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南昌气象高质量发展(2023—2035年)实施意见的通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南昌气象高质量发展(2023—2035年)实施意见的通知.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南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南昌气象高质量发展(20232035年)实施意见的通知(洪府发(2023)2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市直各有关单位:关于推进南昌气象高质量发展(20232035年)的实施意见已经2023年7月14日第24次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3年7月19日关于推进南昌气象高质量发展(20232035年)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赣府发(2022)23号)精神,加快推进南昌气象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南
2、昌建设,结合南昌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南昌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昌提供坚强气象保障。(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气象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
3、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气象服务综合能力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市气象服务综合能力进入强省会行列,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二、主要任务(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1.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对南昌有重大影响的天气气候机理研究,强化数值预报释用、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气象观测、气象服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人
4、工影响天气、气象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强化暴雨、强对流天气等灾害性天气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数局)2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南昌国家气候观象台、南昌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昌城市气象服务创新工作室等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创建长江中下游水稻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加强与高校的科技合作,深化科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3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气象科技关键核心技术联合
5、攻关机制,支持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攻关。建立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现有气象数据进行科研活动的相关机制,充分挖掘气象数据科研价值。支持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二)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4 .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构建先进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科学加密和升级建设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强化地基垂直遥感探测,推进低空大气垂直观测补短板建设。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密度达4公里以下,实现新一代天气雷达全市组网覆盖。统筹推进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气象类观测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南昌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实现老旧站点迭代更新和探测环境优化提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6、、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以下简称各县区人民政府)5 .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大力研发数字智能预报技术,发展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业务,不断提升预报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建立全时效、无缝隙精准预报体系,实现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提前1季度预测重要气候事件,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小时精准预警局地强天气,重点提高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影响预报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政数局、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
7、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6 .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完善南昌智慧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发展基于场景、基于风险、基于影响的智能感知气象服务技术。完善气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行业的服务需求对接机制,开发面向城市交通、航运、生态环境、体育、旅游等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和服务产品,实现“一用户一方案”,推进“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政数局)7 .打造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升级迭代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积极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南昌城市大脑,建设南昌气象数据资源专区,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气象数据与
8、相关行业数据深度共享、创新应用,在政府决策、城市治理、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工信局、市政数局)(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8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压实属地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未设立气象机构的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进一步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高影响天气防灾避险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
9、水利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县区人民政府)9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强化多源观测资料在监测预警中的融合应用,实现分钟级和百米级的降水临近预报一张图、强对流天气识别一张表、面向网格化单元的靶向预警一张网。完善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风险预报,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气象灾害数据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10 .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优化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
10、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实现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优化升级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党政领导、中小学生等重点群体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强化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文广新旅局、市教育局、市科协)IL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水平。建立飞机增雨常态化作业机制。加快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推进火箭、烟炉等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发展安全、高效的新型作业装备,推进专用作业车辆更新,提高空地一体化作业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的智能物
11、联站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四)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2 .提升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推动气象信息深度融入南昌城市大脑建设。建立完善保障城市能源供给、防洪排涝、交通出行、旅游会展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推动“气象+”在交通物流、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做引领示范。建立高品质气象保障服务标准,保障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配套气象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强化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
12、务,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完善重大活动分级分类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强化重点交通工程、水电气生命线的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危险天气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政数局、市应急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13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开展分区域、分时段、分影响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动态评估。发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助力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围绕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需求,大力发展种业气象服务技术。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13、渠道,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气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实现基于位置、关键农时的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农村智能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打造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14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推进基础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深化数字气象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进气象服务接入赣服通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智慧气象服务,推进基于行业影响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强化生态康养气象服务供给,提升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
14、害监测能力,提高衣食住行、娱乐康养等生活气象服务水平,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增强农村、山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政数局、市文广新旅局、市民政局、市残联)(五)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15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和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气候承载力评估,开展气候变化对南昌区域影响的监测和评价,加强气候环境的动态跟踪研究。强化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设计、通风廊道规划、热岛效应评估等气候适应性研究,提升城市环境和健康气象科技支撑。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
15、值实现机制,大力推进气候标志推荐认证工作。开展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16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提升国际湿地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鄱阳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开展环鄱阳湖小气候和不同尺度环流作用下大气污染成因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强化主要生态系统气象条件监测与影响评估。加强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动,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和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影响的定量评估,开展夏季臭氧等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探索臭氧与二次颗粒物大气光化学生成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
16、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六)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17 .加快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洪字号人才工程(计划)和市级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培养一批高层次气象人才和高水平气象创新团队,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加强引才聚才、评优选优和培养培训计划,吸引和培养更多气象高层次人才。突出气象事业科技型和公益属性,优化地方气象机构岗位设置,逐步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18 .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气象人才科学评价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有关规定。推荐气象专家进入南昌市专家智库
17、,选聘气象专家为南昌科技专家库成员。推动气象人才享受所在地人才生活服务保障政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相关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统筹做好资金、项目、用地等支持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具体落实举措。(二)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全市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
18、、主体多元。完善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三)加强投入保障。强化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建设,落实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土地等。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将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筹保障。在科技计划实施中强化气象领域科学研究投入。完善气象现代化装备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气象部门职工依规足额享受地方政策,保障气象事业发展和人员经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四)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完善气象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时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严格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气象探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健全地方气象标准体系。(五)深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市政府与江西省气象局合作,共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强气象开放合作,推进气象、应急、水利、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和资源共享。深化气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