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97571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基础知识一、秦汉至魏晋时期1、选官制度:(1)先秦的选官制度:先秦的选官制度经历了:西周至春秋的世宣制(即世卿世禄制),形成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避和功芸制(军工爵制)等,到秦朝形成官僚政治(三公九卿)。(2)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确立: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孝廉,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选官依据: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品德、才能)分类:察举分赏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

2、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是一种比较定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弊端:容易任人唯亲,容易形成小集团)(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察举制无法推行,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3)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行: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魏王曹不开始推行。(曹魏时创立的新的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后来(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影响/评价:将选官权收里小,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形成“上品

3、无寒3下品无土族”的局面。(弊端:这种制度下,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2、考核制度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士制(集事簿,上报中央);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考核大多流于形式,但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3、监察制度:御史大夫(中央):秦汉形成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刺史制度(地方):汉武帝划分十三州,设置刺史,以巡行郡国。二、隋唐至两宋时期:(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后来随着土族的没落,无法继续。)1、科举选官制:(1)确立:(门阀士族的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与政治)隋文帝开始分科考

4、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两宋“取士不问家世”,发展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废除)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2)特点和分类:科举以金科考试选拔才为特点,分为例举和赏举两类。(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土两科最受社会重视)(3)选官依据:考试成绩(才学)(4)影响/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闱,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2、考核制度:隋唐官员的考核由谁负责?简述隋唐两宋时期的考核概况。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负责;随朝

5、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3、监察办法(简单了解):隋唐两宋建立了怎样的监察制度?(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唐太宗划分十道,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3)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三、明清时期1、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何发展变化?(I)明清科举考试分为攵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叁试由各省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在会试后举行,通过者称进士。进士分

6、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2、考核制度:(1)明朝有当遒(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和楚(三年一次,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2)清代的辑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三年一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制度:明清建立了怎样的监察制度?明清的主要机构有督察院和方科,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

7、考试。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

8、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问题探究:1、影响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1)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贵族政治的衰落;(2)统治者对治理人才的需求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3)尚贤思想的兴起发展;(4)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2、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3、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

9、;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东汉、宋、明):考核机构权力扩展(唐、清);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东汉、宋、清)。课堂练习:1.“南朝多以来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落王的典签,大都由塞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科举已取代九品中正制B.塞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C,里.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2 .据史料记载:琅埒王氏,从东普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绿,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察举制的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D.中

10、央集权制的加强3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姚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上族,13%为小姓,塞门占18%。这说明()A.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B.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答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4 .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DB.(3)C.D.5、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拘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O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11、B。确定了看试考试权成Ce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o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6、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一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噩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拨逐渐科学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绛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丽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

12、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盛良西学考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叠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复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饕价值。答案:DBBBCB7、(1)积极影响: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为西方国家所借婆。(2)借婆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