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0273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谈新阶段“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通过三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的系统培训,收获颇丰,从周喜安副省长的开班讲话,到8个专题的深入探究;从宏观的背景中阐释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同时从微观的专项课题里认识我们身负的重担和权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后,意味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升了战略高度,全国各大城市根据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十四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更新是为变,是

2、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过程,随着人类的文明不断的前进,做为文明的容器一一城市,更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保持人类生存活力的来源。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更能体现当前人类文明所要承载内容,要如何把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也是城市更新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8个课题精准,内容深邃,案例鲜明,通过导师的分析,了解决到,城镇化进入相对成熟的中后期阶段,城市建设发展正在从以外延扩张为主逐步转向以内涵提升为主、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和增量调整并重的新阶段。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以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培

3、训后我针对课题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结合自身所在城市的情况,面临城市更新发展,归纳为生态宜居、安全韧性、人文活力和数据智慧四个方面。一、修复生态宜居城市。近年来,我市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达到生态宜居的城市,尚有许多环节需要不断的更新,也成了下一步城市建设所研究的课题。我个人感觉,修复生态宜居城市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如何能形成闭环和良性循环?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仍需完善。随着城市居民的经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4、。目前,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的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的通达、综合管廊的规建和学幼医老功能的提升等,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二是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蚌埠市虽临淮河,也有龙子湖、迎河、天河等水系资源,也属于水资源匮乏城市,城市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设施设备不完善,而且城市内涝现象也时常发生,从而制约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更新起着相当重要作用,在海绵建设实施理念上,不搞大而全、不求高大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新建项目必须进行海绵设计,老旧项目结合使用周期同步改造”的思路,以公园、水系、小区、道路四类项目为抓

5、手,将所有新建、改建项目与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与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整个城市“海绵化二三是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的方式。我市通过“十三五”期间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后,老旧小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结合全国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出台,改造内容还需提高,仍存在着建筑立面单调、基础设施适用性差、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公共空间较少、停车空间供需不足和绿化景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结合上述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如果想达到近期目标,并达到远期的适用性,就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以人为本、宜地施策”原则进行明确,强化前期调研的力度,以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造内容分析透、分解细

6、,科学的制定改造的方式和内容,并明确任务和责任,细化目标分解,强化督导实施。四是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秉持科学管理、绿色发展,党政推动、全民参与,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制度保障、长效管理,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方面,普遍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坚持源头减量,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督促引导,形成全社会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转化推广示范成果,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技术研发,提高末端分类处理能力,促进源头分类投放;还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

7、和相关制度,加快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系统。此外,将加强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合理制定措施,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五是快速实现节能减排。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病”,一直困扰着城市更新的进程,出现了城市空间破碎、土壤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紊乱、用地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大力推进土地功能调整、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等,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着力推进产城一体、职住融合,有效减少日常性交通拥堵、机动车通勤和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

8、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城市集约发展、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努力建设更加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二、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集聚,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不断上升,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落后于城镇化推进速度和城市空间扩张步伐,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城市发展必须强化安全意识,从构成城市安全风险的各类要素

9、入手,将“韧性”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对事关城市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城市安全治理工作。结合城市更新,全面进行查漏补缺补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结构,加快健全水、电、气、路、管网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强化城市安全治理和风险防控,大幅提高城市防范和抵御各类灾害风险的能力,着力建设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城市。三、唤醒人文活力城市。在以往的城市建设发展中,曾存在着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人文和重管理轻治理等现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往往“见城不见人”“见地不见人”,城市发展缺乏人文关怀。例如,城市建设热衷于建设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等,却未充分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

10、便利性和实际需求;一些旧城改造简单粗暴,导致城市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社区在大拆大建中遭到破坏;城市内部“二元化”问题突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却无法享有与户籍人口相同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进行老旧小区、棚户区等旧城改造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重要建筑、传统格局和文化风貌的保护;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例如唤醒“铁路文化”“码头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使老城区焕发新活力;通过城市更新,挖掘和重塑城市的人文精

11、神内涵,全力打造更具“温度”、更有活力的人文城市。四、创建数据智慧城市。在城市更新中,有时规划往往不能解决城市所有问题,有些“城市病”问题肯定有城市规划的影子。规划的科学性固然重要,但也存在连续性和周期性之间的矛盾,城市的发展速度往往很快,很难准确预测到20年以后的城市发展。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往往都是按照政策和法规等固定条件设置,缺乏数据和可操作性支撑。城市更新应该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立数据基础和虚拟的地理环境,把已有和新建的规划动态地加载进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口、交通、产权等多源数据集成,从多点进行数据推理和演示,就跟军事上“沙盘演示”同理,得出最佳战略发展步骤,制定可操作性的城市更新方案。从目前城市发展来看,规划已经远远大于发展需求,内部融合也出现问题,这就需要规划实现一个云平台,通过智慧教育、智慧医养、智慧社区、智慧商务、智慧停车和智慧园林等,多层面控制“一网统管”,这样才不会产生规模失控。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将帮助城市规划数字化转型建模线上操作平台,实现全过程实时感知同步更新,并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相当于所有规划师和相关部门都存一个平台共同工作,城市规划转型既是现实需求,也是未来趋势。数据智慧为解决城市问题,能够提供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够借助信息空间解决地理空间的问题,改变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数据智慧城市是新时代的城市更新的象征,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新路径和新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