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6531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通用14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前行,把“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主题教育的案例教材,深刻理解把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挖掘拓展“千万工程”经验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立足“一城二水七分田”国土空间格局,认真践行新理念,广泛运用新技术,不断丰富新场景,着力绘就生态

2、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首要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是我们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纵观浙江15年来的实践,其首要亮点,就是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让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深入人心,成为推进“千万工程”的自觉行动。这启迪着我们,要切实打好人居环境整治这一仗,不能只把目光盯着“环境整治”上面,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要坚持生态优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环境脏乱差,既源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和一些低水平、高污染的农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要瞄准当前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垃圾收集、卫

4、生改厕、河沟清淤、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便和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轻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对于一些高污染的企业,该关的就要关;一些高耗能生产方式,该转的就要转。即使对生产和生活存在短期影响,也要坚决推进环境治理。坚决反对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要发展绿色产业,“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纯搞好乡村环境就可以了,而是要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地方和农民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做到稳扎稳打、持续推进。因此,就必须探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治理路径,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切

5、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村庄美起来,让生态有效益。实现容村貌改善与经济发展携手并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突破口和新动力,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体会和启示录“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

6、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

7、国方案: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

8、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16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Q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饭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顾

9、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

10、,在浙江拉开帷幕。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IO(X)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慨万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

11、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达

12、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L5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工从“环境佳”到“生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旅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还有点不好意思。2003年4月2

13、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生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房子大,环境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生服务站也能看,方便得很。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它放到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为所辖的每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因此,嘉兴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保全覆盖的

14、城市,并且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那时,作为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嘉兴面临的问题正是整个浙江所需要突破的:统筹将从有形领域转向无形领域;从浅层次的、用钱能够摆平的,转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建设。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逐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基础实施上,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

15、道、农民饮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与此同时,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全面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达27302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同时再次处于

16、全国各省区最低,去年这一数字为2.036:1,比上年缩小0.018。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浙江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正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从“公共品”到“市场品”各级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浙江乡村的改造和提升,确实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产业,这些公共设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让留守的儿童妇女得以享受,无法真正发挥其价值,另一方面,后期的运维成本也是现实课题,根本无以为继。因此,在“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就将视角聚焦“市场化”。彼时的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习近平判断:整个经济社会进

17、入了转型新阶段,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基于这个判断,城乡之间的要素应当互相流通,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另一方面,要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怎么让“公共品”变为“市场品”?产业是基础。从2005年,浙江就召开了首次农家乐大会。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近年来为全国各地所重视,而浙江的农家乐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究其根本,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旅结合”。从无到有,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低端转为高中低结合,浙江农家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质的发展新路,成功地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渠道,也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

18、了一大新亮点Q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论断的地方。没有名山大川,缺少驰名景点,这个地处浙北的小县,旅游业却连续十多年呈两位数增长,呈“井喷”之势0现在,安吉整个县就像个大景区,“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一步一景”。早在2007年,安吉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一个县当做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做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做一个小品来打造。县委书记沈铭权说,安吉用建设中国最美县域做统领,抓住了全域旅游这个核心,并拧紧了全域旅游的资源观、空间观、产品观、产业观、主体观等5个“总开关二在浙江,像

19、安吉一样,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不在少数。这一产业的全面开花,带来的不仅是人气与效益,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记者入住余杭一民宿,一问主人“樵夫与山”,不料是当地农业局辞职回乡的创业者;不经意间闯进德清“枫华山庄”,女主人范小明居然是浙大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来到景宁大均乡“听泉山庄”,一打听,老板娘小沈三姐妹原来都在上海打拼。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到乡村从事三产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些创客背景各异,有记者,有律师,有教师,有海归,有设计师,但无一例外,他们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在城市见过世面,了解消费需求,又善于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因此迅速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和人才一起回流到乡村的还有资本,

20、以及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不管你出差到哪里,一按手机键就可以给家庭农场施肥加温,这叫“智慧农业”;种水稻可以穿着皮鞋不下地,全程由专业公司打理,这是“社会化服务”;把百亩田地分为几百份,让城里人来认领,做个“周末农夫”,属于“体验农业”;还有像众筹、直播等新花样,在浙江农村早已屡见不鲜,好吃、好玩、好看成了浙江农业的新特色。乡村成了城市的后花园,城市成了乡村的CBD。如今,不少浙江农民白天开着拖拉机下地干活,晚上开着小轿车进城吃坂、购物、唱歌;而到农村自驾游,则成了城市居民节假日的首选节目。城与乡如胶似漆,正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Q著名“三农”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谈到,很多人到浙江学习“千

21、万工程”经验后,觉得难以复制,他们把关注点放在了资金上。他认为,实际上“千万工程”是一个社区改善问题,学习浙江经验,关键学什么?核心在于:浙江通过植入产业,把社区的公共品变成市场品。“生态宜居,如果光是针对本地村民,那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公共体制作支撑,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是面向城市的,如果是和服务业相结合,有了经济收入和市场机制后,那就是变成了市场品,如此一来,垃圾污水、厕所运维等就能迎刃而解黄祖辉说。目前,浙江已有超过八成县市,将旅游业列为战略支柱产业。浙江旅游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未来将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旅游风情小镇、休闲

22、旅游示范村的三级联动创建。根据计划,到2020年,浙江1万个乡村有望成为A级以上景区,其中IO(M)个村还将达到3A级景区标准。从“颜值美”到“心灵美”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境内,后源溪由峡谷至河谷盆地的隘口,那里地势险要,村东有一山谓镇峰,如镇守此地的“大将二一个村庄位于镇峰前头,因此取名镇头村。2018年9月210,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而这正好是全省第1万座农村文化礼堂。为庆祝这一特殊时刻,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我们的家园一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活动,主会场就设于镇头村。“千万工程”不仅仅是环境革命,还是一项“文化工程”,从最早的种文化、送文化,到2013年,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

23、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引领实现“心灵美”。去年,浙江又将“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列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工程”之一。马美娥从小就爱跳舞,在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绝对算文艺骨干,平日里,就常常聚在文化礼堂表演。这次,她们表演的节目是杂技与走秀,光听名字农作物语,就“土味十足”,而所用的道具都是产自地里的花生、玉米。为了上场,大伙排练了一个多月,尽管天气炎热,但个个干劲十足。慈溪市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说,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他有3个“想不到”:建设前,想不到村民的支持率这么高;建设中,想不到村民的积极性这么高;建成后,想不到村民参与热情这

24、么高。有了文化礼堂后,谁来管?又该如何“活”起来?据了解,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有管理员9000余人、工作指导员3000余人、文化礼堂志愿者1万余人,各级政府把支持和奖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县级财政为每个文化礼堂提供每年不少于2万元的运行经费保障。现在,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最有人气的“村庄客厅二听一些农民群众说,他们每天有事没事都要去礼堂里转转,家里来了客人,也要带去看看。以前村民农闲时总是无所事事,甚至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动。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活动越来越丰富,到礼堂看看书、看电影,或跳跳舞、吹拉弹唱,成了许多村民的新爱好。近些年,在浙江的不少农村,传颂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多写一个字,少打

25、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每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许多村的文化广场上,闪动着大妈们动感的舞步。而不远处,或许还会传来华尔兹舞曲声。可别小看了这些“业余选手:如今每逢文艺演出,许多村都能自导自演。建设文化礼堂,光热闹还不够,浙江省认为,这里更要成为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传承、延续的载体,形成属于这个村子、这些村民共有的独特集体记忆,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身有所栖、心有所寄”。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浙江省将文明的种子种进了农民的心田里。而散落在乡间的礼堂,也从一座座“盆景”,变成了一片片“风景”,又通过发挥其在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等方

26、面的作用,衍生出一种文化生态,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根据最新计划,从2018年起,浙江每年将继续建设3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有望实现人口500人以上的村全覆盖。另一方面,浙江还将努力实现“建管用育一体化,做到“大门常开、内容常新、活动常态”,使得建成的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从“一时美”到“持久美”农村发展的春天,是靠改革唤醒的。对于“千万工程”而言,从环境美,再到心灵美,再到产业兴旺,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中,除了激发市场活力带来的源泉,还有一股更重要的力量,那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来不断解放生产力。地处西南山区的丽水市,就

27、充分领悟到了农村改革的新变化,并将这种理念升华为实践指南。说起丽水,不管去没去过,许多浙江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生态,是这座山区城市最靓丽的标签。九山半水半分田,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造就了这里无可比拟的生态环境。当整个华东地区“十面霾伏”,唯有丽水保持一枝独秀,“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名不虚传然而因为地处偏僻,山多地少,让丽水的经济发展一直犹如“螺娜壳里做道场=制约重重,举步维艰。曾经为了追求GDP,丽水也一度大干快上工业项目,但由此造成的污染,也引得怨声载道。2006年,丽水痛定思痛,下定决心:生态立市不再变!2013年,浙江正式取消对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考核,并明确今后的发展道路就是绿

28、色生态。对照历史与未来,丽水市委、市政府认为:在生态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丽水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具潜力、最具希望的也是生态,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最理想、最实际的道路,就是实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三产”联动发展。但绿色发展、生态产业毕竟只是个概念,想要落地,还有众多深层次的问题待破解。比如,定位生态精品农业,前提要安全放心,则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这就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又比如,主体想要发展产业,但苦于缺乏资金,如何推动手中的资产变资本;延伸出来的还有,如何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如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纵观这些问题,其背后牵扯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

29、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配套支撑,而且这些改革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否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正是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丽水市开始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步伐。同样的,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连续领跑全国省区,但大头一直是工资性收入。因此,如何在百尺竿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成为浙江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民财产权利保障、农村市场化改革、城市化健康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无不指向“确权赋权”这一核心,只有让农民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利,才能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2014年初,浙江率先在全国推进农村“三权”改革,部署“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

30、)走”,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农地、宅基地、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活力,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地处长三角腹地、杭嘉湖平原正中心的德清县,是著名的改革大县,拥有60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农字号”改革。2013年,当地成为浙江首个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消除城乡身份差异,填平待遇鸿沟。第二年,全县又实施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土地确权。如果说,改革就像一盘棋,只有把棋盘上不同位置、不同类型棋子的力量调动起来,步伐协同起来,棋面才能活、才能赢。这其中,每次遇到困难,浙江人总是能逢山开路、逢水搭桥,开辟出新的道路。从200

31、6年开始的“三位一体”改革,就发端于浙江,如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从省、市,到县、乡建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变了过去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分散经营、分散管理、分散服务,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最近几年,不少地方还探索产业农合联,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难题,不断探索合作经济再发展。下一步,如何推进“千万工程”再深化?在去年召开的推进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将从六个方面推进美丽浙江和大花园的建设:一是突出城乡融合,坚持规划引领、区域协调、陆海联动,形成“全域秀美”的格局;二是加快绿色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强化“生态富美”的

32、支撑;三是下足绣花功夫,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压线”管控,追求“景致精美”的卓越;四是注重内外兼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心灵之美”的内涵;五要勇立时代潮头,加强省内、省际和国际合作,敞开“合作共美”的胸怀;六要全力跨越关口,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扫除“康庄健美”的障碍。春时到处是新景,从2003年到2019年,“千万工程”久久为功,花开四野,不仅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貌,而且重塑了业兴富民、政通人和的乡村模样,不仅将浙江打造成城乡共同繁荣的实景案例,而且提前演绎着整个中国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未来。回望15年历程,这是时间对坚守者最大的褒奖,

33、也是浙江经验最简单、最核心的“秘诀”。可以说,“千万工程”对于浙江的意义,绝不是静态的、局部的、片段的。在浙江发展面临经济变革、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的关键时刻,“千万工程”是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这一“扳”下去,列车大角度而又平稳地进入新的轨道,驶向更远的远方。2023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今年是“浦江经验”诞生20周年。“浦江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带动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是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20年来,浦江县和浙江各地健全完善并创新发展“浦江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党的领导为政

34、治灵魂,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价值,以逐级兜底化解为方法路径,以助力“两个先行”为目标使命的制度文化体系,不仅有力夯实了浙江改革开放事业的社会稳定基础,也为全国范围内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重要的地方经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浦江经验”的诞生和发展,正是我们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深化践行初心使命、主动迎考时代之问、不断交出优异答卷的生动写照。20年前,“浦江经验”创造性回答了转型期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一众难题。20年后的今天,“浦江经验”对于应对基层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如何提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水平、如何以基层治理现代化

35、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等时代新考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一、答好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的考题下访接访群众是检验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驾驭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愈是崇高伟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就愈为艰巨复杂。体现在基层治理方面,突出表现为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基层治理风险和难度日益加大。化解好矛盾纠纷,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然而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不了解矛盾、不直面矛盾、不会解矛盾等情况,传承发展“浦江经验”就为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一方面,运用好“浦江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源头化解矛盾。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

36、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变群众上访寻领导为领导下访找群众,直面群众的维权诉求,主动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真情实意帮助群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群众越级上访等维稳难题。另一方面,运用好“浦江经验”要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化解矛盾。领导干部要准确识别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好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表象与实质的关系,通过系统施治、组合施策解决好一些涉及广、影响大、层次深的复杂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老问题又引发新问题。二、答好如何提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水平的考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浦江经验

37、”就是经由地方实践充分检验行之有效的,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科学理论。不仅理论的本身服务于群众的利益,同时理论建立和发展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新时代运用和发展好“浦江经验”,就要牢牢坚持蕴含于这一科学理论之中鲜明的人民性和群众观。新时代运用和发展好“浦江经验”,首先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本源。要树立信访工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把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作为检验信访工作有效性的根本价值标尺,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和敢于接受人民监督的无私气度把信访工作发展成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制度工具。新时代运用和发展好“浦江经验”,还要旗帜鲜明地走好群众路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否

38、稳固,关键要看群众对党是否拥戴支持。要把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当作党的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党的光辉形象,畅通组织与基层、政府与社会、干部与群众的沟通渠道,让群众更加信任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三、答好如何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考题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内容实质上,不仅要求续写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必然要求以基层治理现代化续写社会长期

39、稳定的奇迹。新时代坚持运用和发展好“浦江经验”要以更加有效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持续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稳定基础。一是推动“浦江经验”迭代创新。充分吸收各地发展“浦江经验“好的做法,如浙江全省“民呼我为”互联网政务应用等,创新“浦江经验”的制度和文化结构,丰富新时代“浦江经验”的内容体系。二是推动“浦江经验”推广复制。加强“浦江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浦江经验”的传播度、知晓度和应用范围,通过强化制度规范、标准化建设等手段,促进“浦江经验”在全国各地复制应用。三是推动“浦江经验”研究阐发。要加强对“浦江经验”的历史形成、制度变迁、理论内涵、实践创新、文化

40、价值等重要问题的理论研究,促进形成“浦江经验”与“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三治融合经验”等理论融会贯通的基层治理“经验”谱系,为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理论根基。2023年全面学习“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专题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稿“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现实明证,我们要做好统筹推进、传承创新。“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不仅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造“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作为基层干部,要把相

41、关经验学习好运用好,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写好三本“民情日记”,扎根基层汲取养分。一是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写好“民情走访日记”。“浦江经验”强调领导干部多到基层困难大、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变“坐堂等访”为主动下访,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应如此,基层干部更应当好“大脚掌”、做好“贴心人”,通过走访群众实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要想“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决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要走出办公室,到群众家中唠唠家常、多到街头巷尾看看民生,直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和所盼所愿,直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进对群众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

42、基层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二是查得了情、解得了题,写好“民情解忧日记:“浦江经验”把工作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通过化解具体矛盾让群众切身有感。今年,党中央决定,将“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此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Q基层干部只有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求是什么,才能更好地找到切入口为群众解决问题。遇到复杂问题时,敢于亮剑、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地去面对、去解决,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干部还要坚持人民立场,拜人民为师,扎实践行群众路线,真破难、破真难,以心换心帮助群众解决“身边事”,才能真正赢取群

43、众的口碑与信任。三是带得了头、致得了富,写好“民情共富日记”。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逐步形成了“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共富是每个基层发展的共同课题。基层干部是基层建设、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不仅要着眼于“关键小事”,更要放眼于“发展大事”,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带头发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来,才能推动城市、乡村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44、、生活富裕的发展新格局。学习“千万工程”心得体会发言材料院落干净、村巷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欢乐热闹,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特色文旅项目精彩纷呈,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之江大地,山乡巨变、向美而行,见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效显著。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重要决策。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

45、融合,逐步形成了“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指出”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求“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将其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来抓。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必须深刻认识到,农村现

46、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切实把“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

47、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Q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

48、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气,磨炼滴水穿石的毅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有更大作为、更大收获,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钾足干劲,切

49、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研讨发言材料及心得体会“千万工程”是XXX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