能的定位违背了商业银行企业经营的本性。上述组织架构的特性必然造成银行业内部代理链条长,导致约束机制弱化。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下,初级委托人只有一个即国家,而代理人却有多个,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高一级的代理人与低一级的代理人之间又存在
46、委托与代理关系,即形成层层授权,层层代理,导致委托代理链过长,而代理链越长,控制力就越弱毒,容易产生银行管理层的“官僚失灵”,容易形成扭曲的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从而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虽然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方面的完善工作,但是总体上呈现出:扁平化不足,基层工作量大,而且重复工作多;不能完全做到因地制宜,僵化、总体协调度低;组织架构与相关技术整体平台的数据支持拟合度不高,不能按需提供有效支持;队伍专业化不强,制约了市场细分程度,进一步制约产品组合度,个性化程度低,进而面对不断宽松的经营环境,存在准备不足等相关问题。4 .微观基础薄弱对于中国当前金融体系存在相关问题的共识,主要来
47、自两个方面:1.由于国有企业债务造成的银行不良债权;2.来自证券市场的风险。而这两种风险都与我国国有企业的状况密不可分,其实自上届政府就提出了“三个到位”,即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此三项改革由于涉及到诸多深层次相关问题,直到今日仍未到位。而且在中国,银行与企业的改革是相交织在一起,存在造血功能的普遍缺失,早期企业改革的成本,随着财政负担向银行负担的转换,已经造成银行苦不堪言,财政又无力对银行进行输血,引入外部的投资者的环境、条件不佳,而且对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是否消弱国家的控制力,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更加使得银行处于困境,导致了相关系统性的道德风险,最后又将风险转嫁到政府身上,
48、出现恶性循环。可以说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都得了“白血病”,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因此,众多银行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出现了银企关系转换为银政关系M的局面,市场导向受到制约,政府干预大,尤其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更是如此,进而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多元化,风险系数增大,而且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交织在一起,相互转移,造成整体社会风险加大。5 .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突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体制变迁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制度性特征,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金融体制的改革滞后,银行制度没有随着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变迁,或变迁不到位,使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出现错位,金融承担了社会制度变迁的体制成本、制度成本和改革成本,集中了制度变迁的所有风险;金融交易市场化程度低于经济市场化程度,利率、汇率、资本市场要素与价格都没有市场化或市场化不足,政府对金融的监管12根据管理学家孔茨(KonIZ)的研窕,一个人直接管理和管理的人和事受到他不可逾越的自然力的制约。1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科层组织设置实际上类似一种官僚机构。由于庞大的管理层造成银行组织的成本增加,效果下降,即“官僚失灵二产生的原因是,在大银行中,各层官员出自经济人的本性与职位竞争压力考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