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7952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精选10篇汇编).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整洁、卫生、环保、美丽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需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核心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千万工程”始终,这既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出发点,也是方法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归

2、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聚焦农民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问题,在治理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方面持续发力,处理好“难与易”快与慢”“点与面”的关系,不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形象工程,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正成为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益的“民心工程工要坚持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由小而大,先易后难,小步快走,是推进工作的制胜法宝。浙江从改善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修路架桥,再到发展产业,完善公共设施,一步步让农民看见改变,一步步获得农民的支持,再一步步提升整治水平。积小改而变大

3、美,积胜步而至千里。这提醒我们在环境整治中,不能贪求速度、盲目冒进,必须要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才能让农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要坚持先点后面,“点上结果、面上开花”。“千万工程”起步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也是从一个个“盆景”开始,当“盆景”连成片,就成了“风景要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入手,将综合优势比较明显的村屯、乡镇、片区,打造成示范点,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再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实现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的跃迁。“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

4、治,只有统筹考虑发展水平和农民关切,科学确定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整治进度,才能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23学习“浦江经验”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待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传统、好做法,蕴含其中的思路理念、价值导向、方式方法和实践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好、践行好“浦江经验”,推动信访积案清零、初信初访化解,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切实做到难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学细悟“浦江经验”精髓要义。“浦江经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

5、体现,是贴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生动实践,是从源头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创举,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我们要从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全面系统准确把握“浦江经验”内涵实质和时代价值,切实增强弘扬践行“浦江经验”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精神、务实作风和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创新。深刻体会“浦江经验”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浦江经验”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内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我们要深刻体会“浦江经验”蕴含的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充分运用“浦江经验”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不

6、断彰显“浦江经验”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深入践行“浦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不能含糊,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无论是化解多年未化解的“骨头案”“钉子案”“老大难案”,还是啃“硬骨头”、跪“深水区”,都要从“浦江经验”中学到深厚的为民情怀。基层是群众信访的源头,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要认真答好“信访干部怎么办”之问,循迹溯源学思想,做学深悟透的示范者,敢于多到基层困难大、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变“坐堂等访”为主动下访,直面群众、现场应考,坚持从源头处发力,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

7、题,实现社会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移。同时,随着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的发展,互联网上民意聚集,网络也成为了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传承发扬“浦江经验”要学会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让各类网络服务平台整合民意。这既便利了群众,也能够更大范围收集民情民意,更加精准解题破难。2023学习“浦江经验”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浦江经验”一直是中国领导干部与民众互动的重要经验,它所深化的群众路线思想,深得人心,亦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新型政治文化。当我们回顾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浦江下访接待群众,创新实施“省级领导下访接访”的工作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经验的创新性及其深远影响。一、基层解决,源

8、头消除:浦江经验的核心要领“浦江经验”强调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注重从源头查找矛盾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意味着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听取他们的声音,了解群众的困难,剖析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围一张桌子,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浦江经验”倡导的是一种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的工作方式。比如,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拆迁改造、生产用地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领导干部需要倾心交谈、认真记录,深刻剖析根源,找准问题症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精准施策,才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问题的解决。此外,“浦江经验”在解决问题时,也强调实

9、事求是,明确责任,时效解决。能够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解决。这种方法不仅保证了问题的解决,也让群众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和效率,使基层底座更加坚实稳固。二、以民为本,为民解难: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不能含糊,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无论是解决多年未化解的“骨头案”“钉子案”“老大难案”,还是啃“硬骨头”、跪“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都需要从“浦江经验”中汲取经验,厚植为民情怀,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通过“浦江经验”,广大党员干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近群众,从缺少沟通到密切联系,从不理解、不配合到理解、谅解,为和

10、谐信访创造了积极条件。这一经验的推广和实践,让群众与干群之间多了一份温情、少了一份积怨。三、坚持与创新,构建新的群众路线在“浦江经验”二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浦江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并发展这一经验,以更多示范性的成果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浦江经验”并不仅仅是对信访工作的指导,它的理念和精神对所有工作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以继承为基础,不断创新,把“浦江经验”推向新的高度。无论是化解多年未化解的“骨头案”“钉子案”“老大难案”,还是啃“硬骨头”、瞠“深水区”,我们都需要从“浦江经验”中汲取智慧,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人民

11、的认同和支持,为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注入新的活力。总的来说,“浦江经验”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众路线,以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民服务的理念,深得民心,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文化符号。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更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经验,以更好的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问题,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身处基层工作的我们不仅要将“千万工程”的经验案例入脑入心,更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12、以“*发展、我的使命”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为*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

13、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背后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实际,谈三点体会:体会一:感悟“千万工程”中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的最大政绩。“千万工程”的核心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征询群众意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引领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

14、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千万工程”不是用砖瓦建设出来的,他是党心和民心的铸就,是历史的选择。“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激发文化、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变革,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先声,其蕴含的人民立场,既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落脚点,更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农业是国之大者,对标对表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要时刻坚守人民立场,强化统计为民意

15、识。要围绕国家农业农村战略部署,提升统计监测能力;要科学设置指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设;要加强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监测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监测分析;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方法,完善设施农业调查制度,不断拓展农业农村统计调查领域;要全面反映农业农村新发展新进程,全面推动农村统计现代化改革,用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体会二:感悟“千万工程”中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把调查研究作为统计工作的根本方法。2002年底,履新浙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2003年6

16、月,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针对浙江省城乡发展实际,做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O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千万工程”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典范,不仅为农村带来生态革命,更带来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下,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学习“千万工程”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做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一方面,要带着问题找答案,另一方面,要扑下身子解难题。就是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突出“深、实、细、准、效”,要“钻进去”调查研究、总结规律,“走

17、出去”沟通交流、学习经验,“贴上去”剖析问题、破解困难,把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调研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对统计部门来说,实事求是是立身之本,是工作的生命线,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当前,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千方百计防范统计数据造假,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为加快推动江西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提供坚强统计保障。就是要涵养优良作风,更多地走进田间地头,裤腿沾着泥土,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家统计局有关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我省统计改

18、革发展大局,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深入开展粮油安全、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选题调研,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客观反映“三农”总体形势和最新情况,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奉献统计之力。体会三:感悟“千万工程”中的方法论,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统计工作的责任担当。“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发展,每一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千万工程”是基础工程、龙头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时代共富工程,为我们提

19、供了很好的系统理论和方法,那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认准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一点点累积起来,充分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者距离“三农”最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要先知先觉,要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敏感性。要紧紧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要求,积极适应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对“三农”发展形势和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把问题找准、把情况说透

20、。要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这个“根本”,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统计台账建设,健全村、乡镇基础统计台账,规范村、乡镇统计台账信息采集记录,做到农村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有据可查,从源头上管控好农村基础统计数据。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举,建规范、强管理、稳队伍、提能力,让统计之基“坚如磐石”,真正出统计“功成”之力,而不求统计“功成”之誉,切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统计保障。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迭代升级,造就了浙江万

21、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在浙山浙水之间绘就“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二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根本就在于根植其中的精髓要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链接浙江、中国和世界。先“洗脸”后“化妆”,修复美丽生态。新世纪初,浙江经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增多。“

22、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问题为先手棋,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走出了一条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美丽的新路径。今天的浙江,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好风景造就好“钱景”,发展美丽经济。“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

23、环节、全过程,注重抓好发展强村、反哺富村,实现了“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高度评价余村下定决心关闭“高收入”的矿区、全面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的浙江,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已达51.2%o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推进,浙江不断打通拓宽“两山”理论转化通道,“绿水青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变“要

24、我干”为“我要干”,共建美好生活。“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正因如此,“千万工程”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二但要想把这件实事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进“千万工程”进程中,浙江坚持从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同时,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

25、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共同建设的大格局。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千万工程”走的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根本目的在于为乡亲们谋幸福。牢牢把握这根准绳,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我们就能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中激发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6月1日,第11期求是杂志刊登了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文章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Q全面实施20年来,“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干部,那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26、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不以山海为远,不为困难所阻,主动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实际行动书写利国利民的精彩篇章。用好调查研究传家法宝,在“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中推动为民决策科学务实。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工作的118天里,跑了11个地市、25个县,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充分掌握省情农情,最终拉开了“千万工程”的帷幕。当下,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调研中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围绕党的二十大

27、作出的决策部署,聚焦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带着问题去调研、融入群众找答案,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透,确保提出的点子、方案、政策符合实际,确保做出的决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锚定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在“攻难关、克难题、解难局”中推动利民蓝图见行见效。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浙江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书记工程”,不断丰富时代内涵,持续推动深化升级,20年的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最终形成了“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这是对坚守者最大的褒奖。蓝图变现实,狠抓落实是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发扬“

28、钉钉子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搞“形象工程”,严防“新官不理旧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智慧,在“聚共识、齐参与、同享有”中推动惠民实践有力有为。高手在民间,力量在人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1.2%一串串夺目的数字,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无限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脱离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一切为了

29、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不断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在同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中激荡出无往而不胜的磅礴伟力。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交流发言材料根据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统一安排,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5月20日上午举行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我省宝贵资源

30、,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o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

31、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

32、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

33、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

34、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二、“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

35、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

36、就是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

37、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二20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

38、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二是“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公共产品管理虽有规制措施但规制主体职责不清和不到位的难题,探索了将压实地方责任和数字化、信息化相互匹配的规制办法。先后探索出了河长制、道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可参照的“简约化”制度选择与安排。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全面

39、推广,将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问责和精准治理。三是“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群众不仅要发动和带动,更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再次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治理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市场机制是最能体现激励约束相融的制度,不仅在非公共性领域,而且在公共

40、性领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也能发挥高效作用。浙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转变相关主体的公共行为。这一系列安排不仅促进了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城乡要素的互通和融合发展,而且也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相互促进。浙江“千万工程”四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乡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治理中党政领导和群众参

41、与的相互协同、科层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功能互补、他治与自治的合理匹配、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融合、数智与治理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建设中社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和营运管护,提供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契合中国特色与实践的治理模式,很值得借鉴。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新路径。2023年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发言材料红色引领

42、绿色发展、红土地上的传承与蝶变横坎头村地处四明山深处,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871户,总人口2471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4名,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被称为浙东红村。但在2003年前,我们村却是个经济薄弱村,交通闭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老百姓总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所有转机都发生在2003年1月29日,临近农历春节,天寒地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我们村调研,并当场作出指示: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对我们村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新年上班第一天,我们村两委喊上全体党员和村民代

43、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今后的打算。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2月11日,仅仅3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给我们回信了,希望我们: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当时刚并村不久,村集体、老百姓都很贫困,怎么办是个大问题。我们村党委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党员干部先带头!为了脱贫,村里根据专家建议,引进樱桃产业,但樱桃三年才结果,村民不看好,于是党员干部带头,认领首批70亩樱桃园,三年后樱桃迎来大丰收,如今我们村被誉为“花果红乡”;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党员干部连片包干,村民共同参与,开展了村庄环境大整治,过去的土疙瘩路不见了,村民

44、住的矮平房都“拔高”宽敞了,苍茫的天空都变得湛蓝,昔日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村里环境变好后,村党员又带头,使旧址群内55户居民统一搬迁,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基础。到2017年底,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村民年人均收27000多元,是2003年的10倍。2018年2月10日,我们村全体党员满怀喜悦与感恩,把村里的发展变化,和获评“全国文明村”的喜讯,汇成一封由143名党员代表签名、饱含老区人民深情的书信。2018年2月28日,这是一个至今仍然让我们村全体党员、全体村民激动万分的日子。这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村全体党员再回信,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两个必须”和“两个作用”,勉

45、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前后两封回信,跨越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从未间断。在各方关心关爱下,我们党员带头,整装再出发、爬坡再过坎,向更高质量的美丽乡村蝶变!从村民到游客,大家都感受到,村里的环境更好了,红村特色风貌愈加凸显,老百姓化身“乡建艺术家”,就地取材、美化乡村;村里的产业更旺了,强村公司成立后,农民绿领学院、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纷纷落户;浙东红村的人气更高了,每年超100万人次的游客,到横坎头村体验红色研学、非遗制作;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红村互助组织每年向村里推送350万元的住宿、餐饮量,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开起了民宿、

46、农家乐。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59.6万元和44258元,分别是2003年的11倍和16倍。在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村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向着“共富村”努力。建立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村民大病保险等红利共享机制,为村里弱势群体托底;与周边8个村党建联建,开展未来田园、飞地物业经济等组团项目,半年时间片区增收超80万元;依托四明红锋服务社,线上线下年销售200多万元老区农产品;与大凉山三河村结对共富,通过直播带货、彝族文化演出,带动三河村增收超50万元。一路走来,我们村自觉做好红色根脉基因的传承者,红村老百姓的精神气越来越足了,红村传人在村里的“红色电台

47、”讲着红村故事,我们的村歌我自豪,我是红村人也越唱越响亮!2023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今年是“浦江经验”诞生20周年。“浦江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带动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是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20年来,浦江县和浙江各地健全完善并创新发展“浦江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党的领导为政治灵魂,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价值,以逐级兜底化解为方法路径,以助力“两个先行”为目标使命的制度文化体系,不仅有力夯实了浙江改革开放事业的社会稳定基础,也为全国范围内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重要的地方经验。

48、“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浦江经验”的诞生和发展,正是我们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深化践行初心使命、主动迎考时代之间、不断交出优异答卷的生动写照。20年前,“浦江经验”创造性回答了转型期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一众难题。20年后的今天,“浦江经验”对于应对基层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如何提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水平、如何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等时代新考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一、答好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的考题下访接访群众是检验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驾驭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

49、务愈是崇高伟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就愈为艰巨复杂。体现在基层治理方面,突出表现为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基层治理风险和难度日益加大。化解好矛盾纠纷,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然而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不了解矛盾、不直面矛盾、不会解矛盾等情况,传承发展“浦江经验”就为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一方面,运用好“浦江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源头化解矛盾。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变群众上访寻领导为领导下访找群众,直面群众的维权诉求,主动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真情实意帮助群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群众越级上访等维稳难题。另一方面,运用好“浦江经验”要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化解矛盾。领导干部要准确识别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好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表象与实质的关系,通过系统施治、组合施策解决好一些涉及广、影响大、层次深的复杂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