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镇“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镇“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县在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加快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高特美强”新XX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重要时期,XX镇将紧紧围绕“县城的主城区、XX的中心镇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奋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高特美强”新XX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是全镇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未来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
2、环境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奠定的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打好三大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促进全镇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20年财政收入8.6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2.8亿元,增长48.3%;工业产值由2016年逐年递增至50亿元,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30家,新增规上企业3家、限上企业3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84元,农村居民人均
3、可支配收入16843元。提升农业发展质效,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十三五”以来,全镇立足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全镇已流转土地5.5万亩。坚持把经济作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继续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种植各类蔬菜L7万亩、瓜果1万亩,小麦良种繁育3万亩。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湖羊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扩大订单生产规模,种植中药1000多亩,牲畜存栏2.8万头,渔业养殖约2300亩。持续打造“
4、名特优”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乡村振兴释放出新动能。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城乡改造提速升级。围绕巩固完善北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开发建设南城区的要求,组织实施棚户区、南城区、老三中、迎宾大道、XX、主干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等改造项目,完成房屋改造18000余户,拆迁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北城区功能日益完善,老城区房屋改造如火如荼,南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围绕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杆线入地、外立面改造、店招统一、文化广场、文化角园、历史文化等内容,打造XX、XX、XX、XX、XX、XX、XX7个省级美丽乡村,XX、XX、XX3个市级美丽乡村,
5、XX、XX2个县级美丽乡村。其中XX村被列为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紧紧围绕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脱贫这条主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标准,以扶贫措施为主抓手,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4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443户3673人,2020年动态调整后现存1134户3576人,已实现脱贫1210户3787人。2016年以来,教育扶贫650户、补助资金496.22万元,健康扶贫776户、投入资金1583万元,危房改造511户、补贴资金493.6万,就业扶贫472人、207万元,产业帮扶3187户、奖补789.2万元,共申请下水管网建设、道路硬化、蔬菜钢构大棚、
6、养殖大棚等到村扶贫项目30个、涉及资金1620万元。持续聚焦生态文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围绕农村“三大革命”,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开展扬尘治理工作,在城区所有拆迁工地按要求覆盖施工布,关闭小散乱污企业21家,从源头上防治大气污染。对河道、农村黑臭水体、沟塘、白色垃圾等进行集中整治,有效改善各类水体水质。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四边一上”秸秆清运工作全面落实。高度重视创城工作,开展小街背巷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工作,累计硬化道路1万余平方,维修更新下水道近8000多米,墙面涂白40余万平方
7、米,清理乱搭乱建500余处,新配分类垃圾桶约800个,新装维修路灯1800多盏,清理小广告50万多处,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省文明县城”“2017年市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等。统筹社会事业建设,民生幸福感不断增强。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认真落实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召开专题信访研判会,创新开展专业调解、人民调解、重点案件包保化解,全镇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993起,调解成功率达到80%以上,在县综治考核排名始终处于一类先进行列。认真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各项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迅速行动,全力推进扫
8、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安全生产宣传、监管和巡查力度,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每周报送安全隐患排查表,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全面构建镇服务窗口、村居服务点“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利用微博、微信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实时推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四级网上服类别指标单位2015年基期值2020年完成值年均增长()人均GDP万元2.684.6911.8经济税收总额亿元9.113.48.0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费亿元5.17.88.9三大产业比重%29.6:38.9:31.526.4:40.2:33.4-社会常住人口万人11.512.92.3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290
9、8028790-0.2人民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2.23.58.9生活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常住数)人-1.95-务平台纵向贯通。2019年,镇为民服务大厅获评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最佳服务大厅”荣誉称号。表1“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第二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也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外部形势看,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考验。步入新发
10、展阶段,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中结构性问题与矛盾比较明显,国内发展面临诸多待调整的板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突出。同时我国已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必将衍生出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重大机遇。从省内环境看,加快XX地区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和XX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XX振兴步伐,我省制定出台促进XX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XX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
11、上集聚配置要素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这些重大战略以及合芜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XX自贸试验区XX片区、XX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在XX集中叠加释放,XX市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有利于发挥XX本地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和扩散。从镇域自身看,XX县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优越,多重战略叠加,政策效应凸显。我镇作为“县城的主城区、XX的中心镇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XX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为XX产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结构的调整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必须看到XX镇发展的短板,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第三产业发展
12、缺少系统谋划,增长动力后劲不足;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和巨大社会消费潜力还未能得到高效开发利用和充分释放,农业特色不明显,城郊型农业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集聚与协作分工能力有待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与老百姓的要求和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等。综合判断,未来五年,XX镇进入转型发展的窗口期、破局突围的攻坚期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总体上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开放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开拓全镇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十四五”定位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13、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特色XX、美丽XX、幸福XX、活力XX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启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为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高特美强”新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互联互通,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县对外开放战略,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对接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加强与XX及周边城市合作,在产业链配套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事业帮扶共享等
14、方面加强协作,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在开放融合中实现跨越提升。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健康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向乡村延伸,构建产业优势互补、发展互促新格局。加快村企联建项目进度,打造村级经济增长点,着力构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构建环境优、机制好、活力强、效率高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民生为本,提升服务。进一步理顺政府、
15、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提高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绿色低碳,集约高效。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立镇的品牌效应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节发展战略XX镇作为XX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紧紧围绕“县城的主城区、XX的中心镇和全县经济社会
16、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全力实施工业强镇、三产富镇、生态立镇战略,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高特美强”新XX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1.工业强镇战略。以XX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XX镇农民工创业园为平台,聚焦制造业等发展重点,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扶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企业管理规范提升,提升工业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使工业继续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 .三产富镇战略。依托县城人口集聚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城区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依托既有的专业市场和即将形成的文化产业
17、圈为平台,着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新支撑。3 .生态立镇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强化“点、线、面”结合,更加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环境。以环境打造为点,继续深化“道路升级、沟渠塘坝清淤”等工程,巩固村庄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成果。以镇域内莱金河、中心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第四节主要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定位,今后五年,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增速快于全县平均水平。到“十四五”
18、末,全镇规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当年达2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0%左右;限上服务业当年营业收入达6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2%左右;限上商业“十四五”末当年零售额达13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2%左右;财政总收入达17.2亿元,是2020年的2倍;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具体目标是:一一产业更具竞争力。服装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力争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镇域更具影响力。与县城深度融合,集聚辐射能力增强,实现协同发展。村级发展一体化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美丽乡村中心村建
19、设全覆盖。特色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彰显,XX的城镇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人民更具幸福感。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创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更高效,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表2XX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一、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年均增长13.5%预期性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48预期性3财政总收入亿元8.617.2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815.7预期性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9%预期性二、
20、生态文明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4.585约束性7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83.485约束性8森林覆盖率%2124约束性三、社会民生9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3.5高于全县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左右预期性10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人1.953预期性第三章培育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第一节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鲂织服装产业。加快推进XX镇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依托XXXX制衣有限公司、XXXX服装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好龙头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条,构建涵盖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完整纺织服装产业链。鼓励企
21、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纺织制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开发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细分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经营模式,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做好规划,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环节注入品牌元素,打造镇级纺织服装特色品牌。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以XX电子产业园和XX镇农民工创业园为平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大企业招引培育,围绕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承接XX铜陵现代产业园中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产业外溢,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片区产业链条。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主实施企业重大技术改造,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
22、,探索发展融合型数字新产品。支持超高清视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落地和产品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种植示范片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吸引更多种植户和投资人发展规模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走城乡互动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城带乡,加快推动XX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项目,完善产业振兴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着力建设红薯精品化种植示范基地100O亩,打造XX红薯品牌,充分发挥XX村红薯专业合作
23、社作用,积极引导开展“农超对接”,以点带面,推动农产品精品化与品牌化发展。以XX村畜禽养殖生态化、特色化发展为引领,建设规模化畜禽生态养殖场、养殖小区,推广畜禽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坚持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并重,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培育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能级、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使服务业成为我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抢抓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变革机遇,以电商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大数据、物流配送、商贸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加快XX县电商中心、“农
24、粮驿站2.0”、快速消费品电商平台等项目建设。鼓励规范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做大做强电商产业。第三节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农业,持续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夯实产业基础,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做实一产,重点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无缝对接。谋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产业园区,引入“农粮驿站”电商平台,通过“农+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以及销售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施二产“提质增量扩效”行动,借助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XX县生物基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区位优势做活
25、二产,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工作,通过谋划项目和标准化建设厂房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提供平台。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利用主城区的优势做强三产,重点发展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开发区及周边乡镇产业配套,同时积极引导项目进村进社区,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打造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地、样板镇、排头兵。第四章全域提升城镇功能品质第一节聚力提升城镇品质以城镇大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老城区、南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征迁工作,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环境保障。重点推进北城区、南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持续推进XXXXXXXX.X
26、XXX居民区等老旧小区改造及周边配套设施及县城棚改安置房项目建设。推进老城区城市排污系统改造和排水系统改造提升项目、城镇公厕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菜市整治和改造提升,强化菜市日常监督。主动抓好抓细抓实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模式,实现城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施特色文化街巷建设,打造一批蕴含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的文化街巷,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的城镇格局,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镇建设品位。第二节强力推进城乡项目建设在推进组团发展上实现新目标。北城、老城和南城三个板块齐发力,持续推进各板块特色发展,北城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推进旧改和棚改,南城区重
27、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坚定不移地执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重点项目和棚户区改造任务,敢于担当,倒排工期,督查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征地和拆迁任务。加强重点工程的协调力度,集中力量开展重大项目,围绕征地拆迁,持续推动还原房、安置房建设,切实化解信访遗留问题。保持防违控违高压态势,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坚持“零报告”,拆违“零容忍”,确保“零违建”,拆违“零补偿”,让国有资产不流失,坚决遏制违建势头。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不范村。第三节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三极两带多点“城镇化空间布局,围绕XX县打造产城融合发展为主导的新
28、型城镇化示范县的战略基点,着力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共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环卫基础设施短板,依托老城区、南城区、北城新区及产业园、创业园产业基础及现状布局,推进中心城区与其产业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共建,形成产业有效协作分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向XX镇转移,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构建中心城区与南北片区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及中心城区吸引力。第五章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节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三变”改革。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作用,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盘活资源、产业带动、返租倒包、劳务服务,不断增加
29、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村集体现有资源,鼓励集体和农户利用资源、土地、资金等发展合作经济。鼓励村集体与致富能人、种养大户联合,开发村域资源,增加集体收入。通过建立示范园、成立合作社、流转连片土地、建设产业基地等方式,打造“一村一品”产业项目。谋划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实现增收,同时吸引城区小微企业入驻,增加村集体收入。第二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设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
30、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集约化。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继续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电商扶贫,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电商”经营模式,贫困户与合作社形成合作利益联结,电商平台负责对外销售,促进消费扶贫稳定农产品销售。第三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原则,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非贫困人口致贫,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再检视再排查,集中力量、集中精力
31、开展“回头看”,确保不出现返贫致贫,巩固住、拓展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低保兜底保障,探索构建可持续的产业振兴长效机制。第六章奋力推进生态XX建设第一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三大保护攻坚战,擦亮美丽XX生态底色。严格落实“环长制”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大气、土壤、水流污染的巡查监管,根据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继续落实镇、村、村小组三级监管责任。持续健全生态环境专项监督长制网格化管理,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精细化治理“散乱污”企业、工业窑炉、餐饮油烟,强力遏制建筑工地、砂石堆场、
32、公路沿线扬尘。大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力应对环境空气质量应急处置,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施工扬尘污染控制、砂石场、堆放场等建筑工地的整治,切实落实扬尘防治精细化管理要求,力争实现全镇空气质量及环境全面达标。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持续推进XX河、刘元干沟等城乡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常态化,推进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水平,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扩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覆盖面。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深化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打造舒适宜居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巩固整治成效,严格履行村居两委干部包
33、保责任制度,防止反弹。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彻底清理整治村庄内部死角。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强河道的漂浮物及河岸垃圾的清理,确保长效运行。全面推进自然村旱厕改造,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厕所。加大对畜禽养殖禁养区管控工作,确保做到禁养区全面禁养,限养区按要求养殖。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优化美化人居环境工程,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减少耕地碎片化、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严格办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环境信访件,按时间节点完成各级交办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4、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扩大道路硬化绿化面积,保持老旧小区、小街背巷卫生整洁,保持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第二节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产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提升工业用地的“亩产效益”。树立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强节能减排,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实施全镇居民节能行动计划,有效制止餐饮浪费。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探索全镇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
35、索发展绿色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高水平实现机制。重点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农村集体性资产权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绩效评价考核、绿色财政奖补等配套措施建设。倡导低碳绿色生活。开展全镇居民绿色消费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持久战。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完善镇村绿地系统。开展“绿色快递试点”建设,大力推广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口口口O第三节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
36、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强政策解读,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全民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自觉。持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借助县级“智慧环保”信息采集和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为生态环境治理保驾护航。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精准施治大气污染;强化等重要水体联防联控。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强化有奖举报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群众举报积极性,使人民群众成为我们环境监管的重要力量。第七章全面完
37、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建好镇村综合交通网完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公路通达水平,聚焦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公路设施建设,加快建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衔接充分、服务高效”的公路网,促进内外交通顺畅衔接。完善城区外环线、县域外环线建设,畅通城区与区域外部联系廊道,打通与各乡镇联系通道。紧抓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水陆联运,全面融入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健全便捷乡镇交通体系。加快市政道路工程、市政设施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建设进程,完善XX镇环线建设,畅通XX镇与XX北城新区、重要产业园区、主要旅游景区、各乡镇的联系通
38、道,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班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重点实现现有县道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农村公路无危桥运行、部分规划县道升级改造等目标,建立农村公路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深化“美丽农村路”建设,逐步消除制约XX镇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第二节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围绕国家治淮重点项目,突出抓好XX镇XX河干流治理和XX河、XX沟、XX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及防汛抗旱水利提升项目,疏通河道,加强堤坝建设,提高防洪排涝和灌溉能力,提高城乡供水能力。推进XX镇XX河段堤顶道路建设,结合堤
39、顶道路建设沿河景观大道,供居民观光和休闲。争取加大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强化与市县防汛指挥部联系,实时监测气象、水情、雨情发展变化,提升水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管理水平。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协同县直相关部门实施好重大节水工程,加强监督管理,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加快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协同推进城乡污水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加快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深化实施河流沟塘管理方案,落实好工业污染治理、垃圾清理、工程措施配套等一系列举措,改善镇辖区内河流、沟渠塘坝水域环境。加强监督巡查,成立一支专业巡查队,不定期对辖区水域环境保护进行督促检查,形成微
40、信晒亮点、污点机制,立即改整机制,形成“你追我赶、共整家园”的良好氛围。第三节完善安全能源保障网优化能源供给模式。引导我镇企业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重点推进风电、光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储备等项目建设,逐渐降低传统能源的使用。统筹安排农村沼气、农作物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工程,重点推进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动秸秆收储运输,保障原料供应,加快生物质能产业步伐。完善能源输送建设。结合产业发展、乡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提升XX镇电网输、变、配、用电侧现代化水平,强化能源保障能力。加大落实农村电网升级力度,缩小城乡电力保障能力差距。加快油、气等储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同县
41、级层面对接长三角油气管网系统,进一步完善油气管网体系。实施“乡镇乡村燃气化”示范工程,推进XX镇燃气管道建设,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补齐天然气支线管道、城市燃气管网、门站、加气站等设施短板。第四节建设创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互联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高水平打造“数字基建”。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强移动宽带网络深度覆盖,落实推动IPV6规模部署,实现窄带物联网(NB-IoT)覆盖重要应用场景。协同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我镇企业数据归集、汇总,实现与县域数据中心直接连接,积极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探索建设创新型基础设施。推进镇停车场项目建设,加强停车
42、场信息化改造,配合县直部门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升级。加快全镇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与县交通数据联通能力。探索建设中心城区“5G+车联网”,创新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服务,探索科学布局电动汽车充电桩,加快全镇充电站点统一管理平台建设。第八章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第一节完善教育医疗服务全面贯彻“质量立教”办学理念,紧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全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卫生基础设施布局,加快镇卫生院、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建设及能力提升,对各村卫生室进一步规范完善,推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动镇卫生院加强口腔科建设,加快口腔医师队伍
43、建设,配备专职口腔医师,鼓励社会力量在乡镇申办口腔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保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医保政策宣传的社会覆盖面、群众知晓度,让群众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消除农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第二节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推进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公共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改造提升力度,加快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南城健康产业园建设。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和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加强对非营利
44、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推动社会专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深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推动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鼓励辖区餐饮营业者主动参与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严格落实补助政策,全力推进16个社区全覆盖。第三节落实民生保障政策实施社会福利保障提升工程,落实儿童福利指导中心项目、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就业服务行动,认真做好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年度复核及孤儿回访工作,认真详细填写复核表、回访表等相关表格完善档案资料,做好上报及汇总。同时做好城乡低保及特困供养人员的申报工
45、作,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认真做好高龄老人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等四项民政救助的申报和核查发放工作。加快设立基层社工站,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做好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做好各项民政救助资金的惠民打卡工作。第四节促进全民就业创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XX镇“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完善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机制。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和规模种植业,吸引外出务工者优秀人才回乡办企业。广泛运用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小
46、额担保贷款等方式扶持初创企业经营者和优秀创业项目发展,打造“一站式”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资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与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规范的职业技能实训,扩大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岗位培训补贴、企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补贴、设立“村民车间”等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促进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依托市“三公里”就业圈运行系统,建立社区网络服务专区,开设管理账号,持续动态更新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匹配。第五节健全公共文体服务加快数字社区图书馆、数字学子书堂、数字农家书屋等建设,实现文化信息内容进
47、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构建集公平、开放、共享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共享能力与传播服务效率。稳步推进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健身设施维保和管理,对行政村健身设施,根据乡土特色和居民需求,全面改造升级,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损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送戏下乡”“乡村春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将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更好发展。第六节加快应急设施建设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体系,建立健全XX镇应急救援队伍,形
48、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定期评估检验和修编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和培训,探索在各村建设大小型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每月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拉练,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推进紧急情况下应对能力。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应急物资装备配送能力,完善物资装备储备信息管理,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水平。第九章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第一节聚力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建设常态化,党员干部要做到行为规范,依法行政。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在全镇上下形成“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氛围。合理调整农村规划布局,建立和完善镇、村集中便民服务窗口,提升服务群众水平。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深